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故事照亮的世界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ang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一九年一个夏日的午后,书玉在母校未名湖边的人文学苑,谈到自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踏上北美的土地,从此把 “人在旅途”体验为生命和学术生涯的常态的时候,微微喟叹:“新一代人好像缺乏对世界的真正热情。对新人类来说,世界近在眼前,反而对世界失去了兴趣。”
  书玉的新著《故事照亮旅程》最令我动容的,正是作者对于世界的兴趣和热情,也许正由于这种兴趣与热情,书玉才能如此富于激情地讲述关于她所游历的世界的故事。而真正照亮旅程的,也恰恰是這种讲述关于 “世界 ”故事的激情。
  对于书玉这样的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大学的一代学子来说,当时的 “世界 ”更多是从文学阅读中获致。正如书玉在书的自序中所说:“从整个民族来说,那时的中外文学、电影和电视剧唤醒了整整几代人 ‘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的渴望,成为我们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与世界接触的途径。”或许正是凝聚着几代人与世界接触的渴望,当书玉终于有机会负笈远行,也就开始了她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漫游生涯。《故事照亮旅程》的自序就被书玉题为 “一个世界主义者的漫游手记 ”。
  当然,书玉所谓的 “世界主义者 ”的自我体认,我更倾向于理
  解为一种姿态,一种贯穿于她海外生涯的对世界的渴望和热情。而当有心的读者继续追问她所谓的 “世界 ”是“哪个世界 ”或者是 “怎样的世界 ”的时候,可能会进一步触及这本书最独特的、也最属于书玉的那一部分。
  《故事照亮旅程》所讲述的世界,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与主流的世界主义相区隔的边缘性特点。这些年来,虽然书玉大部分时间旅居北美,但可能是因为长期定居在与美国学界稍有距离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观照世界的一种 “非主流 ”视角。自居边缘,讲述别样的世界,同时不断跨越边缘世界的边界,成为这本关于阅读以及旅程的著作一个有趣而且独异的特质。
  书玉由此格外关注那些既具有边缘化的质素,同时又具有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际特征的对象。我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下意识地在这些对象身上寻找作者书玉的身影。她所讲述的很多故事的主人公,都堪称与她自己构成了相互映衬的镜像关系,背后也许事关身份和文化认同。
  比如《在途中,读〈禅的行囊〉》一文中的主人公比尔 ·波特(Bill Porter),渴望的就是远离美国本土去寻访他者的大陆。这个在书玉的讲述中颇有些神奇的美国人,即使在中国游历,执着探寻的也是一个有些另类的文化中国。他在迷恋上中国的古诗和佛教经典的同时,痴迷于在中国大陆寻找现实中的隐士,由此成就了他的第一本游记 —《空谷幽兰》。
  而波特却追溯寻找一个不同的中国。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帮助中国人整理他们自己都忽略了的文化遗产,并把它们传播向世界。就像当初他在台湾翻译寒山,翻译达摩禅法,那是一种真正的惺惺相惜,一种建立在精神理解与需求上的认同。因为中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那块土地上产生的文化、精神、生活方式和态度帮助他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也正因此,由波特来赞美中国文化才有说服力。因为当我们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去发掘自己的遗产时,当这种遗产与当下的世态人心相距太远时,也许只有一个跨越千山万水的外来者,才能对此如获至宝。外来者意味着一种别样的观照视角,有助于在地者重拾本土已
  经边缘化了的存在,并进而寻求把它带回到中心的可能性。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玉倾情讲述的旅居澳大利亚的华人肖像画家沈嘉蔚的故事。沈嘉蔚被书玉称作 “作为史者的移民艺术家 ”,作为一个曾经以画作《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站岗》而闻名海内外的画家,沈嘉蔚却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关于澳大利亚史上著名的东方冒险家莫理循(George E. Morrison,1862-1920)的史料整理和编写工作上。书玉说:“一般人很少会把这个编写莫理循的业余历史学者与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而且已经功成名就的华人肖像画家联系在一起。”沈嘉蔚所编撰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已经由国内一家出版社出版,这三大卷图文集是沈嘉蔚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根据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的莫理循档案里保留的五百多幅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又精选了一些其他来源的文物照片编辑而成,“书中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编辑者的仔细认真使这本书成为图像史书精品 ”。但读者仍会心生疑问:沈嘉蔚何以对莫理循保留的清末民初老照片陡生兴趣?答案或许在他一九九五年的一幅画作中可以找到,在“与中国的莫理循在一起的自画像 ”中,沈嘉蔚选取了莫理循最著名的一幅照片作为自己这幅画的构图和细节的蓝本,又以拼贴的形式进行了改造:身穿中式长袍的莫理循站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街头,占据画的右侧;而一手拿调色板,一手握书籍的沈嘉蔚则伫立画的左侧,与莫理循形成一个并立、参照和彼此潜对话的关系。画的上缘叠印了两页护照,透露了这相距百年之久,横跨太平洋之遥的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他们都是跨越时空的异域迁徙者以及彼此文化的边缘人,构成其共同背景的都是一个陌生的异己环境。而画家沈嘉蔚本人 “突兀地出现在以老照片为模本的历史画中,既是沈嘉蔚对自己的海外艺术家的身份的一个新的思考,也是一种用后现代的 ‘错置 ’(displacement)的艺术手法或思维进行的历史画的尝试 ”。
  借助于莫理循,沈嘉蔚与故国历史空间就以这种 “错置 ”的方式重叠在一起,其间或许委婉而形式化地透露出画家本人对故国文化的某种眷恋。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沈嘉蔚在莫理循身上也映照出了自己的镜像。而沈嘉蔚的这幅自画像,也恰是通过莫理循的存在而获得了一种现实感。书玉在书中这样谈及自己访问沈嘉蔚工作室后的感想: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南半球的午后,对他那间由车库改建的巨大画室的造访,却使我在不经意间瞥见了沈嘉蔚的另一个隐秘的世界,一个更恢宏、更复杂,也更使之殚心竭虑的世界。这个隐秘的世界与他那堆得满满的书架上的历史书传记书有关,与一幅幅已经展出或者尚未完工的大幅历史油画有关,还与一个艺术家对历史,对他曾以移民的方式逃离但又用创作的方式重新回归的民族的过去有关。   作为一个学院派学者的书玉所讲的一个个故事,当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通俗传奇故事,《故事照亮旅程》中讲述的,多是关于文化人的故事、艺术家的故事、电影人的故事以及小说家的故事,同时更有关于故事的故事,关于讲述的讲述,所以其中有值得从小说学和电影叙事学意义上进行总结的关于 “元故事 ”的思考。书玉把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导演界定为 “讲故事的移民李安 ”,不仅仅因为李安的这部电影中的神奇故事可以进行多重解读,比如 “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成长故事,启悟小说 (Bildungsroman),一个关于信仰伦理的宗教故事,一个关于人类永无止境的冒险与征服的航海故事,还可能是关于兽性和神性的人性寓言 ”;而在此基础上,书玉还把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视为 “一个关于讲故事的故事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具有 “元故事 ”的属性。据书玉书中所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看过李安电影所本的原著小说后,给小说作者扬 ·马特尔 (Yann Martel)写信,称赞他的小说 “优雅地证实了上帝(存在)和 (讲)故事的力量 ”。读这样的一部小说,读者显然会在故事之外,进一步关注作者讲故事的理念。而小说作者扬,作为一个出生在法裔加拿大家庭的边缘人,有着丰富的跨文化体验,他在少年时跟着做外交官的父母在哥斯达黎加、法国和墨西哥等地生活,成年后,他一个人又跑到伊朗、土耳其和印度,在印度的神庙、寺院、教堂和动物园游荡,“曾经是个没有方向感的年轻人 ”。因此他在创作中也 “一直在寻找一个故事,一个能给他方向感的故事,一个能给他的生活以形式的故事,一个大写的故事,那里面可以包容所有的故事的 ‘元故事 ’(meta-fiction)”。因此扬的小说在讲一个神奇的故事的同时,也关涉到了一些讲故事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我们讲的故事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一个较好的故事。”书玉对小说和电影的阐释由此涉及的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和终极意义问题:扬和李安并没有粉饰现代人讲故事的窘境,但是他们还说,在我们内心深处,都还执着于寻找一个能赋予我们的生活经历一个终极意义,一个讲述形式的故事。
  我还记得多年前,在《读书》杂志上读到书玉写一部越南电影的文字《西贡的残酷与芳香》时的惊艳之感:
  那年夏初临离开温哥华的一天,经过大学区外的一家电影院,无意间就看到那张电影海报。那是一个身着白色纱裙的颀长的越南女子,走在两边都是红红的木棉花树的路上。从她那张仰起的臉上,可以看出她心中的喜悦和感动。被那种喜悦和感动所牵引,我下车去读影院橱窗里的当地报纸娱乐版上的影评。原来是刚刚公映的美国 /越南电影《恋恋三季》。读着读着,就想起中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我从未去过西贡,但读着影评,却好像在听一个我所熟悉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我未曾去过的地方。书玉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写关于越南电影
  的故事,读起来竟令我油然而生一种忧伤之感。从这篇影评中我意识到,去国十余年后,我曾经熟悉的那个书玉,已然找到了一种让我难以企及的书写方式,一种很适合她的方式,却是一种让我有陌生感的方式。当时我何以感到陌生,却没有来得及细想。如今读书玉的新著,我似乎明了当年的陌生感其实来自书玉对我所陌生的边缘化世界的书写,也来自她的讲故事的方式,那种把切身性、全球性、跨界性与文化性整合在一起的方式。书玉讲的故事,因此意味深长与不同寻常。
  读书玉的书,给我的印象是作者永远在远行,永远在通往世界的路上,再一次印证了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引用过的经典的格言:“远行的人必有故事。”而那种远行的旅人,那种把跨界旅行体认为生之常态和宿命的学人,更有斑斓璀璨的故事,既照亮了远行之人的旅程,也同时照亮了读者的眼眸,进而照亮了世界。
  (《故事照亮旅程》,书玉著,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即出)
其他文献
一、“重写文学史”的尝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发声于上海学界,其后,有不少学者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为什么要重写文学史,台湾学者龚鹏程的见解可以大体概括学者们的认知:“近九十年的文学史论述架构,主要是努力把中国文学描述为一种西方文学的山寨版。”他认为我们的文学史书写在以下四个方面受西方论述架构的影响:一是不顾民族文化历史的差异,套用了西方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分期法,以耶稣生命为线索划分
“全国首届宏志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广渠门中学举办    2010年9月4日,“全国首届宏志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报、北京市教育学会共同主办,东城区教委承办,广渠门中学协办。全国各省市主管教育的各级领导、教育专家代表、办有宏志班的学校代表、资助宏志生的捐助人代表、宏志班毕业生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论坛。  1995年9月1日,在北京市、区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
〔关键词〕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记忆容量;儿童;心理实验  一、引言  你是不是觉得记忆五位以下的数字比较简单,而记七八位的电话号码就比较费劲,需要复述好几遍才记得住呢?这是由我们记忆容量(又称记忆广度)的有限性决定的。  人脑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成年人为5~9个单位。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要
一    从小,就被父母领着,用小小的脚丫丈量了中国地图上的很多土地。那时候的我,最热衷的便是做导游身后那条最忠实的“小尾巴”,听他们讲那些有趣的神话故事。尚且年幼的我,还体会不了烟雨濛濛的狮子林里那份幽远清静的美,还读不懂黄鹤楼里那些飘然洒脱的诗句,找不到滕王阁上远眺赣江的那一份豪迈。现在想想,真是觉得有些可惜。渐渐地在课本里越来越多地重逢那些浏览过的山川美景,只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不知道为什
老围山的篝火    老围山的篝火,在我的记忆里熊熊燃烧着。  那是一个秋天,我与一个同学骑上自行车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穿街过巷,车轮轧轧,碾过小镇和荒村。我们在一个黄昏赶到了一座叫“老围山”的地方,那里住着我们的一个同学。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走出同学家的院门,走向老围山下的苹果园,那里有座看青的窝棚。一盏电石灯点亮了小屋。火炕烧得热热的,棚中飘散着蒿草甜润的气息。山野里热热闹闹,蛐蛐的合唱声四
法国人布鲁诺·比尼自称“被中国女足的伟大故事所吸引”,一支经历过巅峰与低谷,正在缓慢复苏的球队,是他最理想的田园。  布鲁诺的执教生涯走过的也是一条类似的轨迹:他曾率领法国女足先后进入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四强,随后因为与球员和媒体的交恶,在欧洲杯失利后黯然下课。因为是“女足的教练”,布鲁诺整整两年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急需证明自己的主帅遇到一支渴望重新绽放的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但这个港湾是否安全,是否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是否能给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呢?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和深深的迷惑、无助。因此,家长们迫切需要学习与交流如何做一位高效能家长的经验。这就是我们举办家长—家长会,建立家长之间交流的平台的一个主要目的。  ——题记  关键词:家长;团体活动    【单元名称】  家长—家长会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两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夏,包括夏代存在与否、年代与范围、标志性遗存等。项目结果公布之后,中外知识界与大众的反应各不相同,但是热度类似。最近孙庆伟《鼐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出版,又为夏问题的讨论添了几分热度,网络上下都在发表对夏问题的看法。同在考古学界内,我并非治商周考古之学的专家,没有资格参与专门的学术讨论。我所能做的
〔摘要〕自2013年以来,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开始用善行积分制来帮助、引导违纪生,重拾自信,积极学习和生活。本案例的主人公小李就是受益于善行积分制的一个典型例子。善行积分制是平凉市第二中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教育创新,它是一种以心理疏导化解心结、危机干预解决问题、善行积分制跟踪评定的教育方法,简称“平凉二中学生善行积分制”。这一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成为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 生涯教育;规划;阶段   人的生涯规划可以在小学阶段开始,这个时段早吗?一点儿不早!美国和日本甚至从幼儿阶段开始就进行生涯教育。目前我国一些家长、教师甚至学生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进入大学深造,学生的生涯规划是大学毕业时候的事情。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由于中国内地长期以来忽视中小学生涯教育,一些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没怎么想过,对自身缺乏责任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之所在,不了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