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十一五”中国物流总额可实现年均增长16.7%左右,这意味着到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有望达到90万亿元。但目前物流产业链中的高端领域主要由外资控制,我国企业还没有能力进入。]
外资“圈地”的格局形成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组织的一份题为《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课题报告中透露:如今,在物流业的三个领域中,外资已经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打破的垄断地位。这三个领域分别是国际快递、航运物流以及进入中国的国外制造企业、餐饮企业带来的物流业务,如汽车物流、特种钢材物流等,其中垄断现象最为明显的是国际快递领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在日前举办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说,目前外资竞争最激烈的是国际货邮及快递业。如国际四大快递巨头美国FedEx、UPS,德国DHL、荷兰TNT已经控制了中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同时,日本三井与宝钢、鞍钢、武钢合作,初步建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钢材加工配送网络。此外,外资对汽车物流、能源物流、港口物流投入也很大,港口物流与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领域。而以普洛斯为代表的新型物流产业,也已基本完成在中国东部、中部的布局,推动了中国物流园区建设的进程。丁俊发指出,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物流服务领域目前主要由外资控制,我国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力进入。
国际产业链在中国的延伸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作为服务行业的物流企业和制造行业是绑在一起的。所以近年来,伴随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中国“世界加工厂”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这些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原材料、零部件及产成品的国内国际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外资物流企业也纷纷跟随进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表示,为了维持和巩固原有客户,外资物流企业必然“本能”地将其物流网络作为原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一种延伸扩展到中国,将中国物流市场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将中国物流网络与其全球网络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全球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如有“戴尔物料保姆”之称的伯灵顿、英运物流、日通等公司都是同其原有客户一起进入中国的。
国外的物流供应商因为侧重于全球的大客户,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由于目前全球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外资物流企业纷纷挤占“主航道”。纷纷集中在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占领上。
但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跨国物流巨头依靠购买航线、投资物流设施、追随制造业进入、成立中外合资以及独资物流公司等方式纷纷进入我国市场“抢占圈地”的局面已形成。
本土企业加快扩张步伐
外资物流企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荆林波表示,必须从产业链的角度才能认识外资进入物流对我国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以及外资企业的潜在威胁性和真实威胁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物流供应商更多地将关注点集中在国内的物流商机上,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参与不够,而且多是中低端的物流服务,中高端的物流服务大多依靠外资物流企业和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荆林波表示,在国内很少关注、国外加快抢占的情况下,一旦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目前应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方位的嫁接,加大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中的物流业务,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久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物流50强排序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第50位的为3.5亿元,比2005年的第50位增加了1亿元。随着市场发展,中国物流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当规模,为了追求规模效益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
物流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本土物流企业加快扩张步伐,物流业内的并购重组将迎来高潮。而类似海丰与新时代这样的并购案例,将有效提高本土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的能力,从容应对来自“洋物流”的严峻挑战。
外资“圈地”的格局形成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组织的一份题为《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课题报告中透露:如今,在物流业的三个领域中,外资已经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打破的垄断地位。这三个领域分别是国际快递、航运物流以及进入中国的国外制造企业、餐饮企业带来的物流业务,如汽车物流、特种钢材物流等,其中垄断现象最为明显的是国际快递领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在日前举办的“2007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上说,目前外资竞争最激烈的是国际货邮及快递业。如国际四大快递巨头美国FedEx、UPS,德国DHL、荷兰TNT已经控制了中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同时,日本三井与宝钢、鞍钢、武钢合作,初步建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钢材加工配送网络。此外,外资对汽车物流、能源物流、港口物流投入也很大,港口物流与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领域。而以普洛斯为代表的新型物流产业,也已基本完成在中国东部、中部的布局,推动了中国物流园区建设的进程。丁俊发指出,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物流服务领域目前主要由外资控制,我国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力进入。
国际产业链在中国的延伸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作为服务行业的物流企业和制造行业是绑在一起的。所以近年来,伴随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中国“世界加工厂”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这些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原材料、零部件及产成品的国内国际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外资物流企业也纷纷跟随进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表示,为了维持和巩固原有客户,外资物流企业必然“本能”地将其物流网络作为原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一种延伸扩展到中国,将中国物流市场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将中国物流网络与其全球网络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全球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如有“戴尔物料保姆”之称的伯灵顿、英运物流、日通等公司都是同其原有客户一起进入中国的。
国外的物流供应商因为侧重于全球的大客户,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由于目前全球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所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外资物流企业纷纷挤占“主航道”。纷纷集中在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占领上。
但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跨国物流巨头依靠购买航线、投资物流设施、追随制造业进入、成立中外合资以及独资物流公司等方式纷纷进入我国市场“抢占圈地”的局面已形成。
本土企业加快扩张步伐
外资物流企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荆林波表示,必须从产业链的角度才能认识外资进入物流对我国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以及外资企业的潜在威胁性和真实威胁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物流供应商更多地将关注点集中在国内的物流商机上,中国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参与不够,而且多是中低端的物流服务,中高端的物流服务大多依靠外资物流企业和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荆林波表示,在国内很少关注、国外加快抢占的情况下,一旦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目前应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方位的嫁接,加大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中的物流业务,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久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物流50强排序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第50位的为3.5亿元,比2005年的第50位增加了1亿元。随着市场发展,中国物流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当规模,为了追求规模效益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
物流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本土物流企业加快扩张步伐,物流业内的并购重组将迎来高潮。而类似海丰与新时代这样的并购案例,将有效提高本土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的能力,从容应对来自“洋物流”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