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庵—— 古人的善举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小关镇西五里远的高岗上,海拔近400米。这里虽然只是五尺道,但是从明清直到民国时期,为郑州、荥阳至偃师、洛阳间东西必经之路。从荥阳西部的竹川到小关,顺河道而行,经过小关再往西,南为嵩山余脉,北与邙山、佛山余脉相连,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到处沟壑纵横,行走困难。只有翻过茶庵岭往西,沿著河道才可以通行,故茶庵岭就成了东西必经之路。这条路东来是上坡,过茶庵西去是下坡,坡道既陡又长,一年四季,东西过往行人、商贾,尤其是脚夫、小商贩,爬了一程坡既累又渴,必在此处休息,喝水解渴为当时要事。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当地先辈曾三次修建卷棚、茶亭(茶庵),供过往行人、客商饮水。
   现存卷棚东西宽10米,进深5.5米,为四根方石柱顶大梁建筑,人称“墙倒屋不塌”。始建后石柱上刻有楹联:“供水解炎,善果亘古今不朽;烹茶济渴,福缘与日月并存。”落款为“东周苏景辙作书”,卷棚和石柱至今犹存。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竹林沟(今竹林镇)人李汝汉为茶庵捐地连段13亩,让种地者一年四季负责给过往行人供水。这13亩地因为用于公益事业,故称“官地”。这一段地在茶庵天爷庙北边一处斜坡,得名“官地坡”。官地地块零碎,而且大都是坡地、石渣地,一遇到天旱就收不了多少粮食甚至绝收。民国时期种地、供水的都是茶庵人,有张全生、张毛。在张全生门前的石岗上也有一块官地,由张全生耕种。说起来有13亩官地,但是由于这些都是斜坡岗地,收成很差,茶庵岭上又缺水,张全生挑水要到2000米外的孙寨村,也是非常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让这里断过水。民国三年,重修茶庵时,在天爷庙前修了一座碑楼,高5米,上边有五脊六兽,四周有几个小铜钟,一刮风铜钟叮当叮当响。民国时期供水方式比较简单,在碑楼后面2尺多处靠石墙,离地2尺多高,有一半圆形拱券,青砖砌池子,可盛四担水(约300斤),里边放一水瓢,人们可以站着舀水喝。这就是茶庵地名的由来。
   由于茶庵地势高,东西俯瞰较远,战争时期如果谁占领这一高地,居高临下有一定优势,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东征、西进必争之地。晚清时期在这块弹丸之地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据《巩县志》《小关乡志》等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861年9月15日),捻军(因为清廷颁布剃发令,强迫汉人依照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而太平军和捻军反清则要留发不剃,故当时人们称太平军、捻军为“长毛反”)王怀义、刘狗部数万人,于巩县、汜水边界仙家店大战丁元吉、程作瑶率领的巩县东路乡勇(团练),乡勇战败,仅小关地区乡勇就有27人被杀,捻军攻破仙家店。八月十二日,王怀义、刘狗部分三路西进,在茶庵岭天爷庙东约一里,地名八亩地,就在刘坤家北边,又与巩县知县袁修翰率领的巩县西路乡勇(团练)展开大战,杀声连天,声震四野,乡勇再次失败,多人被杀,其中一个乡勇头目被杀死在天爷庙西边30多米处,周围百姓也受到不少损失。捻军攻破巩县县城,八月十六日东去。太平天国和捻军失败后,巩县当局曾在茶庵岭上乡勇(团练)和捻军战斗过的茶庵天爷庙西20米处修建一座4米高的碑楼,碑文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和战殁的民团的首领和乡勇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碑楼被拆除。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为了控制制高点,在茶庵周围几个高岗上修建了五处防御工事(称碉堡),准备和解放军对抗。只是战局的发展超出了国民党当局的预料,国民党军很快崩溃,这里才没有发生战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小关地区延续数千年的“官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956年,政府修筑了从上街到巩县的初级乡村公路,线路绕开茶庵岭南移,从此茶庵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和辉煌,供水解渴的善举成为历史,但茶庵在小关地区的影响及佳话必将流传给子孙后代。
其他文献
在濮阳县创新基层党建载体实践过程中,有一支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基本职责、带贫扶贫的“不走的工作隊”,他们扎根贫困农村,为群众打井、修路、架桥……办实事,解难题,体现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担当,他们就是濮阳县的驻村第一书记群体。这支由各级单位派驻濮阳各村的第一书记队伍,用自己的党性觉悟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濮阳县郎中乡芦里村第一
期刊
“我们这个村是濮阳县广播站的发源地,从2017年6月开始,每天早中晚在全村播报三次,通过对各种时事新闻、农田种植注意事项、安全防范等内容的播报,让村里的老百姓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对外面有了更多认识。”在濮阳县海通乡何锁城村委会议室,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留喜向记者介绍起自己驻村后对于广播站功能用途的进一步“创新”,满脸自豪。   其实,广播站只是近年来濮阳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
期刊
高挑的身材,大方的衣着,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话语,这就是河南省南召县板山坪镇板山村第一书记——张之秋给人的第一印象。提起张之秋,板山村的村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纷纷夸她是百姓的贴心人。   2017年3月,在组织的安排下,张之秋来到南召縣板山坪镇板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板山村位于镇政府西1.5公里处,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村,322户1285人,耕地499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山坡151
期刊
7月14日至21日,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主办的全国“三农”媒体总编辑赴楚雄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1家媒体50多名代表,以“壮丽70年·放歌新时代”为主题,围绕楚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对楚雄9县1市进行了全覆盖式的采访。   楚雄地处滇中腹地,彝族、傈僳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36.4%,境内乌蒙山、哀牢山、百草岭“三山鼎立”
期刊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50个县(市、区)、山东省9个试点单位之一,平度为实现文明实践常态化,推动实施了“365”工程。   每月10日,是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杜戈庄村的“大日子”。一大早,村委会议室就坐满了人,“我们村要和邻村荆家埠后村结成帮扶对子。对这个事大家有什么意见?”村支部书记纪恩军首先发话。“肯定得帮,先进带后进嘛。”老党员倪明丰接上话。“就是,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少爷们嘛。
期刊
说到“井”字,人们最熟悉的成语莫过于“背井离乡”了。一个人离开家乡后,能令他魂牵梦萦的标志物会有很多,如房屋、田地等,为什么不说“背屋离乡”“背地离乡”而说“背井离乡”呢?我想这里边有两个原因:一是人要生存谁都离不开空气和水,而且天天都要饮水,从小就会对水井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水井不像房屋会倒塌,也不像田地会被转卖,村边的老井会几个世纪甚至上千年在那个地方,没有人能移动,默默无闻地向当地居民奉献着
期刊
编者按:11月8日到9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和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的“河南乡村振兴‘孟津模式’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对孟津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对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进行总结,并为孟津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开拓思路、完善举措建言献策。  立冬时节天渐寒,群贤毕至孟津暖。聚力乡村谋振兴,集思广益谱新篇。  河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程传兴,河南省委政策研
期刊
中国是桑蚕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并以先进的植桑养蚕、高超的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丝国”。桑蚕丝绸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起源探索   从1926年到1984年,考古学家相继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
期刊
河南省南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系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几年,南召县举全县之力、集社会之智,扛稳政治责任,挺起实干脊梁,戮力同心决战脱贫攻坚。各级领导干部、帮扶干部激情满怀,担当尽责,视群众如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一项项帮扶措施见效,一条条优惠政策落实,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度攀升。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69个贫困村、16780户、58901
期刊
赵厂小学位于河南省原阳县靳堂乡,这里南邻黄河,北邻背河洼地,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度贫困地区。1989年,夏江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到赵厂小学任教,这一干就是30年,为让这里的贫困生生活好、学习好,他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被誉为“黄河滩区的白杨树”。   20世纪80年代末,赵厂小学还是一个无围墙、无大门、无教室的“三无”学校,学生上课借用的是三间破烂民房。赵厂小学是3个村的学校,为建学校,夏江求爷爷告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