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冷兵器在世界上可算奇峰独崛,几乎将兵器制造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而这座高峰的顶峰奇葩,就是剑。在十八般传统冷兵器中。剑被称作“百刃之君”。剑品至尊至贵,人神咸崇。剑是短兵之祖。近搏之器,道艺精深,入玄传奇。因其携带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在武行中剑多作为防身性兵器,由于携带美观,所以名士贵族多佩剑,久而久之剑被大众视作身份和内涵的象征,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均以佩剑为荣。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时至今日,仍为收藏者所喜爱。百代过客,名剑风流,您可相信两千年前的宝剑出土后,亦可吹毛断发?
“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列国争雄,烽烟四起。各路诸侯竞相制造精密武器。晚期霸主越王勾践,共有五把青铜宝剑。史书评价:“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而1965年的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考古人员在挖掘时,从一号楚墓中的黑漆木箱内,发现了一把青铜剑。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多层白纸划破。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剑上镌刻的正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还有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而在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而从文化角度看,越王勾践剑亦有其独特的传世意义。如此气魄的“百兵之王”的来历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早期铸造剑比铸造其他兵器难度大,特别是铸造需经特殊工艺的宝剑更加耗时耗力,因此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获得宝剑,剑亦成为了帝王君主权利威严的象征。而春秋晚期的铜剑制作精美,表现了卓越的制作工艺。东周青铜剑,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载:“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者。
数峰并峙——吴王夫差剑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收天下兵,聚之成阳”。吴越出产利剑,官方和民间所藏不知凡几,这是令秦皇十分不放心的。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时,听说虎丘山之下就是吴王阖闾之墓,于是下令挖掘,希望能挖出深藏于墓的利剑。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来,也未见剑的踪影。这就是当今苏州名胜“剑池”的由来。
千百年来,金石收藏家以寻求吴越之剑作为终身梦想。而著名的吴王夫差剑,其实不止一把。
清代学者阮元最早著录有吴王夫差剑。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于省吾教授藏有稀世名剑两把。其中一把是吴王夫差剑,相传193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西门内,刀锋锐利,器身有铭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湖北襄阳一座楚墓中曾出土过一把吴王夫差剑。襄阳春秋战国时是楚国的领土,这座楚墓规模很大,墓主人像是楚国的高级将领。吴王夫差剑锈蚀严重,但剑身上的两行阴文篆书“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却依然清晰可辨。剑身上构成图案还依稀可辨。历史上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获释放后,卧薪尝胆,最后灭了吴国。此后越国曾强盛一时。为了称霸中原,越国和楚国又起刀兵,结果越国被楚威王所灭。而这把吴王夫差剑很可能先成了越王勾践的战利品到了越国,而后又成了楚威王的战利品到了楚国,被埋进楚墓中。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吴王光剑”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为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中发现,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剑首已经残损:剑格较宽,上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花纹:中脊近格处有两行大篆铭文:“攻吴王光自作用剑趄余以至克肇多功”。吴王光即吴王阖闻。春秋晚期,庐江属吴国,此地出土吴王剑并非偶然。此剑曾在出土时被残毁,后经多方搜集才重获生机。
上世纪90年代,山东农民也曾发现过一把吴王剑,而考古时发现的亦不在少数。此外,文物部门在废品收购站的“废铜”中,也发现两把吴王夫差剑。
以上所举的吴王夫差剑,除少数之外,大部分保存情况较差,品相不佳。19g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收藏家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边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试锋千古——长扬剑
春秋时期,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今人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湖,其交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当我们看到出土的古代刀剑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现已出土的长扬剑便是春秋时代晚期的钢剑,其因1976年4月发掘长沙“长扬六十五号”墓时出土,故名。此剑通长38.4厘米,茎长7.8厘米,身长30.6厘米。身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在剑身的断面上可以看到反复锻打的层次,约七至九层。金相分析的结果。此剑由含有碳化物的碳钢锻成,是含碳约0.5%左右的钢,可能是经过锻造加工退火得到的。长扬剑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柄钢剑。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时至今日,仍为收藏者所喜爱。百代过客,名剑风流,您可相信两千年前的宝剑出土后,亦可吹毛断发?
“不锈之谜”——越王勾践剑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列国争雄,烽烟四起。各路诸侯竞相制造精密武器。晚期霸主越王勾践,共有五把青铜宝剑。史书评价:“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而1965年的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考古人员在挖掘时,从一号楚墓中的黑漆木箱内,发现了一把青铜剑。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多层白纸划破。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剑上镌刻的正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还有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而在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而从文化角度看,越王勾践剑亦有其独特的传世意义。如此气魄的“百兵之王”的来历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早期铸造剑比铸造其他兵器难度大,特别是铸造需经特殊工艺的宝剑更加耗时耗力,因此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获得宝剑,剑亦成为了帝王君主权利威严的象征。而春秋晚期的铜剑制作精美,表现了卓越的制作工艺。东周青铜剑,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载:“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者。
数峰并峙——吴王夫差剑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收天下兵,聚之成阳”。吴越出产利剑,官方和民间所藏不知凡几,这是令秦皇十分不放心的。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时,听说虎丘山之下就是吴王阖闾之墓,于是下令挖掘,希望能挖出深藏于墓的利剑。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来,也未见剑的踪影。这就是当今苏州名胜“剑池”的由来。
千百年来,金石收藏家以寻求吴越之剑作为终身梦想。而著名的吴王夫差剑,其实不止一把。
清代学者阮元最早著录有吴王夫差剑。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于省吾教授藏有稀世名剑两把。其中一把是吴王夫差剑,相传193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西门内,刀锋锐利,器身有铭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湖北襄阳一座楚墓中曾出土过一把吴王夫差剑。襄阳春秋战国时是楚国的领土,这座楚墓规模很大,墓主人像是楚国的高级将领。吴王夫差剑锈蚀严重,但剑身上的两行阴文篆书“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却依然清晰可辨。剑身上构成图案还依稀可辨。历史上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获释放后,卧薪尝胆,最后灭了吴国。此后越国曾强盛一时。为了称霸中原,越国和楚国又起刀兵,结果越国被楚威王所灭。而这把吴王夫差剑很可能先成了越王勾践的战利品到了越国,而后又成了楚威王的战利品到了楚国,被埋进楚墓中。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吴王光剑”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为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中发现,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剑首已经残损:剑格较宽,上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花纹:中脊近格处有两行大篆铭文:“攻吴王光自作用剑趄余以至克肇多功”。吴王光即吴王阖闻。春秋晚期,庐江属吴国,此地出土吴王剑并非偶然。此剑曾在出土时被残毁,后经多方搜集才重获生机。
上世纪90年代,山东农民也曾发现过一把吴王剑,而考古时发现的亦不在少数。此外,文物部门在废品收购站的“废铜”中,也发现两把吴王夫差剑。
以上所举的吴王夫差剑,除少数之外,大部分保存情况较差,品相不佳。19g1年,香港古董店拍卖一把精美无比的吴王夫差剑,后被台湾收藏家购藏。此剑通长583厘米,铜质精良,前锋内敛,两边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刃线界划分明,制作极工。近格处有铸铭。剑格饰兽面纹,以绿松石镶嵌。圆茎,有双箍。剑首端面以极窄而深峻的同心圆纹为饰。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剑相高贵,为迄今所见夫差剑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领袖群伦的剑中极品。
试锋千古——长扬剑
春秋时期,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炼就一批千古名剑,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今人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湖,其交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当我们看到出土的古代刀剑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现已出土的长扬剑便是春秋时代晚期的钢剑,其因1976年4月发掘长沙“长扬六十五号”墓时出土,故名。此剑通长38.4厘米,茎长7.8厘米,身长30.6厘米。身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在剑身的断面上可以看到反复锻打的层次,约七至九层。金相分析的结果。此剑由含有碳化物的碳钢锻成,是含碳约0.5%左右的钢,可能是经过锻造加工退火得到的。长扬剑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柄钢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