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能够为学生的护理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次研究于本院2017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64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远远高于对照组学生,表明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在护理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03
一、一般資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64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为32人。对照组包括女生20人,男生12人,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28±1.74)岁.观察组包括女生22人,男生10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19.35±1.39)岁,两组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入学,在年龄、性别和文化基础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
(1)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是护理课程的根本任务之一。教师应通过对专家咨询法的充分运用,合理设定情感目标。例如,针对急诊室,应培养学生急患者之所急的情感,在母婴室,应重点培养学生尊重母婴生命、确保母婴安全的情感。(2)知识目标:教师应实现护理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有机结合,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知识目标设置的层次性,使学生明确仪器使用、规章制度和院区环境等方面的内容。(3)技能目标:教师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急救技能和专科技能,安排专门的带教教师负责基础护理职能,基于对教学大纲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急救技能和专科技能的带教计划。(4)教学方法:针对情感目标,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渗透,针对知识目标,教师主要将问题作为基础,采取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对护理的理论知识进行集中讲解。针对技能目标,教师主要通过对多媒体的充分利用,以课件操作演示和学生示范的方法完成教学。(5)教学评价:教师应提升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请学生对自身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实施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
(1) 发放教学计划书:在进行护理课程教学前,带教教师应为每位学生发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使学生能够建立对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的初步感知。(2)制定护理教学时间表:教师应将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作为指导,制定完善的护理教学时间表,第1周:熟悉专科情况;第2周,护理专科理论讲座;第3周,护理专科技能培训;第4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的教学评价。(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基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性教学法和实训教学法,提升学生对护理课程的学习兴趣。(4)注重教学评价:在护理课程结束后,教师应使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并通过提问、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般认为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由此可见,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两组数据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三、讨论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在护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有利于提升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层次性,为因材施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表明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被广泛借鉴和推广。
四、结论
在护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克服常规教学方法的随意性弊端,不断提升护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孔令娜,李芬.教练式带教模式对心脏监护室实习护士专科技能的提升效果[J].安徽医药,2017(12):2329.
[2] 孙红,陈玉红,顾银燕,等.专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5):116.
关键词: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03
一、一般資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9月入学的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64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为32人。对照组包括女生20人,男生12人,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28±1.74)岁.观察组包括女生22人,男生10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19.35±1.39)岁,两组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入学,在年龄、性别和文化基础方面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
(1)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是护理课程的根本任务之一。教师应通过对专家咨询法的充分运用,合理设定情感目标。例如,针对急诊室,应培养学生急患者之所急的情感,在母婴室,应重点培养学生尊重母婴生命、确保母婴安全的情感。(2)知识目标:教师应实现护理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有机结合,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知识目标设置的层次性,使学生明确仪器使用、规章制度和院区环境等方面的内容。(3)技能目标:教师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急救技能和专科技能,安排专门的带教教师负责基础护理职能,基于对教学大纲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急救技能和专科技能的带教计划。(4)教学方法:针对情感目标,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渗透,针对知识目标,教师主要将问题作为基础,采取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对护理的理论知识进行集中讲解。针对技能目标,教师主要通过对多媒体的充分利用,以课件操作演示和学生示范的方法完成教学。(5)教学评价:教师应提升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请学生对自身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实施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
(1) 发放教学计划书:在进行护理课程教学前,带教教师应为每位学生发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使学生能够建立对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的初步感知。(2)制定护理教学时间表:教师应将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作为指导,制定完善的护理教学时间表,第1周:熟悉专科情况;第2周,护理专科理论讲座;第3周,护理专科技能培训;第4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的教学评价。(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基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性教学法和实训教学法,提升学生对护理课程的学习兴趣。(4)注重教学评价:在护理课程结束后,教师应使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并通过提问、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般认为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由此可见,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两组数据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三、讨论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在护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有利于提升教学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层次性,为因材施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核成绩,表明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被广泛借鉴和推广。
四、结论
在护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专科护理标准带教计划,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克服常规教学方法的随意性弊端,不断提升护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孔令娜,李芬.教练式带教模式对心脏监护室实习护士专科技能的提升效果[J].安徽医药,2017(12):2329.
[2] 孙红,陈玉红,顾银燕,等.专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