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红色后人”们的名字中,“特特”这个名字是最洋气的。李特特回忆,名字是外婆起的,外婆将父亲李富春和母亲蔡畅法文名字的首个字母拼起来,遂成此名。
“特特同志”果然人如其名。她身世特别,性格特别,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这位平时慢慢走路的86岁老太至今保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天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000米!
4岁就开始“潜伏”
在北京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李特特来到客厅迎客。她抿着嘴巴,眨着眼睛。秋日明媚的阳光正洒在客厅墙壁张贴的照片上。照片上风华正茂的革命家们,彰显着眼前这位老人身世的非同寻常。老人虽是86岁高龄,但步履稳健,只是听力稍显弱些,谈话时常需要记者重复。李特特不时敲敲脑袋,感慨自己“老了,记忆力大不如前了。”
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当年裹着小脚赴法留学;李特特的父亲李富春曾经是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舅舅是鼎鼎有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蔡和森;舅母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共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向警予。
她的三位亲人在革命时期先后惨遭敌人杀害。在她的记忆中,舅舅蔡和森被敌人用大铁钉钉在墙上,惨烈牺牲;二舅蔡林蒸在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时牺牲,遗体被砍并丢在湖里;三舅妈向警予31岁被害。
她是独生女。母亲蔡畅为了革命,在生特特的产床上做了绝育手术。有一段时间,李特特与母亲还变得陌生,变得不好亲近……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之家。这个家庭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李特特4岁就开始“潜伏”了。1928年,党组织决定把蔡畅在上海的家作为党的一个联络机关。为了掩人耳目,蔡畅派人去湖南老家接来了母亲和4岁的特特,以及蔡和森的女儿蔡妮,蔡畅姐姐的女儿刘昂,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李特特说,当时妈妈经常让她做事,还要马上去做,不能拖拉。“一会儿让我在客人来前把拖把放到阳台上,一会儿又给我一个窗花,让我贴到临街的窗上;或是给我一串用线穿好的橘子,让我在门口玩。”
特特当时问这是干什么?蔡畅训道:小孩子不该问的不要问!可特特委屈地想,我怎么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呢?
直到长大,李特特才明白,自己4岁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了。
女机关枪手“玫瑰”
1933年,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成立。1938年,中共中央将部分烈士遗孤和领导同志的子女送往国际儿童院,14岁的李特特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子女一同前往,开始了14年的苏联生活。
“森林特别多,树密密麻麻的,真漂亮。”不久,她有了俄文名字“罗扎”,中文意为“玫瑰”。但小“玫瑰”没能过太多平静的日子,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了。李特特和其他一些国际儿童院里较大的孩子,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加战斗。17岁的李特特每天要负重二三十公斤,完成八九十公里的滑雪行军任务。她还获得了“轻机关枪手”荣誉证书。
这张证书的意义是:她必须随时准备上前线与敌厮杀。
直到1998年和2003年,白发苍苍的李特特两次回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这里留下她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我现在记性差了,但儿童院的日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几十年后老人说。
战后,李特特重回莫斯科校园。24岁时,与一位俄罗斯小伙子结婚了。1年后,她生了一个混血儿男孩。1952年,李特特回到祖国。她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权,而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带着仅3个月的二儿子到北大荒开荒,一呆就是3年。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在各种压力下,丈夫与她离婚,返回苏联。之后,李特特进入北京华北农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工作,直至离休。其间,李特特再婚,并生下小女儿。如今,女儿安家在上海,也已退休,李特特也有了外孙和外甥女。平时李特特多通过电话与她联系,寒暑假期间他们也会到北京来看外婆。
李特特说,舅舅蔡和森有4个儿女。其中蔡妮和蔡博为其前妻向警予所生,蔡博已于1991年去世。蔡转和蔡林为第二任妻子所生。蔡博在世时,蔡转与其有书信往来。蔡妮现在就住在北京。李特特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李老太20年化缘记
1988年,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后,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她从65岁高龄开始,遍访贫困地区,开始自己人生最大事业之一——扶贫!
李特特一边利用自己的关系,向各省市区领导或北京的领导们,以及一些“老板”说情、要钱;一边将得来的“好处”转给最底层村民,帮助贫困地区架桥、打水井、修公路、办学校、建工厂…… 为筹款,她没少找到父亲的下属,请他们帮忙。不管怎么说,跟别人要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李特特开始很害羞,不好意思。20年过去了,现在还不能完全适应。“什么时候讨钱都会不好意思”,李特特说。
李特特跑了近20年扶贫工作,去了不少贫困地区。现在,老人高龄,已不像以前那么四处跑了。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人现在每天下午3点左右都会到小区的游泳池游上1000米——采用的是蛙泳姿势。
“当然是深水区。浅水区?那是给小孩子玩的”。当冬天来临时,室外泳池水温太低,她就转到室内,但从不间断。她还坚持吃辣椒。李特特说,她很怀念在苏联的时光,那是她最好的青春。
摘自《广州日报》2009.9.26
“特特同志”果然人如其名。她身世特别,性格特别,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这位平时慢慢走路的86岁老太至今保持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每天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000米!
4岁就开始“潜伏”
在北京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李特特来到客厅迎客。她抿着嘴巴,眨着眼睛。秋日明媚的阳光正洒在客厅墙壁张贴的照片上。照片上风华正茂的革命家们,彰显着眼前这位老人身世的非同寻常。老人虽是86岁高龄,但步履稳健,只是听力稍显弱些,谈话时常需要记者重复。李特特不时敲敲脑袋,感慨自己“老了,记忆力大不如前了。”
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当年裹着小脚赴法留学;李特特的父亲李富春曾经是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舅舅是鼎鼎有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蔡和森;舅母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共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向警予。
她的三位亲人在革命时期先后惨遭敌人杀害。在她的记忆中,舅舅蔡和森被敌人用大铁钉钉在墙上,惨烈牺牲;二舅蔡林蒸在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时牺牲,遗体被砍并丢在湖里;三舅妈向警予31岁被害。
她是独生女。母亲蔡畅为了革命,在生特特的产床上做了绝育手术。有一段时间,李特特与母亲还变得陌生,变得不好亲近……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之家。这个家庭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李特特4岁就开始“潜伏”了。1928年,党组织决定把蔡畅在上海的家作为党的一个联络机关。为了掩人耳目,蔡畅派人去湖南老家接来了母亲和4岁的特特,以及蔡和森的女儿蔡妮,蔡畅姐姐的女儿刘昂,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李特特说,当时妈妈经常让她做事,还要马上去做,不能拖拉。“一会儿让我在客人来前把拖把放到阳台上,一会儿又给我一个窗花,让我贴到临街的窗上;或是给我一串用线穿好的橘子,让我在门口玩。”
特特当时问这是干什么?蔡畅训道:小孩子不该问的不要问!可特特委屈地想,我怎么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呢?
直到长大,李特特才明白,自己4岁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了。
女机关枪手“玫瑰”
1933年,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成立。1938年,中共中央将部分烈士遗孤和领导同志的子女送往国际儿童院,14岁的李特特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子女一同前往,开始了14年的苏联生活。
“森林特别多,树密密麻麻的,真漂亮。”不久,她有了俄文名字“罗扎”,中文意为“玫瑰”。但小“玫瑰”没能过太多平静的日子,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了。李特特和其他一些国际儿童院里较大的孩子,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加战斗。17岁的李特特每天要负重二三十公斤,完成八九十公里的滑雪行军任务。她还获得了“轻机关枪手”荣誉证书。
这张证书的意义是:她必须随时准备上前线与敌厮杀。
直到1998年和2003年,白发苍苍的李特特两次回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这里留下她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我现在记性差了,但儿童院的日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几十年后老人说。
战后,李特特重回莫斯科校园。24岁时,与一位俄罗斯小伙子结婚了。1年后,她生了一个混血儿男孩。1952年,李特特回到祖国。她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权,而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带着仅3个月的二儿子到北大荒开荒,一呆就是3年。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在各种压力下,丈夫与她离婚,返回苏联。之后,李特特进入北京华北农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工作,直至离休。其间,李特特再婚,并生下小女儿。如今,女儿安家在上海,也已退休,李特特也有了外孙和外甥女。平时李特特多通过电话与她联系,寒暑假期间他们也会到北京来看外婆。
李特特说,舅舅蔡和森有4个儿女。其中蔡妮和蔡博为其前妻向警予所生,蔡博已于1991年去世。蔡转和蔡林为第二任妻子所生。蔡博在世时,蔡转与其有书信往来。蔡妮现在就住在北京。李特特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李老太20年化缘记
1988年,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后,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她从65岁高龄开始,遍访贫困地区,开始自己人生最大事业之一——扶贫!
李特特一边利用自己的关系,向各省市区领导或北京的领导们,以及一些“老板”说情、要钱;一边将得来的“好处”转给最底层村民,帮助贫困地区架桥、打水井、修公路、办学校、建工厂…… 为筹款,她没少找到父亲的下属,请他们帮忙。不管怎么说,跟别人要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李特特开始很害羞,不好意思。20年过去了,现在还不能完全适应。“什么时候讨钱都会不好意思”,李特特说。
李特特跑了近20年扶贫工作,去了不少贫困地区。现在,老人高龄,已不像以前那么四处跑了。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人现在每天下午3点左右都会到小区的游泳池游上1000米——采用的是蛙泳姿势。
“当然是深水区。浅水区?那是给小孩子玩的”。当冬天来临时,室外泳池水温太低,她就转到室内,但从不间断。她还坚持吃辣椒。李特特说,她很怀念在苏联的时光,那是她最好的青春。
摘自《广州日报》200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