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我们必须正视并积极应对互联网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是时代发展为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文在应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语文教学 时代需求 开放课堂 探究式学习 教学误区
自从上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事实上,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革命。特别是对于以语言学习为主、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首先,互联网介入语文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人可能会说:“没有互联网,我们照样能学好语文。”我想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学科的学习。当钢笔、铅笔、圆珠笔出现的时候,我们告别了以毛笔为主的学习写字的方式;当白话文普及的时候,我们告别了以文言文为主的语文学习。所以说,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永远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交际甚至未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语言、网络沟通、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正逐渐成为今天的青少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应用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有效地指导学生应对这些语文的新问题,那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失职。
其次,互联网为语文教学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课堂。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反映,语文是人类生活的全息投影。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意境,纵横古今、思飞中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去触摸灿烂的人类文化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有些时候,作为老师,总感觉自己讲得还不够生动,作为学生,也感觉自己体会得还不够到位。这里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课堂讲来讲去只是围绕着“书本”来展开,有一点“纸上谈兵”、“精神会餐”的感觉。互联网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内容结构、风格特色、相关习题等多个角度去阅读理解一篇课文,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声、影、图、表等多种形式立体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语境,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博客与自己喜欢的当代作家做跨越时空的直接对话。互联网上生动、丰富、鲜活的素材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刺激契机。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我们传统方式的语文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再有,互联网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不是简单的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智慧的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场”、“文化场”。它完全改变了学生口语、阅读、写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朗诵、演讲等口语训练内容录制下来,变成音频、视频,自己品味、修正,也可以把自己的朗诵、演讲作品传到互联网上,听取所有对此作品感兴趣的人的评论,从中吸取建议,提高进步。在阅读时,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资源宝库。比如,学生在学习《阿Q正传》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把鲁迅小说中的阿Q、孔乙己、闰土等人物做比较研究,甚至可以阅读到学者、专家、教授们写的相关文章,进而展开探究式的学习,对鲁迅小说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互联网调动了学生口语训练、阅读与写作的自觉性,可以说,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渴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遍而强烈过,交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过,传播范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魅力来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探索,切实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但是,在我们把互联网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时候,有一些教学现象很值得商榷。一是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我觉得这种做法应该调整。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个海洋大得无边无际,其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利用课堂学生集中学习的时间去上网冲浪,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实在没有必要。
课堂应该是大家交流和分享成果的地方,如果需要学生搜集网上信息,可以安排在课前和课后的时间进行。二是明明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却偏偏要在网上进行交谈、沟通,这个固然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能够使发言内容通过文字形式保留下来,但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膜感,丧失了学生口语锻炼的机会。网络时代的语文课堂,依然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依然要有充满智慧的现场对话,依然要有思想和情感交流碰撞的气场。三是有一些老师把互联网当做了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互联网来展开,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导致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时也过分依赖互联网。以上这些应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误区提醒我们,互联网虽然是课堂与生活的连接,是课堂向生活的延伸,但它只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生动多彩的现实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最鲜活的源头。
关键词:互联网 语文教学 时代需求 开放课堂 探究式学习 教学误区
自从上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事实上,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革命。特别是对于以语言学习为主、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首先,互联网介入语文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人可能会说:“没有互联网,我们照样能学好语文。”我想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学科的学习。当钢笔、铅笔、圆珠笔出现的时候,我们告别了以毛笔为主的学习写字的方式;当白话文普及的时候,我们告别了以文言文为主的语文学习。所以说,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永远是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交际甚至未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语言、网络沟通、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正逐渐成为今天的青少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应用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有效地指导学生应对这些语文的新问题,那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失职。
其次,互联网为语文教学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课堂。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反映,语文是人类生活的全息投影。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意境,纵横古今、思飞中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去触摸灿烂的人类文化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有些时候,作为老师,总感觉自己讲得还不够生动,作为学生,也感觉自己体会得还不够到位。这里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课堂讲来讲去只是围绕着“书本”来展开,有一点“纸上谈兵”、“精神会餐”的感觉。互联网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内容结构、风格特色、相关习题等多个角度去阅读理解一篇课文,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声、影、图、表等多种形式立体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语境,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博客与自己喜欢的当代作家做跨越时空的直接对话。互联网上生动、丰富、鲜活的素材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刺激契机。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我们传统方式的语文学习所无法比拟的。
再有,互联网为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不是简单的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智慧的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场”、“文化场”。它完全改变了学生口语、阅读、写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朗诵、演讲等口语训练内容录制下来,变成音频、视频,自己品味、修正,也可以把自己的朗诵、演讲作品传到互联网上,听取所有对此作品感兴趣的人的评论,从中吸取建议,提高进步。在阅读时,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资源宝库。比如,学生在学习《阿Q正传》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把鲁迅小说中的阿Q、孔乙己、闰土等人物做比较研究,甚至可以阅读到学者、专家、教授们写的相关文章,进而展开探究式的学习,对鲁迅小说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互联网调动了学生口语训练、阅读与写作的自觉性,可以说,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渴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遍而强烈过,交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过,传播范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魅力来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探索,切实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但是,在我们把互联网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时候,有一些教学现象很值得商榷。一是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我觉得这种做法应该调整。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个海洋大得无边无际,其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利用课堂学生集中学习的时间去上网冲浪,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实在没有必要。
课堂应该是大家交流和分享成果的地方,如果需要学生搜集网上信息,可以安排在课前和课后的时间进行。二是明明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却偏偏要在网上进行交谈、沟通,这个固然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能够使发言内容通过文字形式保留下来,但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膜感,丧失了学生口语锻炼的机会。网络时代的语文课堂,依然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依然要有充满智慧的现场对话,依然要有思想和情感交流碰撞的气场。三是有一些老师把互联网当做了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互联网来展开,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导致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时也过分依赖互联网。以上这些应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误区提醒我们,互联网虽然是课堂与生活的连接,是课堂向生活的延伸,但它只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生动多彩的现实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最鲜活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