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有效制止滥用、乱用农药、减少农药用量和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针对当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现状,采取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法的新举措,建立了综合防治示范区,探索出21世纪马铃薯综合防治的有效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农民;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71-01
为了制止滥用、乱用和减少农药用量,探索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有效办法,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水平,根据国际马铃薯中心对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县马铃薯生产的实际,2007年以来,我县因地制宜地举办了5所农民田间学校,建立了综合防治示范区,促进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培训概况
1.1培训基点
按照项目的要求,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岩水乡双棚村、河堰镇毛坝村、红圆乡明洪村、谭家乡梁坝村、镇东镇大邱村为基点。因这5个乡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大,晚疫病年年发生重,且有益微生物较多,开展晚疫病综合防治能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病虫,可以减少施药次数,同时农民较易接受综防技术。在这5个村各确定50个农户的主要成员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并在邻近确定10个农户为对照。
1.2培训组织
在基点乡镇成立由分管农业的乡镇长、农业服务中心2名农技干部和植保技术人员参加的执行小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协调解决有关项目的政策、资金等问题。实施小组由县植保站技术干部为培训协调员,负责教学辅导工作,同时选这5个村的村长为农民田间学校班长。
1.3培训对象
在这5个村选村社干部和在家长期务农的农民(妇女占60%)为主要学员,年龄在20~55岁,他们热爱科学种田,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加培训的农民,每班分成5个组,每组10人,组长由村、社干部担任。
2培训方法
2.1培训内容
马铃薯生长期间,在这5个村各培训10次,每次上午半天,从2008年播种期开始到收挖期结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种薯质量和讨论通过种薯传播的病害,马铃薯晚疫病的识别和讨论传播途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和马铃薯病虫害的传播,马铃薯生长期间田间观察,农药与环境,种薯收获和开展各种趣味活动等。
2.2培训试验
2.2.1设置农民田间试验田。在每个农民田间学校所在村的道路旁边选3块田,分别设综防田,在晚疫病发生初期用药;农民自防田,根据农民习惯防治用药;不防治田,马铃薯生长期不施药防治,在收挖期调查并测产。结果表明,5个综防田未用药剂防治害虫,益害比为1∶10.6,比农民自防田天敌数增加59.2%,农药用量减少55.5%,节约防治费61.3%,产量增加1 303.5kg/hm2,扣除新增生产费,平均纯收益增加663.9元/hm2。综防田比不防田增产3 399kg/hm2,平纯收益增加1 269.6元/hm2。
2.2.2品种对比试验。2007年在春马铃薯播种时,5个农民田间学校分别选用合作88、当地米拉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同时在岩水、河堰分别采用K系列、S系列和本地米拉进行抗性试验。通过学员参与试验,使学员了解到HP2、台湾红、S24、S21、S18、合作88等品种抗晚疫病能力强,丰产性和商品性较好,适宜于我县种植区推广。
2.2.3药剂浸种薯试验。在2008年播种期间,各学校选择5个农户采用甲霜灵锰锌浸种薯,同时在这些农户中设对照。通过田间观察,使学员了解采用药剂浸种薯后,发病期比对照推迟20~28d,且发生程度也轻于对照。
2.2.4药效试验。各学校选2块田,开展晚疫病防治药效试验,其中一块田用甲霜铜1.5kg/hm2,于晚疫病发病初期喷药1次,另一块田不用药防治。经过学员试验观察,药后20~25d采用甲霜铜防治效果达71.3%~80.5%。结果表明,在不是发生年的情况下,于关键适期用药1次,可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危害。
2.2.5害虫防治试验。各学校选2块田,在马铃薯生长至5对生叶期间,其中一块田采用速灭杀丁防治二十八星瓢虫、斜纹夜蛾、跳甲等害虫;另一块田不用药,收挖时分别测产。结果表明,2008年马铃薯害虫发生较轻,不防治害虫对产量影响不大,且有利于天敌的繁殖,从而使培训学员知道害虫未达到防治指标时,可不用药防治。
2.2.6带病种薯种植试验。在播种期间,各学校均选5~15个晚疫病菌的种薯切块种植10窝观察。结果证明,带病种薯出苗较正常,但在1对生叶时,茎杆上发现褐色的病斑,2对生叶时开始发病,3对生叶时逐渐死苗,且周围健株也被传染了该病,4对生叶时带菌种薯只剩茎桩。通过学员观察,使学员亲自看到种植带病种薯能促进晚疫病发生,从而加深选用优良合格种薯的重要性。
2.2.7晚疫病田间观察试验。马铃薯生长到3对生叶时,各学员在田间普查晚疫病,对发现晚疫病的病株插竹竿定10窝,每5d进行观察1次。结果表明,晚疫病发病后,逐渐加重病情,特别是降雨后,发病迅速扩展,到后期叶片、茎尖枯黄脱落,挖出10窝病株和10窝健株测产比较。结果表明,在2008年晚疫病为中等发生的情况下,晚疫病危害马铃薯损失仍为15.8%,从而使学员知道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性。
2.3农情调查
在培训前后,用统一表格采取个别访问的形式,对受训学员进行农情调查,了解受训农民从综合防治中获得的效益,同时了解受训农民知识、行为、态度的变化,通过训前训后“票箱法”测验,了解学员培训综合防治知识是否提高。
3培训效果
3.1受训农民的综防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培训,学员懂得了马铃薯的基本综防知识,有一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观念,知道马铃薯田中不仅有病虫,也有天敌和中性昆虫,天敌能食害虫,应保护利用,农药会大量杀伤天敌,应尽量少用。在施药技术上,应在田间目测,实行达标用药,不是见虫就治,晚疫病在发病初期必须用药;在药剂选择上应用对路的高效低毒的农药,以利保护利用天敌。
3.2农民综防知识、行为、态度发生了变化
通过用20个问题对学员训前训后及对照农民进行个别访问,将结果归纳成10个方面的问题列在表上。结果表明,学员训前训后与对照比较存在很大差异。培训前后用“票箱法”进行测验,训前平均得分61.2分,训后平均得分92.3分,提高31.1分。
3.3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
2008年综防区学员示范面积共83.33hm2,通过学员对自己田中的实践,由于认真实施了综合防治技术,从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学员户比对照户(农民自防)平均施药次数减少1.5次,农药用量节约1.68 kg/hm2,共节约140kg,平均节约防治费用71.25元/hm2,共节约防治费用5 937.5元,马铃薯平均增产784.5kg/hm2,增产6.5%,平均纯收益增456.3元/hm2。收割前在学员户和对照户中调查,学员户马铃薯田中天敌为18头/百株(12~31头/百株),对照户田中天敌为11头/百株(0~18头/百株),学员户比对照户高63.6%,生态效益有较大提高。
4结语
经过2007年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受训农民的综防知识、行为、态度发生了变化。通过在学员自己田中实施马铃薯晚疫病综防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均有较大的提高,为开展21世纪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新局面,探索出一定新路子和新方法。但在培训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培训学员文化知识偏低,对马铃薯生态系统分析难以接受;二是综合防治与我县目前开展的统防统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三是培训范围面窄;四是培训经费较少。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培训中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农民;培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71-01
为了制止滥用、乱用和减少农药用量,探索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有效办法,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水平,根据国际马铃薯中心对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县马铃薯生产的实际,2007年以来,我县因地制宜地举办了5所农民田间学校,建立了综合防治示范区,促进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培训概况
1.1培训基点
按照项目的要求,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岩水乡双棚村、河堰镇毛坝村、红圆乡明洪村、谭家乡梁坝村、镇东镇大邱村为基点。因这5个乡镇马铃薯种植面积大,晚疫病年年发生重,且有益微生物较多,开展晚疫病综合防治能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病虫,可以减少施药次数,同时农民较易接受综防技术。在这5个村各确定50个农户的主要成员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学员,并在邻近确定10个农户为对照。
1.2培训组织
在基点乡镇成立由分管农业的乡镇长、农业服务中心2名农技干部和植保技术人员参加的执行小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协调解决有关项目的政策、资金等问题。实施小组由县植保站技术干部为培训协调员,负责教学辅导工作,同时选这5个村的村长为农民田间学校班长。
1.3培训对象
在这5个村选村社干部和在家长期务农的农民(妇女占60%)为主要学员,年龄在20~55岁,他们热爱科学种田,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加培训的农民,每班分成5个组,每组10人,组长由村、社干部担任。
2培训方法
2.1培训内容
马铃薯生长期间,在这5个村各培训10次,每次上午半天,从2008年播种期开始到收挖期结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种薯质量和讨论通过种薯传播的病害,马铃薯晚疫病的识别和讨论传播途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和马铃薯病虫害的传播,马铃薯生长期间田间观察,农药与环境,种薯收获和开展各种趣味活动等。
2.2培训试验
2.2.1设置农民田间试验田。在每个农民田间学校所在村的道路旁边选3块田,分别设综防田,在晚疫病发生初期用药;农民自防田,根据农民习惯防治用药;不防治田,马铃薯生长期不施药防治,在收挖期调查并测产。结果表明,5个综防田未用药剂防治害虫,益害比为1∶10.6,比农民自防田天敌数增加59.2%,农药用量减少55.5%,节约防治费61.3%,产量增加1 303.5kg/hm2,扣除新增生产费,平均纯收益增加663.9元/hm2。综防田比不防田增产3 399kg/hm2,平纯收益增加1 269.6元/hm2。
2.2.2品种对比试验。2007年在春马铃薯播种时,5个农民田间学校分别选用合作88、当地米拉进行品种对比试验,同时在岩水、河堰分别采用K系列、S系列和本地米拉进行抗性试验。通过学员参与试验,使学员了解到HP2、台湾红、S24、S21、S18、合作88等品种抗晚疫病能力强,丰产性和商品性较好,适宜于我县种植区推广。
2.2.3药剂浸种薯试验。在2008年播种期间,各学校选择5个农户采用甲霜灵锰锌浸种薯,同时在这些农户中设对照。通过田间观察,使学员了解采用药剂浸种薯后,发病期比对照推迟20~28d,且发生程度也轻于对照。
2.2.4药效试验。各学校选2块田,开展晚疫病防治药效试验,其中一块田用甲霜铜1.5kg/hm2,于晚疫病发病初期喷药1次,另一块田不用药防治。经过学员试验观察,药后20~25d采用甲霜铜防治效果达71.3%~80.5%。结果表明,在不是发生年的情况下,于关键适期用药1次,可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危害。
2.2.5害虫防治试验。各学校选2块田,在马铃薯生长至5对生叶期间,其中一块田采用速灭杀丁防治二十八星瓢虫、斜纹夜蛾、跳甲等害虫;另一块田不用药,收挖时分别测产。结果表明,2008年马铃薯害虫发生较轻,不防治害虫对产量影响不大,且有利于天敌的繁殖,从而使培训学员知道害虫未达到防治指标时,可不用药防治。
2.2.6带病种薯种植试验。在播种期间,各学校均选5~15个晚疫病菌的种薯切块种植10窝观察。结果证明,带病种薯出苗较正常,但在1对生叶时,茎杆上发现褐色的病斑,2对生叶时开始发病,3对生叶时逐渐死苗,且周围健株也被传染了该病,4对生叶时带菌种薯只剩茎桩。通过学员观察,使学员亲自看到种植带病种薯能促进晚疫病发生,从而加深选用优良合格种薯的重要性。
2.2.7晚疫病田间观察试验。马铃薯生长到3对生叶时,各学员在田间普查晚疫病,对发现晚疫病的病株插竹竿定10窝,每5d进行观察1次。结果表明,晚疫病发病后,逐渐加重病情,特别是降雨后,发病迅速扩展,到后期叶片、茎尖枯黄脱落,挖出10窝病株和10窝健株测产比较。结果表明,在2008年晚疫病为中等发生的情况下,晚疫病危害马铃薯损失仍为15.8%,从而使学员知道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性。
2.3农情调查
在培训前后,用统一表格采取个别访问的形式,对受训学员进行农情调查,了解受训农民从综合防治中获得的效益,同时了解受训农民知识、行为、态度的变化,通过训前训后“票箱法”测验,了解学员培训综合防治知识是否提高。
3培训效果
3.1受训农民的综防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培训,学员懂得了马铃薯的基本综防知识,有一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观念,知道马铃薯田中不仅有病虫,也有天敌和中性昆虫,天敌能食害虫,应保护利用,农药会大量杀伤天敌,应尽量少用。在施药技术上,应在田间目测,实行达标用药,不是见虫就治,晚疫病在发病初期必须用药;在药剂选择上应用对路的高效低毒的农药,以利保护利用天敌。
3.2农民综防知识、行为、态度发生了变化
通过用20个问题对学员训前训后及对照农民进行个别访问,将结果归纳成10个方面的问题列在表上。结果表明,学员训前训后与对照比较存在很大差异。培训前后用“票箱法”进行测验,训前平均得分61.2分,训后平均得分92.3分,提高31.1分。
3.3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
2008年综防区学员示范面积共83.33hm2,通过学员对自己田中的实践,由于认真实施了综合防治技术,从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学员户比对照户(农民自防)平均施药次数减少1.5次,农药用量节约1.68 kg/hm2,共节约140kg,平均节约防治费用71.25元/hm2,共节约防治费用5 937.5元,马铃薯平均增产784.5kg/hm2,增产6.5%,平均纯收益增456.3元/hm2。收割前在学员户和对照户中调查,学员户马铃薯田中天敌为18头/百株(12~31头/百株),对照户田中天敌为11头/百株(0~18头/百株),学员户比对照户高63.6%,生态效益有较大提高。
4结语
经过2007年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受训农民的综防知识、行为、态度发生了变化。通过在学员自己田中实施马铃薯晚疫病综防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均有较大的提高,为开展21世纪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新局面,探索出一定新路子和新方法。但在培训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培训学员文化知识偏低,对马铃薯生态系统分析难以接受;二是综合防治与我县目前开展的统防统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三是培训范围面窄;四是培训经费较少。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培训中有待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