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谷桃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平谷区是京郊果品生产第一区。2000年,平谷区先后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经济林桃之乡”和农业部授予的“中国优质桃基地县”的称号。
品种与种植面积
平谷区桃产业以其规模大、产量高、品种多、品质好、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成为平谷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势主导产业,享誉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其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平谷区建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桃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0000亩,经过多年的引进和研发,已形成白桃、黄桃、油桃、蟠桃四大系列400多个品种,其中主栽品种40多个,品种资源丰富,实现了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种苗繁育体系已基本建成。从上市时间来看,已经实现一年中三季有鲜桃上市。目前,全区桃种植面积已达16.8万亩,其中设施桃面积0.8万亩,绿色食品桃面积5万亩,全区有10多万农民从事桃生产和经营,不少桃农已走上了致富之路。
产品深加工能力
目前,平谷区拥有桃加工企业16家,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主要有平乐、泰华、华邦、兴乐、吉盛客、大华和冬冬源等7家,形成了浓缩桃汁、桃原浆、罐头、桃脯、桃脆片以及桃果酱等系列产品。平谷区平均每年加工桃产品1.95万吨,其中平谷加工0.9万吨,外地加工1.05万吨。泰华、华邦、平乐等几个桃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观光旅游、果品营销、中介服务、餐饮、住宿、包装、建材、运输、农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的综合效益达4.6亿元。
市场销售
桃是平谷果品的主导产品,年总产量约1.3亿公斤,占北京市桃总产量的50%,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蒙古、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谷区年出口桃1300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0%;国内市场销售1.05亿公斤,加工用桃1950万公斤。销往国内市场的1.05亿公斤产品中,销往外埠7000万公斤,销往北京市场3500万公斤。销往北京市场的产品中,批发市场800万公斤,配送200万公斤,超市1000万公斤,社会集团消费600万公斤,零散商贩采购500万公斤,观光采摘400万公斤。
桃产业进一步发展
的制约因素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平谷桃品种结构不合理:一是早熟品种栽培面积大,上市比较集中,缺少优良品种,需进一步调整;二是适宜加工的品种少、成熟期集中、加工期短、加工产品单调;三是鲜桃上市尚未达到全年供应。
桃口味口感较差
近几年来,平谷桃给人形成了好看不好吃的印象。造成桃口味口感较差原因是:农民一味追求单果重和果实色泽,过量的施用化肥;盛果期树体已经郁闭,严重影响通风透光。
产业链相对较短
由于平谷桃涉及面相对较窄,相关产业发展迟缓,加工企业的数量过少,加工能力较弱,产品种类不丰富,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旅游观光还未完全开发,所以桃产业链较短,产业化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相关产品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需进一步开发;二是深加工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平谷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高品位桃观光文化体系和对外展示窗口有待开发和完善。
营销体系尚处于
初级阶段
平谷桃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营销体系,产品销售主要集中于田间地头、城乡农贸市场和平谷桃市场,对外贸易与对外营销手段落后,出口量比较少。平谷桃市场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平谷桃交易量为4000~5000万公斤,仅达到平谷桃生产总量的30%左右。随着北京及周边地区桃栽培面积的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被动局面,平谷营销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平谷桃生产的需要,桃农出现卖桃难和增产不增收问题。
桃产业发展策略
调整品种结构
加快生产布局与商品基地建设
平谷区应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与院所合作,不断引进优新品种,科学地进行试验栽培。根据市场和生产需求,特色优势品种要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高标准的生产示范基地。
加强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高桃口味口感
提高平谷桃口味口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桃标准化生产力度,按品种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和产品标准,引导农民像工业生产一样标准化管理桃树,科学地进行土、肥、水和病虫害管理;二是开发推广高光效树体结构,满足桃树对光照的需求。
发展健康产业延长桃产业链
利用桃果、花和枝干,科学开发健康食品,发展健康产业。主要开发方向为:营养保健产品(桃花油软胶丸、桃油双降片、桃花口服液、桃花降糖茶、桃粉维生素组合冲剂、 生血养颜桃晶)、休闲食品(大桃寿糕、桃香酥脆、桃粉减肥酥、养颜桃花冻、大桃渍渗即食系列产品)、功能添加剂(大桃优质膳食纤维素、桃花低温全粉、桃仁粉、桃花香精)、功能调味品(美味桃酪、养颜桃酱、桃蓉补血膏、系列保健调味产品)、桃木工艺品(桃枝桃花拼画、手工桃木桃枝工艺品、桃木雕刻、桃花香袋、桃花香熏油、桃木剑、桃木梳、桃木杖、桃木符、桃木扇)。
加强营销服务体系的建设
完善产品市场需求预测手段与机制
研究国内外市场的消费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对市场桃品种需求、各品种的销售量、各品种的销售价格作好科学的预测,这是保证产销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
加强桃果实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工作
大的龙头企业应重点引进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贮运、加工设备生产线,在平谷桃市场中建立商品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应引进和改造适合国情的储运加工设备生产线,提高贮藏、加工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实现产加(加工)销一体化经营
提高桃农的组织化程度,按“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社等)+农户模式”逐步把农民个体小生产变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化大生产。这是实现桃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发展外向型桃产业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先进经验。
杨金兰:平谷区科委副主任
王永军:平谷区科委计划科科长
目前,平谷区是京郊果品生产第一区。2000年,平谷区先后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经济林桃之乡”和农业部授予的“中国优质桃基地县”的称号。
品种与种植面积
平谷区桃产业以其规模大、产量高、品种多、品质好、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成为平谷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优势主导产业,享誉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其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平谷区建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桃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0000亩,经过多年的引进和研发,已形成白桃、黄桃、油桃、蟠桃四大系列400多个品种,其中主栽品种40多个,品种资源丰富,实现了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种苗繁育体系已基本建成。从上市时间来看,已经实现一年中三季有鲜桃上市。目前,全区桃种植面积已达16.8万亩,其中设施桃面积0.8万亩,绿色食品桃面积5万亩,全区有10多万农民从事桃生产和经营,不少桃农已走上了致富之路。
产品深加工能力
目前,平谷区拥有桃加工企业16家,其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主要有平乐、泰华、华邦、兴乐、吉盛客、大华和冬冬源等7家,形成了浓缩桃汁、桃原浆、罐头、桃脯、桃脆片以及桃果酱等系列产品。平谷区平均每年加工桃产品1.95万吨,其中平谷加工0.9万吨,外地加工1.05万吨。泰华、华邦、平乐等几个桃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观光旅游、果品营销、中介服务、餐饮、住宿、包装、建材、运输、农机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的综合效益达4.6亿元。
市场销售
桃是平谷果品的主导产品,年总产量约1.3亿公斤,占北京市桃总产量的50%,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蒙古、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谷区年出口桃1300万公斤,占总产量的10%;国内市场销售1.05亿公斤,加工用桃1950万公斤。销往国内市场的1.05亿公斤产品中,销往外埠7000万公斤,销往北京市场3500万公斤。销往北京市场的产品中,批发市场800万公斤,配送200万公斤,超市1000万公斤,社会集团消费600万公斤,零散商贩采购500万公斤,观光采摘400万公斤。
桃产业进一步发展
的制约因素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平谷桃品种结构不合理:一是早熟品种栽培面积大,上市比较集中,缺少优良品种,需进一步调整;二是适宜加工的品种少、成熟期集中、加工期短、加工产品单调;三是鲜桃上市尚未达到全年供应。
桃口味口感较差
近几年来,平谷桃给人形成了好看不好吃的印象。造成桃口味口感较差原因是:农民一味追求单果重和果实色泽,过量的施用化肥;盛果期树体已经郁闭,严重影响通风透光。
产业链相对较短
由于平谷桃涉及面相对较窄,相关产业发展迟缓,加工企业的数量过少,加工能力较弱,产品种类不丰富,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旅游观光还未完全开发,所以桃产业链较短,产业化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相关产品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需进一步开发;二是深加工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平谷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高品位桃观光文化体系和对外展示窗口有待开发和完善。
营销体系尚处于
初级阶段
平谷桃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营销体系,产品销售主要集中于田间地头、城乡农贸市场和平谷桃市场,对外贸易与对外营销手段落后,出口量比较少。平谷桃市场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平谷桃交易量为4000~5000万公斤,仅达到平谷桃生产总量的30%左右。随着北京及周边地区桃栽培面积的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被动局面,平谷营销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平谷桃生产的需要,桃农出现卖桃难和增产不增收问题。
桃产业发展策略
调整品种结构
加快生产布局与商品基地建设
平谷区应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与院所合作,不断引进优新品种,科学地进行试验栽培。根据市场和生产需求,特色优势品种要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高标准的生产示范基地。
加强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高桃口味口感
提高平谷桃口味口感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桃标准化生产力度,按品种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和产品标准,引导农民像工业生产一样标准化管理桃树,科学地进行土、肥、水和病虫害管理;二是开发推广高光效树体结构,满足桃树对光照的需求。
发展健康产业延长桃产业链
利用桃果、花和枝干,科学开发健康食品,发展健康产业。主要开发方向为:营养保健产品(桃花油软胶丸、桃油双降片、桃花口服液、桃花降糖茶、桃粉维生素组合冲剂、 生血养颜桃晶)、休闲食品(大桃寿糕、桃香酥脆、桃粉减肥酥、养颜桃花冻、大桃渍渗即食系列产品)、功能添加剂(大桃优质膳食纤维素、桃花低温全粉、桃仁粉、桃花香精)、功能调味品(美味桃酪、养颜桃酱、桃蓉补血膏、系列保健调味产品)、桃木工艺品(桃枝桃花拼画、手工桃木桃枝工艺品、桃木雕刻、桃花香袋、桃花香熏油、桃木剑、桃木梳、桃木杖、桃木符、桃木扇)。
加强营销服务体系的建设
完善产品市场需求预测手段与机制
研究国内外市场的消费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对市场桃品种需求、各品种的销售量、各品种的销售价格作好科学的预测,这是保证产销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
加强桃果实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工作
大的龙头企业应重点引进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贮运、加工设备生产线,在平谷桃市场中建立商品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应引进和改造适合国情的储运加工设备生产线,提高贮藏、加工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实现产加(加工)销一体化经营
提高桃农的组织化程度,按“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社等)+农户模式”逐步把农民个体小生产变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化大生产。这是实现桃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发展外向型桃产业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先进经验。
杨金兰:平谷区科委副主任
王永军:平谷区科委计划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