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春天,人们往往要提到杏花。阳春三月,细雨蒙蒙,杨柳吐青,杏花盛开。盛开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了春风,古代文人将杏花入诗入画,杏花也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一道浓浓的景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词人宋祁因其词《玉楼春》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被历代文人所称道而红极一时,历代诗选都选入其中。其中的这个“闹”字,更是尽人皆知,因这一个“闹”字,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红杏盛开衬托出春光的明媚,枝头上红杏盛开,争奇斗妍,蜂围蝶舞,着一“闹”字,似是杏花在有意闹春,写尽了盎然的春意与蓬勃的生机。清代诗人、鉴藏家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近代著名诗词评论家王国维不遗余力地夸这个字,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王国维评词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境界”,可见这个评价该有多么高了。不过,也有人反对这个“闹”字,曾对此句大加嘲弄,这位大家曾在《窥词管见》写道:“‘闹’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于诗词。” 这位大家是谁呢?他就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李十郎”。李十郎为世称,本名李仙侣,后改名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他一生著述颇丰,曾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
說起李渔,也许有人还不熟悉,可说起作对子来,也许你从小就对这些耳熟能详,“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写下这些的人就是李渔,从前人们学习诗词写作,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首先要学他的《笠翁对韵》。有这么个说法,要学对联,需先背熟李渔的《笠翁对韵》。然而,对于李渔来说,他最为满意的著作还要说《闲情偶寄》。关于这部书,清初著名学者余怀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癒。”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女人读了它将会越发漂亮。
《闲情偶寄》共八部三十六门,第一部讲“声容”,在这里,李渔对如何认识女性的美以及如何做一个美丽又有情趣的女性讲得十分精细到位,可以说是女性学习借鉴的宝典。“声容”从女子的肌肤讲起,对头发、眉眼、手足、态度、修饰、首饰、服饰及技艺都作了详尽细致的说明。女性美首先要从“肌肤”说起,主要是肤色,肤色当中以白为贵。其次是“眉眼”“手足”。那怎么判断眉目呢?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粗细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眉眼以细长清秀为最美,其性格必然柔和聪慧。女性美重中之重是“态度”,也就是“媚态”,媚态对于女人而言,就好比火之焰、灯之光,是难以言说的。媚态可以使年老的看起来年轻,所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使貌丑的看起来可爱,更可以打动无情的人,令人不知不觉着迷。女人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也抵得过六七分姿色;仅有姿色而无媚态,二者立于前,观者往往倾向于有媚态的一个。当然,媚态必须是出于自然的媚态,强扭造作的,无异于东施效颦,只会愈增其丑。李渔还举了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媚态。有一次春游遇雨,在一个亭中躲避,一时踉跄而至很多美丑不一的女子,其中有一穿衣的贫妇,三十来岁,因为亭中已人满为患,站不进去,便躲在屋檐下徘徊;亭内人都在抖擞衣服上的雨水,唯独她处之若素,檐下侵雨,想必抖也无益,反而更增丑态。等雨停后,大家准备走时,她又迟疑落在人后,没想到忽然雨又下起来,众人又跑回来,她因为先在亭中,占到了好位置,但并不骄矜,反而给那些后躲进来的人抖动整理衣裙,更显得其他人之丑态百出,来衬托此一人之端雅娇媚。 李渔说:这就是媚态。媚态是教不会的,学倒是可以学,没有媚态的人跟着有媚态的人生活,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朝夕熏陶,或许能有所变化。李渔还认为,女人无论长相如何都要讲究修饰,但修饰不能太过分,也不可不及,而要适度。衣着以洁净素雅为贵,衣服的色调要与人的脸色相协调。有姿色的女子,还要有内在的修为,修养自己的气质,学技艺“以翰墨为主,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大家闺秀,琴棋书画四件都不可少。花前月下,听佳人调琴弄音,或与之琴瑟和鸣,真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了。懂得琴棋书画,兼通歌舞,才艺双全,便是全才;稍懂些技艺比一点不懂要好。女性要较全面地发展,这是李渔说的,颇有见地。
一个历经两个朝代,享受过富贵且又懂得享受生活却在贫病交加中逝去的艺术家,李渔一生传奇故事很多。按李渔自己的话说,他这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早得贵子,二是创办李氏家班。在他五十岁时夫人给他生了儿子,使他实现了一大心愿。李渔早年就享文名,有“神童”之誉,然而科场并不顺利,于是他开始一心追求起戏剧艺术。清康熙五年(1666),这一年,五十六岁的他应陕西巡抚贾汉复、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的邀请远游陕西甘肃,先后到了山西平阳(今临汾)、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凉州(今武威)等地,历时一年最后到了此次远游的终点站——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塞上江南”甘州(今张掖)。此次远游,李渔沿途饱览西北风光,面对河西绮丽的大漠夕阳、雪山草地、风俗人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李渔一行出了京城,不日便来到了山西广袤的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小桥流水和青砖瓦房不同的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的窑洞。途经平阳(今山西临汾)时,得到平阳知府程质夫的盛情款待。程质夫了解李渔的心思,特意出资买了一个女孩赠给他。女孩姓乔,山西人,李渔称她为“晋姊”,后取名复生。乔女虽年仅十三岁,但聪明伶俐,记忆惊人,有着非常高的艺术天分,尤其在音乐方面颇具天赋,她虽是北方人,出身贫贱,以前从未看过南方的昆剧,但对学唱却有很高的悟性,无论什么曲子,只要她听一遍,便能自歌。这期间,李渔已开始筹措成立戏班事宜,随他一行的有个戏班出身的姬妾,乔姬向她学说吴语,没想半月之后,乡音尽改。她对乔姬很是欣赏,想培养她唱旦角,就对李渔说,她授曲三十年来,还从未见过如此聪敏之人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一个多月,乔姬不仅学会了老师的所有唱法,且技艺超过了老师,每有客来访,乔姬常常隔屏清唱,只把客人听得如醉如痴,食肉忘味。 几个月后,李渔一行到达兰州,甘肃巡抚刘斗等大小官员热烈欢迎这位文化名人的到来。当得知李渔正在各地物色戏班角色,就精心挑选了一个女孩作为见面礼送给李渔。这个女孩姓王,也是十三岁,兰州人,李渔称她为“兰姊”,后取名再来。王姬的长相虽不出众,可易妆换服后,让李渔眼前一亮,没想到这个长相平平的女孩竟与美少年无异。王姬能歌善舞,具有演员的天赋,深得李渔喜爱,于是,李渔让乔姬教她学戏,扮演生角。乔姬温柔秀美,适于扮演旦角;王姬俊俏刚烈,适于扮演小生。得到独具艺韵的乔、王二姬,再配以其他诸姬,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庭戏班就这样组建起来了。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所以家班创办不多久,便红火起来。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自任家班的教习和老师,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在兰州期间,作为回报,李渔帮刘斗设计监修了融汇江南园林特色的“灌园”。
离开兰州,李渔继续西行,于康熙六年(1667年)到达西北重镇凉州。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闻名遐迩,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外最繁华的城市。在凉州稍作停留后,李渔到了此次西北之行的终点张掖。提督总兵张勇热情迎接了李渔一行。李渔在张掖逗留了近一年,在此期间,其家庭戏班与甘州戏班同台演出,互相交流技艺,使甘州西秦腔吸收了新的营养,提高了演技水平,而同时也使李渔的家庭戏班受益匪浅。李渔还受张勇委托,带领戏班慰问受提督署直接管理的祁连山区番族(藏族)与黄番(裕固族)。据《张掖市志》记载:“张掖从唐代《西凉伎》和《诸宫调》开始有了戏剧的雏形。清康熙年间,江南名士、著名戏剧家李渔应靖逆侯张勇之聘来到张掖,吸收张掖民间歌舞,创西秦腔,后传至襄阳、武汉、北京,逐渐演变成为汉剧和京剧的‘西皮调’。”
甘肃之行,成为李渔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吸收了西北民间歌舞的精华,又壮大了他家庭戏班的力量。
回到金陵后,李渔把戏班安在芥子园。金陵芥子园的李渔寓所,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在芥子园戏台上,李渔曾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便是乔姬的爱称。那时,每逢年节生辰喜日,或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李氏家庭戏班必在园中演剧为乐,并请来邻人观看。康熙十年端午节,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煎茶》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一同观演,共同切磋。定居金陵期间,李渔不但写《比目鱼》《凤求凰》《慎鸾交》《巧团圆》等,还发挥自己通晓音律的特长,亲自组织剧团,自编自导。
除了在金陵演出,李渔还带领着戏班子赴全国各地四处游历、演出,“全国九州,历其六七”,“南里北曲中,无不知李十郎者”。由于有乔、王二姬的出色表演,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李氏家庭戏班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李渔都以文会友,以戲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结交了很多文友。李渔对昆曲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康熙六年,他带领自己的家班,游玩了西岳华山,把戏台搭到了华山顶上的苍龙岭,演出了自己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玉搔头》《蜃中楼》《比目鱼》等剧本选段,一时名声大噪。
李渔创作的《笠翁十种曲》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喜剧色彩十分浓郁,深受广大市民百姓的喜爱。《蜃中楼》为《笠翁十种曲》之一,为典型的才子佳人剧。李渔将元人杂剧《柳毅传书》《张生煮海》改编,在情节进行再创作,写男女痴情,剧情中,龙女受苦路遇柳毅,二人私订终身。泾河小龙强娶龙女,柳毅出场,救出龙女。舜华与柳毅之间的爱情缠绵悱恻,由于舜华的私订终身不合礼法被迫嫁给了泾河小龙,经过龙女被救、张生煮海,最终成就了龙女与柳毅这段姻缘。剧中有这样一段:“我和你自情窦初开之际,就等到如今了。” 情窦初开指刚刚懂得爱情,这就是这个成语的典故。
李渔是个风流才人,又是一个非常重情的才人,“予,情士也”,他认为“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乔、王二姬原本是秦晋普通的民女,经李渔调教后便很快脱颖而出,二人聪敏颖悟,演技卓绝,扮生演旦,珠联璧合,令李渔叹为旷代奇观。二人跟随李渔在外巡回演出,朝夕相处,相互之间早已忘记了年龄上的差距,将师生情、友情、爱情融合在了一起,对李渔的生活更是体贴入微,曲尽妇道。由于长年在外演出,乔姬劳累成疾,康熙十二年,年方19岁的乔姬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家班的另一台柱王姬又因病撒手西归。李渔老泪纵横,悲恸欲绝,写下了《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后断肠诗十首》等诗作哭悼乔、王二姬,并挥泪为二人写了一篇《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希望二姬能复生再来,文辞情深绵绵,读来不禁催人泪下。李渔之悲痛,不仅因为二姬在家班里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更是这位年过六旬老人形影不离的伴侣,在艺术上是最能领悟李渔心思并可以与之促膝交流、切磋技艺的红颜知己。
红杏盛开衬托出春光的明媚,枝头上红杏盛开,争奇斗妍,蜂围蝶舞,着一“闹”字,似是杏花在有意闹春,写尽了盎然的春意与蓬勃的生机。清代诗人、鉴藏家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近代著名诗词评论家王国维不遗余力地夸这个字,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王国维评词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境界”,可见这个评价该有多么高了。不过,也有人反对这个“闹”字,曾对此句大加嘲弄,这位大家曾在《窥词管见》写道:“‘闹’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于诗词。” 这位大家是谁呢?他就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李十郎”。李十郎为世称,本名李仙侣,后改名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他一生著述颇丰,曾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
說起李渔,也许有人还不熟悉,可说起作对子来,也许你从小就对这些耳熟能详,“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写下这些的人就是李渔,从前人们学习诗词写作,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首先要学他的《笠翁对韵》。有这么个说法,要学对联,需先背熟李渔的《笠翁对韵》。然而,对于李渔来说,他最为满意的著作还要说《闲情偶寄》。关于这部书,清初著名学者余怀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癒。”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女人读了它将会越发漂亮。
《闲情偶寄》共八部三十六门,第一部讲“声容”,在这里,李渔对如何认识女性的美以及如何做一个美丽又有情趣的女性讲得十分精细到位,可以说是女性学习借鉴的宝典。“声容”从女子的肌肤讲起,对头发、眉眼、手足、态度、修饰、首饰、服饰及技艺都作了详尽细致的说明。女性美首先要从“肌肤”说起,主要是肤色,肤色当中以白为贵。其次是“眉眼”“手足”。那怎么判断眉目呢?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粗细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眉眼以细长清秀为最美,其性格必然柔和聪慧。女性美重中之重是“态度”,也就是“媚态”,媚态对于女人而言,就好比火之焰、灯之光,是难以言说的。媚态可以使年老的看起来年轻,所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使貌丑的看起来可爱,更可以打动无情的人,令人不知不觉着迷。女人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也抵得过六七分姿色;仅有姿色而无媚态,二者立于前,观者往往倾向于有媚态的一个。当然,媚态必须是出于自然的媚态,强扭造作的,无异于东施效颦,只会愈增其丑。李渔还举了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媚态。有一次春游遇雨,在一个亭中躲避,一时踉跄而至很多美丑不一的女子,其中有一穿衣的贫妇,三十来岁,因为亭中已人满为患,站不进去,便躲在屋檐下徘徊;亭内人都在抖擞衣服上的雨水,唯独她处之若素,檐下侵雨,想必抖也无益,反而更增丑态。等雨停后,大家准备走时,她又迟疑落在人后,没想到忽然雨又下起来,众人又跑回来,她因为先在亭中,占到了好位置,但并不骄矜,反而给那些后躲进来的人抖动整理衣裙,更显得其他人之丑态百出,来衬托此一人之端雅娇媚。 李渔说:这就是媚态。媚态是教不会的,学倒是可以学,没有媚态的人跟着有媚态的人生活,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朝夕熏陶,或许能有所变化。李渔还认为,女人无论长相如何都要讲究修饰,但修饰不能太过分,也不可不及,而要适度。衣着以洁净素雅为贵,衣服的色调要与人的脸色相协调。有姿色的女子,还要有内在的修为,修养自己的气质,学技艺“以翰墨为主,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大家闺秀,琴棋书画四件都不可少。花前月下,听佳人调琴弄音,或与之琴瑟和鸣,真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了。懂得琴棋书画,兼通歌舞,才艺双全,便是全才;稍懂些技艺比一点不懂要好。女性要较全面地发展,这是李渔说的,颇有见地。
一个历经两个朝代,享受过富贵且又懂得享受生活却在贫病交加中逝去的艺术家,李渔一生传奇故事很多。按李渔自己的话说,他这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早得贵子,二是创办李氏家班。在他五十岁时夫人给他生了儿子,使他实现了一大心愿。李渔早年就享文名,有“神童”之誉,然而科场并不顺利,于是他开始一心追求起戏剧艺术。清康熙五年(1666),这一年,五十六岁的他应陕西巡抚贾汉复、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的邀请远游陕西甘肃,先后到了山西平阳(今临汾)、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凉州(今武威)等地,历时一年最后到了此次远游的终点站——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塞上江南”甘州(今张掖)。此次远游,李渔沿途饱览西北风光,面对河西绮丽的大漠夕阳、雪山草地、风俗人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李渔一行出了京城,不日便来到了山西广袤的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小桥流水和青砖瓦房不同的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的窑洞。途经平阳(今山西临汾)时,得到平阳知府程质夫的盛情款待。程质夫了解李渔的心思,特意出资买了一个女孩赠给他。女孩姓乔,山西人,李渔称她为“晋姊”,后取名复生。乔女虽年仅十三岁,但聪明伶俐,记忆惊人,有着非常高的艺术天分,尤其在音乐方面颇具天赋,她虽是北方人,出身贫贱,以前从未看过南方的昆剧,但对学唱却有很高的悟性,无论什么曲子,只要她听一遍,便能自歌。这期间,李渔已开始筹措成立戏班事宜,随他一行的有个戏班出身的姬妾,乔姬向她学说吴语,没想半月之后,乡音尽改。她对乔姬很是欣赏,想培养她唱旦角,就对李渔说,她授曲三十年来,还从未见过如此聪敏之人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一个多月,乔姬不仅学会了老师的所有唱法,且技艺超过了老师,每有客来访,乔姬常常隔屏清唱,只把客人听得如醉如痴,食肉忘味。 几个月后,李渔一行到达兰州,甘肃巡抚刘斗等大小官员热烈欢迎这位文化名人的到来。当得知李渔正在各地物色戏班角色,就精心挑选了一个女孩作为见面礼送给李渔。这个女孩姓王,也是十三岁,兰州人,李渔称她为“兰姊”,后取名再来。王姬的长相虽不出众,可易妆换服后,让李渔眼前一亮,没想到这个长相平平的女孩竟与美少年无异。王姬能歌善舞,具有演员的天赋,深得李渔喜爱,于是,李渔让乔姬教她学戏,扮演生角。乔姬温柔秀美,适于扮演旦角;王姬俊俏刚烈,适于扮演小生。得到独具艺韵的乔、王二姬,再配以其他诸姬,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家庭戏班就这样组建起来了。乔、王二姬的舞态歌容超群脱俗,只需李渔略加指点,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所以家班创办不多久,便红火起来。对戏曲一直情有独钟的李渔,自任家班的教习和老师,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在兰州期间,作为回报,李渔帮刘斗设计监修了融汇江南园林特色的“灌园”。
离开兰州,李渔继续西行,于康熙六年(1667年)到达西北重镇凉州。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闻名遐迩,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外最繁华的城市。在凉州稍作停留后,李渔到了此次西北之行的终点张掖。提督总兵张勇热情迎接了李渔一行。李渔在张掖逗留了近一年,在此期间,其家庭戏班与甘州戏班同台演出,互相交流技艺,使甘州西秦腔吸收了新的营养,提高了演技水平,而同时也使李渔的家庭戏班受益匪浅。李渔还受张勇委托,带领戏班慰问受提督署直接管理的祁连山区番族(藏族)与黄番(裕固族)。据《张掖市志》记载:“张掖从唐代《西凉伎》和《诸宫调》开始有了戏剧的雏形。清康熙年间,江南名士、著名戏剧家李渔应靖逆侯张勇之聘来到张掖,吸收张掖民间歌舞,创西秦腔,后传至襄阳、武汉、北京,逐渐演变成为汉剧和京剧的‘西皮调’。”
甘肃之行,成为李渔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吸收了西北民间歌舞的精华,又壮大了他家庭戏班的力量。
回到金陵后,李渔把戏班安在芥子园。金陵芥子园的李渔寓所,曾是当时戏曲名流交流艺术的场所。在芥子园戏台上,李渔曾题有楹联曰:“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雪儿便是乔姬的爱称。那时,每逢年节生辰喜日,或赏花玩月之时,或宾朋兴会之际,李氏家庭戏班必在园中演剧为乐,并请来邻人观看。康熙十年端午节,李渔两次带家班在百花巷演出经他改编的《明珠记·煎茶》等剧,并与著名戏剧家一同观演,共同切磋。定居金陵期间,李渔不但写《比目鱼》《凤求凰》《慎鸾交》《巧团圆》等,还发挥自己通晓音律的特长,亲自组织剧团,自编自导。
除了在金陵演出,李渔还带领着戏班子赴全国各地四处游历、演出,“全国九州,历其六七”,“南里北曲中,无不知李十郎者”。由于有乔、王二姬的出色表演,以及李渔这样的好编剧,李氏家庭戏班红遍了大江南北,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李渔都以文会友,以戲会友,备受戏曲名流们的欢迎,结交了很多文友。李渔对昆曲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康熙六年,他带领自己的家班,游玩了西岳华山,把戏台搭到了华山顶上的苍龙岭,演出了自己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玉搔头》《蜃中楼》《比目鱼》等剧本选段,一时名声大噪。
李渔创作的《笠翁十种曲》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喜剧色彩十分浓郁,深受广大市民百姓的喜爱。《蜃中楼》为《笠翁十种曲》之一,为典型的才子佳人剧。李渔将元人杂剧《柳毅传书》《张生煮海》改编,在情节进行再创作,写男女痴情,剧情中,龙女受苦路遇柳毅,二人私订终身。泾河小龙强娶龙女,柳毅出场,救出龙女。舜华与柳毅之间的爱情缠绵悱恻,由于舜华的私订终身不合礼法被迫嫁给了泾河小龙,经过龙女被救、张生煮海,最终成就了龙女与柳毅这段姻缘。剧中有这样一段:“我和你自情窦初开之际,就等到如今了。” 情窦初开指刚刚懂得爱情,这就是这个成语的典故。
李渔是个风流才人,又是一个非常重情的才人,“予,情士也”,他认为“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乔、王二姬原本是秦晋普通的民女,经李渔调教后便很快脱颖而出,二人聪敏颖悟,演技卓绝,扮生演旦,珠联璧合,令李渔叹为旷代奇观。二人跟随李渔在外巡回演出,朝夕相处,相互之间早已忘记了年龄上的差距,将师生情、友情、爱情融合在了一起,对李渔的生活更是体贴入微,曲尽妇道。由于长年在外演出,乔姬劳累成疾,康熙十二年,年方19岁的乔姬英年早逝。祸不单行,第二年,家班的另一台柱王姬又因病撒手西归。李渔老泪纵横,悲恸欲绝,写下了《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后断肠诗十首》等诗作哭悼乔、王二姬,并挥泪为二人写了一篇《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希望二姬能复生再来,文辞情深绵绵,读来不禁催人泪下。李渔之悲痛,不仅因为二姬在家班里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更是这位年过六旬老人形影不离的伴侣,在艺术上是最能领悟李渔心思并可以与之促膝交流、切磋技艺的红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