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18年的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目前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其中近16万人曾因家暴走向自杀。
2019年11月25日晚间,papi酱公司旗下艺人宇芽在社交账号上自曝自己被家暴,“我被家暴了,过去的半年我仿佛活在噩梦里,关于家暴的这一切,我必须说出来!”并且还放出了一段制作的监控视频。
宇芽是papi酱公司旗下的美妆博主,在网络上拥有几十万的粉丝,她是以模仿“蒙娜丽莎”的画像而成为知名博主的,她的视频风格深受粉丝们的喜爱,个性也很温柔,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人竟会与家暴发生关联。
在宇芽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男子在电梯中拖着一名女子,这名女子就是宇芽,电梯中的女子被无情地拖着离开了电梯,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地看得出视频中的女子是十分的不情愿的,还用脚抵着电梯,生怕自己被拖了出去,而用当事人宇芽的说法就是,“自己很害怕,不知道接下来他会做什么事情,自己拼命叫喊希望有人会听到,可惜的是,并没有人听见。”
这名男子是宇芽的前任男友,男子44岁,离了3次婚。她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被男友家暴,而且交往仅仅1年就遭受了5次家暴。
要知道家暴事件不仅仅只关乎宇芽,更多的是这件家暴事件背后的千千万万个独立的家庭。
在QQ上搜索关键词“家暴”,这样的QQ群至少出来100个,最大规模的达400人,也有沉寂多年的几十人小群。
这些群活跃的时间大多在夜晚。白天是大家战战兢兢“熬日子”的沉寂时刻,夜深人静时倾诉才纷纷涌出来。群成员95%以上都是女性,互以“姐妹”相称,像旧时候误入大宅门的女子,对抗着同一个恶丈夫。
除了倾诉,群里偶尔有人转发“自卫小贴士”、女强人励志故事等,或仅是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比如“今天去公园散心了”“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去见律师了”。
点开群文件,能看到不少像素模糊的伤口照片、眼角挂着泪的自拍、司法鉴伤证明等图像。
据2018年的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目前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其中近16万人曾因家暴走向自杀。据统计,2014-2016年间,全国法院一审案件中,涉及家暴内容的离婚判决文书有94571份。数据显示,青海、新疆、宁夏案件数量最少,青海最低746件;湖北、上海、山东案件数量排前三,其中湖北最多为3619起,数量是青海的4.8倍,足足多了2873件。但其中,被认定为家暴的案件比率还不到5%。
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2001年,一部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构建了我们对家暴的初认识。冯远征饰演的安嘉和外表温文儒雅,在家中却宛如魔鬼。而他的妻子梅湘南,则成了大部分活在中国家庭暴力下的女人的缩影。
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就在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无数个安嘉和与梅湘南。
入秋后的长沙开始刮起阴冷寒风,透过十三层楼的窗户缝隙往外看,浑浊的天像一张冷漠的脸。
李萌被丈夫关在家中足足一周了,十三层楼的房间像地狱,她绝望地凝视着铁栅栏,悄悄在人民币角落写了一个“110”,交给丈夫周涛伸来要钱的手。
求生的机会自然渺茫,随之跟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加猛烈的拳脚。她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同居三年的男人砸遍家中几乎所有物品,包括前夫送给她的“苹果7”和首饰。
李萌认识周涛时还处在上一段婚姻中,但李萌还是选择和周涛同居。离婚后周涛屡次提及领证,李萌出于婚内出轨愧于前夫的心理并没有立马答应,几次争吵、殴打后,这套本以为能重建温暖之家的房子,就变成了冰冷残酷的绝望之牢。
被囚禁的日子里,李萌多次尝试自残、喝农药,最严重的两次进了医院,都被抢救回来了。睁开眼,她看到的还是昏黯的房间和周涛青筋暴突的脸。
周涛的暴虐和诚惶诚恐是交替进行的,像滚烫的暴风雨一样砸在李萌身上。有时家暴后,他会跪在铁栏外面向李萌求饶,把自己的脸一次次打肿,一面沙哑地哭嚎:“我和你一起死。”
李萌已经记不清自己死过多少次了。三个月前喝了農药,被医院救回到丈夫身边,体内的血液仿佛已经停止流动,丈夫声泪俱下的哭嚎像使她厌烦。
许多家暴故事里,施暴者大多同时在“暴虐”和“懊悔”之间交替,存在不少类似“他打了我,然后吻我”之类荒诞的情节。
34岁的卢叶最近一次遭受家暴是在“2019年2月17日晚上10点半”,情人节刚过去没几天,丈夫责怪她弄丢了家里的吸尘器。一件小事掀起波涛,丈夫把她反钳住手腕,压倒在沙发上,接着挥拳朝她的胸口狠狠锤砸,卢叶听到三岁儿子绝望的哭喊和自己肋骨碎裂的声音。
直到卢叶喊出“你要坐牢的”,丈夫的拳头才戛然停止,几乎就在下一秒,丈夫从沙发直接跳到地上,“噗通”一声给卢叶跪下了,然后诚惶诚恐地开始向她道歉。
“他的极度懊悔,给人一种他只是一时冲动、迟早会改的感觉。”这种错觉从恋爱时就产生了。
那晚,卢叶最终偷偷报了警,警察来到家中后,丈夫却反咬一口,说妻子“抓掉了他一百根头发”,警察问:“头发掉哪儿了?”丈夫嬉皮笑脸:“吸尘器吸掉了。”
听到这种荒谬的对话,卢叶要求去派出所笔录、验伤,却被以“今天太晚,所里没人开单”为由拒绝。
后来她自己去医院检伤,医生一听说是家暴,就拒绝为她在病历本上写明伤情,只轻描淡写地诊断出轻微伤。而在国内对家暴的法律界定里,“轻伤”以上才可构成故意伤害罪。 “他到底爱我吗?”卢叶无数次自问,在与丈夫相拥而眠的夜晚,在每一个阖家欢乐的短暂片刻。
冰与火的交替随着孩子的诞生延续到婚后,只是卢叶没想到,“他反悔得多深重,下一次就打我打得多重。”
被丈夫踢断两根肋骨和胸骨后,卢叶在剧痛中给自己打强心剂:他能改,他能。
同样的心理李萌也有。被从“牢笼”里放出来后,丈夫给她做了一桌子热菜,她吃着吃着就流下泪水,但她发现这热泪竟然是出于感动而非痛苦。
毫无疑问,她在内心坚信周涛能“回头”。
网传一句话:家暴只有一次和无限次。可事实上,很多女性更愿意相信那一次。
或许,在满目疮痍的心底留有一线希望,是人的自救本能,然而这缕希望往往不是曙光而是泥沼,让她们在被伤痛填满的关系里越陷越深。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吕孝权律师说,多数情况下,道歉、忏悔只是加害人借以达到继续控制受害人的手段而已。人们往往以为离婚后暴力自然就停止了,但引发家庭暴力的内在动机,源于加害人内心深处控制受害人的需要。
但很多时候,心理弱势的一方也在配合着对方的控制。
QQ群里一些成员发言活跃,却闭口不谈自己的故事,有的轻描淡写地否认:“(他)只是简单推搡”、“他只动过两次手”等。
还有很多女人,根本不知道丈夫对自己施暴是一种犯罪。
TED曾有一位演讲者莱斯利·摩根·斯泰纳自述,在两年半的婚姻里,她每周都会被前夫打一到两次。但她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受虐待”,反而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丈夫面对自己心魔的人”。
亲密关系里遭受暴力的人,有时会产生某种心理幻象,因为付出了感情,潜意识里会给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不公正待遇进行“心理合情化”。
一个习得性施暴,另一个习得性绝望、然后麻木。
然而,对长期忍受暴力的多数女性来说,诉讼离婚是最后一条路,也是最不可选择的一条路。
据调查,在過去的两年内,家暴受害者中,仅有不到10%曾报警,中国全国涉及家暴的近十万离婚案件中,司法认定率不到4%。
在中国,婚姻不是两个人单独的联结,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一段婚姻关系的破碎,牵扯着整个亲缘体系的伦理症结。
当卢叶把自己被打断肋骨的事实告诉父母后,父母震怒之余竟还不忘质问她:“是不是喂奶喂多了,骨质疏松?”
“要离,就要放弃孩子,否则你以后就完了。”父亲勒令她。“完了”的意思是不能再嫁出去了。
卢叶舍不得孩子,不敢离婚,而和她一样的千万女性,也把重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男人为了孩子可以打女人,女人为了孩子可以挨打?”
发问的是年仅十八岁的蓓蓓。她生得弱小,身高只有155厘米,体重还不到80斤,中学没念完就嫁给了现在的丈夫,比她足重110斤的丈夫前两天把她的左手手掌和右腿打骨折了。
而这时候蓓蓓正怀着2个月身孕,她不敢还手,怕伤到这个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
在一众劝说堕胎的声音里,三十多岁的全职妈妈“晚霞”持相反态度,“有了孩子,至少心灵上还有个依托和盼头。未来差,总比没有好。”
“晚霞”的观点侧面映照了一类人的心态:男人靠不住,就把精神寄托放在孩子身上。
蓓蓓听着“过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我宫寒,不敢打,打了很难再怀。”
“孩子”是女人们离不开支离破碎家庭的几乎唯一原因,她们以此为自我慰藉,但其实这种慰藉更像逼着自己咽下一剂毒药,以尽可能模糊现状的残酷。
但实际上,“为了孩子”是被扭曲的母性,是怯懦和忍让的借口,暴力环境的家庭更容易摧毁一个孩子。
这两天,湖南的徐俞和妈妈“逃”出了家,暂时住在酒店。印象中这是第二次母女逃亡,第一次是在高三时,她感觉自己第一次看清屋檐下朝夕相处的恶魔,爸爸不是可依赖的“大树”,而是将家庭这棵树连根拔起的龙卷风。
“我从小就恨他,发誓要爱护我的妈妈,一定不能变成他这样的人。”20岁的徐俞说,然而她逐渐绝望地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不仅是在相貌,更在性格和脾气方面,发怒时她会忍不住大吼大叫、摔东西,“如果没有办法自我和解,我真的怕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徐俞记事起,爸爸就开始动手打妈妈,但她知道,妈妈从怀孕时就开始被频繁殴打了。但可悲的是,妈妈反复用“还有比我更惨的”为由安慰自己和女儿,并不断心理暗示丈夫还不错。
“我恨不得他去死。”徐俞说。
为了讨好和避难,她在爸爸面前尽量保持乖顺,但背地里从不叫他“爸爸”。
联合国曾发布《暴力侵害儿童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33亿至2.75亿儿童亲眼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美国心理协会则明确将目睹家暴列为儿童虐待的一种方式。 目睹家暴的孩子从始至终都不是局外人,相反,家暴的记忆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日益强化,头脑中的暴力将一直延续、传递下去。直到有一天,当他成年、成家,他也极有可能成为连环施暴者,这就是家暴的代际传递。
比如《记忆大师》里的杀人凶手段奕宏,他在童年时代一再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深恶痛绝地想要拯救母亲于苦海,最终想到的方式却是让母亲死去,免除痛苦。
孩子习惯了母亲嘴角挂着血迹的笑,就无法对父亲充胀血丝的眼球视而不见。
当然,在家暴这场暴风雨里,失语的不止是女性。
据2018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家暴受害者约有19.9%为男性。
尹伟与妻子在重庆开抄手馆,妻子比他年小三岁,脾气“比重庆火锅还辣”,最喜欢用餐馆里的加大号漏勺打他。结婚快十年了,他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肩上、背上总是呈着红肿和淤青、脱皮。
他有时候庆幸自家开的不是火锅店,不难想象妻子或许会用火锅油泼他。
他不还手,也不敢离婚,是不想激化妻子的情绪,妻子是二婚后嫁给他的,对离婚有着切骨的恐慌,动辄当着客人的面砸坏店里东西,然后以跳楼、脱衣服、点燃煤气等威胁,或者变本加厉地打骂。
一次尹伟忍无可忍离家出逃,妻子在网上威胁说她要和儿子喝农药,尹伟被吓傻了,只得忙不迭回家。
“我曾经想过拿刀砍死她(妻子),甚至孩子一起,灭门,要死一起死。”
他也尝试去报警,好几次,警察的反应都差不多,笑问:“你咋又来了呢?”
“我知道世界上没有离不掉的婚,只是顾虑太多。”两个儿子、房贷、车贷,都把尹伟紧紧绑在这段婚姻里。
“明知道世界上我不是唯一一个,可全世界都似乎在告诉我:我就是唯一一个。”相比起抱团取暖的女性受害者,他觉得自己的孤独比暴力更深重。
相对于女性的“痛苦”和“折磨”,男性受害者们的关键词往往是“孤獨”和“无能”等。
当女人们在QQ群里每晚聊得活跃时,总有人“好意”提醒,“小心有男人潜水在我们群。”
在这个互诉遭遇、报团取暖的虚拟社区,“女性”被预设成了受害者。
一些声音被反复揉搓,我们听到挽歌悼念爱情,间杂着疼痛的呻吟。另一些声音则被隐藏在血痕和伤疤里,寂然不知所终。
现在,尹伟每天早上睁开眼,第一个念头是想要看看儿子,送儿子去幼儿园后,他有了动力回到餐馆赚钱。“能忍的就忍忍吧,或许会好呢?”
1995年,“家庭暴力”四个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社会和司法系统里。
2014年,中国第一部以反对家庭暴力为内容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曾列举了大量家暴事例,“家暴”在中国社会里开始得到新一轮重提。
该片播出两年后的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通过,这无疑是法律对家暴受害者提供保护的一大进步。
随着法制完善和观念进步,我们还是能看到反抗和希望。
卢叶决定离婚,她放弃了儿子,“儿子跟着我,看到他只会让我想起他。”前后两个“他”,她用了轻重不一的语气。
“当初为了生活而组建一个家庭,现在要为了活着离开家庭。”
从“牢笼”里放出来后,李萌坐在丈夫做好的一桌子热菜面前,也开始酝酿如何开口提“分手”。
毛兰最后一次跑出去是光着脚的,这回她毅然跑回了父母家,虽然被父亲悲恸而愤怒地抽了一顿,但相比起丈夫给的痛感,几乎连痒都算不上。
婚姻是爱情的见证——这句话令家暴受害者们不寒而栗,世界上最残酷的伤痛,莫过于“我最爱的人伤我最深”。温情和残暴的混合交错,将肉体之痛深锥入心,“爱情”被撕成一条条碎片,反复鞭笞一段婚姻。
仍有我们看不见的更多人,颤抖着不敢相信罗曼蒂克的消亡,只好把自己关进不愿为人所知的幽闭角落。
所有以爱之名的暴力,造成的伤痛都不仅在生理层面,在那些心里的隐秘角落,伤害永远存在。
有人在群里提议举办一些活动促进感情联络,“姐妹们”开始分享读书。有人提到《红楼梦》慨叹不已,“该放下就放下,人生都是梦一场。是悲剧,是虚幻,和爱情没有太多关系。”
当问到今后打算,她们均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些城市名字,一些想象中的工作,有一种大学生在初入社会前畅谈“理想”的既视感,仿佛一切都是早有设想,却一直以来缺乏一股力量推动她们去“想”。
你一言我一句的零碎片语中,没有“爱情”二字。(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综合摘编自《南风窗》、小熊软糖的信箱、陪宝宝写日记)
2019年11月25日晚间,papi酱公司旗下艺人宇芽在社交账号上自曝自己被家暴,“我被家暴了,过去的半年我仿佛活在噩梦里,关于家暴的这一切,我必须说出来!”并且还放出了一段制作的监控视频。
宇芽是papi酱公司旗下的美妆博主,在网络上拥有几十万的粉丝,她是以模仿“蒙娜丽莎”的画像而成为知名博主的,她的视频风格深受粉丝们的喜爱,个性也很温柔,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人竟会与家暴发生关联。
在宇芽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男子在电梯中拖着一名女子,这名女子就是宇芽,电梯中的女子被无情地拖着离开了电梯,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地看得出视频中的女子是十分的不情愿的,还用脚抵着电梯,生怕自己被拖了出去,而用当事人宇芽的说法就是,“自己很害怕,不知道接下来他会做什么事情,自己拼命叫喊希望有人会听到,可惜的是,并没有人听见。”
这名男子是宇芽的前任男友,男子44岁,离了3次婚。她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被男友家暴,而且交往仅仅1年就遭受了5次家暴。
要知道家暴事件不仅仅只关乎宇芽,更多的是这件家暴事件背后的千千万万个独立的家庭。
在QQ上搜索关键词“家暴”,这样的QQ群至少出来100个,最大规模的达400人,也有沉寂多年的几十人小群。
这些群活跃的时间大多在夜晚。白天是大家战战兢兢“熬日子”的沉寂时刻,夜深人静时倾诉才纷纷涌出来。群成员95%以上都是女性,互以“姐妹”相称,像旧时候误入大宅门的女子,对抗着同一个恶丈夫。
除了倾诉,群里偶尔有人转发“自卫小贴士”、女强人励志故事等,或仅是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比如“今天去公园散心了”“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去见律师了”。
点开群文件,能看到不少像素模糊的伤口照片、眼角挂着泪的自拍、司法鉴伤证明等图像。
据2018年的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目前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其中近16万人曾因家暴走向自杀。据统计,2014-2016年间,全国法院一审案件中,涉及家暴内容的离婚判决文书有94571份。数据显示,青海、新疆、宁夏案件数量最少,青海最低746件;湖北、上海、山东案件数量排前三,其中湖北最多为3619起,数量是青海的4.8倍,足足多了2873件。但其中,被认定为家暴的案件比率还不到5%。
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2001年,一部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构建了我们对家暴的初认识。冯远征饰演的安嘉和外表温文儒雅,在家中却宛如魔鬼。而他的妻子梅湘南,则成了大部分活在中国家庭暴力下的女人的缩影。
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就在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无数个安嘉和与梅湘南。
枕边的魔鬼
入秋后的长沙开始刮起阴冷寒风,透过十三层楼的窗户缝隙往外看,浑浊的天像一张冷漠的脸。
李萌被丈夫关在家中足足一周了,十三层楼的房间像地狱,她绝望地凝视着铁栅栏,悄悄在人民币角落写了一个“110”,交给丈夫周涛伸来要钱的手。
求生的机会自然渺茫,随之跟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加猛烈的拳脚。她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同居三年的男人砸遍家中几乎所有物品,包括前夫送给她的“苹果7”和首饰。
李萌认识周涛时还处在上一段婚姻中,但李萌还是选择和周涛同居。离婚后周涛屡次提及领证,李萌出于婚内出轨愧于前夫的心理并没有立马答应,几次争吵、殴打后,这套本以为能重建温暖之家的房子,就变成了冰冷残酷的绝望之牢。
被囚禁的日子里,李萌多次尝试自残、喝农药,最严重的两次进了医院,都被抢救回来了。睁开眼,她看到的还是昏黯的房间和周涛青筋暴突的脸。
周涛的暴虐和诚惶诚恐是交替进行的,像滚烫的暴风雨一样砸在李萌身上。有时家暴后,他会跪在铁栏外面向李萌求饶,把自己的脸一次次打肿,一面沙哑地哭嚎:“我和你一起死。”
李萌已经记不清自己死过多少次了。三个月前喝了農药,被医院救回到丈夫身边,体内的血液仿佛已经停止流动,丈夫声泪俱下的哭嚎像使她厌烦。
许多家暴故事里,施暴者大多同时在“暴虐”和“懊悔”之间交替,存在不少类似“他打了我,然后吻我”之类荒诞的情节。
34岁的卢叶最近一次遭受家暴是在“2019年2月17日晚上10点半”,情人节刚过去没几天,丈夫责怪她弄丢了家里的吸尘器。一件小事掀起波涛,丈夫把她反钳住手腕,压倒在沙发上,接着挥拳朝她的胸口狠狠锤砸,卢叶听到三岁儿子绝望的哭喊和自己肋骨碎裂的声音。
直到卢叶喊出“你要坐牢的”,丈夫的拳头才戛然停止,几乎就在下一秒,丈夫从沙发直接跳到地上,“噗通”一声给卢叶跪下了,然后诚惶诚恐地开始向她道歉。
“他的极度懊悔,给人一种他只是一时冲动、迟早会改的感觉。”这种错觉从恋爱时就产生了。
那晚,卢叶最终偷偷报了警,警察来到家中后,丈夫却反咬一口,说妻子“抓掉了他一百根头发”,警察问:“头发掉哪儿了?”丈夫嬉皮笑脸:“吸尘器吸掉了。”
听到这种荒谬的对话,卢叶要求去派出所笔录、验伤,却被以“今天太晚,所里没人开单”为由拒绝。
后来她自己去医院检伤,医生一听说是家暴,就拒绝为她在病历本上写明伤情,只轻描淡写地诊断出轻微伤。而在国内对家暴的法律界定里,“轻伤”以上才可构成故意伤害罪。 “他到底爱我吗?”卢叶无数次自问,在与丈夫相拥而眠的夜晚,在每一个阖家欢乐的短暂片刻。
冰与火的交替随着孩子的诞生延续到婚后,只是卢叶没想到,“他反悔得多深重,下一次就打我打得多重。”
“他会改”
被丈夫踢断两根肋骨和胸骨后,卢叶在剧痛中给自己打强心剂:他能改,他能。
同样的心理李萌也有。被从“牢笼”里放出来后,丈夫给她做了一桌子热菜,她吃着吃着就流下泪水,但她发现这热泪竟然是出于感动而非痛苦。
毫无疑问,她在内心坚信周涛能“回头”。
网传一句话:家暴只有一次和无限次。可事实上,很多女性更愿意相信那一次。
或许,在满目疮痍的心底留有一线希望,是人的自救本能,然而这缕希望往往不是曙光而是泥沼,让她们在被伤痛填满的关系里越陷越深。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吕孝权律师说,多数情况下,道歉、忏悔只是加害人借以达到继续控制受害人的手段而已。人们往往以为离婚后暴力自然就停止了,但引发家庭暴力的内在动机,源于加害人内心深处控制受害人的需要。
但很多时候,心理弱势的一方也在配合着对方的控制。
QQ群里一些成员发言活跃,却闭口不谈自己的故事,有的轻描淡写地否认:“(他)只是简单推搡”、“他只动过两次手”等。
还有很多女人,根本不知道丈夫对自己施暴是一种犯罪。
TED曾有一位演讲者莱斯利·摩根·斯泰纳自述,在两年半的婚姻里,她每周都会被前夫打一到两次。但她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受虐待”,反而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丈夫面对自己心魔的人”。
亲密关系里遭受暴力的人,有时会产生某种心理幻象,因为付出了感情,潜意识里会给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不公正待遇进行“心理合情化”。
一个习得性施暴,另一个习得性绝望、然后麻木。
孩子:是寄托,也是短板
然而,对长期忍受暴力的多数女性来说,诉讼离婚是最后一条路,也是最不可选择的一条路。
据调查,在過去的两年内,家暴受害者中,仅有不到10%曾报警,中国全国涉及家暴的近十万离婚案件中,司法认定率不到4%。
在中国,婚姻不是两个人单独的联结,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一段婚姻关系的破碎,牵扯着整个亲缘体系的伦理症结。
当卢叶把自己被打断肋骨的事实告诉父母后,父母震怒之余竟还不忘质问她:“是不是喂奶喂多了,骨质疏松?”
“要离,就要放弃孩子,否则你以后就完了。”父亲勒令她。“完了”的意思是不能再嫁出去了。
卢叶舍不得孩子,不敢离婚,而和她一样的千万女性,也把重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男人为了孩子可以打女人,女人为了孩子可以挨打?”
发问的是年仅十八岁的蓓蓓。她生得弱小,身高只有155厘米,体重还不到80斤,中学没念完就嫁给了现在的丈夫,比她足重110斤的丈夫前两天把她的左手手掌和右腿打骨折了。
而这时候蓓蓓正怀着2个月身孕,她不敢还手,怕伤到这个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
在一众劝说堕胎的声音里,三十多岁的全职妈妈“晚霞”持相反态度,“有了孩子,至少心灵上还有个依托和盼头。未来差,总比没有好。”
“晚霞”的观点侧面映照了一类人的心态:男人靠不住,就把精神寄托放在孩子身上。
蓓蓓听着“过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我宫寒,不敢打,打了很难再怀。”
“孩子”是女人们离不开支离破碎家庭的几乎唯一原因,她们以此为自我慰藉,但其实这种慰藉更像逼着自己咽下一剂毒药,以尽可能模糊现状的残酷。
但实际上,“为了孩子”是被扭曲的母性,是怯懦和忍让的借口,暴力环境的家庭更容易摧毁一个孩子。
这两天,湖南的徐俞和妈妈“逃”出了家,暂时住在酒店。印象中这是第二次母女逃亡,第一次是在高三时,她感觉自己第一次看清屋檐下朝夕相处的恶魔,爸爸不是可依赖的“大树”,而是将家庭这棵树连根拔起的龙卷风。
“我从小就恨他,发誓要爱护我的妈妈,一定不能变成他这样的人。”20岁的徐俞说,然而她逐渐绝望地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不仅是在相貌,更在性格和脾气方面,发怒时她会忍不住大吼大叫、摔东西,“如果没有办法自我和解,我真的怕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徐俞记事起,爸爸就开始动手打妈妈,但她知道,妈妈从怀孕时就开始被频繁殴打了。但可悲的是,妈妈反复用“还有比我更惨的”为由安慰自己和女儿,并不断心理暗示丈夫还不错。
“我恨不得他去死。”徐俞说。
为了讨好和避难,她在爸爸面前尽量保持乖顺,但背地里从不叫他“爸爸”。
联合国曾发布《暴力侵害儿童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33亿至2.75亿儿童亲眼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美国心理协会则明确将目睹家暴列为儿童虐待的一种方式。 目睹家暴的孩子从始至终都不是局外人,相反,家暴的记忆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日益强化,头脑中的暴力将一直延续、传递下去。直到有一天,当他成年、成家,他也极有可能成为连环施暴者,这就是家暴的代际传递。
比如《记忆大师》里的杀人凶手段奕宏,他在童年时代一再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深恶痛绝地想要拯救母亲于苦海,最终想到的方式却是让母亲死去,免除痛苦。
孩子习惯了母亲嘴角挂着血迹的笑,就无法对父亲充胀血丝的眼球视而不见。
没有男和女,只有施暴和受暴
当然,在家暴这场暴风雨里,失语的不止是女性。
据2018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家暴受害者约有19.9%为男性。
尹伟与妻子在重庆开抄手馆,妻子比他年小三岁,脾气“比重庆火锅还辣”,最喜欢用餐馆里的加大号漏勺打他。结婚快十年了,他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肩上、背上总是呈着红肿和淤青、脱皮。
他有时候庆幸自家开的不是火锅店,不难想象妻子或许会用火锅油泼他。
他不还手,也不敢离婚,是不想激化妻子的情绪,妻子是二婚后嫁给他的,对离婚有着切骨的恐慌,动辄当着客人的面砸坏店里东西,然后以跳楼、脱衣服、点燃煤气等威胁,或者变本加厉地打骂。
一次尹伟忍无可忍离家出逃,妻子在网上威胁说她要和儿子喝农药,尹伟被吓傻了,只得忙不迭回家。
“我曾经想过拿刀砍死她(妻子),甚至孩子一起,灭门,要死一起死。”
他也尝试去报警,好几次,警察的反应都差不多,笑问:“你咋又来了呢?”
“我知道世界上没有离不掉的婚,只是顾虑太多。”两个儿子、房贷、车贷,都把尹伟紧紧绑在这段婚姻里。
“明知道世界上我不是唯一一个,可全世界都似乎在告诉我:我就是唯一一个。”相比起抱团取暖的女性受害者,他觉得自己的孤独比暴力更深重。
相对于女性的“痛苦”和“折磨”,男性受害者们的关键词往往是“孤獨”和“无能”等。
当女人们在QQ群里每晚聊得活跃时,总有人“好意”提醒,“小心有男人潜水在我们群。”
在这个互诉遭遇、报团取暖的虚拟社区,“女性”被预设成了受害者。
一些声音被反复揉搓,我们听到挽歌悼念爱情,间杂着疼痛的呻吟。另一些声音则被隐藏在血痕和伤疤里,寂然不知所终。
现在,尹伟每天早上睁开眼,第一个念头是想要看看儿子,送儿子去幼儿园后,他有了动力回到餐馆赚钱。“能忍的就忍忍吧,或许会好呢?”
为了活着走出家庭
1995年,“家庭暴力”四个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社会和司法系统里。
2014年,中国第一部以反对家庭暴力为内容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曾列举了大量家暴事例,“家暴”在中国社会里开始得到新一轮重提。
该片播出两年后的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通过,这无疑是法律对家暴受害者提供保护的一大进步。
随着法制完善和观念进步,我们还是能看到反抗和希望。
卢叶决定离婚,她放弃了儿子,“儿子跟着我,看到他只会让我想起他。”前后两个“他”,她用了轻重不一的语气。
“当初为了生活而组建一个家庭,现在要为了活着离开家庭。”
从“牢笼”里放出来后,李萌坐在丈夫做好的一桌子热菜面前,也开始酝酿如何开口提“分手”。
毛兰最后一次跑出去是光着脚的,这回她毅然跑回了父母家,虽然被父亲悲恸而愤怒地抽了一顿,但相比起丈夫给的痛感,几乎连痒都算不上。
婚姻是爱情的见证——这句话令家暴受害者们不寒而栗,世界上最残酷的伤痛,莫过于“我最爱的人伤我最深”。温情和残暴的混合交错,将肉体之痛深锥入心,“爱情”被撕成一条条碎片,反复鞭笞一段婚姻。
仍有我们看不见的更多人,颤抖着不敢相信罗曼蒂克的消亡,只好把自己关进不愿为人所知的幽闭角落。
所有以爱之名的暴力,造成的伤痛都不仅在生理层面,在那些心里的隐秘角落,伤害永远存在。
有人在群里提议举办一些活动促进感情联络,“姐妹们”开始分享读书。有人提到《红楼梦》慨叹不已,“该放下就放下,人生都是梦一场。是悲剧,是虚幻,和爱情没有太多关系。”
当问到今后打算,她们均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些城市名字,一些想象中的工作,有一种大学生在初入社会前畅谈“理想”的既视感,仿佛一切都是早有设想,却一直以来缺乏一股力量推动她们去“想”。
你一言我一句的零碎片语中,没有“爱情”二字。(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综合摘编自《南风窗》、小熊软糖的信箱、陪宝宝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