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考试招生新创举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由于该计划明确指出“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试点探索长达20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戛然而止。那么,强基计划何以取代自主招生?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强基计划有何创新之处?其推行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基于对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制度的主体要素比较,结合我国新时代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尝试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关系本质:强基计划是对自主招生的否定之否定
  强基计划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出台的一项新制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制度逻辑,是在汲取旧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的改进、完善与创新,是典型的内生制度。
  为消除单一统考招生带来的诸如“唯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过重”等多种教育弊病,构建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适应政治经济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自主招生被提上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议程。纵观自主招生的出现、推行与“终结”,其在试验改革推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包括试点高校数量的增加、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张、限制条件的不断放宽、招生模式的变异等。而伴随这些变化,类似于“学校掐尖”“论文造假”“城市导向”“阶层不公”“与高考招生相冲突”“增加学生学习成本与负担”以及“扰乱中学教学秩序”等弊端日益显现。通过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便成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比较新旧两种制度,尽管二者在选拔定位、招生专业、入围校考依据、录取方式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但是“统一高考+高校校测”仍是两种制度的基本内核。此外,强基计划强调推行“一校一策”的招生原则,又很好地兼顾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可见,发布强基计划,取消自主招生并不是对自主招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继承自主招生基本制度内核基础上的创新,其在本质上是对自主招生的否定之否定。
  国情所需:强基计划符合国家战略发展人才诉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回应的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撑。……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强基计划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基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实验探索的新举措,也是主动调整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人才需求的新产物。正如其开宗明义所指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等相关专业招生。”
  不难发现,强基计划对招生对象有两个明确的规定,一是必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二是必须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即可造就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此外,强基计划通过对招生专业(基础学科)的特别限定,更突出了人才选拔培养的目的性。可以说,强基计划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的明确回应,体现了考试招生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方面的功能性与重要性。因此,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外部关系规律来看,强基计划是国情所需,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矛盾平衡:强基计划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创举
  公平与效率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史就是一场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史。究其缘由,在于考试招生设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制度悖论,即: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模式,不仅让各省份之间的高考成绩直观可比,而且操作简便易行,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较低,但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分省命题、综合评价、自主招生、分类考试等多样化的考试招生模式,虽然有利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以及分类发展,但不仅让各省份之间的高考成绩缺乏可比性,而且费时费力,经济投入较多,也容易滋生招生腐败,二者利弊显而易见。因此,高考招生改革总是在“统一与多样”“一元与多元”“放权与收权”“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尝试,逐步优化,寻求平衡。强基计划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平衡考试招生公平与效率的制度选择。
  从强基计划的招生办法来看,保证公平公正是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招生模式的基本前提,具体的招生模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统一高考的综合评价模式,即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再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二是兼顾统一高考的破格录取模式,即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根据高校制定的入围高校考核条件和破格录取办法、标准,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专家组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审定、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
  不难发现,强调统一高考成绩是强基计划的一项硬性规定,它体现了对选拔对象基础学科学习力的高要求,并最大限度地以高占比形式确保了招生的公平性。但同时,强基计划又通过高校考核与综合评价等多维度考查,不仅实现了“全面考核”,避免了“唯分取人”,而且兼顾了高校招生专业的特色选才需求,并以破格录取的形式为“偏才怪才”保留了入学通道,在制度设计层面做到了“不漏才、不遗才”,确保了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效率性,突出了人才选拔国家利益最大化。简言之,强基计划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考试招生制度新创举。   制度创新:强基计划是招生培养一体化的新探索
  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发挥着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功能。而由于“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考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品质、专业性向与综合素养等能力水平,因此它代表着高校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或起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可能达到的质量高度与整体成效。然而,高考制度在教育系统中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其长期以来仅扮演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纽带”角色,存在只管按分输送不管专业对口的问题,以致高考被人们质疑为“只见分不见人”,也即存在着“考培(考试招生与大学培养)分离或割裂”的问题,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机制。
  构建招生培养一体化的高考贯通机制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创新选择。从强基计划的招生规定来看,其明确指出试点高校须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招生专业及其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具体包括:为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单独编班,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生环境,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强基计划的学生加入,学业考核优秀的学生还可优先享受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等激励政策。此外,强基计划还强调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并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检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强基计划与以往的任何高考招生政策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严格限定了招生专业与入选资格,而且还详细规定了入选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反馈机制,从招生到培养、从入口到出口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统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闭环,不仅加强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科联系,而且贯通了新课改、新高考与“双一流”建设,为我国战略发展紧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因此,强基计划既是对高校考试招生规律认识深化的探索结果,也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史无前例的一项制度创新,更是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表现。
  未雨绸缪:防止强基计划成为另一场“掐尖运动”
  生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生源的优劣或多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盛衰存亡。因此,各大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无不高度重视生源问题。然而,近年来伴随高校排名的流行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在功利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高校对生源的重视逐渐演变为争夺,并且这种争夺愈演愈烈。高校间的生源争夺又主要集中在对优质生源或高分生源的争夺上,也即形成了所谓的“掐尖运动”。无疑,“掐尖运动”属于典型的恶性招生竞争,不仅加剧了“唯分数论”与“社会焦虑”,而且不利于引导基础教育以及大学良好育人风气的形成。强基计划的出台也应未雨绸缪,积极防止其演化为另一场高校“掐尖运动”。
  强基计划作为选拔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招生制度新创举,既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与突破点,又是现阶段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國”转变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价值。如何落实“一校一策”,发挥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选拔培养方案的招生吸引力,避免走高校同质化竞争的老路,尤其是避免重蹈自主招生大学联考的掐尖覆辙,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一要严格规范试点高校的招生程序,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社会监督;二要尊重学生的志愿选择,严禁乱扯乱拉,互挖墙脚;三要把严“15%”的高校考核与综合评价环节,做到科学严谨,公开透明;四要注重舆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与咨询,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由此,强基计划才能发挥试点探索与引领改革的历史功用,为构建中国特色多维考核评价的招生制度积累宝贵经验。
  (作者系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梦茜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基于数字阵列带来的波束形成的灵活性,本文介绍了针对密集假目标干扰的干扰源测向技术,描述了测向流程和干扰样本选取,为抗副瓣干扰有一定的帮助。
"互联网+语文"的本质不在于技术,而是对"学习"的理解。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可以从知识本位走向融合了知识的情境创设;从教师的"教"走向引发学生自主的、多样化的言语实践;
目的探讨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与之相关的气管或支气管狭窄患者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重症肺血增多型先天性心脏合并气管或支气管狭窄患
磁共振成像仪是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所生成的仪器,是在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大进步,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各大医院的必备医疗设备。由于相比其他医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七八年,开始进入总结阶段。主张者和推行者认为其很成功,也有研究者认为不成功,而第一线的教师,则多少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到适应多重标准带来的困惑无奈,再到回复于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区域过程与局域过程对群落构建的相对重要性是微生物群落构建研究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为了研究温带森林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正>学习课文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而是学习言语作品这个"例子"言说的策略与智慧,以期改善言语行为、提升言语表达能力。魏星老师《水》一课教学,突出了以言语为本位,按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可怕的2岁”“恐怖的3岁”“忍无可忍的4岁”。在这几个年龄段里,那个可爱、暖心的小宝贝突然变得让人看不懂了,变成了大家口中常说的“熊孩子”。而当来自各个家庭的“熊孩子”汇聚到幼儿园,他们的“熊出没”事件还真是屡见不鲜。  一次,在盥洗室里,强强急急忙忙地冲过来对我说:“老师,牛牛又把小便尿到马桶外面啦!”牛牛听到强强告状,赶紧低头解释:“老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
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最流行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搞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