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管线直埋方式弊端多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我们居住生活的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下,埋藏着错综复杂的各式地下管线。据专家介绍,一般城市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讯等。所有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大通道,都是通过这些管线实现的,它们是维持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命线”。
这些“生命线”的生命有谁来主宰?住建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等8大类20余种管线。这么多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十分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而按照生命周期,又可分为投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应急防灾等5个管理阶段。
由于历史原因,地下管线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行业监管部门,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造成管线施工的乱象。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马路拉链”现象,往往这家单位刚挖完把马路盖上,不久另一家单位又把马路挖开。反复施工,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还浪费国家资源,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更可怕的是,这些直埋在地下看不见的管线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还记得当年轰动全国的“管爆爆”事件吗?2010年11月17日到22日,短短6天之内,郑州市连续发生两起自来水水龙头水管爆裂事件,自来水所到之处简直就是河流溪渠,郑州百姓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财产损失无法估量。事故发生后,自来水总公司宣传部负责人贺春飙对媒体说,郑州市供水总管网长度为2400多公里,近5年共更新改造供水管道近300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盘根错节的地下管网非常复杂,而且管道老化。
无独有偶,2012年4月1日,一名女子在北京市北礼士路附近人行道上突遇路面坍塌,落入一个热力管线泄漏所形成的热水坑,在抢救8天后身亡。事故发生后,责任方的认定过程一波三折,热力集团、物业公司和开发商一度争执不休。
除了类似上述事故,还会发生诸如因堵塞导致的积水;雨水污水错接,下雨后污水大量排出造成污染;热力管线泄漏造成危险等。地下管线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不仅为城市安全埋下了隐患,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后,由于部门之间责权不清、管理职能交叉、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在抢修救援、责任承担、后续防范等方面,还会产生诸多恶果。
地下综合管廊优势凸显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关注传统的‘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更要多关注地下。”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认为,针对突然灾害事件,政府部门要有应急机制,明确“谁来负责”,但是就长远来看,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这个“里子”怎么打造?专家建议,可大力推广“地下城市管道综合廊道”模式,即在城市地下建设一个专属的隧道空间,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于一体,设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从根本上保障地下管线建设和使用的安全。
地下综合管廊的提法是我们首创的吗?不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巴黎,人们已经成功实践过。1833年,法国巴黎开始兴建地下管线共同沟,如今巴黎已建成总长约100公里、系统完善的共同沟网络,有的不但能走人,还能将大型工程车开进去。日本的综合管廊建设也非常先进,如今共同沟总长已有300多公里。
几乎不为人知的是,195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地下也铺设了一段1076米的综合管廊。这种早期的管廊结构相对简单,容量有限,是地下综合管廊的雏形。要说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真正兴起,当属2010年起建设的横琴地下综合管廊。截至2016年初,它是国内已建成的里程最长、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服务面积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
位于广东珠海的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网络全长33.4公里,呈“日”字形布局,基本覆盖全区的市政道路主干道。综合管廊分为一仓式、两仓式和三仓式三种,纳入其中的管线类型有给水管、中水管、220V电力电缆、通讯管、冷凝水管和垃圾真空管6种,不但能满足近期的需求,还为将来几十年的发展扩容预留了足够的位置。通过在线网络对重点区域实行实时监控能及时掌握管廊情况,通过这些电脑上的显示、记载,各种信息和数据随时可以调取查阅。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的建成既避免了“拉链路”,又消灭了“蜘蛛网”,为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成功范本。
从经济效益来看,同样是值得的。横琴地下管廊工程虽然投资高达20亿元,但是采取地下综合管廊的方式总计为全岛节约土地达40多万平方米,结合当前横琴的综合地价及城市容积率,专业测算机构测算出管廊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已远高于先期的资金投入。
大力推广地下综合管廊模式
地下綜合管廊模式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2014年10月18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在城市新区建设综合管廊是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有条件的老城区,可以结合市政路改造,把各种地下管线尽可能规划布置在步行道或其它空间下。
而在此前,2014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建设时序,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适当预留管线位置。要严格控制道路挖掘,杜绝“马路拉链”现象。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意见》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对各地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意味着政府在治理思路上发生了转变。
2016年5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地下综合管理管廊时强调,要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考察期间,李克强指出:“我们的城市地上空间高楼林立,发展势头很好,但在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的潜在资源。”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正是城市治理理念不断发展的明证,也是城市治理水平逐步提升的结果。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我们居住生活的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下,埋藏着错综复杂的各式地下管线。据专家介绍,一般城市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讯等。所有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大通道,都是通过这些管线实现的,它们是维持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命线”。
这些“生命线”的生命有谁来主宰?住建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等8大类20余种管线。这么多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十分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而按照生命周期,又可分为投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应急防灾等5个管理阶段。
由于历史原因,地下管线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行业监管部门,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格局造成管线施工的乱象。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马路拉链”现象,往往这家单位刚挖完把马路盖上,不久另一家单位又把马路挖开。反复施工,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还浪费国家资源,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更可怕的是,这些直埋在地下看不见的管线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还记得当年轰动全国的“管爆爆”事件吗?2010年11月17日到22日,短短6天之内,郑州市连续发生两起自来水水龙头水管爆裂事件,自来水所到之处简直就是河流溪渠,郑州百姓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财产损失无法估量。事故发生后,自来水总公司宣传部负责人贺春飙对媒体说,郑州市供水总管网长度为2400多公里,近5年共更新改造供水管道近300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盘根错节的地下管网非常复杂,而且管道老化。
无独有偶,2012年4月1日,一名女子在北京市北礼士路附近人行道上突遇路面坍塌,落入一个热力管线泄漏所形成的热水坑,在抢救8天后身亡。事故发生后,责任方的认定过程一波三折,热力集团、物业公司和开发商一度争执不休。
除了类似上述事故,还会发生诸如因堵塞导致的积水;雨水污水错接,下雨后污水大量排出造成污染;热力管线泄漏造成危险等。地下管线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不仅为城市安全埋下了隐患,而且一旦发生事故后,由于部门之间责权不清、管理职能交叉、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在抢修救援、责任承担、后续防范等方面,还会产生诸多恶果。
地下综合管廊优势凸显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关注传统的‘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更要多关注地下。”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认为,针对突然灾害事件,政府部门要有应急机制,明确“谁来负责”,但是就长远来看,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这个“里子”怎么打造?专家建议,可大力推广“地下城市管道综合廊道”模式,即在城市地下建设一个专属的隧道空间,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于一体,设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从根本上保障地下管线建设和使用的安全。
地下综合管廊的提法是我们首创的吗?不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巴黎,人们已经成功实践过。1833年,法国巴黎开始兴建地下管线共同沟,如今巴黎已建成总长约100公里、系统完善的共同沟网络,有的不但能走人,还能将大型工程车开进去。日本的综合管廊建设也非常先进,如今共同沟总长已有300多公里。
几乎不为人知的是,195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地下也铺设了一段1076米的综合管廊。这种早期的管廊结构相对简单,容量有限,是地下综合管廊的雏形。要说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真正兴起,当属2010年起建设的横琴地下综合管廊。截至2016年初,它是国内已建成的里程最长、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服务面积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
位于广东珠海的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网络全长33.4公里,呈“日”字形布局,基本覆盖全区的市政道路主干道。综合管廊分为一仓式、两仓式和三仓式三种,纳入其中的管线类型有给水管、中水管、220V电力电缆、通讯管、冷凝水管和垃圾真空管6种,不但能满足近期的需求,还为将来几十年的发展扩容预留了足够的位置。通过在线网络对重点区域实行实时监控能及时掌握管廊情况,通过这些电脑上的显示、记载,各种信息和数据随时可以调取查阅。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的建成既避免了“拉链路”,又消灭了“蜘蛛网”,为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成功范本。
从经济效益来看,同样是值得的。横琴地下管廊工程虽然投资高达20亿元,但是采取地下综合管廊的方式总计为全岛节约土地达40多万平方米,结合当前横琴的综合地价及城市容积率,专业测算机构测算出管廊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已远高于先期的资金投入。
大力推广地下综合管廊模式
地下綜合管廊模式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2014年10月18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在城市新区建设综合管廊是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有条件的老城区,可以结合市政路改造,把各种地下管线尽可能规划布置在步行道或其它空间下。
而在此前,2014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安排地下管线和道路的建设时序,力争一次敷设到位,并适当预留管线位置。要严格控制道路挖掘,杜绝“马路拉链”现象。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意见》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对各地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意味着政府在治理思路上发生了转变。
2016年5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武汉中央商务地下综合管理管廊时强调,要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完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建设,有效避免城市路面动辄“开膛破肚”,消除“马路拉链”。考察期间,李克强指出:“我们的城市地上空间高楼林立,发展势头很好,但在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的潜在资源。”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正是城市治理理念不断发展的明证,也是城市治理水平逐步提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