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的立意与拟效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杜牧以诗闻名,赋创作仅三篇,其中《阿房宫赋》以短制发议论,气格遒劲,在赋史上独标一帜,为世所重,评为名篇佳构。然近代赋史对杜牧这篇赋的态度却看法轩轾,或对其只字不提(如铃木虎雄《赋史大要》),或对之评价甚高(如马积高《赋史》),究其因应在对赋之“体”的认知,这其中也包括《阿房宫赋》的立意与拟效。
  该赋分为两大段:前段写阿房宫的兴建与焚毁,寄兴衰之理;后段发抒议论,寓伤古哀今之情。关于赋的主旨,作者《上知己文章启》自谓“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其为有针对性的“警世”之作,已被论者认同。所以我们读杜牧诗如“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感到的是轻佻倩巧,而读其赋,则如《唐书》本传所载“刚直有气节”,“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这也切合他本人在《上李中丞书》自称“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得失”,靡不毕究,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在历代评论中,对这篇赋的评价,更关注的是“体”,这又呈现于两端:
  一是唐人试赋,尤重“素学”,闱场赋与文人赋虽不同,但皆围绕制度而出现。祝尧《古赋辨体》卷七《唐体》“杜牧之”条:“牧之为举子时,崔郾试进士,东都吴武陵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才,敢献所益。’因出《阿房宫赋》,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谓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牧果异等。”唐代闱场试赋以律体,然投卷观素学则不拘于体,而以立意警拔为佳,可知《阿房宫赋》实与科试有关。
  二是赋出议论,与文赋体的关联。再看祝尧前书“阿房宫赋”条:“赋也。前半篇造句,犹是赋,后半篇议论俊发,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賦之本体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诸家之赋,大抵皆用此格。潘子真载曾南丰曰:‘牧之赋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变判于此。’然南丰亦只论其赋之文,而未及论其赋之体。”后续同类言说甚多,如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辨体谓“杜牧之《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句,古赋变调”;徐文驹《松阴堂赋集序》谓“小杜之《阿房》,大苏之《赤壁》,则又有所为文赋者”;方象瑛《与徐武令论赋书》谓“《阿房》《赤壁》以记为赋,王、骆诸公以歌行为赋,虽才极横溢,揆之正体,必有未合”,皆着眼于“体”,以明唐宋所出现之文赋擅长议论的创作现象。
  何以因议论而成文赋,宜从杜牧《阿房宫赋》的立意观其变体,这又需考察其对以往文本的拟效。论本事,杜赋是对汉史论秦政的拟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以咸阳人多,先王宫小,“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为建此宫,前后动用70余万刑徒,以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杜赋咏史,首本史籍,影写史事,故有针对现实的“过秦”而反对奢侈的立意。
  因史事而述赋,杜赋拟效赋史,又可见立意中一大传统。清人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卷上记述:“或读《阿房宫赋》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击节叹赏,以为形容广大如此,不知牧之此意,盖体魏卞兰《许昌宫赋》也。其词曰:‘其阴则望舒凉室,羲和温房;隆冬御,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非出乎此乎?”此就殿宇“广大”而言,然赋家夸饰其辞,重在个中讽意,就杜赋说,实传承汉赋中的“亡秦”教训。可以说,汉赋家的“建德”观,以及“大汉继周”的德教传统,多与惩秦亡教训相关。试观两则赋例: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兮,顾厚固而缮藩。身首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愆。(班彪《北征赋》)
  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驱以就役,唯力是视。百姓弗能忍,是以息肩于大汉。(张衡《东京赋》)
  对照杜赋开篇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形容,赋中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惩戒,与汉赋之戟指“强秦”并以“阿房”为例,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者是汉赋借以倡汉德以讽颂,杜赋戒唐侈以尊俭德。由此来看前引杜赋体效卞兰赋,仅得其数句,而未尽其全意,古人评点所限,亦当明辨。
  前人尚有杜赋取效杨敬之赋之说,如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樊川《阿房宫赋》中间数语,特脱换杨敬之《华山赋》尔。”如《华山赋》中“小星奕奕,焚咸阳矣”句式极类杜赋之法,尤其该赋末段议论,取“圣人之抚天下”与秦皇、汉武迷信祀神对比,以前朝训戒当世,与杜赋末段议论相埒,意绪相承,不无道理。然则刘克庄所言,实为后人效仿前人文法之一例,在此则言说前,尚有数例,即贾谊《过秦论》“陈涉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语本《吕览》之“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疲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才;离散系累,可以胜人之行阵整齐;锄耰白挺,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并谓“贾生可谓善融化者”;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命曰腐肠之药”语本《吕览》之“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命之曰伐性之斧”,以为此“但增损一两字尔”。所以再举杜赋取效杨赋例,认为“未至若枚乘之纯犯前作”,以陈褒扬义。问题是刘克庄所举拟效文例,并不拘于一体,内含了文体互通现象,《阿房宫赋》戒“秦”以讽“唐”而于赋中阐发议论,也有着“破体”为文的拟效途径。
  由此,读《阿房宫赋》,不仅可见其拟效汉以来赋体的创作,而且因其议论为赋,尤可窥探其拟效汉文的地方。试观该赋有关宫室的描写和对亡秦的议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一本作“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可知赋中的夸饰是有前朝文献依据的。但是,赋家写阿房宫的规制,是拟壮大秦帝国的声势,复以其“胜极”比照“衰毁”,所以全赋中心,则在后半部分的议论,所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以陈涉起事大泽与项羽火烧阿房宫故事喻示兴亡教训。在赋中议论,取法贾谊《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异也”等言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拓开视域,品读汉史,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引贾山《至言》中的话语,却更接近杜赋的描写,宜为杜牧作赋时拟效的重要文献。兹引一则:
  (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疲,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
  贾山于汉文帝朝进言“俭德”,以亡秦为教训,写阿房宫之壮丽,以及继写建驰道之壮观所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再写秦皇死葬骊山之豪奢,感叹“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最后束以“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的议论。虽然贾山不拘于阿房宫而发论,然对比杜赋的书写,其描述、句式、感慨无不毕肖,此赋史研究者未及之处,宜为强调并加以补益。
  我曾编选一本历代抒情小赋,自然要选录杜牧的《阿房宫赋》,并作简略评价:“这是篇兼得抒情散文的情韵和历史论文的深邃之赋作。从其内容与形式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摆脱以往宫殿赋以颂为主的创作蹊径,而变之以暴露批判,拓宽和深化了这类题材;二是赋的语言前半兼散于律,后半纯用散体,这与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有关,可视为从唐代律赋向宋代文赋转变过程中的一篇重要作品。”这也许是取资前人优评而来,而观历代差评亦多,如祝尧谓之“议论俊发,醒人心目”,却结合宋人的文赋创作,认为“至于赋,若以文体为之,则专尚于理而遂略于辞、昧于情矣”(《古赋辨体》卷八),就“赋”而言,是否定的。《说郛》摘录《道山清话》一则:苏东坡在雪堂,读《阿房宫赋》一遍,就咨嗟叹息,至夜分不能寐,阶下二老兵听得最深刻句子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既说明苏轼对杜赋的挚爱,又透露出苏赋如《赤壁》者以文体为之,关键仍在好为议论。因“议论”而成“文赋”,是与唐宋时期“破体为文”的风气相关,所谓“文成破体书在纸”(李商隐《韩碑》)、“情通破体新”(韩偓《无题》),从杜甫“以诗为文”、韩愈“以文为诗”到杜牧、苏轼等以文体为“赋”,是欲打破“文各有体”的藩篱,有着共时的特征。同时,一种新体的形成,又与作者文本的拟效有关,杜牧《阿房宫赋》为强化“警世”的思想主旨,多重拟效,其中尤其是拟效汉文中的“过秦”之论,自然引议论入赋,构建新体是一方面,而文本书写的需求与效果,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王国兵1973年3月出生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小海镇响水村,他从小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1995年初中毕业后便没有再上学。  “我家有9口人,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有个弟弟身体也是残疾,今年40岁了还未成家。我的几个孩子中有1个也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王国兵对笔者说。  为了摆脱家庭困境,像别人一样外出赚钱,王国兵曾经先后去广东和福建打工,因为身体缺陷,他在外吃尽苦头,后来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向在
徐渭(1521—1593),不但是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家,其杂剧《四声猿》堪称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渔阳弄》四部杂剧,其中,尤以《雌木兰》影响最大。但是,《雌木兰》的主旨究竟为何,几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却是难以自圆其说。倘若是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思想,何以不着重描写其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而只是“木冲出擒介”这寥寥五字便一笔带过
《宣城右集》是明代宣城汤宾尹编刻的宣城文学总集,二十八卷,收三国吴至明天启前有关宣城的诗文作品文三百余篇,诗七百余首。此书传本甚稀,明清以来少见著录、征引,也未为《四库全书》收入,今仅存数部,当代学者也少见利用。黄山书社于2017年8月出版了王景福、石巍、童达清的校注本,为利用此书提供了方便。近日翻检一过,发现所收唐宋元诗文颇有为《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诗》失收者,
停电时,有街上的光出现在眼前,晃着房子里简陋的家具,这样,电线是否断掉就不是问题,至少,在那光里,我听到呼吸声像蠕虫一般伸缩,蜷在床上,我的呼吸声与那光差不多的若隐若现。房子,低矮,临时搭建的棚屋,在运河的浅岸上,一边是干涸的河床,另一边是喧嚣的公路。电线吊在半空中,风稍微大一点,把它荡起又折断。这种情况,多半在晚上发生。白天,大家都到工地上去干活,晚上休息时,有人真的钻到梦里,有人走上公路,走上
朱淑真词集中有《柳梢青·咏梅》三首,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论定是南北宋之交画家杨无咎(1097—1171,杨无咎,亦有称扬无咎。从《全宋词》《文津阁四库全书》作杨无咎。文中其他所引各据其出,不作统一)的题画词。这三首作品既有宋末元初周密、陈允平的题画唱酬,亦有明人戴冠为朱淑真所作和词,可知至少在明代就已被广泛认为是朱淑真作品。这一组《柳梢青》引起的两次异时唱和,因为唱和对象的认知、题写对象的物质状态不同
人物品藻,就是对人物的德行、才能、风采等诸方面的评价和议论。它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同战国时期诸侯养士引起游说之风,明清科举制度引起八股之热,统治者的选举与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广大士人的行为选择。汉魏六朝时期的荐举入仕的方式是当时人物品藻风气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又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用人方式下不同的人才价值标准;不同的价值标准,又对希望入选或希冀
位于年轻人头骨里的小房间几乎一直光线充足。在那个房间里,在那个灰泥天花板下,吊着一盏橄榄色的灯,就像只倒挂的蘑菇,温馨地照亮了整个房间。一张单人床,矮矮的,牢牢的,四脚站在装满了衣物的壁橱边。还有沙发,就摆在墙角。哦,对了,另一个墙角还有一台立式钢琴。墙壁都是奶白色的木板,看起来那么新,上面点缀着一排排微型油画。一张可爱的玻璃桌放在房间的正中央,被棕黄色的镶木地面衬托着,两把塑料椅面对面地围绕它。
日本江户时代杰出汉诗人服部南郭(Hattori Nankaku,1683—1759),自幼接受和歌、连歌、绘画等日本文艺熏陶,同时研习汉籍“四书”及宋代周弼编选的《三体诗》,培育了扎实的汉文学素养。13岁时,因父亲去世而离开京都来到江户,17岁时以和歌与绘画才能得到府藩主柳泽侯的赏识。柳泽的周围当时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汉学者,其中包括古文辞大家荻生徂徕。南郭24岁时拜荻生徂徕为师,研读汉学并继续锤炼汉
【摘要】从突变论的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五种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不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突变现象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对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突变 类型    突变论认为,事物的突变现象有七种基本突变类型: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型脐点、双曲型脐点、抛物型脐点。折迭表示事物的开始或结束
住所背面有条小路通往树林,这条路在挡风门后六十米处折向右边,东南方向,消失在树丛中,这儿主要是片阔叶林。  英格丽·朗格巴克坐在厨房的桌子旁,一边抽烟一边读报。厨房有扇窗面向树林和小路,有一次她从报纸上抬起目光时,发现有个人影站在小路开始转弯的位置。这是五月,树上的花蕾渐渐绽放。那个人影很安静地站着。是个男的。她已经见过他一次了,在四天前,在同一个位置,半隐在树干之间。如果他再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