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 藏拙或补拙,说话或不说话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止庵是纯粹的读书人。
  7岁时赶上了“文革”,家里的书被红卫兵抄走,整整10年处于饥渴状态。当时最大愿望是能有一本词典,求而不得,就看《毛选》后面的注释,增长文史知识。
  
  1977年考上北京口腔医学院,上下班在公交车上看了至少100部书。没有座位时就站着看,赶上车里拥挤不堪,就高举书本,贴在车顶,照看不误。
  毕业后他当过两年牙医,后来觉得不合适,调到了《健康报》当记者。当时他已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诗和小说,笔名“方晴”。可在文学最火爆的时代,他却陷入了低潮,“什么事都不愿干,也不愿写作”。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生活极窘迫,“可以请朋友吃饭,但每月只够请一次”。
  1989年对止庵意义重大。那一年他离婚了,一个月后进入一家外企做医疗仪器销售,一干11年。他并不后悔这段经历。多年以后看到奥威尔的传记,奥威尔年轻时穷困潦倒,但太太对他很好;等到他的《动物庄园》出版,声名大振,太太却去世了。
  “生活中有种冥冥的力量,”止庵说,“就像车一样,之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启动不了,后来终于慢慢开起来,只不过乘客已经下车了。”
  1995年他“重操旧业”,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写笔记。有天突然冒出一个出版商说要给他出书。第一本书《樗下随笔》就这样出了。“樗”是庄子提过的一种大而无用的树,他家院里也真有这么一棵树。之后,就好像某个关卡打通了,找他出书的人络绎不绝。在公司期间就出了五六本。
  2001年,止庵辞职,成为自由作家,但他常常会想,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写书而不是读书,究竟值不值得?他仍是一介书生,穿着中式汗衫、黑布鞋,生活简朴,只有买书买碟才不计成本。谈起人生,他引用加缪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思想本身就是现实
  
  人物周刊:你编过一套周作人文集,又写了《周作人传》。最初是如何与他相遇的?
  止庵:最早接触周作人的书是在1986年。之前看的都是比较煽情的,突然看到一个心平气和说话的作家,觉得挺奇怪的,是一种文体上的震动。周作人影响我最大的是他写文章的态度。写文章有两种态度,有的人写文章如谈话,有的人如讲演。讲演要调动观众的情绪,要煽动,但周作人说写文章有如朋友之间的谈话。
  一次,我去听一场四重奏音乐会,我发觉那些艺术家演奏时不是在和观众交流,而是彼此之间在交流。只有他们之间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观众只不过是旁听的。这就如同写文章,好文章像朋友之间的交谈,读者偶然在旁边听到,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不听。
  人物周刊:你写的《周作人传》说出了什么新东西呢?
  止庵:我写的主要是周作人的思想历程。一个人的思想有独立的价值,跟这个人做过什么事未必有很大关系。20世纪中国缺乏纯粹的思想者,周作人、鲁迅、胡适都不够纯粹。他们对现实介入很深,因为他们的基本宗旨,就是启蒙主义,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在把思想变为现实上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代价,事实证明这实现不了。
  周作人一方面讲“教训之无用”,一方面讲“道义之事功化”,这是相互冲突的。他的悲剧也就在这里。“道义之事功化”针对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但我觉得道义本身就是事功,思想本身就是现实。如果思想一定要变成行为才有意义,你回过头看那些先哲,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们的大部分思想从来没有实行过,我们能说这些思想没有意义吗?没有这些思想,我们的现实将是多么黯淡乏味?
  人物周刊:就像周作人说的,“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
  止庵:对。这段话我最佩服,觉得是他思想的极致。你们办杂志,真觉得有人会因为看了杂志改变吗?真有人会觉悟、洗心革面吗?我觉得不可能——那为什么还要思想、说话呢?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其实天生仲尼,万古还是长如夜。但孔子好比一个火炬,这个火炬在黑夜中,黑夜就不再仅仅是黑夜,思想的意义、说话的意义就在于此。
  人物周刊:周作人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止庵:周作人说过:“文化与思想的统一,不但是不可能,也是不能堪的。”这个思想我觉得非常好。你说这点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成常识了,我看未必。思想这东西,我统一你的,你受不了;你统一我的,我受不了。夫妇俩还可能同床异梦呢。
  周作人思想的另一个可贵之处说来是很现实的。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中国人终于得到了思想武器,大家都为之振奋:我们要做强者,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鲁迅1898年读《天演论》也特别激动。但周作人想的是,强不了的一方怎么办?他提出要在“天演”的背景下去关怀弱者。这个思想到现在也还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周作人,他们那代人有很多宝贵的思想遗产,有些被我们汲取了,有些我们还不够重视。我希望这些能真正转化为常识。
  
  先读塔尖上的张爱玲
  
  人物周刊:除了周作人,你还特别钟爱张爱玲,为什么?
  止庵:主要是因为她的小说、散文写得好,见解也很深刻。我们说到一个时期的文学,都是金字塔形的,塔尖上可能有一两个人,往下一层三五个,再往下一层有十来个,最底下一层成百上千。有的人看书从下往上看,还没看完底下那层,时间和精力已经用完了,结果永远没接触最高的。我先看塔尖上的,看了张爱玲之后,有好多作家就可以不看了,我宁愿把塔尖上的人看5遍8遍。
  我觉得读书也有核算问题。对我来说在书柜前挑书是最难的。我尽量避免盲目看书,因为选了这本书,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一本书。俗话说“开卷有益”,这是针对从来都不开卷的人说的。卷与卷有很大区别,开了这个卷,同时就不能开那个卷,而且可能你一辈子都开不了那个卷了。
  人物周刊:现在你一年看多少书?阅读速度快吗?
  止庵:我看书不算快,一般说来一周看一本书吧。看书要花的时间跟故事情节、内容不一定相关,而跟另一个东西相关:如果一个作家花几十年工夫,辛辛苦苦写一本书,你不可能很短时间把它读完。可以说我读书的速度跟作家写书的速度相关。有的书确实只需一小时就看完了,但是这样的书大概根本就不会去看吧。
  人物周刊:你的阅读经历中,哪些书对你影响最大?
  止庵:在报社工作时我拟了个书单,想系统地看点书。从先秦入手,花了4个月,把《庄子》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写了一本笔记。以后10年里,我看了100多种《庄子》的注本,然后重写了一本笔记,整理成《樗下读庄》出版。由《庄子》进而看禅宗语录,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庄子》和禅宗语录好像给我一场洗礼,我几乎由此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这个影响,归根到底就是《庄子》说的“吾丧我”,也就是拒绝固有的价值体系,不在这一体系之内作判断,无论“是”还是“非”。我觉得轻易接受或否定现成定论,都是思想自由的大碍。或许我的结论与定论并无不同,但那是我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得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可以写文章,也可以研究一些我感兴趣的题目,譬如周作人,譬如义和团运动。
  人物周刊:可即便如此,说出的话仍可能是陈词滥调吧?
  止庵:我觉得有两个词特别可怕:一个“想必如此”,一个“理所当然”。我不想说人云亦云的话。这个世界说话的人太多了,应该少说,如果要说,就应该说些像话的话。但做到这点很难,第一得知道别人说过什么,第二得知道别人说得对不对。不知道肯定不能说话,知道一点也不该说话。藏拙是一种好的人生态度,这事情是你的短项,你就别说;还有一种态度是补拙,如果你想对这个事情发言,你就去多知道点儿,然后再说。
  
  我们这个时代是欣赏的时代,不是创造的时代
  
  人物周刊:你出了这么多书,怎么看写书这件事?
  止庵:19世纪中叶以后100年是创造的时代,出了很多画家、作家、音乐家。但之后就停歇了,不怎么出大家了。在每个创造的时代之后可能都有一个欣赏的时代。假如真是这样,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个欣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你整天想写作,这是不是划算,是不是对?我有时算这个账:花这么多时间来写作,不去读别人的书,这事是不是值得?别人读你的书而不读其他的书,值不值得?进一步讲,人生是不是一定要创造?周作人说过,“目下在想取而不想给。”我读了很有感触。花一生时间读书而不写作,这样的人生未必是失败的。
  人物周刊:那为什么还要写作呢?
  止庵:我有一条人生的经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必须认真去做,非做不可的事情反而可以凑合。比如说吃饭,非做不可,那么泡个方便面凑合一顿也没什么问题。女孩子化妆不是非做不可的,不是有“素面朝天”一说吗,口红可以不抹,但要买口红的话就不能在路边买,一抹嘴肿了怎么办?一定得去个好的店。写作也是可做可不做的,要做的话还是得认真。
  人物周刊:有人说你写文章像周作人。
  止庵:周作人的书,著译共1000多万字,我完完整整看过好几遍,还写了《周作人传》,我自认是知道周作人的人。但要说彼此的相同之处,只有两点:一是行文的态度,二是人道主义思想。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周作人的阐释深深影响了我,我文章里面如果有一点人文关怀,就是从他那儿来的。
  人物周刊:你说到“人文关怀”,那么你会关注现在的社会问题吗?
  止庵:我并不是不关心社会问题,但我不愿意在表面层次做文章。有些杂文家,哪儿出了飙车案,哪儿出了邓玉娇案,立马写文章表达愤怒。我知道社会需要这种声音,但我写不了。我觉得这些事情后边有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实习记者刘晓旋对本文亦有贡献)
  
  止庵原名王进文,学者、散文家,1959年生于北京,当过医生、记者等。著有《樗下读庄》、《插花地册子》、《如面谈》、《苦雨斋识小》、《周作人传》等。校订《周作人自编文集》(36种),主编《苦雨斋译丛》(16种)、《周氏兄弟合译文集》(4种)、《张爱玲全集》(09年出版10种)。
其他文献
大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留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留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大家都力求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以启迪。  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留言。郑板桥在去世前给孩子留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不一样的人生境遇,有着不一样的精
一家本土动漫企业的翻身仗    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的诞生算起,中国动画至今已经83岁了。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令人骄傲的动画片,凭借创作人员扎实的美学功底,一笔一画的手绘和其中所蕴含的浓郁中国风格,这些动画在国内外深受欢迎,甚至成为了当时动漫行业的一个制高点。日本《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曾表示,当初正是《
张达“穿”透中国风    提及中国女装设计,张达领衔的平面裁剪概念曾使上海品牌“逸飞”名噪一时。如今,这位崇尚洗练、直白和极简的陕西男人开始单打独斗,自创品牌“没边”,转战北京798。11月15日,张达个展“穿”在706Loft低调铺陈。  空旷的厂房以传统服饰道具“松紧带”隔断,拨开层层松紧带,“穿”越这堵“墙束”,才能到达新的主题展区。空间的“穿”行之后,服饰的“穿”戴方才显山露水。张达笑言,
在商业时代,财团和金主的势力一样可以伤害到言论自由的崇高理念    1988年,蒋经国已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光。也许,这位政治强人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在这一年解除了报禁。此前一年,台湾解除了“戒严令”。  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在38年的戒严时期,台湾传媒人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高压气氛中抗争,有的在主流媒体内兢兢业业,有的在文章中“埋地雷”鼓吹民主。局外人以为他们坚定勇敢,他们却有着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有关工作的通知》,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通知指出:各地要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加大事业编制挖潜、创新和统筹调剂力度,充分考虑多种增编因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中小学教师岗位。加大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支持各地加强幼儿园编制配置,有条件的省份每年核定一定数量的幼儿
距今一世纪的1908年有哪些事值得举行百年祭?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相继驾崩,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政变,美国联邦调查局前身出现,还是母亲节的首度庆祝?但这些都是历史编年条陈,本文则试图在三个原本互不与闻的事件间建立某种联系。  就在1908年,中、德、英三国各自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说,预测未来世界是一个黄白对决之局。中国是碧荷馆主人在上海出版的《新纪元》,德国人写的那部日《万岁!》(Banzai!),英
摘 要 物联网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改变都是革命性的,继“共享经济”的大力发展之后,“无人经济”将成为物联网发展大潮下的另一个爆发式增长的经营模式。在5G技术的加持之下,将会有更多的行业转向“无人经济”的模式中来。其中,“无人售卖”作为“无人经济”的核心应用,也已经历了相当时间的发展过程。本项目作为“无人售卖”行业的延展,重点解决了非包装类食品的无人销售难题。  关键字 智能果蔬售货机 无人经济 经营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葛妍与丈夫全家一同移民英国,她觉得这可能是当时一部分港人的心态:对未来感到迷茫。丈夫长期在海外留学,一家人久居海外,移民对于葛妍来说是顺其自然的事。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会来内地赚移民的钱。  在十几个国家游历几年之后,葛妍和丈夫把他们在内地的家安在了东部沿海紧靠上海的一座二线城市,为当地的外服机构在留学和移民业务上提供指导。葛妍意识到,内地潜藏着无限可能。她身边
《往返:北京- 纽约 现在》  多姆斯收藏精选展    这次展览并非思想上的碰撞那么简单,更像是两个城市美学剪影的重叠。从哪里往,又从哪里返已经不再重要。这是与世界的对抗,更是一种斡旋与和解    这次,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为观众带来了一趟双程旅途:《往返:北京- 纽约 现在》多姆斯收藏精选展(5月3日—7月4日)。对于当代艺术来说,这颗星球上不存在国境线与距离,“文化趋同”成为展览的主
邱晓华之所以卷入上海社保案,据称和他的上海情人有关——上海“贷款富豪”张荣坤和邱晓华同为全国政协委员、青联委员,为了加强联系,张荣坤曾送给邱的这位情妇一套上海豪宅,供其居住    1月29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就邱晓华案召开专题会议,党组书记、新任局长谢伏瞻指出,邱晓华案对统计局的教训极为深刻:“邱晓华的腐化之路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做任何事都要对组织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