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为了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培育村进行专题调研,摸清培育村的现状、发展目标,深入探索,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措施与做法;启示
一、常乐镇培育村发展历程
培育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常乐镇西南角,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3450亩,47个村民小组。1998年,培育村还是常乐镇22个村中倒数第二的后进落后村,村民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1999年,成立草莓生产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把培育村的草莓等农产品销往上海以及苏南各地。2003年,培育村提出“工农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在继续规模发展大棚草莓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西甜瓜、七彩椒、芦荟等新品种,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同时,又把目光放到招引工业项目上。村支部一班人及部分党员骨干积极加入创业行列,并想方设法招商引资,通过共同努力,到2010年,培育村500万以上的企业已发展到20家,村里的民企工业产值超5亿元。先后两次被评为“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仅民营工业这块,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0多万元,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600多人,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700万元。有了发展民营工业的成功经验,村里组织了100多名有技术特长的党员和村民,创办了大生电气、土地开发、大生建筑等3家服务业项目,每年实现经营收入超千万元。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超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培育村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快,所取得的成绩获得了肯定,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标兵”、“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南通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海门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南通市新型村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等殊荣。
二、措施和做法
(一)产业转型,夯实经济基础
培育村是南通市行政村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最早的村之一。2005年,全村设施农业面积就已达到1800亩,主要种植大棚草莓、西甜瓜等高效优质农产品,亩均效益达1.3万元,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也夯实了村级集体经济“家底”。为谋求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培育村在加快产业转型上狠下工夫,努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一是做大高效农业。在原有千亩草莓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官公岛独特的生态优势,规划建设了官公岛现代农业园区,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按照“全省一流、南通唯一”的目标定位和“八区一中心”的布局,编制了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发展以大棚草莓为主导产业的高效设施农业。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推进,园区建成1500多亩单体钢架大棚、50亩连栋钢架大棚和5000平方米育苗温室,去年园区跻身“农业部蔬菜标准园”400强,被江苏省确定为海门唯一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是做强民营工业。按照兴农与兴工并举、富民与强村并举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升发展工业经济。依托本村前几年形成的工业经济良好发展基础,紧扣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加快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全力打造以清风纺织为支撑的纺织产业链,以大生水处理为支撑的冷却设备制造产业链和以荣鑫铜业为支撑的金属加工产业链,并且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2009年,全村20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超6亿元,应税销售超亿元,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势产业。
三是做优新兴服务业。将全村120多名有技术特长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大生电气、大生建筑、大生土地开发等实体性公司,实行村控股、企业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去年实现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同时利用官公岛的地理优势,规划启动了“生态旅游区”项目,把农业观光、生态湿地、鲜果采摘、垂钓娱乐、田状元文化融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环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官公岛生态旅游区正在加紧推进中,一期总投资达8000万元。
(二)资源整合,挖掘发展潜力
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的基础上,培育村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一是推进产业服务。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官公岛瓜果专业合作社和农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一方面为园区农户、合作社成员提供农资供应、技术咨询培训、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营销、商标使用、信息提供、土地流转经营等服务;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为纽带,通过村集体投资搭建钢架大棚出租以及技术、场地、资金入股等方式,获取经济收益。2011年,培育村依靠合作社运作,实现集体收益超50万元,达到了合作社发展、农民受益、集体壮大的“多赢”效果。二是盘活存量资产。采取招商引资、鼓励自主创业、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仓库、机房等不动产,最大化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同时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制,想方设法用好用活集体、积累资金,增加投资收益。2007年,培育村将近百万元集体积累入股村里发展前景好、收益有保证的工业企业,每年获得20多万元的分红收入。三是开发自然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村所有可养水面进行疏浚,分类发包给农户发展水产养殖。对村集体名下的留用地,整理后统筹安排一定面积作为村工业集中区,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发展民营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标准厂房2000多平方米。厂房及配套场地出租,加上工业企业新增地方税收留成返还,使村级集体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去年仅工业经济这块,就获得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四是发动能人捐资。利用本村经济能人多的优势,建立培育发展基金,发动村里20多名经济能人自愿捐资,每年捐资总额达20多万元,使之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三)和谐提升,放大发展效应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无钱办事”的难题。近年来,培育村依靠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以提升和谐为抓手,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一是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民富村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路25公里,新建改建农桥8座,改造自来水管道18000米,完成改厕1200户,新增绿化30多亩,疏浚沟河120多条,大大优化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环境。2010年又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易地新建了2000平方米集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既展现出了现代农村新形象,又更加充分地满足了村民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大力实施农民聚居区建设工程。村“两委”顺应民意,在交通便捷、环境生态的官公岛东南区域,规模建设了百亩农民聚居区,目前一期工程80幢计16000多平方米的农民别墅已竣工入住,由村集体承担的水、电、路、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配套到位,成为幸福和谐新培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大力实施弱势群体帮扶工程。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努力让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成为村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过程。在培育村,有孩子考取大学的农户可获得村集体给予的500元奖励,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及贫困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均由村集体承付。培育村还通过发动党员干部捐资10多万元建立弱势群体帮扶基金,入股企业后所产生的分红收入,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和发放特困户生活补助,使困难村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培育村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化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至关至要。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班子问题,要增强班子战斗力,重点选好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班子。支部书记叶剑生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埋头实干,把昔日在全镇22个村中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建设成为南通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更新观念,明确村级班子新时期工作职责,树立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的思想。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并在生产中运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误工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潜力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培育村从本村实际出,依托多年积聚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以推进产业转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通过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落后村到富裕村、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标兵的“三级跳”。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只有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培育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是村级住址建设的中提要求,“有人管事”是关键,“有钱办事”是基础,“有章理事”是保障。如果集体经济无实力,支部就没有号召力,群众就缺乏向心力,有章理事,有人管事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助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用足用好政策,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要尽快形成县域内多层次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围绕农产品行情,农产品供求关系以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展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专家和农民面对面咨询、效益农业典型剖析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要积极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采取各种积极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民间协会等各种村级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各类中介合作服务组织架起沟通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实力。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作者简介]赵玉萍(1979—),女,江苏南通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助讲。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措施与做法;启示
一、常乐镇培育村发展历程
培育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常乐镇西南角,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3450亩,47个村民小组。1998年,培育村还是常乐镇22个村中倒数第二的后进落后村,村民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1999年,成立草莓生产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把培育村的草莓等农产品销往上海以及苏南各地。2003年,培育村提出“工农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在继续规模发展大棚草莓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西甜瓜、七彩椒、芦荟等新品种,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同时,又把目光放到招引工业项目上。村支部一班人及部分党员骨干积极加入创业行列,并想方设法招商引资,通过共同努力,到2010年,培育村500万以上的企业已发展到20家,村里的民企工业产值超5亿元。先后两次被评为“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仅民营工业这块,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0多万元,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600多人,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700万元。有了发展民营工业的成功经验,村里组织了100多名有技术特长的党员和村民,创办了大生电气、土地开发、大生建筑等3家服务业项目,每年实现经营收入超千万元。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超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培育村的发展一年比一年快,所取得的成绩获得了肯定,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标兵”、“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南通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南通市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海门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南通市新型村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等殊荣。
二、措施和做法
(一)产业转型,夯实经济基础
培育村是南通市行政村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最早的村之一。2005年,全村设施农业面积就已达到1800亩,主要种植大棚草莓、西甜瓜等高效优质农产品,亩均效益达1.3万元,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也夯实了村级集体经济“家底”。为谋求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培育村在加快产业转型上狠下工夫,努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一是做大高效农业。在原有千亩草莓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官公岛独特的生态优势,规划建设了官公岛现代农业园区,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按照“全省一流、南通唯一”的目标定位和“八区一中心”的布局,编制了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发展以大棚草莓为主导产业的高效设施农业。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推进,园区建成1500多亩单体钢架大棚、50亩连栋钢架大棚和5000平方米育苗温室,去年园区跻身“农业部蔬菜标准园”400强,被江苏省确定为海门唯一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是做强民营工业。按照兴农与兴工并举、富民与强村并举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升发展工业经济。依托本村前几年形成的工业经济良好发展基础,紧扣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加快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全力打造以清风纺织为支撑的纺织产业链,以大生水处理为支撑的冷却设备制造产业链和以荣鑫铜业为支撑的金属加工产业链,并且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2009年,全村20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超6亿元,应税销售超亿元,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势产业。
三是做优新兴服务业。将全村120多名有技术特长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大生电气、大生建筑、大生土地开发等实体性公司,实行村控股、企业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去年实现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同时利用官公岛的地理优势,规划启动了“生态旅游区”项目,把农业观光、生态湿地、鲜果采摘、垂钓娱乐、田状元文化融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环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官公岛生态旅游区正在加紧推进中,一期总投资达8000万元。
(二)资源整合,挖掘发展潜力
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的基础上,培育村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一是推进产业服务。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官公岛瓜果专业合作社和农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一方面为园区农户、合作社成员提供农资供应、技术咨询培训、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营销、商标使用、信息提供、土地流转经营等服务;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为纽带,通过村集体投资搭建钢架大棚出租以及技术、场地、资金入股等方式,获取经济收益。2011年,培育村依靠合作社运作,实现集体收益超50万元,达到了合作社发展、农民受益、集体壮大的“多赢”效果。二是盘活存量资产。采取招商引资、鼓励自主创业、合资合作等方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仓库、机房等不动产,最大化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同时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制,想方设法用好用活集体、积累资金,增加投资收益。2007年,培育村将近百万元集体积累入股村里发展前景好、收益有保证的工业企业,每年获得20多万元的分红收入。三是开发自然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村所有可养水面进行疏浚,分类发包给农户发展水产养殖。对村集体名下的留用地,整理后统筹安排一定面积作为村工业集中区,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发展民营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标准厂房2000多平方米。厂房及配套场地出租,加上工业企业新增地方税收留成返还,使村级集体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去年仅工业经济这块,就获得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四是发动能人捐资。利用本村经济能人多的优势,建立培育发展基金,发动村里20多名经济能人自愿捐资,每年捐资总额达20多万元,使之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三)和谐提升,放大发展效应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无钱办事”的难题。近年来,培育村依靠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以提升和谐为抓手,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一是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民富村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路25公里,新建改建农桥8座,改造自来水管道18000米,完成改厕1200户,新增绿化30多亩,疏浚沟河120多条,大大优化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环境。2010年又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易地新建了2000平方米集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既展现出了现代农村新形象,又更加充分地满足了村民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大力实施农民聚居区建设工程。村“两委”顺应民意,在交通便捷、环境生态的官公岛东南区域,规模建设了百亩农民聚居区,目前一期工程80幢计16000多平方米的农民别墅已竣工入住,由村集体承担的水、电、路、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配套到位,成为幸福和谐新培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大力实施弱势群体帮扶工程。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努力让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成为村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过程。在培育村,有孩子考取大学的农户可获得村集体给予的500元奖励,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及贫困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均由村集体承付。培育村还通过发动党员干部捐资10多万元建立弱势群体帮扶基金,入股企业后所产生的分红收入,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和发放特困户生活补助,使困难村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培育村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化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至关至要。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班子问题,要增强班子战斗力,重点选好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班子。支部书记叶剑生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埋头实干,把昔日在全镇22个村中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建设成为南通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更新观念,明确村级班子新时期工作职责,树立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的思想。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并在生产中运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误工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根据自身优势和潜力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培育村从本村实际出,依托多年积聚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以推进产业转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通过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落后村到富裕村、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标兵的“三级跳”。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只有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培育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是村级住址建设的中提要求,“有人管事”是关键,“有钱办事”是基础,“有章理事”是保障。如果集体经济无实力,支部就没有号召力,群众就缺乏向心力,有章理事,有人管事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助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用足用好政策,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要尽快形成县域内多层次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围绕农产品行情,农产品供求关系以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展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专家和农民面对面咨询、效益农业典型剖析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要积极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采取各种积极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民间协会等各种村级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各类中介合作服务组织架起沟通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实力。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作者简介]赵玉萍(1979—),女,江苏南通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助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