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只有搞好专业建设,才能使高职特色得到彰显。要搞好专业建设,就要使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特点,在调整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同时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彰显特色。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色
专业设置与建设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方式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因其技术专业所特有的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而使其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不同于职业高中教育与中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专业建设中彰显特色,才会在竞争中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那么,究竟应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特色呢?
一、要使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要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作必要的调整,使之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特点。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中与发展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内容过少;另一方面,公共课程相对狭窄,甚至有些学校仅开设政治课。针对这些問题,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例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摈弃传统高等教育“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应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是实施各种模式培养与培训人才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增设新的反映现代专业思想和技术的课程,更新充实应用类课程的内容,辅之以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保证应用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抓好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有关行业、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材料的积累工作,为形成有价值的教材并进而建设成有特色的课程积累材料。
2.拓宽课程渠道
开设选修课程,多渠道、多口径地帮助学生遵循各自的个性和专业爱好去完成知识结构、开拓学科视野。具体做法是:对希望在个别专业上继续深造的学生,开设一组朝专业纵深发展的课程;对立志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有较大发展的学生,开设一组职业资格及能力培训的课程,并辅之以相应的实践环节;对其他学生而言,则可以根据他们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指导他们选择第二专业,满足其不同的需要。同时,应拓宽公共课程,丰富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科技知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可以开设公共的音乐欣赏、美学、文学、历史学、辩证法和伦理学等一般性基础学科。在课程结构上,做到纵向缩短,横向拓宽,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应用,加强实践;在课程体系上,应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育,突出应用性,不断调整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广阔性、实用性及必要的弹性。
3.课程设置要体现特色
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才会带来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为此,首先应转变认识:要有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各学科互相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重视单门课程功能向同时重视课程整体功能转变。要使课程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技发展。课程设置应当实现课程结构优化、体现地方特色和职教特色。
二、在调整中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每一构成要素(如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等)的内容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在调整中优化其专业结构。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渗透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办学效益、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综观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专业设置的服务面窄,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不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同时,也难以发挥高职院校在当地职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凭借自己所拥有的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利用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直接的优势,从地方实际出发,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在坚持“职教性”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拓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多设置一些应用学科,为农村和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科技服务,增强学校为地方“科教兴农”、“科教兴工”、“科教兴市”的服务功能。要通过设置一些边缘性的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促进学校走向社会,提高学校在当地的影响。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校企结合转化、人才合理流动等方式,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三、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只有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因为教师本身即是一种活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历来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变多年形成的传统学科性教育理念为高职教育理念。要通过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计划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其次,要组织教师对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纳入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明确,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当前,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科研。最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使教师队伍在总体上逐步满足“双师型”要求。
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彰显特色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让高职特色在专业建设中彰显的前提性条件。要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适当控制规模
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与规模成反比。很多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规模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受到了教育规律的惩罚。目前,全社会已形成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的氛围,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头脑清醒,不应盲目扩大规模,应在一定的规模内抓好质量。
2.侧重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院校要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从事具体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改变重基础理论,轻应用知识;重课本知识,轻实际工作能力的现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学校学习实践基地,同时让行业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
3.实施高效管理
高职院校要在管理措施上下功夫,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管理水平,实施高效管理。首先要克服教师什么课都上、为了报酬超负荷上课、为了应付现炒现卖的毛病。要引进、培养好专业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承担职教课程实行专业定向、工作定量。校内缺乏的要向社会招聘;其次,要适当给学生增加压力,包括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集中评卷,实行淘汰制等,以此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守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地位与目标的思考 中国大学教育,2000,05
[2]张海峰 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 职业技术教育 2003,07
[3]刘春华 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与我国职高教育改革 成人教育 2006,10
[4]陈晓燕 对办好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6 卷第1 期2001.3
[5]王明伦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 2001,04
[6]唐国庆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2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色
专业设置与建设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方式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因其技术专业所特有的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而使其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不同于职业高中教育与中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专业建设中彰显特色,才会在竞争中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那么,究竟应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特色呢?
一、要使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要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作必要的调整,使之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特点。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中与发展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内容过少;另一方面,公共课程相对狭窄,甚至有些学校仅开设政治课。针对这些問题,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例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摈弃传统高等教育“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应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是实施各种模式培养与培训人才的前提,高职院校应增设新的反映现代专业思想和技术的课程,更新充实应用类课程的内容,辅之以严格的考试、考核办法,保证应用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要抓好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有关行业、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材料的积累工作,为形成有价值的教材并进而建设成有特色的课程积累材料。
2.拓宽课程渠道
开设选修课程,多渠道、多口径地帮助学生遵循各自的个性和专业爱好去完成知识结构、开拓学科视野。具体做法是:对希望在个别专业上继续深造的学生,开设一组朝专业纵深发展的课程;对立志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有较大发展的学生,开设一组职业资格及能力培训的课程,并辅之以相应的实践环节;对其他学生而言,则可以根据他们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指导他们选择第二专业,满足其不同的需要。同时,应拓宽公共课程,丰富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科技知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可以开设公共的音乐欣赏、美学、文学、历史学、辩证法和伦理学等一般性基础学科。在课程结构上,做到纵向缩短,横向拓宽,突出主干,减少重复,注重应用,加强实践;在课程体系上,应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育,突出应用性,不断调整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科学性、广阔性、实用性及必要的弹性。
3.课程设置要体现特色
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才会带来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为此,首先应转变认识:要有从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从强调“专业对口”向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各学科互相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从重视单门课程功能向同时重视课程整体功能转变。要使课程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技发展。课程设置应当实现课程结构优化、体现地方特色和职教特色。
二、在调整中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每一构成要素(如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等)的内容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在调整中优化其专业结构。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渗透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办学效益、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综观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专业设置的服务面窄,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不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同时,也难以发挥高职院校在当地职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凭借自己所拥有的科技、人才、知识、信息等优势,利用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直接的优势,从地方实际出发,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在坚持“职教性”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拓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多设置一些应用学科,为农村和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科技服务,增强学校为地方“科教兴农”、“科教兴工”、“科教兴市”的服务功能。要通过设置一些边缘性的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促进学校走向社会,提高学校在当地的影响。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校企结合转化、人才合理流动等方式,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三、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只有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因为教师本身即是一种活的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历来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变多年形成的传统学科性教育理念为高职教育理念。要通过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计划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培训。其次,要组织教师对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纳入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明确,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当前,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科研。最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教师则应要求每五年去企业轮训半年以上,或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使教师队伍在总体上逐步满足“双师型”要求。
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彰显特色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让高职特色在专业建设中彰显的前提性条件。要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适当控制规模
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与规模成反比。很多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规模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受到了教育规律的惩罚。目前,全社会已形成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的氛围,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头脑清醒,不应盲目扩大规模,应在一定的规模内抓好质量。
2.侧重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院校要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从事具体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改变重基础理论,轻应用知识;重课本知识,轻实际工作能力的现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学校学习实践基地,同时让行业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
3.实施高效管理
高职院校要在管理措施上下功夫,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管理水平,实施高效管理。首先要克服教师什么课都上、为了报酬超负荷上课、为了应付现炒现卖的毛病。要引进、培养好专业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承担职教课程实行专业定向、工作定量。校内缺乏的要向社会招聘;其次,要适当给学生增加压力,包括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集中评卷,实行淘汰制等,以此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守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地位与目标的思考 中国大学教育,2000,05
[2]张海峰 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 职业技术教育 2003,07
[3]刘春华 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与我国职高教育改革 成人教育 2006,10
[4]陈晓燕 对办好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16 卷第1 期2001.3
[5]王明伦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 职业技术教育 2001,04
[6]唐国庆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来源 当代教育论坛 20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