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3年开始,我国各地相继出台英语改革措施,对于此项措施,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很多人会担心英语在今后会不会成为“副科”。本文将从多方面分析,我们应如何理性地看待英语改革
关键词:改革;英语热;改革原因;改革前景
近几年,各地相继宣布,英语将退出高考,中考将降低英语的分值,提高语文、数学分值,小升初,也在淡化英语的影响。那么,很多人就开始迷惑了,我们追捧了几十年的学英语热,难道就此结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仔细的分析后,便可得出答案。
一、我国英语学习的历史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广东沿海已出现民间英语学习班,多是传教士开设的“识字班”。后来经过数次战争、和谈,外国人懒得在翻译问题上同中国人较劲了,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清政府意识到,通晓英语与否,已事关国家存亡。到了民国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订新学制。外语成为课时最多的中学科目,甚至高于国文。新中国成立后,自清末积累近百年的英语人才、教学法和书籍,不值钱了,学生开始“嫌英爱俄”。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外交失和,俄语失宠,英语的重要性凸显。至1964年,英语终于被明确为第一外国语,“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英语先复归中学和大学课堂。1979年,教育部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英语课。与此同时,互联网、多媒体、出国热等兴起,终结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依赖。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张口来几句英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就此,英语开始在我们国家真正的“热”起来了。
二、各地为何会进行英语改革
首先,必须要说的便是“英语热”的持久不衰。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诚然,我们不能因为汉语遇冷,就妒忌英语热。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学习英语有利于查阅资料、与国际接轨。在改革开放之初,英语人才匮乏。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人们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大量的英语实用型人才。然而,当前国情、世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般英语翻译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如果继续把英语的重要性安放与汉语之上,显然有些不太妥当。一些孩子从小就参加英语补习班,英语说的相当标准,普通话却磕磕巴巴,真不知是该欣慰还是忧虑。事实上,英语分值权重过高也不利教育的公平和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国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学生是不争的事实。在同等条件下,城市学生往往通过英语优势脱颖而出。
其次,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身问题较大、效率极低,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甚至到考公务员、考职称,多受困于外语,在教育资源和学习精力的耗费上也十分惊人,而多数国家的做法是加强社会和各行业的翻译服务,而不是选择全民终身被外语困扰。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说,他们年轻时并没有特意学打招呼、问路、点菜,但是他们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使得他们言之有物。季羡林曾经这样回忆自己学习英语的情况:在中学时,英文列入正式课程。在我两年半的初中阶段,英文课是怎样进行的,我已经忘了,我只记得课本是《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士乐府本事》、《Tales from Shakespeare》……
同时,由于女性在语言方面天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许多省份的高考中,女生英语科平均分明显高于男生。英语在高考中所占权重过大,加剧了学生中性别比的不平衡。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职业中各有优长,特别是某些部门和单位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男性,因此高等教育最好要有基本的性别平衡,在高考改革中也应考虑到性别方面的公平。现在许多大学女生数已超过男生,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问题是“阴盛阳衰”发展过于迅猛,连一些工科专业女生比例也增加很快。大学的“入口”与“出口”差异过大,是导致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高学历人群中男生过少,是致使女大学生找对象困难的原因之一。现在,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或改革高考英语科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男孩”、减少“剩女”。
还有一点,过度重视英语不利于城乡公平。由于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特别是英语科的师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学生,实际上英语分数权重越大对农村学生越不利,在高考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降低英语分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导致的英语成绩差异,有利于城乡公平。
三、改革之后,我们应如何看待英语
英语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改革以后英语就不用学了,这是有必要消除的一个误解。改革不应被理解为降低英语重要性,而是让英语回归到语言教学本身职能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注重外语教学,我国长期注重英语教学,同样其他国家也开始汉语教学。其实,英语的分值下降以后,比重还是很大。同时,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应试主义倾向,并非不再重视英语。因为我们总是为了考高分而去学,而没有真正把这门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强调其应用价值。考试只是一个环节,但我们总是围绕考试这个环节。
现行体制下过分强调了笔试及语法,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该以运用为主的目的。本来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如果一个人的英语学习好,其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外语一般都很好,反之亦然。毕竟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90%的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75%的电视节目讲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主要科技文献是以英语为原始语言完成。
分值改革后,与之配套教学改革也应该跟上,回归到语言学习应以运用为目的的轨道上来。比如,选择学习材料应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殊爱好的不同,寻找适合他们的英语故事、科普文章等内容,甚至是角色扮演、自编自导等手段,改变我们哑巴英语教学的现状。在英语教学中尽量突破中式思维,从英式思维的角度去教学,使学生更易将所学内容内化,让他们感觉到英语学习是一种文化的了解而不是知识的学习。
总之,改革就是要把不好的内容去掉,优秀的内容留下,不管其怎样变化,英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都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关键词:改革;英语热;改革原因;改革前景
近几年,各地相继宣布,英语将退出高考,中考将降低英语的分值,提高语文、数学分值,小升初,也在淡化英语的影响。那么,很多人就开始迷惑了,我们追捧了几十年的学英语热,难道就此结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仔细的分析后,便可得出答案。
一、我国英语学习的历史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广东沿海已出现民间英语学习班,多是传教士开设的“识字班”。后来经过数次战争、和谈,外国人懒得在翻译问题上同中国人较劲了,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清政府意识到,通晓英语与否,已事关国家存亡。到了民国成立,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订新学制。外语成为课时最多的中学科目,甚至高于国文。新中国成立后,自清末积累近百年的英语人才、教学法和书籍,不值钱了,学生开始“嫌英爱俄”。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外交失和,俄语失宠,英语的重要性凸显。至1964年,英语终于被明确为第一外国语,“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英语先复归中学和大学课堂。1979年,教育部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英语课。与此同时,互联网、多媒体、出国热等兴起,终结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依赖。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张口来几句英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就此,英语开始在我们国家真正的“热”起来了。
二、各地为何会进行英语改革
首先,必须要说的便是“英语热”的持久不衰。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诚然,我们不能因为汉语遇冷,就妒忌英语热。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学习英语有利于查阅资料、与国际接轨。在改革开放之初,英语人才匮乏。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人们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大量的英语实用型人才。然而,当前国情、世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般英语翻译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如果继续把英语的重要性安放与汉语之上,显然有些不太妥当。一些孩子从小就参加英语补习班,英语说的相当标准,普通话却磕磕巴巴,真不知是该欣慰还是忧虑。事实上,英语分值权重过高也不利教育的公平和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国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学生是不争的事实。在同等条件下,城市学生往往通过英语优势脱颖而出。
其次,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身问题较大、效率极低,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甚至到考公务员、考职称,多受困于外语,在教育资源和学习精力的耗费上也十分惊人,而多数国家的做法是加强社会和各行业的翻译服务,而不是选择全民终身被外语困扰。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说,他们年轻时并没有特意学打招呼、问路、点菜,但是他们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使得他们言之有物。季羡林曾经这样回忆自己学习英语的情况:在中学时,英文列入正式课程。在我两年半的初中阶段,英文课是怎样进行的,我已经忘了,我只记得课本是《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士乐府本事》、《Tales from Shakespeare》……
同时,由于女性在语言方面天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许多省份的高考中,女生英语科平均分明显高于男生。英语在高考中所占权重过大,加剧了学生中性别比的不平衡。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职业中各有优长,特别是某些部门和单位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男性,因此高等教育最好要有基本的性别平衡,在高考改革中也应考虑到性别方面的公平。现在许多大学女生数已超过男生,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问题是“阴盛阳衰”发展过于迅猛,连一些工科专业女生比例也增加很快。大学的“入口”与“出口”差异过大,是导致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高学历人群中男生过少,是致使女大学生找对象困难的原因之一。现在,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或改革高考英语科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男孩”、减少“剩女”。
还有一点,过度重视英语不利于城乡公平。由于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城乡差别,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特别是英语科的师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学生,实际上英语分数权重越大对农村学生越不利,在高考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降低英语分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导致的英语成绩差异,有利于城乡公平。
三、改革之后,我们应如何看待英语
英语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改革以后英语就不用学了,这是有必要消除的一个误解。改革不应被理解为降低英语重要性,而是让英语回归到语言教学本身职能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注重外语教学,我国长期注重英语教学,同样其他国家也开始汉语教学。其实,英语的分值下降以后,比重还是很大。同时,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应试主义倾向,并非不再重视英语。因为我们总是为了考高分而去学,而没有真正把这门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强调其应用价值。考试只是一个环节,但我们总是围绕考试这个环节。
现行体制下过分强调了笔试及语法,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该以运用为主的目的。本来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如果一个人的英语学习好,其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外语一般都很好,反之亦然。毕竟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以英语为主的国家,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90%的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75%的电视节目讲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主要科技文献是以英语为原始语言完成。
分值改革后,与之配套教学改革也应该跟上,回归到语言学习应以运用为目的的轨道上来。比如,选择学习材料应根据学生年龄、性格、特殊爱好的不同,寻找适合他们的英语故事、科普文章等内容,甚至是角色扮演、自编自导等手段,改变我们哑巴英语教学的现状。在英语教学中尽量突破中式思维,从英式思维的角度去教学,使学生更易将所学内容内化,让他们感觉到英语学习是一种文化的了解而不是知识的学习。
总之,改革就是要把不好的内容去掉,优秀的内容留下,不管其怎样变化,英语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都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