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作为先秦散文巨作对《七发》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本篇立足文本,从道家及养生的思想和大而为美、独特结构和语言修辞等艺术特征方面,来探讨《庄子》对《七发》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七发》;思想内容;艺术形式
《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去问候并为太子分析了病源在荒淫娱乐,指出太子之病,只有要言妙道才可医治。接下来,吴客描述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可口、车马的名贵、游览的豪华、田猎的壮观,渐渐引起太子的兴趣,遂进而描绘观涛的奇伟,但太子仍不见好,当吴客为太子讲解要言妙道时,太子才“据几而起”“霍然病已”。
在文学史上,对《七发》的研究,多集中在追述其与前代作品的因革关系,章学诚虽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中对汉赋的源流进行论述,称:“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提到《庄子》对赋体的影响,但他在《文史通义·诗教上》却单认为:“《孟子》问齐王所大欲,历举轻暖、声音、肥甘、采色。‘七林’之所启也。”赵魁夫也曾总结过《七发》滥觞的七种说法,但并没有提到《庄子》对《七发》的影响。前人在《庄子》对《七发》的影响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本篇试通过《庄子》与《七发》之间的联系,探讨两者的承继关系。
一、思想价值上
首先是重精神轻物质。《七发》的主旨在于劝说上层者摆脱腐朽靡烂的生活,以健康的思想充实自己的精神。这一点刘勰也在《文心雕龙·杂文》中指出:“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倚戒膏粱之子也”。枚乘的《七发》通过对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逐层地铺陈描写,以太子的“仆病,未能已”加以否定,引出要言妙道,以此来讽谏统治者的奢侈生活。直接否定了过分安逸奢靡的物质生活,强调了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将“要言妙道”作为修身养性的妙方,即人应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使精神的升华成为人生的追求。这正与《庄子》中《养生主》《人间世》《大宗师》等篇所表达的顺乎自然,无为自守,清心寡欲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庄子认为人们只有虚静恬淡,放弃外界的耳目声色之染,才能够达到“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的至乐。
其次是养生思想。赵魁夫认为:“重生而善养,知福而能守”是《七发》一篇的灵魂。吴客在开篇叙述的骄奢淫逸,使“太子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堕窳”而此后描述的六件事则使太子视野扩大,思想解放,以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养生之道也正是《庄子》的一个重要内涵。《庄子·让王》称:“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者,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人的生命不能因为贫富而受到伤害。庄子的养生思想是成系统的,分为养形和养神,《庄子·在肴》有“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七发》在描绘过六件壮丽之事后落脚到“要言妙道”正与庄子养形过后注重养神不谋而合。同时在《七发》结尾段中,吴客为太子列举的九位才智道术之人,庄子、便蜎、老子都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且庄子被放在第一个人物,足见枚乘对庄周和道家思想的重视。
二、艺术形式上
首先,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庄子》以其宏大的规模,严密的结构,给人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震撼。庄子对于“大美”是情有独钟的,不仅在篇幅上,在行文描绘的事物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大美”的追求。如《天道》篇中所提“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徐无鬼》中“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庄子不仅描写了运作不停的大道,容纳百川的大海,还有那翱翔于天地的鲲鹏,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以及“神人,圣人,至人”的“大人”形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且“美”。《七发》作为汉大赋形成的标志,篇幅宏大、气势开阔便是其重要特征,《七发》以两千三百多字的规模首开巨制之风,较之前贾谊骚体赋的三、五百字或同时期赋作的几百字,枚乘无疑有着为对后世汉大赋兴盛的开拓作用。枚乘吸收了庄子的“大而为美”,《七发》中吴客为太子展现的对象如《庄子》中的宏大事物一样,盛大的游猎场面、壮观的波涛景象,和能“论天之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的最高妙道理,这些巨大的事物,足以让楚太子摆脱物质的牵累,“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其次,虚构的对话和独特的结构。《庄子》中许多寓言都是由虚构的对话构成,如《秋水》中河伯与北海的对话,《知北游》中知与无为谓的对话,有的甚至全篇由多个对话构成。虽然问对形式在《论语》《孟子》中已经出现,但它们都是纪实的,与《庄子》中的虚构假设问对有差别。《七发》正是借鉴了这种模式,通过虚拟“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这样一个故事开篇,引出后面的七件事,并以太子的“仆病,未能也”来否定前六件事。使得全文在一个有趣的问对中演绎,文章更加严密,论证更为自然。不仅如此,《七发》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结构体系,即“连类比物”。《七发》中所描写的七事之间既是一种并列关系,又通过楚太子的反应而显现出差异性,最终阐明全文所推崇的“要言妙道”。其实,连缀若干相类的题材以论述一个道理的文章,早在《庄子》时就已经产生了,当中有很多篇章是由多个故事并列而成,例如内篇《大宗师》第一段是总论,以下七段分别用七个故事阐述第一段中所提出的真人虚怀任物,无人无我,效法自然的观点,故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奇趣横生,耐人寻味。
再次,语言上铺陈。铺陈,是赋体文学的重要特征,《庄子》虽为先秦散文,但是当中已有很过有实无名的赋篇了。如《逍遥游》开篇可视为“大鹏赋”,《大宗师》有很长的一段“真人赋”,《说剑》则是叙述了天子、诸侯、庶人三剑的“剑赋”,再如《齐物论》中对风的描写收到了很多大家的好评,方以智曾称“此是一篇天风赋”。可见庄子已经对铺陈这种手法运用的灵活自如了。《七发》作为汉赋的标志性作品,受到《庄子》影响较深,有些语句甚至是直接引用。如当中也有一段描写观涛的文字“观其所驾软者,所摧拔者,所扬泪者,所温汾者,所涤沱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与《齐物论》中的“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操者,突者,咬者。”一脉相承。
最后,夸张的修辞。“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是人们对《庄子》夸张手法的公认评价,就连《庄子》的《天下》篇在记叙和描述《庄子》一书的修辞特色与文章风格时也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态纵而不悦,不以漪见之也……其书虽瑰玮而连界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也就是说,《庄子》常常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这一点对《七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七发》中写饮食之“至美”;写马匹之“至骏,’;写田猎之“至壮”,而尤为人称赞的则是那“至悲”的音乐,竟使得“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和那似有“北海之阔”的“广陵之涛”“ 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日母。”这里,將扣人心弦的乐声和那波澜壮阔的波涛,通过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绘声绘色地传达给读者,而这正是源于《庄子》的滋养。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安晋芳(1991—),女,河北衡水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关键词】:《庄子》;《七发》;思想内容;艺术形式
《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去问候并为太子分析了病源在荒淫娱乐,指出太子之病,只有要言妙道才可医治。接下来,吴客描述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可口、车马的名贵、游览的豪华、田猎的壮观,渐渐引起太子的兴趣,遂进而描绘观涛的奇伟,但太子仍不见好,当吴客为太子讲解要言妙道时,太子才“据几而起”“霍然病已”。
在文学史上,对《七发》的研究,多集中在追述其与前代作品的因革关系,章学诚虽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中对汉赋的源流进行论述,称:“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提到《庄子》对赋体的影响,但他在《文史通义·诗教上》却单认为:“《孟子》问齐王所大欲,历举轻暖、声音、肥甘、采色。‘七林’之所启也。”赵魁夫也曾总结过《七发》滥觞的七种说法,但并没有提到《庄子》对《七发》的影响。前人在《庄子》对《七发》的影响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本篇试通过《庄子》与《七发》之间的联系,探讨两者的承继关系。
一、思想价值上
首先是重精神轻物质。《七发》的主旨在于劝说上层者摆脱腐朽靡烂的生活,以健康的思想充实自己的精神。这一点刘勰也在《文心雕龙·杂文》中指出:“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倚戒膏粱之子也”。枚乘的《七发》通过对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逐层地铺陈描写,以太子的“仆病,未能已”加以否定,引出要言妙道,以此来讽谏统治者的奢侈生活。直接否定了过分安逸奢靡的物质生活,强调了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将“要言妙道”作为修身养性的妙方,即人应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使精神的升华成为人生的追求。这正与《庄子》中《养生主》《人间世》《大宗师》等篇所表达的顺乎自然,无为自守,清心寡欲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庄子认为人们只有虚静恬淡,放弃外界的耳目声色之染,才能够达到“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的至乐。
其次是养生思想。赵魁夫认为:“重生而善养,知福而能守”是《七发》一篇的灵魂。吴客在开篇叙述的骄奢淫逸,使“太子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堕窳”而此后描述的六件事则使太子视野扩大,思想解放,以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养生之道也正是《庄子》的一个重要内涵。《庄子·让王》称:“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者,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人的生命不能因为贫富而受到伤害。庄子的养生思想是成系统的,分为养形和养神,《庄子·在肴》有“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七发》在描绘过六件壮丽之事后落脚到“要言妙道”正与庄子养形过后注重养神不谋而合。同时在《七发》结尾段中,吴客为太子列举的九位才智道术之人,庄子、便蜎、老子都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且庄子被放在第一个人物,足见枚乘对庄周和道家思想的重视。
二、艺术形式上
首先,以大为美的美学思想。《庄子》以其宏大的规模,严密的结构,给人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震撼。庄子对于“大美”是情有独钟的,不仅在篇幅上,在行文描绘的事物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大美”的追求。如《天道》篇中所提“夫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徐无鬼》中“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庄子不仅描写了运作不停的大道,容纳百川的大海,还有那翱翔于天地的鲲鹏,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以及“神人,圣人,至人”的“大人”形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且“美”。《七发》作为汉大赋形成的标志,篇幅宏大、气势开阔便是其重要特征,《七发》以两千三百多字的规模首开巨制之风,较之前贾谊骚体赋的三、五百字或同时期赋作的几百字,枚乘无疑有着为对后世汉大赋兴盛的开拓作用。枚乘吸收了庄子的“大而为美”,《七发》中吴客为太子展现的对象如《庄子》中的宏大事物一样,盛大的游猎场面、壮观的波涛景象,和能“论天之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的最高妙道理,这些巨大的事物,足以让楚太子摆脱物质的牵累,“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其次,虚构的对话和独特的结构。《庄子》中许多寓言都是由虚构的对话构成,如《秋水》中河伯与北海的对话,《知北游》中知与无为谓的对话,有的甚至全篇由多个对话构成。虽然问对形式在《论语》《孟子》中已经出现,但它们都是纪实的,与《庄子》中的虚构假设问对有差别。《七发》正是借鉴了这种模式,通过虚拟“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这样一个故事开篇,引出后面的七件事,并以太子的“仆病,未能也”来否定前六件事。使得全文在一个有趣的问对中演绎,文章更加严密,论证更为自然。不仅如此,《七发》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结构体系,即“连类比物”。《七发》中所描写的七事之间既是一种并列关系,又通过楚太子的反应而显现出差异性,最终阐明全文所推崇的“要言妙道”。其实,连缀若干相类的题材以论述一个道理的文章,早在《庄子》时就已经产生了,当中有很多篇章是由多个故事并列而成,例如内篇《大宗师》第一段是总论,以下七段分别用七个故事阐述第一段中所提出的真人虚怀任物,无人无我,效法自然的观点,故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奇趣横生,耐人寻味。
再次,语言上铺陈。铺陈,是赋体文学的重要特征,《庄子》虽为先秦散文,但是当中已有很过有实无名的赋篇了。如《逍遥游》开篇可视为“大鹏赋”,《大宗师》有很长的一段“真人赋”,《说剑》则是叙述了天子、诸侯、庶人三剑的“剑赋”,再如《齐物论》中对风的描写收到了很多大家的好评,方以智曾称“此是一篇天风赋”。可见庄子已经对铺陈这种手法运用的灵活自如了。《七发》作为汉赋的标志性作品,受到《庄子》影响较深,有些语句甚至是直接引用。如当中也有一段描写观涛的文字“观其所驾软者,所摧拔者,所扬泪者,所温汾者,所涤沱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与《齐物论》中的“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操者,突者,咬者。”一脉相承。
最后,夸张的修辞。“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是人们对《庄子》夸张手法的公认评价,就连《庄子》的《天下》篇在记叙和描述《庄子》一书的修辞特色与文章风格时也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态纵而不悦,不以漪见之也……其书虽瑰玮而连界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也就是说,《庄子》常常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这一点对《七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七发》中写饮食之“至美”;写马匹之“至骏,’;写田猎之“至壮”,而尤为人称赞的则是那“至悲”的音乐,竟使得“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和那似有“北海之阔”的“广陵之涛”“ 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日母。”这里,將扣人心弦的乐声和那波澜壮阔的波涛,通过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绘声绘色地传达给读者,而这正是源于《庄子》的滋养。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安晋芳(1991—),女,河北衡水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