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安泽县,在临汾市的17个县市区中,属山区小县。
这里因五届荀子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而声名大噪。“抓文化就是抓经济”,这句话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安泽县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从2006年到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1.4亿元增加为29.87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8亿元增加到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7903元增长到120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21元增长到4018元。尤其是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增幅位居临汾市第一,今年又提前115天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被市委列入十二五翻番跨越发展的第一梯队。
在安泽县经济总量全市排队四年前移四个位次的背后,是执政者顺应政策、顺应人本、顺应民意的科学决策,他们大胆走出了一条适合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小县城有大品位
驱车进入安泽县界,“全国生态名县”、“中国绿色名县”的横幅迎风招展,道路两旁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青松红叶令人神往,耸立于县城中央巨岩之上的“望岳楼”,在沁水的映照下尽显雄伟身姿,古城内沿义唐河岸200多米长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跨河修葺的石拱“跬步桥”宛如一道彩虹,镶嵌在桥头的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的石座铜铸“中华千年古县”碑,彰显出浓烈的文化气息。
尽管时值初冬,记者仍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热潮涌动。
登上县城东侧荀子文化园的况山之上,弯弯的沁河呈“S”形穿境而过,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像一只栖息于沁河岸畔的大鸟,县城西侧山上那正在修建的太岳革命烈士陵园,与荀子文化园隔岸相应,恰似两只张开的翅膀。
随机采访中,当地人说,几年前,脚下的土地还是荒凉一片,村民进城还要绕道十几里外的山村,遇到天阴下雨,尤其是农忙时节农资运输不畅,农民辛苦收获的粮食卖不出去,成为农村发展最大的制约。
而如今,泽民南路延伸工程、西北环隧道工程、神南大桥工程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完工,城市发展的空间有了很大拓展。贯通了南北十里长街,总投资1500万元的神南沁河大桥的落成,提升了县城的防洪能力,使周边的神南村迅速融入城市发展圈。
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县委书记梁若皓上任伊始,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根据安泽县总人口8万,辖4镇3乡、104个行政村,高达67%的森林覆盖率,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特色鲜明的实际,立足安泽“地上绿色、地下黑色、太岳红色、荀乡古色”四色资源,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发展思路和“四三五”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山区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名县、文化品牌大县”的奋斗目标。
针对山区人才、科技缺乏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坚定“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走“不图眼前功绩、立足健康持续”的路子,先后投资800余万元,采取“借脑引智”的方法,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林科院、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制定了“安泽县山水园林城市总体规划”、“荀子文化园总体规划”、“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资源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文化资源整合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安泽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9大战略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安泽未来科学发展。
县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形象,是集聚人气,吸引投资,拉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以来,安泽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城市建设开发项目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扩张战略,打造宜居城市新亮点。
在对县城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同时,按照三纵八横路网布局,分片进行建设性详规和街景设计,聘请省内外多家专业城市园林绿化公司,对泽民路北延线、309国道线、326省道、滨河大道、北外环路、沁河沿岸等区域,分片统一进行设计和施工,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相结合,把县城闲置的土地化零为整,集中在城中心位置拓展公共活动场所和绿地。
他们累计投入6000万元,对县城所有巷道进行硬化、绿化。今年又开始了对沁河县城段的综合开发治理。
难怪在刚结束不久的荀子文化节期间,能够吸引来20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前来谒拜荀子。当来自全省的16位全国劳动模范对安泽县的生态发展、文化发展等进行考察时,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感慨地说:“参观后,感受到安泽发展变化很大。安泽重环境促发展,以文化促发展,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安泽的生态发展,在山西是一个标志。”
有着博士学位的县委书记梁若皓告诉记者:“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便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他把县城建设的原则归结为“品位高雅、特色鲜明”。按照“北扩、南延、中改”的构思,北部向神南、高壁扩张,南部向风池延伸,中部抓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不断拉大县城发展框架,优化城市整体结构,提高城市承载功能。
经过5年不懈的努力,在精准规划上寻突破,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赢”的效应,全县各项工作势头猛进。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全国改革十大创新案例奖。
超前的战略,精准的定位,使安泽的县域和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思想观念到环保意识、从公共服务水平到收入水平差距,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小乡镇有大作为
安泽县辖4镇3乡,如何实现城镇化是一个崭新课题。
按照城乡一体化目标要求,在一个近2000平方公里的县域之内,仅有县城繁华漂亮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找准定位?他们在“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理念的推动下,率先对4镇3乡所在地进行全面规划,如唐城新型工业城镇、和川历史文化名镇、马壁移民新城镇规划等和唐城煤焦化、冀氏煤电油、府城农副产品加工等三大清洁循环工业园区规划等。
为拓宽融资渠道,他们采用政府投入与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鼓励涉煤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发挥其吸纳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据了解,在公路建设上,该县三年总投资7563万元,拓宽改造3条主干道公路的铺油工程,铺通了红叶岭4.5公里、青松岭12公里的风景区旅游公路。在“村村通有线电视”建设上,全县农村43套有线电视节目覆盖率达95%以上。全县村村实现了“五个全覆盖”。
现代农业正朝着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城镇正在向乡村延伸,企业与农村联手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好势头。
安泽70%为农业人口,只有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他们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跨越。全面规划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每年拿出1000万元贴息资金支持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逐步在全县形成一个“山上连翘、山下核桃、茶树缠腰,蔬菜进川、蚕桑入滩、养殖成圈”的山区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逐步优化产业布局。
3年打了“三大战役”,总投资6700多万元,由省建设规划部门统一进行规划,每年高标准完成30个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任务,每个村由县财政直接投资60多万元。今年全县104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比全省、全市提前5年完成首轮建设任务。
记者所到之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便民店、卫生所、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学校、支部阵地等一应俱全,街巷硬化绿化美化,再也看不到昔日农村脏、乱、差的旧影子。如今村村都配有由政府资助工资的环境卫生“保洁员”,村村都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全县配有32个农村沼气专业抽渣服务站,免费上门为6000余户农民服务。一座座整洁优美的山乡新农村,处处洋溢着幸福文明的新景象。
据县长郑步电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着乡镇机构改革,目的是进一步理顺乡镇机构管理体制,强化乡镇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扩大乡镇自主权,有效服务“三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乡镇综合服务职能得到强化之后,城乡一体化进程会更加快速向前推进。
小农户有大实惠
对在安泽大山里生活的人们来说,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艰辛和汗水。而如今,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将被彻底改变。
梁若皓书记说:“农民盼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苦的是门路、最需要的是服务。体现民声、反映民愿,就是更好地关注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产业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其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同时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新水平,引导农民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生产经营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真正让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传统农业是种啥卖啥,现代农业是需要啥种啥,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传统农业是以种植为主体,现代农业是以延伸转化为主体,种植只是提供原料所需;传统农业是单门独户家庭经营,现代农业是联户合作规模经营。安泽县在兴起养殖热的同时,农村的经营体制正在悄悄地由“分、包”,向着“合、股”转变。
这种转变,是温饱后的农民向着小康目标迈进的自主选择,是应对市场竞争、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抉择。
据悉,这个县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0多个,平均每村两个以上。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农民在谋求着这种充满希望的合作。
记者在冀氏、杜村、良马、和川等乡镇看到,一座座新建的农民联户合作养殖场热闹非凡。百头养牛场、千头养猪场、万只养鸭场、五万只鹌鹑养殖场、十万只养鸡场……那一排排、一座座红墙蓝顶被称为“不冒烟工厂”的专业合作养殖场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他们小的三五户、大的十来户不等,都是自愿组合在一起的,只要经过工商部门注册,县信用社就给予贷款支持,还能享受各种惠农政策。当记者了解到合作社的“挑头人”多数都是返乡农民工时,一时有些不解,但当了解到他们每户的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万元时,又不禁由衷地羡慕起他们来。
养殖合作社的成批发展,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传统玉米种植大县里的农民,不再为卖粮难、增产不增收而犯难,看到的是他们充满自信的神情。
蹲在自家的门口,57岁的农民张大爷握着手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玉米的市场价格是0.7元每市斤,按亩产1500市斤计算,能卖1050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运输等成本每亩地实际收入700元左右。尽管政府参与收购玉米,最大程度减少农民负担,但仍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现在,玉米的市场价格是1元每市斤,亩产1500斤就是1500元,除去各种费用再加上直补款,每亩地的实际收入在1300元。每亩增收600元,他家种了20亩玉米,总收入增加12000元,人均多收2000多元。
最让他们欣慰的是:种植玉米曾是昔日安泽农民的“拿手戏”,过去堆积如山的老玉米,如今却成了各个养殖农业合作社争相抢购的“香饽饽”,不出家门就被预购一空。
政策好了,路更宽了,农村小康也有奔头了。
“看病不用发愁了,老年人生活有保障了,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这些变化让他们底气十足。一批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到家乡,从“农民工”成为“小老板”。农民合作入股兴办的企业、身份变职工变股民、村庄变社区、村居变公司。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快捷的电网,已成为安泽经济发展的命脉。
杜村乡距县城30多公里,群山环绕中,过去交通不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镇附近的村都相继已经配齐了银行、邮局、书屋、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电信、超市等便民设施。夜幕降临,矗立在道路两旁绿化美化的太阳能路灯令人眼前一亮,一幢幢新房错落有致,甚是气派。
前几年在河北打工的青年农民刘兵,最大的梦想就是攒钱买摩托车。随着政策对“三农”的倾斜,他前年回到家乡和村里的返乡青年农民合伙办起了养鸡场,当年见效,收益颇丰。现在,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他们又开始着手饲养鹌鹑,赴外地考察跑项目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竟能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往返于县城和乡村之间,选择留在村里发展,既照顾了父母孩子,也能安心给自己当‘老板’。城乡一体化,我们得到了实惠,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很羡慕啊。”刘兵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里因五届荀子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而声名大噪。“抓文化就是抓经济”,这句话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安泽县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从2006年到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1.4亿元增加为29.87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8亿元增加到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7903元增长到120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21元增长到4018元。尤其是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增幅位居临汾市第一,今年又提前115天提前完成全年任务,被市委列入十二五翻番跨越发展的第一梯队。
在安泽县经济总量全市排队四年前移四个位次的背后,是执政者顺应政策、顺应人本、顺应民意的科学决策,他们大胆走出了一条适合县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小县城有大品位
驱车进入安泽县界,“全国生态名县”、“中国绿色名县”的横幅迎风招展,道路两旁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青松红叶令人神往,耸立于县城中央巨岩之上的“望岳楼”,在沁水的映照下尽显雄伟身姿,古城内沿义唐河岸200多米长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跨河修葺的石拱“跬步桥”宛如一道彩虹,镶嵌在桥头的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的石座铜铸“中华千年古县”碑,彰显出浓烈的文化气息。
尽管时值初冬,记者仍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热潮涌动。
登上县城东侧荀子文化园的况山之上,弯弯的沁河呈“S”形穿境而过,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像一只栖息于沁河岸畔的大鸟,县城西侧山上那正在修建的太岳革命烈士陵园,与荀子文化园隔岸相应,恰似两只张开的翅膀。
随机采访中,当地人说,几年前,脚下的土地还是荒凉一片,村民进城还要绕道十几里外的山村,遇到天阴下雨,尤其是农忙时节农资运输不畅,农民辛苦收获的粮食卖不出去,成为农村发展最大的制约。
而如今,泽民南路延伸工程、西北环隧道工程、神南大桥工程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完工,城市发展的空间有了很大拓展。贯通了南北十里长街,总投资1500万元的神南沁河大桥的落成,提升了县城的防洪能力,使周边的神南村迅速融入城市发展圈。
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县委书记梁若皓上任伊始,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根据安泽县总人口8万,辖4镇3乡、104个行政村,高达67%的森林覆盖率,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特色鲜明的实际,立足安泽“地上绿色、地下黑色、太岳红色、荀乡古色”四色资源,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的发展思路和“四三五”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山区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名县、文化品牌大县”的奋斗目标。
针对山区人才、科技缺乏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坚定“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走“不图眼前功绩、立足健康持续”的路子,先后投资800余万元,采取“借脑引智”的方法,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林科院、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制定了“安泽县山水园林城市总体规划”、“荀子文化园总体规划”、“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资源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文化资源整合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安泽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9大战略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安泽未来科学发展。
县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形象,是集聚人气,吸引投资,拉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以来,安泽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城市建设开发项目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扩张战略,打造宜居城市新亮点。
在对县城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同时,按照三纵八横路网布局,分片进行建设性详规和街景设计,聘请省内外多家专业城市园林绿化公司,对泽民路北延线、309国道线、326省道、滨河大道、北外环路、沁河沿岸等区域,分片统一进行设计和施工,新区拓展和旧城改造相结合,把县城闲置的土地化零为整,集中在城中心位置拓展公共活动场所和绿地。
他们累计投入6000万元,对县城所有巷道进行硬化、绿化。今年又开始了对沁河县城段的综合开发治理。
难怪在刚结束不久的荀子文化节期间,能够吸引来20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前来谒拜荀子。当来自全省的16位全国劳动模范对安泽县的生态发展、文化发展等进行考察时,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感慨地说:“参观后,感受到安泽发展变化很大。安泽重环境促发展,以文化促发展,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安泽的生态发展,在山西是一个标志。”
有着博士学位的县委书记梁若皓告诉记者:“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便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他把县城建设的原则归结为“品位高雅、特色鲜明”。按照“北扩、南延、中改”的构思,北部向神南、高壁扩张,南部向风池延伸,中部抓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不断拉大县城发展框架,优化城市整体结构,提高城市承载功能。
经过5年不懈的努力,在精准规划上寻突破,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赢”的效应,全县各项工作势头猛进。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全国改革十大创新案例奖。
超前的战略,精准的定位,使安泽的县域和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思想观念到环保意识、从公共服务水平到收入水平差距,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小乡镇有大作为
安泽县辖4镇3乡,如何实现城镇化是一个崭新课题。
按照城乡一体化目标要求,在一个近2000平方公里的县域之内,仅有县城繁华漂亮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找准定位?他们在“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理念的推动下,率先对4镇3乡所在地进行全面规划,如唐城新型工业城镇、和川历史文化名镇、马壁移民新城镇规划等和唐城煤焦化、冀氏煤电油、府城农副产品加工等三大清洁循环工业园区规划等。
为拓宽融资渠道,他们采用政府投入与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鼓励涉煤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发挥其吸纳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据了解,在公路建设上,该县三年总投资7563万元,拓宽改造3条主干道公路的铺油工程,铺通了红叶岭4.5公里、青松岭12公里的风景区旅游公路。在“村村通有线电视”建设上,全县农村43套有线电视节目覆盖率达95%以上。全县村村实现了“五个全覆盖”。
现代农业正朝着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城镇正在向乡村延伸,企业与农村联手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好势头。
安泽70%为农业人口,只有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他们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跨越。全面规划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每年拿出1000万元贴息资金支持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逐步在全县形成一个“山上连翘、山下核桃、茶树缠腰,蔬菜进川、蚕桑入滩、养殖成圈”的山区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逐步优化产业布局。
3年打了“三大战役”,总投资6700多万元,由省建设规划部门统一进行规划,每年高标准完成30个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任务,每个村由县财政直接投资60多万元。今年全县104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比全省、全市提前5年完成首轮建设任务。
记者所到之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便民店、卫生所、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学校、支部阵地等一应俱全,街巷硬化绿化美化,再也看不到昔日农村脏、乱、差的旧影子。如今村村都配有由政府资助工资的环境卫生“保洁员”,村村都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全县配有32个农村沼气专业抽渣服务站,免费上门为6000余户农民服务。一座座整洁优美的山乡新农村,处处洋溢着幸福文明的新景象。
据县长郑步电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着乡镇机构改革,目的是进一步理顺乡镇机构管理体制,强化乡镇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扩大乡镇自主权,有效服务“三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乡镇综合服务职能得到强化之后,城乡一体化进程会更加快速向前推进。
小农户有大实惠
对在安泽大山里生活的人们来说,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艰辛和汗水。而如今,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将被彻底改变。
梁若皓书记说:“农民盼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苦的是门路、最需要的是服务。体现民声、反映民愿,就是更好地关注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产业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其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同时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新水平,引导农民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生产经营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真正让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传统农业是种啥卖啥,现代农业是需要啥种啥,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传统农业是以种植为主体,现代农业是以延伸转化为主体,种植只是提供原料所需;传统农业是单门独户家庭经营,现代农业是联户合作规模经营。安泽县在兴起养殖热的同时,农村的经营体制正在悄悄地由“分、包”,向着“合、股”转变。
这种转变,是温饱后的农民向着小康目标迈进的自主选择,是应对市场竞争、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抉择。
据悉,这个县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0多个,平均每村两个以上。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农民在谋求着这种充满希望的合作。
记者在冀氏、杜村、良马、和川等乡镇看到,一座座新建的农民联户合作养殖场热闹非凡。百头养牛场、千头养猪场、万只养鸭场、五万只鹌鹑养殖场、十万只养鸡场……那一排排、一座座红墙蓝顶被称为“不冒烟工厂”的专业合作养殖场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他们小的三五户、大的十来户不等,都是自愿组合在一起的,只要经过工商部门注册,县信用社就给予贷款支持,还能享受各种惠农政策。当记者了解到合作社的“挑头人”多数都是返乡农民工时,一时有些不解,但当了解到他们每户的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万元时,又不禁由衷地羡慕起他们来。
养殖合作社的成批发展,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传统玉米种植大县里的农民,不再为卖粮难、增产不增收而犯难,看到的是他们充满自信的神情。
蹲在自家的门口,57岁的农民张大爷握着手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几年玉米的市场价格是0.7元每市斤,按亩产1500市斤计算,能卖1050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运输等成本每亩地实际收入700元左右。尽管政府参与收购玉米,最大程度减少农民负担,但仍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现在,玉米的市场价格是1元每市斤,亩产1500斤就是1500元,除去各种费用再加上直补款,每亩地的实际收入在1300元。每亩增收600元,他家种了20亩玉米,总收入增加12000元,人均多收2000多元。
最让他们欣慰的是:种植玉米曾是昔日安泽农民的“拿手戏”,过去堆积如山的老玉米,如今却成了各个养殖农业合作社争相抢购的“香饽饽”,不出家门就被预购一空。
政策好了,路更宽了,农村小康也有奔头了。
“看病不用发愁了,老年人生活有保障了,孩子们上学也方便了”,这些变化让他们底气十足。一批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到家乡,从“农民工”成为“小老板”。农民合作入股兴办的企业、身份变职工变股民、村庄变社区、村居变公司。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快捷的电网,已成为安泽经济发展的命脉。
杜村乡距县城30多公里,群山环绕中,过去交通不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镇附近的村都相继已经配齐了银行、邮局、书屋、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电信、超市等便民设施。夜幕降临,矗立在道路两旁绿化美化的太阳能路灯令人眼前一亮,一幢幢新房错落有致,甚是气派。
前几年在河北打工的青年农民刘兵,最大的梦想就是攒钱买摩托车。随着政策对“三农”的倾斜,他前年回到家乡和村里的返乡青年农民合伙办起了养鸡场,当年见效,收益颇丰。现在,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他们又开始着手饲养鹌鹑,赴外地考察跑项目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竟能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往返于县城和乡村之间,选择留在村里发展,既照顾了父母孩子,也能安心给自己当‘老板’。城乡一体化,我们得到了实惠,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很羡慕啊。”刘兵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