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通俗音乐在艺术舞台上出现以来,便以时尚个性的风格、简单流畅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博得了青年学生的喜爱。可是,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却没有受到很好的重视,大多数教材偏重于严肃音乐,很少有通俗音乐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重视通俗音乐,施展通俗音乐的魅力,把它和民间音乐以及艺术音乐融汇在一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好音乐欣赏课。
关键词:通俗音乐;民间音乐;艺术音乐;音乐剧
一、通俗音乐之魅力所在
通俗音乐是针对于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或者说是严肃音乐、古典音乐)而言的,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更有人说,它即是“大众的音乐”。由于和大众紧密相联,其内容和题材常取自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内容居多;旋律简单,易学易记,大多数曲调来自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唱法上采用本嗓唱法,音色变幻无穷,充满了召唤的“魔力”;乐队伴奏使用电声乐器,尤其强调打击乐的效果。当然,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写照,因此,如同短暂的青春一样,它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以上这些通俗音乐所具备的特色,正吻合了青少年的审美心理,体现了青春年少的动感和朝气。
既然年轻人和通俗音乐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不妨把学生对通俗音乐的这份执着的爱“利用”起来,充分挖掘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艺术音乐渗透融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他们不太或者根本不热衷的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无疑是解决欣赏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之关键所在。
二、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联系
通俗音乐的曲调大多来自民间音乐,它和民间音乐有着直接的艺术渊源。就这一点来讲,解决民间音乐的欣赏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
1 通俗音乐和民歌的联系。通俗歌曲当中,民通(民族通俗歌曲)体裁是最能体现通俗歌曲和民歌的不解之缘的。就民歌的体裁而言,有号子、山歌、小调及兄弟民族歌曲,很多通俗音乐就是借鉴这些民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比如《信天游》、《黄土高坡》(陕北山歌)、《众人划桨开大船》(船渔号子)、《娜鲁湾情歌》(高山族山歌)、《天堂》(内蒙古长调)、《天路》(藏族山歌)等。还有一些通俗歌曲直接对民歌进行翻唱,或者说“老歌新唱”,这“老”字的含义就是保持原民歌的旋律;“新”则体现在节奏变化上、配器上、表演上、风格上都和以前大有不同,增添了摇滚、爵士、迪斯科等具有鲜明节奏感和青春气息的音乐元素,比如《情深意长》、《山歌好比春江水》、《怀念战友》、《南泥湾》等,这些歌曲欣赏起来既能回味民歌的甜美,又能体会到强烈的现代感,是很好的教学曲例。
2 通俗音乐和民乐的联系。民族乐器的种类数不胜数,约有200多种,在通俗歌曲的伴奏当中常用的有:清新亮丽的笛子、婉约柔和的二胡、古典雅致的琵琶和筝。虽然说电声乐器是通俗歌曲的主打伴奏,但配上这些民乐伴奏效果更加美妙。就拿学生们崇拜的周杰伦来说,他的很多歌曲就采用了民乐的伴奏,像《菊花台》、《兰亭序》、《青花瓷》等,这些乐器伴奏要么作为引子出现,要么作为过门出现,要么穿插于电声乐队当中,形成了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的美学效果。不仅如此,一些具有快节奏的说唱、摇滚、爵士等风格的歌曲,也需要民乐的点缀,一来可以减少打击乐对欣赏者产生的噪音音乐的审美疲劳,二来可以弥补打击乐在歌曲旋律上的缺憾,也充分体现了美学中“多样统一”的组合规律,不仅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美的创作力。
三、通俗音乐与艺术音乐的联系
1 通俗音乐和艺术歌曲的联系。艺术歌曲除了在内容上相对严谨外,还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唱功和技巧,即声音要有立体感,音色要圆润、结实、饱满,音质要有金属的“光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发音科学,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过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内容和形式均难度太高,经常是“吃力不讨好”。为了使高雅艺术走向更多的人群,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雅俗共赏”的新路子——通俗和美声相结合,通俗和民族、美声相结合,用通俗唱法演唱美声歌曲,像谭晶在《和谐之声》的晚会上演唱的歌曲,吴雁泽、戴玉强、阿宝合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星光大道”上的参赛者用通俗唱法演绎的《卡门》歌剧中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唱的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等,把艺术歌曲推广到了更多的人群。
2 通俗音乐与中小型器乐曲的联系。中小型器乐曲的体裁繁多,在识记上就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学生因为记不住体裁的名称和特征,再加上对外国作曲家比较生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当代的通俗歌曲当中,有些已经开始把古典音乐的素材运用到了创作之中,这种创作手法要么采用中小型器乐曲体裁的名称,要么拷贝一部分旋律。比如通俗歌手周杰伦发行的“十一月的萧邦”专辑里,有一首《夜曲》就是典型的曲例,这首歌曲的演唱和伴奏均具有古典乐派的风格,学生在欣赏它的时候,对“夜曲”和“夜曲”的发展者——肖邦,也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和感性上的欣赏,可以说是进入中小型器乐曲欣赏的一个“便捷之门”。
3 通俗音乐和交响乐的联系。交响音乐在所有的音乐体裁当中,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它有足够的时间长度、广阔的频响范围、复杂的结构和变化无穷的音色及力度,能表现人类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能阐述深刻的哲理;它拥有完美的形式,能使听众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也正是因为这“高贵”的身份,使得它和欣赏者之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对生活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就更难理解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奥哲理。因此,只有通过名曲片段来打开他们步人高雅音乐殿堂的“门坎”。具体来说,在欣赏交响音乐的时候,不要让学生满幅篇章地去听,而应该让他们从耳熟能详的“交响旋律”,尤其是被后人改编成歌曲的旋律着手,比如,根据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旋律创作的、由S,H,E演唱的歌曲《我不想长大》,根据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的合唱《欢乐颂》的旋律创作的、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欢乐颂》,根据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旋律填词谱写的、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念故乡》等,都是学生进入交响音乐欣赏的“入场券”。
4 通俗音乐和歌剧、舞剧音乐的联系。歌剧和舞剧属于综合艺术范畴,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剧情和舞蹈肢体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学生对歌剧、舞剧音乐的剧情不感兴趣,再加上高难度的演唱形式,使得他们失去了兴趣,那么,我们就要另辟新路,用“音乐剧”来解决问题。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期源于英国的一种歌舞兼备的体裁,是由对白、歌唱及舞蹈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通俗音乐以及通俗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也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像中央三台推出的,由众多影视明星、歌星联袂表演的音乐剧,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他们喜欢的歌星、影星,满足追星的心理,还能在幽默风趣、轻松快乐的状态下进行歌、舞剧的学习和欣赏。
通过以上对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以及艺术音乐的关系分析,不难发现:通俗音乐是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是解决音乐欣赏难题的有利因素,是通往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通俗音乐在欣赏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通俗音乐;民间音乐;艺术音乐;音乐剧
一、通俗音乐之魅力所在
通俗音乐是针对于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或者说是严肃音乐、古典音乐)而言的,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更有人说,它即是“大众的音乐”。由于和大众紧密相联,其内容和题材常取自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内容居多;旋律简单,易学易记,大多数曲调来自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舞台美术设计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唱法上采用本嗓唱法,音色变幻无穷,充满了召唤的“魔力”;乐队伴奏使用电声乐器,尤其强调打击乐的效果。当然,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写照,因此,如同短暂的青春一样,它停留的时间也很短。以上这些通俗音乐所具备的特色,正吻合了青少年的审美心理,体现了青春年少的动感和朝气。
既然年轻人和通俗音乐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不妨把学生对通俗音乐的这份执着的爱“利用”起来,充分挖掘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艺术音乐渗透融合的关系,引发学生对他们不太或者根本不热衷的音乐欣赏的兴趣,这无疑是解决欣赏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之关键所在。
二、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联系
通俗音乐的曲调大多来自民间音乐,它和民间音乐有着直接的艺术渊源。就这一点来讲,解决民间音乐的欣赏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
1 通俗音乐和民歌的联系。通俗歌曲当中,民通(民族通俗歌曲)体裁是最能体现通俗歌曲和民歌的不解之缘的。就民歌的体裁而言,有号子、山歌、小调及兄弟民族歌曲,很多通俗音乐就是借鉴这些民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比如《信天游》、《黄土高坡》(陕北山歌)、《众人划桨开大船》(船渔号子)、《娜鲁湾情歌》(高山族山歌)、《天堂》(内蒙古长调)、《天路》(藏族山歌)等。还有一些通俗歌曲直接对民歌进行翻唱,或者说“老歌新唱”,这“老”字的含义就是保持原民歌的旋律;“新”则体现在节奏变化上、配器上、表演上、风格上都和以前大有不同,增添了摇滚、爵士、迪斯科等具有鲜明节奏感和青春气息的音乐元素,比如《情深意长》、《山歌好比春江水》、《怀念战友》、《南泥湾》等,这些歌曲欣赏起来既能回味民歌的甜美,又能体会到强烈的现代感,是很好的教学曲例。
2 通俗音乐和民乐的联系。民族乐器的种类数不胜数,约有200多种,在通俗歌曲的伴奏当中常用的有:清新亮丽的笛子、婉约柔和的二胡、古典雅致的琵琶和筝。虽然说电声乐器是通俗歌曲的主打伴奏,但配上这些民乐伴奏效果更加美妙。就拿学生们崇拜的周杰伦来说,他的很多歌曲就采用了民乐的伴奏,像《菊花台》、《兰亭序》、《青花瓷》等,这些乐器伴奏要么作为引子出现,要么作为过门出现,要么穿插于电声乐队当中,形成了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的美学效果。不仅如此,一些具有快节奏的说唱、摇滚、爵士等风格的歌曲,也需要民乐的点缀,一来可以减少打击乐对欣赏者产生的噪音音乐的审美疲劳,二来可以弥补打击乐在歌曲旋律上的缺憾,也充分体现了美学中“多样统一”的组合规律,不仅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美的创作力。
三、通俗音乐与艺术音乐的联系
1 通俗音乐和艺术歌曲的联系。艺术歌曲除了在内容上相对严谨外,还要求演唱者具有扎实的唱功和技巧,即声音要有立体感,音色要圆润、结实、饱满,音质要有金属的“光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发音科学,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过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内容和形式均难度太高,经常是“吃力不讨好”。为了使高雅艺术走向更多的人群,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雅俗共赏”的新路子——通俗和美声相结合,通俗和民族、美声相结合,用通俗唱法演唱美声歌曲,像谭晶在《和谐之声》的晚会上演唱的歌曲,吴雁泽、戴玉强、阿宝合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星光大道”上的参赛者用通俗唱法演绎的《卡门》歌剧中的《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唱的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等,把艺术歌曲推广到了更多的人群。
2 通俗音乐与中小型器乐曲的联系。中小型器乐曲的体裁繁多,在识记上就有很大的困难,许多学生因为记不住体裁的名称和特征,再加上对外国作曲家比较生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当代的通俗歌曲当中,有些已经开始把古典音乐的素材运用到了创作之中,这种创作手法要么采用中小型器乐曲体裁的名称,要么拷贝一部分旋律。比如通俗歌手周杰伦发行的“十一月的萧邦”专辑里,有一首《夜曲》就是典型的曲例,这首歌曲的演唱和伴奏均具有古典乐派的风格,学生在欣赏它的时候,对“夜曲”和“夜曲”的发展者——肖邦,也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和感性上的欣赏,可以说是进入中小型器乐曲欣赏的一个“便捷之门”。
3 通俗音乐和交响乐的联系。交响音乐在所有的音乐体裁当中,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它有足够的时间长度、广阔的频响范围、复杂的结构和变化无穷的音色及力度,能表现人类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能阐述深刻的哲理;它拥有完美的形式,能使听众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概括力和感染力。也正是因为这“高贵”的身份,使得它和欣赏者之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对生活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就更难理解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奥哲理。因此,只有通过名曲片段来打开他们步人高雅音乐殿堂的“门坎”。具体来说,在欣赏交响音乐的时候,不要让学生满幅篇章地去听,而应该让他们从耳熟能详的“交响旋律”,尤其是被后人改编成歌曲的旋律着手,比如,根据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旋律创作的、由S,H,E演唱的歌曲《我不想长大》,根据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的合唱《欢乐颂》的旋律创作的、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欢乐颂》,根据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旋律填词谱写的、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念故乡》等,都是学生进入交响音乐欣赏的“入场券”。
4 通俗音乐和歌剧、舞剧音乐的联系。歌剧和舞剧属于综合艺术范畴,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剧情和舞蹈肢体语言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学生对歌剧、舞剧音乐的剧情不感兴趣,再加上高难度的演唱形式,使得他们失去了兴趣,那么,我们就要另辟新路,用“音乐剧”来解决问题。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期源于英国的一种歌舞兼备的体裁,是由对白、歌唱及舞蹈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通俗音乐以及通俗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也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像中央三台推出的,由众多影视明星、歌星联袂表演的音乐剧,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他们喜欢的歌星、影星,满足追星的心理,还能在幽默风趣、轻松快乐的状态下进行歌、舞剧的学习和欣赏。
通过以上对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以及艺术音乐的关系分析,不难发现:通俗音乐是学生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是解决音乐欣赏难题的有利因素,是通往音乐殿堂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通俗音乐在欣赏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