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认真疏理了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人生轨迹,内容涉及生平、信仰、创作、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作者以事实说话、力排非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他们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巴金;老舍:文学大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创作与生活经历十分相似的作家,他们都是上个世纪20—40年代活跃在文坛的巨擘,社会影响难分伯仲,堪称文坛双璧、交相辉映。年轻时都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教义的熏陶,归国后自觉肩负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通过文学创作,塑造了一个个小人物和市民形象,震撼、唤醒了几代人,他们品行极高且私交甚笃,他们就是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和老舍。解放后又屡有建树,创作颇丰,也都担任了国家文化界的领导,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遗憾的是老舍先生未能挺过来,投了大明湖,含冤而去。
一、生命历程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院,1923年离家出走,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赴法国留学,首次用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创作了《爱情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1934年东渡日本,1935年回国后任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抗战期间辗转于沪、粤、桂、渝,完成了《激流三部曲》全部和《抗战三部曲》,1946年发表长篇小说《寒夜》,达到了其创作水平的顶峰。
1949年出席第一次文代会,1960年当选文联副主席,文革中饱受残害,失去爱妻,他总结文革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建议给文革建个博物馆,写成5集150篇《随想录》,主要是记录他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
改革开放以后,巴老仍笔耕不辍,他的文字被译为为多种文字,1982年~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前后担任了中国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2.老舍:1899年出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小羊圈胡同,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之意,老北京人,满族正红旗。老舍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青年篇
老舍家境贫寒,一岁半丧父,家中曾遭八国联军劫掠,9岁得人资助才得人私垫,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又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1918年毕业,被任命为小学校长。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给了他一双新眼睛,新的灵魂,新的文学语言,为他成为一代语言大师铺平了道路。虽然还未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但24年老北京的生活,在他脑海里叠印下无数张城市社会人生的图画,储满了散发着浓厚北京味儿的素材,创作的坚实生活基础已经打好了。1922年他任南开中学教员,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二)海外篇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陆续发表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从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取材角度,初步形成了一种机智、诙谐、幽默、讽刺相融合的个人风格,显示了从平凡事情中揭示生活意义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1926年加入茅盾等人的文学研究会。
1929年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教书期间,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三)归来篇
1930年回到祖国,任齐鲁大学副教授,并结识了后来成为老舍夫人的胡契青,1936年,老舍辞掉教职,创作了自称为重头戏的《骆驼祥子》,报国拯民仍是他的核心思想,七年间创作了六部长篇和大部分中短篇。
(四)抗战篇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轰毁了作家生活的常规秩序,日益鲜明的爱国思想,象烈火一样燃烧起来,他停下小说转而写抗日文章,11月15日他舍家出走,寻找抗日队伍,只身挤上去武汉的列车,成为一名骁勇的文化战士,除了自身创作实践,还组织抗战文艺队伍,组成笔阵,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从1938年至抗战胜利,他成为文协组织的实际领导人。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禺一起赴美讲学,帮助翻译《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老舍在抗战文艺实践上,创作了《四世同堂》、《火葬》、《蜕》等长篇和两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多部多幕剧,把早已熟悉的一切,都安放在激烈的抗战进程中来描写,使作品闪烁出时代的火花,弹奏出抗战的音符,描写的生活面极其宽广,笔墨涉及北京城各个方面。
(五)解放篇
1949年应周恩来邀请,离美归国,积极投入各项社会活动和运动,拥护党的领导,先后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期间,写作、管理国家大事、开展对外交流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作品主要是剧本《龙须沟》、《茶馆》,小说《正红旗下》,散文《济南的冬天》等。他的剧作形式多样,其中话剧成就最大。不管写历史,还是现实,大都塑造了鲜活的现象,表现出时代的矛盾和斗争。《茶馆》是话剧的经典之作,曾出演欧洲,日本,引起极大轰动。
1951年12月,北京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然而一场文革劫难,却把他推向死亡,因不堪忍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投了大明湖,享年67岁。
二、思想洗礼
1.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首先,要明确巴金究竟是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个问题源于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①巴金在大量的自述文章中,一再表明自己信仰无政府主义。
②巴金参加了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大量活动,翻译和撰述了很多介绍和宣扬无政府主义理论的专著。
③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其次,巴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阅读中国古代诗词、散文、小说和汉译外国小说中,受到思想的启蒙和艺术的熏陶,五四运动波及四川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书刊,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学说,在接受了五四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的同时,也从克鲁泡特金、爱玛一高得曼等的文章中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第三,巴金对无政府主义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这对巴金的创作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拜读巴金的作品,首先要研究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它的变迁,折射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人。无政府主义自传人中国,对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比如鲁迅、丁玲,周作人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对巴金的影响。可谓深刻而具体。
巴金早期是个无政府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深受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克鲁泡特金的影响,他15岁读到了俄国克氏的《告少年》和波兰廖抗夫的《夜未央》,其反强权主义成为他终生难弃的反抗家庭与社会的利器,他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幻梦,相信万人享乐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失。
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有他的独特性,独特在巴金的无政府体现在批判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封建礼教上,且成为巴金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巴金的文学成就也是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如《家》、《春》《秋》,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无情的批判。
巴金之所以与无政府主义一见钟情,还在于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揭露反动统治者给下层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反映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反抗也一直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灭亡》、《雾》、《雨》、《电》。
无政府主义所推崇的追求自由、人权、尊严、全人类的幸福等崇高的理想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一直是文学的母题和最高指向,它使得作品在主题上上升到金字塔的顶端。无政府主义为崇高理想而进行的英雄主义的个人奋斗和自我毁灭,最终必然导致悲剧。而这种悲剧因为有了终极关怀这个主题的支撑,则具有悲剧审美价值,这在《爱情三部曲》中表现的很明显。另在《家》中,就是用他对几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了的青年的爱,用对他们理想的摧毁和他所爱的人的死亡这种残酷的毁灭来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
可喜的是,巴金已经理性地看到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性和自我牺牲中的无意义成分以及英雄背后的闹剧,对无政府主义与当时中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意识已经开始在他思想中产生,可以说《家》是巴金思想转折的标志。巴金虽然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但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严酷的现实使巴金认识到:无政府的虚幻理想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要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国人民必须为消除内战、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制而斗争。
解放后,巴金逐步放弃自己信仰多年的无政府主义,以主人公身份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纵观巴老一生,无政府主义相伴左右,但他在后半生反思总结自己、改造自己,也可说难能可贵,虽然还未完全抛弃,但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勇气和决心,令我们钦佩。他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也是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生。从他毕生的著作来看,无政府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实际经历了接触期、影响期、转变期、摈弃期等四个时期,而他经受的思想洗礼则是从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无政府主义——再回到现实主义。
2.老舍与基督教义:
晚清以来,先觉者纷纷探寻启蒙、救亡的思想资源。面对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知识分子在情感上有些矛盾,因为基督教进入中国是伴随着以不平等条约为后盾的侵略行为。但是在救国图强的民族革命潮流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形势下,拯救中国的急迫感,使众多知识分子开始努力接近、理解基督教,并主张以耶稣的人格为榜样,进行人格救国。
20世纪20年代,民国宪法对信仰自由的保障与教会开办学校,医院及其慈善事业的发展,使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对基督教产生了好感。老舍作为一个典型的受基督教影响的知识分子,1922年,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对老舍一生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其文学创作亦然。他在小说中刻画了众多基督徒人物谱系,老舍式的独特幽默创作风格也深受基督教之影响。他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宗教伦理、宗教他律的看重,表现出他特有的偏执。
成为基督教徒后的老舍不遗余力地饯行着自己的宗教救国的理想,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督教徒,而是对基督教义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诠释,与其说是一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资源。这种力量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文学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老舍23岁那年,向学生发表演讲,:他说:耶稣只负起一个十字架,而我们却应该准备牺牲自己,负起两个十字架,一个是破坏旧世界,另一个是建设新世界。可见老舍在青年时代就已受到耶稣基督献身精神影响。
老舍有很深的基督教情结,这在他的著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中,他对笃信耶稣的丁约翰、虔诚的牛牧师了解的那么深,把基督教的气氛写得那么浓厚!尤其在《四世同堂》中,他赞扬老诗人钱默吟不屈不挠地同日本侵略者斗争,把他誉为“又是一个自动的上十字架的战士,”称颂他有基督的献身精神。
老舍夫人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后记》中也说;老舍从来不到教堂做礼拜,吃饭也不祷告,他只是崇尚基督与人为善和献身救世的精神,不受宗教仪式的束缚。老舍最后为抗议凶暴,慷慨赴死,恐怕也与基督教精神有关。
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影响了老舍一生的结论是成立的。
三、小说创作
(一)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2.30年代的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标志着巴金创作的成熟,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3.40年代的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以及《寒夜》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作了沉静的思考和冷静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二)老舍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创作了3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露了老舍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的生活,笔调幽默,视野开阔,擅长写结构完整的故事。
2.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太平湖》等长篇小说,《阳光》、《我这一辈子》等中篇,《赶集》、《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3.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四、风格变换
1.不同时期的巴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早年巴金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有英雄情结,那时作品都是热烈激进的,充满了年轻人血的激情。
中年时期,巴金受左拉影响,创作了以《家》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巴金的小说总是能够以情动人,在他的文字里融入他的真情与灵魂。
老年巴金经过了文革的痛苦磨难,痛定思痛,要用文字建一座文革博物馆,创作了《随想录》,在其中:他敢于剖析自己,说真话、诉真情,不着意于绘景绘情,也不矫揉造作,用一位作家的良知,检讨自己、反思过去。
巴金是情感小说家,情节和人物全由充沛的激情牵着走,青春和着血和泪,喷涌出灵魂的火焰。巴金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西式的、率性的,荡漾着二十世纪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风范。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鸣风、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早已深深扎根在国人的心中。
2.老舍写作风格的特点:
如果说巴金的作品是激情充沛,老舍的作品则表现为人格追求。
打开他的作品,首先震撼我们心灵的,往往是一幕幕人格悲剧的上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正直、要强、淳朴人格的被扭曲,《离婚》中掩藏在张大哥热心、精明、谦卑之后人格的庸常、灰暗和苟且。在《猫城记》中,老舍不时地将笔锋指向猫国人格的解剖,“地球先生”和“猫国人”直接议及人格的就有20多处。
其次,老舍是典型的文人小说家,他以炉火纯青的语言和娴熟老到的技巧,绘制了一幅长卷展现都市风俗物事和市井百态人生的文人画。老舍出生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画面。
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日趋完整,《四世同堂》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完整、系统地塑造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市民形象的体系。
第三,在艺术结构上,《四世同堂》打破了老舍以往主要以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方式,而以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状的机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五、语言大师
1.巴金的语言特色既异于鲁迅的清峻简约,也不同于茅盾的细致缜密,更有别于老舍的幽默机趣。虽接近郭沫若的畅达自然,但又不同于他的磅礴恣肆。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他象熊熊的火把,燃烧着一颗真挚诚实的赤子之心,热情就是他的风格。巴金的语言朴实无华,不尚雕琢,极其流畅自然,真实坦率,朴素明朗。
巴金在谈到赫而岑的回忆录时也说:“我至今还在学习作者如何造词造句,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别人的心,用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心鼓舞读者。”
2.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达形式,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作者纯熟地运用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地区的自然风景画和底层社会的风俗画。克服了过去油腔滑调的毛病,建立了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譬如:写祥子身体的强壮,就用了“结实硬棒”和“挺脱”,描写祥子忍受着病痛为人家打伞旗或举花圈的情状时,他“迈不开步,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一个“蹭”字便活画出了祥子穷愁末路、潦倒邋遢的悲惨形象。
老舍运用了原汁原味的北京话,使得幽默与叙述、抒情融为一炉而不显匠气,他的语言鲜活自然,俗白中透着精致,富有表现力。这种脱去修饰的凡夫走卒的语言,透露着白话的原味,表现着文字的裸体美。
老舍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象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绘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的鱼儿来。”
现在有人说两位大师的文笔不好,显然是不对的,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哗众取宠。就象寓言说的,有人远远望见前面有个人在使劲摇晃,就断言此人是个疯子,等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个磨刀人。奉劝这些妄加评论者,有空去看看郭老的诗歌语言,不了解时代就无法评判作品。虽说无知者无畏,少年难免轻狂,但多少也应着点调吧?
关键词:巴金;老舍:文学大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创作与生活经历十分相似的作家,他们都是上个世纪20—40年代活跃在文坛的巨擘,社会影响难分伯仲,堪称文坛双璧、交相辉映。年轻时都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教义的熏陶,归国后自觉肩负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通过文学创作,塑造了一个个小人物和市民形象,震撼、唤醒了几代人,他们品行极高且私交甚笃,他们就是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和老舍。解放后又屡有建树,创作颇丰,也都担任了国家文化界的领导,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遗憾的是老舍先生未能挺过来,投了大明湖,含冤而去。
一、生命历程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院,1923年离家出走,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赴法国留学,首次用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创作了《爱情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1934年东渡日本,1935年回国后任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抗战期间辗转于沪、粤、桂、渝,完成了《激流三部曲》全部和《抗战三部曲》,1946年发表长篇小说《寒夜》,达到了其创作水平的顶峰。
1949年出席第一次文代会,1960年当选文联副主席,文革中饱受残害,失去爱妻,他总结文革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建议给文革建个博物馆,写成5集150篇《随想录》,主要是记录他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
改革开放以后,巴老仍笔耕不辍,他的文字被译为为多种文字,1982年~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前后担任了中国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2.老舍:1899年出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小羊圈胡同,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之意,老北京人,满族正红旗。老舍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青年篇
老舍家境贫寒,一岁半丧父,家中曾遭八国联军劫掠,9岁得人资助才得人私垫,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又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1918年毕业,被任命为小学校长。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给了他一双新眼睛,新的灵魂,新的文学语言,为他成为一代语言大师铺平了道路。虽然还未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但24年老北京的生活,在他脑海里叠印下无数张城市社会人生的图画,储满了散发着浓厚北京味儿的素材,创作的坚实生活基础已经打好了。1922年他任南开中学教员,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二)海外篇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陆续发表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从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取材角度,初步形成了一种机智、诙谐、幽默、讽刺相融合的个人风格,显示了从平凡事情中揭示生活意义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1926年加入茅盾等人的文学研究会。
1929年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教书期间,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三)归来篇
1930年回到祖国,任齐鲁大学副教授,并结识了后来成为老舍夫人的胡契青,1936年,老舍辞掉教职,创作了自称为重头戏的《骆驼祥子》,报国拯民仍是他的核心思想,七年间创作了六部长篇和大部分中短篇。
(四)抗战篇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火轰毁了作家生活的常规秩序,日益鲜明的爱国思想,象烈火一样燃烧起来,他停下小说转而写抗日文章,11月15日他舍家出走,寻找抗日队伍,只身挤上去武汉的列车,成为一名骁勇的文化战士,除了自身创作实践,还组织抗战文艺队伍,组成笔阵,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从1938年至抗战胜利,他成为文协组织的实际领导人。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禺一起赴美讲学,帮助翻译《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老舍在抗战文艺实践上,创作了《四世同堂》、《火葬》、《蜕》等长篇和两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多部多幕剧,把早已熟悉的一切,都安放在激烈的抗战进程中来描写,使作品闪烁出时代的火花,弹奏出抗战的音符,描写的生活面极其宽广,笔墨涉及北京城各个方面。
(五)解放篇
1949年应周恩来邀请,离美归国,积极投入各项社会活动和运动,拥护党的领导,先后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期间,写作、管理国家大事、开展对外交流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作品主要是剧本《龙须沟》、《茶馆》,小说《正红旗下》,散文《济南的冬天》等。他的剧作形式多样,其中话剧成就最大。不管写历史,还是现实,大都塑造了鲜活的现象,表现出时代的矛盾和斗争。《茶馆》是话剧的经典之作,曾出演欧洲,日本,引起极大轰动。
1951年12月,北京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然而一场文革劫难,却把他推向死亡,因不堪忍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投了大明湖,享年67岁。
二、思想洗礼
1.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首先,要明确巴金究竟是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个问题源于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①巴金在大量的自述文章中,一再表明自己信仰无政府主义。
②巴金参加了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大量活动,翻译和撰述了很多介绍和宣扬无政府主义理论的专著。
③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其次,巴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阅读中国古代诗词、散文、小说和汉译外国小说中,受到思想的启蒙和艺术的熏陶,五四运动波及四川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书刊,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学说,在接受了五四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的同时,也从克鲁泡特金、爱玛一高得曼等的文章中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第三,巴金对无政府主义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这对巴金的创作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拜读巴金的作品,首先要研究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它的变迁,折射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人。无政府主义自传人中国,对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比如鲁迅、丁玲,周作人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对巴金的影响。可谓深刻而具体。
巴金早期是个无政府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深受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克鲁泡特金的影响,他15岁读到了俄国克氏的《告少年》和波兰廖抗夫的《夜未央》,其反强权主义成为他终生难弃的反抗家庭与社会的利器,他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得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幻梦,相信万人享乐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失。
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有他的独特性,独特在巴金的无政府体现在批判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封建礼教上,且成为巴金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巴金的文学成就也是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如《家》、《春》《秋》,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无情的批判。
巴金之所以与无政府主义一见钟情,还在于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揭露反动统治者给下层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反映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反抗也一直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灭亡》、《雾》、《雨》、《电》。
无政府主义所推崇的追求自由、人权、尊严、全人类的幸福等崇高的理想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一直是文学的母题和最高指向,它使得作品在主题上上升到金字塔的顶端。无政府主义为崇高理想而进行的英雄主义的个人奋斗和自我毁灭,最终必然导致悲剧。而这种悲剧因为有了终极关怀这个主题的支撑,则具有悲剧审美价值,这在《爱情三部曲》中表现的很明显。另在《家》中,就是用他对几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了的青年的爱,用对他们理想的摧毁和他所爱的人的死亡这种残酷的毁灭来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
可喜的是,巴金已经理性地看到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性和自我牺牲中的无意义成分以及英雄背后的闹剧,对无政府主义与当时中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意识已经开始在他思想中产生,可以说《家》是巴金思想转折的标志。巴金虽然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但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严酷的现实使巴金认识到:无政府的虚幻理想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要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国人民必须为消除内战、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制而斗争。
解放后,巴金逐步放弃自己信仰多年的无政府主义,以主人公身份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纵观巴老一生,无政府主义相伴左右,但他在后半生反思总结自己、改造自己,也可说难能可贵,虽然还未完全抛弃,但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勇气和决心,令我们钦佩。他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也是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生。从他毕生的著作来看,无政府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实际经历了接触期、影响期、转变期、摈弃期等四个时期,而他经受的思想洗礼则是从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无政府主义——再回到现实主义。
2.老舍与基督教义:
晚清以来,先觉者纷纷探寻启蒙、救亡的思想资源。面对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知识分子在情感上有些矛盾,因为基督教进入中国是伴随着以不平等条约为后盾的侵略行为。但是在救国图强的民族革命潮流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形势下,拯救中国的急迫感,使众多知识分子开始努力接近、理解基督教,并主张以耶稣的人格为榜样,进行人格救国。
20世纪20年代,民国宪法对信仰自由的保障与教会开办学校,医院及其慈善事业的发展,使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对基督教产生了好感。老舍作为一个典型的受基督教影响的知识分子,1922年,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基督教对老舍一生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其文学创作亦然。他在小说中刻画了众多基督徒人物谱系,老舍式的独特幽默创作风格也深受基督教之影响。他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宗教伦理、宗教他律的看重,表现出他特有的偏执。
成为基督教徒后的老舍不遗余力地饯行着自己的宗教救国的理想,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督教徒,而是对基督教义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诠释,与其说是一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资源。这种力量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文学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老舍23岁那年,向学生发表演讲,:他说:耶稣只负起一个十字架,而我们却应该准备牺牲自己,负起两个十字架,一个是破坏旧世界,另一个是建设新世界。可见老舍在青年时代就已受到耶稣基督献身精神影响。
老舍有很深的基督教情结,这在他的著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在《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中,他对笃信耶稣的丁约翰、虔诚的牛牧师了解的那么深,把基督教的气氛写得那么浓厚!尤其在《四世同堂》中,他赞扬老诗人钱默吟不屈不挠地同日本侵略者斗争,把他誉为“又是一个自动的上十字架的战士,”称颂他有基督的献身精神。
老舍夫人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后记》中也说;老舍从来不到教堂做礼拜,吃饭也不祷告,他只是崇尚基督与人为善和献身救世的精神,不受宗教仪式的束缚。老舍最后为抗议凶暴,慷慨赴死,恐怕也与基督教精神有关。
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影响了老舍一生的结论是成立的。
三、小说创作
(一)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2.30年代的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标志着巴金创作的成熟,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3.40年代的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以及《寒夜》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作了沉静的思考和冷静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二)老舍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创作了3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露了老舍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的生活,笔调幽默,视野开阔,擅长写结构完整的故事。
2.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太平湖》等长篇小说,《阳光》、《我这一辈子》等中篇,《赶集》、《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3.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四、风格变换
1.不同时期的巴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早年巴金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有英雄情结,那时作品都是热烈激进的,充满了年轻人血的激情。
中年时期,巴金受左拉影响,创作了以《家》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巴金的小说总是能够以情动人,在他的文字里融入他的真情与灵魂。
老年巴金经过了文革的痛苦磨难,痛定思痛,要用文字建一座文革博物馆,创作了《随想录》,在其中:他敢于剖析自己,说真话、诉真情,不着意于绘景绘情,也不矫揉造作,用一位作家的良知,检讨自己、反思过去。
巴金是情感小说家,情节和人物全由充沛的激情牵着走,青春和着血和泪,喷涌出灵魂的火焰。巴金的文学选择一开始就是西式的、率性的,荡漾着二十世纪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的风范。半个多世纪以来,像觉新、鸣风、梅表姐、汪文宣这样的艺术形象早已深深扎根在国人的心中。
2.老舍写作风格的特点:
如果说巴金的作品是激情充沛,老舍的作品则表现为人格追求。
打开他的作品,首先震撼我们心灵的,往往是一幕幕人格悲剧的上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正直、要强、淳朴人格的被扭曲,《离婚》中掩藏在张大哥热心、精明、谦卑之后人格的庸常、灰暗和苟且。在《猫城记》中,老舍不时地将笔锋指向猫国人格的解剖,“地球先生”和“猫国人”直接议及人格的就有20多处。
其次,老舍是典型的文人小说家,他以炉火纯青的语言和娴熟老到的技巧,绘制了一幅长卷展现都市风俗物事和市井百态人生的文人画。老舍出生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画面。
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日趋完整,《四世同堂》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完整、系统地塑造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市民形象的体系。
第三,在艺术结构上,《四世同堂》打破了老舍以往主要以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方式,而以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状的机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五、语言大师
1.巴金的语言特色既异于鲁迅的清峻简约,也不同于茅盾的细致缜密,更有别于老舍的幽默机趣。虽接近郭沫若的畅达自然,但又不同于他的磅礴恣肆。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他象熊熊的火把,燃烧着一颗真挚诚实的赤子之心,热情就是他的风格。巴金的语言朴实无华,不尚雕琢,极其流畅自然,真实坦率,朴素明朗。
巴金在谈到赫而岑的回忆录时也说:“我至今还在学习作者如何造词造句,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别人的心,用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心鼓舞读者。”
2.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达形式,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作者纯熟地运用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地区的自然风景画和底层社会的风俗画。克服了过去油腔滑调的毛病,建立了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譬如:写祥子身体的强壮,就用了“结实硬棒”和“挺脱”,描写祥子忍受着病痛为人家打伞旗或举花圈的情状时,他“迈不开步,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一个“蹭”字便活画出了祥子穷愁末路、潦倒邋遢的悲惨形象。
老舍运用了原汁原味的北京话,使得幽默与叙述、抒情融为一炉而不显匠气,他的语言鲜活自然,俗白中透着精致,富有表现力。这种脱去修饰的凡夫走卒的语言,透露着白话的原味,表现着文字的裸体美。
老舍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象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绘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的鱼儿来。”
现在有人说两位大师的文笔不好,显然是不对的,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哗众取宠。就象寓言说的,有人远远望见前面有个人在使劲摇晃,就断言此人是个疯子,等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个磨刀人。奉劝这些妄加评论者,有空去看看郭老的诗歌语言,不了解时代就无法评判作品。虽说无知者无畏,少年难免轻狂,但多少也应着点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