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必须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社会事业,它使社会的发展后继有人。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人才培养链,塑造着未来一代人的灵魂和知识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要求学校培养品学兼优、身心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学校角度看,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呢?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要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的今天,还要了解、预测社会发展:在可见的未来,社会向何方向发展,行业的重组和走向,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根据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心理、思想素质的要求,也必须作可预测的了解。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校,它是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学习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一个“学段”。学校把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要按“学段”的特点“分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有同志可能认为,以上这些应该是教研机构所做的事,而不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校、老师只要遵照上级指示“办”就行了。我认为,执行者(即教育者)必须理解为什么做,在做的时候才能更深层次体会做好的目的和意义,并按实际情况以充满智慧的原则,灵活机动操作而达到培养目标。
学校的教研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
对于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最重要的学习区间仍是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年龄段约是6到22周岁之间。这是小孩刚知事到准成熟阶段。人生的这个阶段是身体发育、成长最快的阶段,生理变化很大,同时心理变化也很大。求知欲由无意求知向有意求知阶段变化,认知规律由感性存在性认知向理性分析性认知阶段变化,认知方向是由被动灌输式逐步发展为逻辑推理辩证式。
中学阶段年龄约在12—18周岁。这个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最快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学习阶段,其性格、心理素质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按照其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避其不利的一面,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在极其重要的这一“学段”,将其人生观、世界观引向积极方向,并形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又有克服各种困难的韧性。所有这一切,应看成是“系统工程”,得从一砖一瓦做起,得从各条脉络做起,形成网络式模块。这样,在学生的身上,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果,而之中的做法(或称操作)怎样进行?诸如素材选择,教法选择,运用器材、载体,都是教学研究中值得认真推敲、做好文章的大事。
认真理解新课程实验基本思路,以新课程实验为教学研究的指导方向
教育和教学,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经过很多次发展变化,总是两种基本观念的互相依存和制约,即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然性”,在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强调有倾向性的“社会性”一面,而在另一阶段又出现一种回归人的“自然性”的一面。
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教育思路是:教育教学中使两者和谐统一,“主观”和“客观”相互协调一致,“科学”和“人文”相互依存和发展。“灌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进,使从小出生的“自然人”在学习中成长,成为融入社会,掌握和运用“自然”和“社会”和谐性知识的“社会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才”。
所有以上这一切,有一个中心原则,即必须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要对其前途負责。教师不能只顾一时的方便;要思索教学的形式。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丰富地占有资料,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要有很强的正确导向性,不能因教育、教学失误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教研工作,对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是人民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文鼎中学)
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社会事业,它使社会的发展后继有人。各级各类学校组成的人才培养链,塑造着未来一代人的灵魂和知识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要求学校培养品学兼优、身心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从学校角度看,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呢?这就必须要求学校要了解社会;不仅要了解社会的今天,还要了解、预测社会发展:在可见的未来,社会向何方向发展,行业的重组和走向,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根据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心理、思想素质的要求,也必须作可预测的了解。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校,它是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校学习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一个“学段”。学校把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要按“学段”的特点“分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之中。
有同志可能认为,以上这些应该是教研机构所做的事,而不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校、老师只要遵照上级指示“办”就行了。我认为,执行者(即教育者)必须理解为什么做,在做的时候才能更深层次体会做好的目的和意义,并按实际情况以充满智慧的原则,灵活机动操作而达到培养目标。
学校的教研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
对于人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最重要的学习区间仍是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年龄段约是6到22周岁之间。这是小孩刚知事到准成熟阶段。人生的这个阶段是身体发育、成长最快的阶段,生理变化很大,同时心理变化也很大。求知欲由无意求知向有意求知阶段变化,认知规律由感性存在性认知向理性分析性认知阶段变化,认知方向是由被动灌输式逐步发展为逻辑推理辩证式。
中学阶段年龄约在12—18周岁。这个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最快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学习阶段,其性格、心理素质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按照其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避其不利的一面,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在极其重要的这一“学段”,将其人生观、世界观引向积极方向,并形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又有克服各种困难的韧性。所有这一切,应看成是“系统工程”,得从一砖一瓦做起,得从各条脉络做起,形成网络式模块。这样,在学生的身上,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成果,而之中的做法(或称操作)怎样进行?诸如素材选择,教法选择,运用器材、载体,都是教学研究中值得认真推敲、做好文章的大事。
认真理解新课程实验基本思路,以新课程实验为教学研究的指导方向
教育和教学,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经过很多次发展变化,总是两种基本观念的互相依存和制约,即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然性”,在社会发展某一特定阶段强调有倾向性的“社会性”一面,而在另一阶段又出现一种回归人的“自然性”的一面。
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教育思路是:教育教学中使两者和谐统一,“主观”和“客观”相互协调一致,“科学”和“人文”相互依存和发展。“灌输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共进,使从小出生的“自然人”在学习中成长,成为融入社会,掌握和运用“自然”和“社会”和谐性知识的“社会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才”。
所有以上这一切,有一个中心原则,即必须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要对其前途負责。教师不能只顾一时的方便;要思索教学的形式。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丰富地占有资料,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要有很强的正确导向性,不能因教育、教学失误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教研工作,对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是人民教师的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文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