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就业形势严峻
1. 就业形势严峻
(1)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导致就业压力大;
(2)体制转轨的艰巨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3)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问题;
(4)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挑战。
2.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问题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 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 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 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大。2005 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 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大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同时,在2006~ 2008 年的三年中,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360 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 万人。
(3)就业的结构性矛盾。①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②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③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④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4)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压力。①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 万人以上,2007 年为1603 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 万人,按70% 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124 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②农村有劳动力4.97 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 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 亿人,尚有1 亿名左右富余劳动力。
二、专家分析与预测
预计2007 年下岗人员的数量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 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 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 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 万个以上。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2007 年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抓调控、抓市场、抓服务(1)抓调控要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劳动力资源具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属性,这直接导致了大城市人满为患,而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面对这种状况,政府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方式来缓解。
(2)抓市场要在广开渠道的同时抓安全。毕业生求职全国“大串联”、招聘会规模过大、网络联盟不健全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3)抓服务要突出强调有效性。政府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从高校层面来说,应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
(1)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高校要认真分析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轻重缓急,做到纲举目张、重点突破。
(2)在难点上,高校要注意“抓两头带中间”,即要做好学习好的学生和贫困生的就业工作。
(3)在热点上,高校要培养敏感性和敏锐性,提前做好预案,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从毕业生层面来说,应抓机遇、抓信息、抓落实
(1)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犹豫不定,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
(2)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应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
(3)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
(4)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
1. 就业形势严峻
(1)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导致就业压力大;
(2)体制转轨的艰巨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3)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问题;
(4)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挑战。
2.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问题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 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 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 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大。2005 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 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大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同时,在2006~ 2008 年的三年中,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360 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 万人。
(3)就业的结构性矛盾。①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②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③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④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4)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压力。①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 万人以上,2007 年为1603 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 万人,按70% 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124 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②农村有劳动力4.97 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 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 亿人,尚有1 亿名左右富余劳动力。
二、专家分析与预测
预计2007 年下岗人员的数量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 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 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 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 万个以上。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2007 年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抓调控、抓市场、抓服务(1)抓调控要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劳动力资源具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属性,这直接导致了大城市人满为患,而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面对这种状况,政府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方式来缓解。
(2)抓市场要在广开渠道的同时抓安全。毕业生求职全国“大串联”、招聘会规模过大、网络联盟不健全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3)抓服务要突出强调有效性。政府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2.从高校层面来说,应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
(1)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高校要认真分析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矛盾和轻重缓急,做到纲举目张、重点突破。
(2)在难点上,高校要注意“抓两头带中间”,即要做好学习好的学生和贫困生的就业工作。
(3)在热点上,高校要培养敏感性和敏锐性,提前做好预案,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 从毕业生层面来说,应抓机遇、抓信息、抓落实
(1)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犹豫不定,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
(2)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应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
(3)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
(4)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