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地改革和提高,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工作,其现行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背景和相关理论,提出并讨论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并从内容、理念、目标和组织机构等维度,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理论研究
引言
学生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国际上,高校学生工作又称为“学生事务”或“学生事务管理”其内涵主要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素养和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即通过规范、指导和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随着大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高校角色的逐渐转换以及新媒体的浪潮席卷,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也应当向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转变。
1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建立在高职学生基础上的,高职学生有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心理相对浮躁、自控能力较弱、思想活跃,兴趣点低、自我意识强、缺乏敬畏等特点,加上高职学生在入学基础、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异,使高职学生工作与普通大学有一定区别。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教育群体的新特征,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工作管理与服务水平,促使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有机融合,需要通过夯实基础,充实内涵,坚持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来实现。
2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现实背景
2.1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成份日趋复杂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对大学生的管理政策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已经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大学生在学期间可以结婚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也带来了这个特定群体成员在生活阅历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办学层次、招生规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同一所大学中的学生,不仅学历教育的层次比例不同了,而且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再沿袭传统的针对单一群体且目标也相对固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了。
2.2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也由过去的简单划一转向了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校大学生也是一样,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往往主要从“政治表现”和“学习成绩”上,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更是摈弃了“唯上是从”的思维定式。包括学习、社交和爱好等方面的大学生活追求,早已打上了的“市场”和“多元”的烙印,弹性化和多样化地看人看己已成为大学生们的当然“立场”,而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崇尚个性的内心向往,带来的则是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规范教育”学生工作模式的效力下降和效果弱化。
3高校角色转换为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创造了有利时机
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高等学校必然或迟或早、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反思现行工作的不足,重新考虑自身的角色问题,调整高校的学生工作模式。思考这种角色的转换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高校角色的个性化转换
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曾说:“我经常把学校比作钢琴,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键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随着现代社会人才分工日益细致化、差别化、职业化趋势的發展,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目标渐渐被培养个性化专门人才所取代,高等学校必须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个性化转换,就是实现人才培养上的从统一化向个性化的转换。
3.2高校角色的服务化转换
在人类踏入21世纪后,社会开始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单纯的“研究”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的第三种使命即社会服务的使命显得更为重要,从而更加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高等教育专家王英杰认为“21世纪所呼唤的理想大学是一种服务型大学。大学第一是要为学生服务,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第二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知识,管理知识,引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角色的服务化转变应着眼于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包括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与智力支持。
3.3高校角色的人性化转换
随着社会利益分配方式的调整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生在价值体系方面存在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目标参照与价值坚守之间的矛盾,二是在价值诉求中的理想目标与社会现实价值倒错之间的矛盾,三是在价值认知意识中的独立与盲从之间的矛盾,四是在价值体验中的认可与否定之间的矛盾。这些突出矛盾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困惑、情感失落与行为失范。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扮演充满人性关怀的角色,重塑大学生的幸福感,利用各种矛盾冲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主表达、充分交流,逐渐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形成开放、兼容、思辨的思维方式。实现高校角色的人性化转换,才能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3.4高校角色的国际化转换
“全球性大学”(global university)一词已被广泛采用,早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专家们已把国际合作列为大学的第四种社会职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国际合作逐渐成为优秀大学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能够迎接不断变化着的世界的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世界各国纷纷打响了国际化办学的战役,中国高校也正在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坚定开放的办学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积极推进高校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这种国际化发展趋势带给学生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结语
探索建立新的学生工作组织机构,首先应当是尝试学生工作体系扁平化职能分工,可以考虑以横向的功能体系替代原有的纵向行政体系,将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能进行分化和整合,以此来弥补由于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混住管理模式给传统的以班集体位基本单位开展工作带来的困难;同时,构建多元化、信息化学生工作平台并实现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和沟通交互化。
参考文献
[1]黄必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J].大众科技,2018(12):223-224.
[2]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11-13.
[3]江雪芳.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J].教育与职业,2018(29):62-63.
[4]张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适度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03):58-61.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理论研究
引言
学生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国际上,高校学生工作又称为“学生事务”或“学生事务管理”其内涵主要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素养和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即通过规范、指导和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随着大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高校角色的逐渐转换以及新媒体的浪潮席卷,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也应当向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转变。
1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建立在高职学生基础上的,高职学生有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心理相对浮躁、自控能力较弱、思想活跃,兴趣点低、自我意识强、缺乏敬畏等特点,加上高职学生在入学基础、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异,使高职学生工作与普通大学有一定区别。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教育群体的新特征,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工作管理与服务水平,促使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有机融合,需要通过夯实基础,充实内涵,坚持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来实现。
2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现实背景
2.1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成份日趋复杂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对大学生的管理政策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已经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大学生在学期间可以结婚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也带来了这个特定群体成员在生活阅历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办学层次、招生规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同一所大学中的学生,不仅学历教育的层次比例不同了,而且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再沿袭传统的针对单一群体且目标也相对固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了。
2.2大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也由过去的简单划一转向了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校大学生也是一样,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往往主要从“政治表现”和“学习成绩”上,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更是摈弃了“唯上是从”的思维定式。包括学习、社交和爱好等方面的大学生活追求,早已打上了的“市场”和“多元”的烙印,弹性化和多样化地看人看己已成为大学生们的当然“立场”,而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崇尚个性的内心向往,带来的则是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规范教育”学生工作模式的效力下降和效果弱化。
3高校角色转换为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创造了有利时机
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高等学校必然或迟或早、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反思现行工作的不足,重新考虑自身的角色问题,调整高校的学生工作模式。思考这种角色的转换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高校角色的个性化转换
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曾说:“我经常把学校比作钢琴,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键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随着现代社会人才分工日益细致化、差别化、职业化趋势的發展,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目标渐渐被培养个性化专门人才所取代,高等学校必须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个性化转换,就是实现人才培养上的从统一化向个性化的转换。
3.2高校角色的服务化转换
在人类踏入21世纪后,社会开始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单纯的“研究”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的第三种使命即社会服务的使命显得更为重要,从而更加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高等教育专家王英杰认为“21世纪所呼唤的理想大学是一种服务型大学。大学第一是要为学生服务,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第二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知识,管理知识,引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角色的服务化转变应着眼于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包括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与智力支持。
3.3高校角色的人性化转换
随着社会利益分配方式的调整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生在价值体系方面存在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目标参照与价值坚守之间的矛盾,二是在价值诉求中的理想目标与社会现实价值倒错之间的矛盾,三是在价值认知意识中的独立与盲从之间的矛盾,四是在价值体验中的认可与否定之间的矛盾。这些突出矛盾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困惑、情感失落与行为失范。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扮演充满人性关怀的角色,重塑大学生的幸福感,利用各种矛盾冲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主表达、充分交流,逐渐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形成开放、兼容、思辨的思维方式。实现高校角色的人性化转换,才能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3.4高校角色的国际化转换
“全球性大学”(global university)一词已被广泛采用,早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专家们已把国际合作列为大学的第四种社会职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国际合作逐渐成为优秀大学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能够迎接不断变化着的世界的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世界各国纷纷打响了国际化办学的战役,中国高校也正在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坚定开放的办学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积极推进高校自身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这种国际化发展趋势带给学生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结语
探索建立新的学生工作组织机构,首先应当是尝试学生工作体系扁平化职能分工,可以考虑以横向的功能体系替代原有的纵向行政体系,将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能进行分化和整合,以此来弥补由于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混住管理模式给传统的以班集体位基本单位开展工作带来的困难;同时,构建多元化、信息化学生工作平台并实现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和沟通交互化。
参考文献
[1]黄必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J].大众科技,2018(12):223-224.
[2]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11-13.
[3]江雪芳.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J].教育与职业,2018(29):62-63.
[4]张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适度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03):58-61.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