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杜牧以诗闻名,赋创作仅三篇,其中《阿房宫赋》以短制发议论,气格遒劲,在赋史上独标一帜,为世所重,评为名篇佳构。然近代赋史对杜牧这篇赋的态度却看法轩轾,或对其只字不提(如铃木虎雄《赋史大要》),或对之评价甚高(如马积高《赋史》),究其因应在对赋之“体”的认知,这其中也包括《阿房宫赋》的立意与拟效。
该赋分为两大段:前段写阿房宫的兴建与焚毁,寄兴衰之理;后段发抒议论,寓伤古哀今之情。关于赋的主旨,作者《上知己文章启》自谓“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其为有针对性的“警世”之作,已被论者认同。所以我们读杜牧诗如“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感到的是轻佻倩巧,而读其赋,则如《唐书》本传所载“刚直有气节”,“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这也切合他本人在《上李中丞书》自称“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得失”,靡不毕究,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在历代评论中,对这篇赋的评价,更关注的是“体”,这又呈现于两端:
一是唐人试赋,尤重“素学”,闱场赋与文人赋虽不同,但皆围绕制度而出现。祝尧《古赋辨体》卷七《唐体》“杜牧之”条:“牧之为举子时,崔郾试进士,东都吴武陵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才,敢献所益。’因出《阿房宫赋》,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谓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牧果异等。”唐代闱场试赋以律体,然投卷观素学则不拘于体,而以立意警拔为佳,可知《阿房宫赋》实与科试有关。
二是赋出议论,与文赋体的关联。再看祝尧前书“阿房宫赋”条:“赋也。前半篇造句,犹是赋,后半篇议论俊发,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賦之本体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诸家之赋,大抵皆用此格。潘子真载曾南丰曰:‘牧之赋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变判于此。’然南丰亦只论其赋之文,而未及论其赋之体。”后续同类言说甚多,如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辨体谓“杜牧之《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句,古赋变调”;徐文驹《松阴堂赋集序》谓“小杜之《阿房》,大苏之《赤壁》,则又有所为文赋者”;方象瑛《与徐武令论赋书》谓“《阿房》《赤壁》以记为赋,王、骆诸公以歌行为赋,虽才极横溢,揆之正体,必有未合”,皆着眼于“体”,以明唐宋所出现之文赋擅长议论的创作现象。
何以因议论而成文赋,宜从杜牧《阿房宫赋》的立意观其变体,这又需考察其对以往文本的拟效。论本事,杜赋是对汉史论秦政的拟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以咸阳人多,先王宫小,“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为建此宫,前后动用70余万刑徒,以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杜赋咏史,首本史籍,影写史事,故有针对现实的“过秦”而反对奢侈的立意。
因史事而述赋,杜赋拟效赋史,又可见立意中一大传统。清人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卷上记述:“或读《阿房宫赋》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击节叹赏,以为形容广大如此,不知牧之此意,盖体魏卞兰《许昌宫赋》也。其词曰:‘其阴则望舒凉室,羲和温房;隆冬御,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非出乎此乎?”此就殿宇“广大”而言,然赋家夸饰其辞,重在个中讽意,就杜赋说,实传承汉赋中的“亡秦”教训。可以说,汉赋家的“建德”观,以及“大汉继周”的德教传统,多与惩秦亡教训相关。试观两则赋例: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兮,顾厚固而缮藩。身首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愆。(班彪《北征赋》)
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驱以就役,唯力是视。百姓弗能忍,是以息肩于大汉。(张衡《东京赋》)
对照杜赋开篇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形容,赋中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惩戒,与汉赋之戟指“强秦”并以“阿房”为例,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者是汉赋借以倡汉德以讽颂,杜赋戒唐侈以尊俭德。由此来看前引杜赋体效卞兰赋,仅得其数句,而未尽其全意,古人评点所限,亦当明辨。
前人尚有杜赋取效杨敬之赋之说,如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樊川《阿房宫赋》中间数语,特脱换杨敬之《华山赋》尔。”如《华山赋》中“小星奕奕,焚咸阳矣”句式极类杜赋之法,尤其该赋末段议论,取“圣人之抚天下”与秦皇、汉武迷信祀神对比,以前朝训戒当世,与杜赋末段议论相埒,意绪相承,不无道理。然则刘克庄所言,实为后人效仿前人文法之一例,在此则言说前,尚有数例,即贾谊《过秦论》“陈涉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语本《吕览》之“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疲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才;离散系累,可以胜人之行阵整齐;锄耰白挺,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并谓“贾生可谓善融化者”;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命曰腐肠之药”语本《吕览》之“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命之曰伐性之斧”,以为此“但增损一两字尔”。所以再举杜赋取效杨赋例,认为“未至若枚乘之纯犯前作”,以陈褒扬义。问题是刘克庄所举拟效文例,并不拘于一体,内含了文体互通现象,《阿房宫赋》戒“秦”以讽“唐”而于赋中阐发议论,也有着“破体”为文的拟效途径。
由此,读《阿房宫赋》,不仅可见其拟效汉以来赋体的创作,而且因其议论为赋,尤可窥探其拟效汉文的地方。试观该赋有关宫室的描写和对亡秦的议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一本作“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可知赋中的夸饰是有前朝文献依据的。但是,赋家写阿房宫的规制,是拟壮大秦帝国的声势,复以其“胜极”比照“衰毁”,所以全赋中心,则在后半部分的议论,所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以陈涉起事大泽与项羽火烧阿房宫故事喻示兴亡教训。在赋中议论,取法贾谊《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异也”等言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拓开视域,品读汉史,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引贾山《至言》中的话语,却更接近杜赋的描写,宜为杜牧作赋时拟效的重要文献。兹引一则:
(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疲,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
贾山于汉文帝朝进言“俭德”,以亡秦为教训,写阿房宫之壮丽,以及继写建驰道之壮观所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再写秦皇死葬骊山之豪奢,感叹“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最后束以“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的议论。虽然贾山不拘于阿房宫而发论,然对比杜赋的书写,其描述、句式、感慨无不毕肖,此赋史研究者未及之处,宜为强调并加以补益。
我曾编选一本历代抒情小赋,自然要选录杜牧的《阿房宫赋》,并作简略评价:“这是篇兼得抒情散文的情韵和历史论文的深邃之赋作。从其内容与形式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摆脱以往宫殿赋以颂为主的创作蹊径,而变之以暴露批判,拓宽和深化了这类题材;二是赋的语言前半兼散于律,后半纯用散体,这与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有关,可视为从唐代律赋向宋代文赋转变过程中的一篇重要作品。”这也许是取资前人优评而来,而观历代差评亦多,如祝尧谓之“议论俊发,醒人心目”,却结合宋人的文赋创作,认为“至于赋,若以文体为之,则专尚于理而遂略于辞、昧于情矣”(《古赋辨体》卷八),就“赋”而言,是否定的。《说郛》摘录《道山清话》一则:苏东坡在雪堂,读《阿房宫赋》一遍,就咨嗟叹息,至夜分不能寐,阶下二老兵听得最深刻句子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既说明苏轼对杜赋的挚爱,又透露出苏赋如《赤壁》者以文体为之,关键仍在好为议论。因“议论”而成“文赋”,是与唐宋时期“破体为文”的风气相关,所谓“文成破体书在纸”(李商隐《韩碑》)、“情通破体新”(韩偓《无题》),从杜甫“以诗为文”、韩愈“以文为诗”到杜牧、苏轼等以文体为“赋”,是欲打破“文各有体”的藩篱,有着共时的特征。同时,一种新体的形成,又与作者文本的拟效有关,杜牧《阿房宫赋》为强化“警世”的思想主旨,多重拟效,其中尤其是拟效汉文中的“过秦”之论,自然引议论入赋,构建新体是一方面,而文本书写的需求与效果,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该赋分为两大段:前段写阿房宫的兴建与焚毁,寄兴衰之理;后段发抒议论,寓伤古哀今之情。关于赋的主旨,作者《上知己文章启》自谓“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其为有针对性的“警世”之作,已被论者认同。所以我们读杜牧诗如“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感到的是轻佻倩巧,而读其赋,则如《唐书》本传所载“刚直有气节”,“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这也切合他本人在《上李中丞书》自称“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得失”,靡不毕究,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在历代评论中,对这篇赋的评价,更关注的是“体”,这又呈现于两端:
一是唐人试赋,尤重“素学”,闱场赋与文人赋虽不同,但皆围绕制度而出现。祝尧《古赋辨体》卷七《唐体》“杜牧之”条:“牧之为举子时,崔郾试进士,东都吴武陵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才,敢献所益。’因出《阿房宫赋》,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谓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牧果异等。”唐代闱场试赋以律体,然投卷观素学则不拘于体,而以立意警拔为佳,可知《阿房宫赋》实与科试有关。
二是赋出议论,与文赋体的关联。再看祝尧前书“阿房宫赋”条:“赋也。前半篇造句,犹是赋,后半篇议论俊发,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賦之本体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诸家之赋,大抵皆用此格。潘子真载曾南丰曰:‘牧之赋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变判于此。’然南丰亦只论其赋之文,而未及论其赋之体。”后续同类言说甚多,如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辨体谓“杜牧之《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句,古赋变调”;徐文驹《松阴堂赋集序》谓“小杜之《阿房》,大苏之《赤壁》,则又有所为文赋者”;方象瑛《与徐武令论赋书》谓“《阿房》《赤壁》以记为赋,王、骆诸公以歌行为赋,虽才极横溢,揆之正体,必有未合”,皆着眼于“体”,以明唐宋所出现之文赋擅长议论的创作现象。
何以因议论而成文赋,宜从杜牧《阿房宫赋》的立意观其变体,这又需考察其对以往文本的拟效。论本事,杜赋是对汉史论秦政的拟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以咸阳人多,先王宫小,“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为建此宫,前后动用70余万刑徒,以致“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杜赋咏史,首本史籍,影写史事,故有针对现实的“过秦”而反对奢侈的立意。
因史事而述赋,杜赋拟效赋史,又可见立意中一大传统。清人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卷上记述:“或读《阿房宫赋》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击节叹赏,以为形容广大如此,不知牧之此意,盖体魏卞兰《许昌宫赋》也。其词曰:‘其阴则望舒凉室,羲和温房;隆冬御,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非出乎此乎?”此就殿宇“广大”而言,然赋家夸饰其辞,重在个中讽意,就杜赋说,实传承汉赋中的“亡秦”教训。可以说,汉赋家的“建德”观,以及“大汉继周”的德教传统,多与惩秦亡教训相关。试观两则赋例: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兮,顾厚固而缮藩。身首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愆。(班彪《北征赋》)
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思专其侈,以莫己若。乃构阿房,起甘泉,结云阁,冠南山,征税尽,人力殚。……驱以就役,唯力是视。百姓弗能忍,是以息肩于大汉。(张衡《东京赋》)
对照杜赋开篇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形容,赋中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惩戒,与汉赋之戟指“强秦”并以“阿房”为例,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者是汉赋借以倡汉德以讽颂,杜赋戒唐侈以尊俭德。由此来看前引杜赋体效卞兰赋,仅得其数句,而未尽其全意,古人评点所限,亦当明辨。
前人尚有杜赋取效杨敬之赋之说,如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樊川《阿房宫赋》中间数语,特脱换杨敬之《华山赋》尔。”如《华山赋》中“小星奕奕,焚咸阳矣”句式极类杜赋之法,尤其该赋末段议论,取“圣人之抚天下”与秦皇、汉武迷信祀神对比,以前朝训戒当世,与杜赋末段议论相埒,意绪相承,不无道理。然则刘克庄所言,实为后人效仿前人文法之一例,在此则言说前,尚有数例,即贾谊《过秦论》“陈涉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语本《吕览》之“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疲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才;离散系累,可以胜人之行阵整齐;锄耰白挺,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并谓“贾生可谓善融化者”;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命曰腐肠之药”语本《吕览》之“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命之曰伐性之斧”,以为此“但增损一两字尔”。所以再举杜赋取效杨赋例,认为“未至若枚乘之纯犯前作”,以陈褒扬义。问题是刘克庄所举拟效文例,并不拘于一体,内含了文体互通现象,《阿房宫赋》戒“秦”以讽“唐”而于赋中阐发议论,也有着“破体”为文的拟效途径。
由此,读《阿房宫赋》,不仅可见其拟效汉以来赋体的创作,而且因其议论为赋,尤可窥探其拟效汉文的地方。试观该赋有关宫室的描写和对亡秦的议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一本作“舞袖冷殿”),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可知赋中的夸饰是有前朝文献依据的。但是,赋家写阿房宫的规制,是拟壮大秦帝国的声势,复以其“胜极”比照“衰毁”,所以全赋中心,则在后半部分的议论,所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以陈涉起事大泽与项羽火烧阿房宫故事喻示兴亡教训。在赋中议论,取法贾谊《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异也”等言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再拓开视域,品读汉史,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引贾山《至言》中的话语,却更接近杜赋的描写,宜为杜牧作赋时拟效的重要文献。兹引一则:
(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疲,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
贾山于汉文帝朝进言“俭德”,以亡秦为教训,写阿房宫之壮丽,以及继写建驰道之壮观所谓“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再写秦皇死葬骊山之豪奢,感叹“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最后束以“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的议论。虽然贾山不拘于阿房宫而发论,然对比杜赋的书写,其描述、句式、感慨无不毕肖,此赋史研究者未及之处,宜为强调并加以补益。
我曾编选一本历代抒情小赋,自然要选录杜牧的《阿房宫赋》,并作简略评价:“这是篇兼得抒情散文的情韵和历史论文的深邃之赋作。从其内容与形式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摆脱以往宫殿赋以颂为主的创作蹊径,而变之以暴露批判,拓宽和深化了这类题材;二是赋的语言前半兼散于律,后半纯用散体,这与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有关,可视为从唐代律赋向宋代文赋转变过程中的一篇重要作品。”这也许是取资前人优评而来,而观历代差评亦多,如祝尧谓之“议论俊发,醒人心目”,却结合宋人的文赋创作,认为“至于赋,若以文体为之,则专尚于理而遂略于辞、昧于情矣”(《古赋辨体》卷八),就“赋”而言,是否定的。《说郛》摘录《道山清话》一则:苏东坡在雪堂,读《阿房宫赋》一遍,就咨嗟叹息,至夜分不能寐,阶下二老兵听得最深刻句子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既说明苏轼对杜赋的挚爱,又透露出苏赋如《赤壁》者以文体为之,关键仍在好为议论。因“议论”而成“文赋”,是与唐宋时期“破体为文”的风气相关,所谓“文成破体书在纸”(李商隐《韩碑》)、“情通破体新”(韩偓《无题》),从杜甫“以诗为文”、韩愈“以文为诗”到杜牧、苏轼等以文体为“赋”,是欲打破“文各有体”的藩篱,有着共时的特征。同时,一种新体的形成,又与作者文本的拟效有关,杜牧《阿房宫赋》为强化“警世”的思想主旨,多重拟效,其中尤其是拟效汉文中的“过秦”之论,自然引议论入赋,构建新体是一方面,而文本书写的需求与效果,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