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倡导生物教师立足于本省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而大胆地开发适应本地情况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勤奋学习的美好情感。
根据新课程改革传达的精神,联系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生物教学可以在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
一、开放性
1.活用生物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中学生物教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化学、地理等学科密切联系。目前,中学生物教学实行一纲多本,即围绕着一个教学大纲,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和中图版等生物教材,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选用生物教材。因此在生物教学时不再受“教材中心、课文中心”的束缚,应该是多种教育信息资源交叉的切入点,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教教材”上,力戒照本宣科,应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活用生物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生物的教学面,开阔生物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2.搞活课堂,激活思维,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生物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形成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1)因才或材施教,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生物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努力营造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如我在实验班上《细胞癌变》一节内容时,就根据该班级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敏捷、大胆发言、组织能力强的特点,采用“学生讲—学生议—教师补”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再如,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教学时,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美丽的上杭,如何保护汀江河,培养学生爱护家园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生物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不唯一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当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争论,又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了深入。比如讲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针对市场上出现的“核酸营养物”,引导学生讨论“核酸营养物是否有效”,有人认为核酸是大分子有机物,进到人体后会被分解成小分子,所以就谈不上营养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既然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物质,我们就应该及时补充,同学之间争论得不分上下,难分高低,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要有理由就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
二、实践性
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以往往往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满堂灌”是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现在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在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重新建构生物体系和认知体系,学会学习生物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自己动手做,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比起传统实验中老师的单纯示范,学生也易于理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知识讲座结合起来,结合环保日,开展科普专题讲座;一些较重要的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可以被利用起来做专题,以主题日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利用这些节假日或以每星期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做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如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并对校园植物挂牌,这样既能实现学生参与环保的愿望,又能在活动中深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上的环保知识,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利用特殊的日子,进行特殊的教育。比如,在6月5日“环境日”那天,把平时积累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印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程中获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重新建构生物体系和认知体系,学会学习生物课。
新课程关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前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程以后,农村的田间地头、树边、草地、河边、池塘,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教材灵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把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地方,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课堂引到田野、山林、河边、湖畔,不但让学生动手参与,而且能身临其境,感受生物教学与自然交融的乐趣。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往对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过时。我们必须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既然新教改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优越的山川地理环境为教学生动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学生物教师就应该把传达“新课改”精神的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在提高自己生物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本地区生物教学整体水平。
根据新课程改革传达的精神,联系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生物教学可以在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三个方面下工夫。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
一、开放性
1.活用生物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中学生物教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化学、地理等学科密切联系。目前,中学生物教学实行一纲多本,即围绕着一个教学大纲,出现了人教版、苏教版和中图版等生物教材,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选用生物教材。因此在生物教学时不再受“教材中心、课文中心”的束缚,应该是多种教育信息资源交叉的切入点,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教教材”上,力戒照本宣科,应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活用生物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生物的教学面,开阔生物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2.搞活课堂,激活思维,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生物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形成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1)因才或材施教,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生物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学情、教情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质疑式、情境式、问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努力营造平等、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激活状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求新知。如我在实验班上《细胞癌变》一节内容时,就根据该班级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敏捷、大胆发言、组织能力强的特点,采用“学生讲—学生议—教师补”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再如,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教学时,就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美丽的上杭,如何保护汀江河,培养学生爱护家园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生物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教师在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开放性问题,设计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应是多元的,答案也应是多元不唯一的。开放式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当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争论,又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了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了深入。比如讲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针对市场上出现的“核酸营养物”,引导学生讨论“核酸营养物是否有效”,有人认为核酸是大分子有机物,进到人体后会被分解成小分子,所以就谈不上营养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既然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物质,我们就应该及时补充,同学之间争论得不分上下,难分高低,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要有理由就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
二、实践性
新教学观强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何上好生物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关键。以往往往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满堂灌”是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现在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在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重新建构生物体系和认知体系,学会学习生物课。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自己动手做,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比起传统实验中老师的单纯示范,学生也易于理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知识讲座结合起来,结合环保日,开展科普专题讲座;一些较重要的环保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可以被利用起来做专题,以主题日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利用这些节假日或以每星期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做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如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并对校园植物挂牌,这样既能实现学生参与环保的愿望,又能在活动中深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上的环保知识,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利用特殊的日子,进行特殊的教育。比如,在6月5日“环境日”那天,把平时积累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印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程中获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知识,重新建构生物体系和认知体系,学会学习生物课。
新课程关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前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几张挂图,年复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程以后,农村的田间地头、树边、草地、河边、池塘,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把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教材灵活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把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地方,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课堂引到田野、山林、河边、湖畔,不但让学生动手参与,而且能身临其境,感受生物教学与自然交融的乐趣。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往对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过时。我们必须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既然新教改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优越的山川地理环境为教学生动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中学生物教师就应该把传达“新课改”精神的开放性、实践性、生动性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在提高自己生物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本地区生物教学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