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政治昌明,文化开放,人们摆脱了各种规则的束缚,有着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这个时期唐人立功立言立德的欲望比其他任何时代的人都要强烈。所以从小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王维也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以“诗佛”著称,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观,让他有着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
  【关键词】王维;盛唐;亦官亦隐;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18-02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盛唐是中国文化的盛世,在这个时期,哲学思想是多元的,丰富的。而且唐代统治者的清明使唐代诗人在宗教哲学观念上所受限制很小,享有的选择自由较大,宗教得到空前的繁荣。使唐人们在思想上能做到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所以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不免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而且少年时期的王维在父亲的勤勉教育下,博览群书,练习琴棋,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上母亲的佛教信仰影响,所以王维从小便是在儒释道三者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也正是儒道佛三个价值体系融合的具体体现。
  在张九龄被贬之前,王维虽然在仕途上多次失意,在诗中也经常表达自己想要隐居的愿望,但是他此时依然抱有政治热情,否则张九龄上台之后,王维也不会向张九龄写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干谒诗,表达自己想要追随张九龄的愿望。足以可见,王维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占据了王维内心的主要部分。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的隐逸诗,与僧人、道士之间的交往都逐渐增多。就连张九龄被贬后,写给他的诗中都表达了自己想要隐居的想法。可见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在仕途上已经心灰意冷。之后的十年里王维过着一边为官一边隐居的生活。安史之乱之后,王维陷于“失节”的孤独、痛苦之中。王维的佛教思想逐渐加重,诗中经常使用佛语,甚至整首诗中都是佛禅典故。所以本文将从这几个特色鲜明的时期对王维的人生观进行探讨。以期掌握他各个阶段人生观的转变。
  一、仕途颠簸的青年时期(701年—737年)
  初到长安的王维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壮志的,这在他的诗中很容易读到。少年行四首诗就足以让世人看到那时王维的豪迈气概,其中第二首更是充满了侠客气息,少年行四首(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是少年行四首里面的第二首。诗中这位少年刚刚步入仕途就出任了官职,而且还跟随名将霍去病出征過,但是现在却为不能去边疆作战而苦恼。边疆虽苦,甚至会失去生命但是能保家卫国,纵使死了也会流芳千古,被世人记住。诗人借少年的烦恼而诉说了自己的烦恼。诗人内心的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想法跃然纸上。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王维怀揣积极的儒家入世精神,踌躇满志,想要济世报国的决心。
  终于王维在721年进士及第,但是任官后不久就因为伶人狮子舞而被贬去了济州,这对于年轻的王维来说是第一次遭遇这么大的打击,他在《被出济州》诗中写道“纵有归来日,各愁云鬓侵”,表达了自己对于前途的担忧,纵使有一天还能够回来,那时也已经是满头白发了。这一次的经历让王维经历了官场的复杂,感受到了官场的残酷。但是在721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还是发出了“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感叹,他觉得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年代,各种有才的人士都应该出来为朝廷服务,建功立业。可见此时王维积极入世的精神并没有减少。
  从济州回来后,接着就到淇上任官。却依然是远离朝政,处在政治的边缘。朝廷举行各种盛会,都没有机会参与。但是他依然多次向朝廷上书,发表自己的政见。从这可以看出王维依旧是心怀天下的,想要有所作为。《不遇咏》一诗就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内心的悲凉。张九龄执政后,王维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的政治热情再度高涨,立马给张九龄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张九龄的赞扬和自己想要追随于他的想法。从黄狮子案被贬到济州任职四年,再到后面的辞官先后在淇上和嵩山隐居,再到受到张九龄的提拔,虽然官场上不太顺利,有时也会出现“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要出世隐居的想法。但是占据王维精神世界的主要思想还是积极入世精神。
  二、出世与入世兼具的中年时期(738年—755年)
  张九龄的罢相是压倒王维的最后一根稻草,李林甫的上台也让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所以在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也逐渐丧失了为官的信心,之后的十年他亦官亦隐。虽然从这个时期的诗中依然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子,但是较之前期相比,诗中与僧人的往来、和僧人之间赠答诗、佛语的运用明显增多。此时隐居思想占据王维精神世界的主要地位。王维在此时期多次隐居,和禅师的交往逐渐密切。表达自己归隐之心的作品明显增多。
  在《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就“岁晏同携手,只应君与予”表达了也想要一同归隐,想要寄情于山水,尽情享受大自然清净的心情。
  同时在《赠李颀》中,诗人也表现出了自己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虽然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诗人还是有着自己的气节。
  《青雀歌》一诗就表达了诗人不为名利所拘束,泰然处世的人生态度。“青雀翅羽短。未能远食玉山禾。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诗中表达了诗人不会像青雀那样为了寻找食物上蹿下跳。虽然自己无法博得高官厚禄,但是也能做到安时处顺。不会像那些世俗之人,为一点名利就相互争抢,无法认识到真实的自我。这首诗表明了诗人不赞同旁人为争名逐利而互相争取的做法,就算自己什么都没有也不会和其他人一起为了名利而互相追逐的孤高的心境。虽然诗人想要做官但是奈何朝局的混乱浇灭了王维的政治热情,更不想要加入为名利而追逐的世人行列之中,所以只能旁观,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三、醉心佛禅的晚年时期(756年—761年)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立即率妃嫔和亲近的高官逃往了四川。但是官位不高的王维和其他三百多名官员没能来得及逃走被囚禁在了菩提寺。王维的好友裴迪来看望时,王维便向好友吟诵出了《凝碧池》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哀怨和愤怒之情。“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在诗中感伤着国家的灾难,感叹百官何日才能再朝拜自己的天子。表达了王维对于朝廷的怀念之情。日后这首诗也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757年在大唐军队收复东京洛阳后,所有任职伪官的人都被治罪了,唯独王维因为《凝碧池》一诗和弟弟王缙的求情而没有治罪,反倒被授予了官职。虽然说没有被治罪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王维来说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觉得自己非常惭愧。王维在免罪之后特意写下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感谢所有帮助了自己免于罪罚的各位恩人。之后他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在《責躬荐弟表》中,王维严重地批判、审视了自己的罪行,觉得自己惭愧至极,并且表达了自己辞官隐居的想法。所以在安史之乱之后王维便一直被这样一种意识折磨着。
  他早期的诗中,诗风多样,有豪迈的游侠诗,有雄奇的边塞诗,也有清幽的禅趣诗。但是安史之乱之后,诗风没有了以前那么宁静清远,更多的是低沉忧郁的特点。
  晚期的王维醉心佛禅,重新任官后,他也没有再修葺辋川别墅,而是把别墅全部送给了长安的相国寺。可见辋川别墅已经不是王维的心灵归属了,王维找到了新的归属。他变得更加通透,对仕途没有了功利之心,诗风变得更加高妙。
  王维后期诗歌中多次描写自己年老多病想要辞官归田的想法。《冬日游览》中也表达了自己身体不好,想要像司马相如过着隐居的生活。在《酬郭给事》《早秋山中作》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年老,将要退官隐居的想法。
  四、结语
  对王维来说,儒家思想是陪伴着他一生的。他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不比同时代的其他人要低。王维早年也是满怀豪情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的。虽然中年时期几度隐居,但是张九龄执政后便立马写诗给张九龄表达自己想要追随于他的心情,可见政治热情在这时并没有消退。张九龄罢相后,王维的政治热情也受到了打击,之后便开启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可见王维并不是不想为官,而是不愿意追随于和自己政治主张不一样的人。安史之乱后,虽然内心非常痛苦,几次向皇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隐居的决心,但是工作上还是怀着积极的态度,处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在遭遇挫折之后,王维首先想到的还是归隐,中年时期也是几度隐居,但是他每次又不甘心止于归隐,所以他一直在儒家积极出世与佛家的避世之间挣扎。晚年时期,陷入“失节”的痛苦后,更是想借助佛禅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走出痛苦。虽然仕途不顺,晚年“失节”,但是王维学会了调整自己,在隐居中,在参禅中寻求力量,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3-124.
  [2]张勇.王维诗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82-87,337-346.
  [3]何美林.王维送别诗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13-29.
  [4]张锦辉.唐代文人禅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68-91.
  [5]盛誉.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15-23.
  [6]田艾灵.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33-38.
  作者简介:
  苏慧君,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校园青春类题材电视剧出发,分析了三十年来此类电视剧的发展历史轨迹,分别经历了“朦胧青春”“偶像青春”“在线青春”等不同階段,在元素多元化、制作产业化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比日韩同类型电视剧仍存在内容注水、偏好流量鲜肉偶像、制作重点偏移等问题。制作者应取他山之石以攻玉,才能使我国校园青春剧既关注青春现实,又不失青春理想。  【关键词】 校园;青春;成长;电视剧;日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在现有的研究中,作者发现,鲜有人研究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因此,本文将以柳州三江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探析三江侗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 三江侗族;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109-02  基金项目:2019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课题《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负载词英
期刊
【摘要】 现代汉语流行语中的“X梗”是近来新兴的词汇之一,使用较为频繁,它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求。本文先解释了“梗”的意义、“X”的结构成分、类型和语义特征,而后对“X梗”结构语义关系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该类词产生的背后原因,以使受众深入了解该构式。  【关键词】 流行语;“X梗”;结构;成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仅仅是说书中主人公的“黄金时代”,更是王小波本人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小说语言中的趣味与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酵,在荒诞的情节中,语言的荒谬性与反讽性交错纵横;在粗俗的口语中,充斥着趣味性的智慧哲思;在众多的引用中,颠覆着传统的认知。本文基于王小波《黄金时代》文本,力求探究出其深层次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王小波;《黄金时代》;语言特色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广泛的题材、精练的语言、工整的对仗、优美的韵律及意境而闻名于世。唐诗作为大唐盛世的缩影,再现了唐代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风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译者争相翻译与研究,许渊冲便是其中一位。本文旨在以“三美理论”为视角,对《春怨》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三美”作为指导中国诗歌翻译原则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春怨》;许渊冲;三美理论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要】渝柳铁路修建案作为近代西南地区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该修建案提出背景主要有二:一是一战的爆发,致使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二是北京政府政权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在此背景下,贵州提出了途经川黔桂的渝柳铁路修建案。然而该修建案提出后,便引起了来自黔省内部及川桂两省的争议甚至反对。贵州内部的斗争和矛盾及三省对铁路利权的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渝柳铁路修建案的流产。该修建案的流产,不仅
期刊
【摘要】发表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古船》是张炜的代表作之一,张炜在小说中描绘了张王氏这个奇异的女性形象,她既是人又是巫。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原始的、蛮荒的齐巫文化,又可看到封建宗法文化对她的毒害。两种文化相互交织、消解,造成了身为“巫”者的张王氏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张王氏;《古船》;齐巫文化;封建宗法文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自网络文学作品《大江东去》与在此之上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相继入选“五个一工程奖以来,网络文学已逐步从21世纪初的类型化、娱乐化叙事风格和单一化的文学题材演变成多元化的文学局面,其中,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风生水起。在2018年网络文学平台发布的新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比达65%,同比增长24%。以时代记叙代替玄幻想象,以宏观叙事代替个性化的另类书写。本文以财经作家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为
期刊
【摘要】张翎的短篇小说《女人四十》叙述了在络丝四十岁生日这一天的经历,由此呈现出她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本文从物质生活的困顿、精神世界的虚空、现实人生的感悟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年女性络丝在烦扰困惑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张翎;《女人四十》;女性;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
期刊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除了刻画“金陵十二钗”等典型人物形象,还描绘了许多虽然着墨不多,但对全书故事脉络的发展起着引导和象征意义的人物,甄士隐、贾雨村、空空道人等正是此类形象的代表。本文将从甄士隐与贾雨村这两个人物形象入手,在对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与贾府主体人物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二者在《红楼梦》一书中所承载的重要叙事功能。  【关键词】《红楼梦》;甄士隐;贾雨村;叙事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