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所致显微镜结肠炎62例分析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c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兰索拉唑所致显微镜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Pub Med、大医医学搜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收集兰索拉唑致显微镜结肠炎(MC)相关文献,记录患者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剂量、用药途径、合并用药、发生MC潜伏期、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特征、治疗措施及转归等,分析兰索拉唑致MC的特点与危险因素。

结果

共检索到兰索拉唑致MC相关文献30篇,全部为病例报告。患者共62例,男性22例(35.5%),女性40例(64.5%);年龄36~92岁,平均(69±12)岁,>50岁患者57例(91.9%);胶原性结肠炎(CC)43例(69.4%),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18例(29.0%),LC转化成CC 1例(1.6%)。62例患者均口服用药。用药至发生MC的潜伏期为5 d~6年,其中用药后1~6个月内发生者31例(60.8%)。临床均表现为非血性水样腹泻(3~10次/d者59例,>10次/d者3例)。62例患者均进行了肠镜检查,37例显示轻度异常或水肿,11例有线性黏膜缺损和黏膜撕裂。18例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下胶原层增厚、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上皮淋巴细胞增多。20例患者存在合并使用MC高危药物的情况,其中13例合用了非甾体抗炎药。轻、中度药源性MC患者58例,停用兰索拉唑或换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钠治疗即恢复;严重药源性MC患者4例,停用兰索拉唑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正常。

结论

兰索拉唑所致MC临床表现以水样腹泻、结肠黏膜轻度异常或水肿及组织病理学可见结肠黏膜上皮下胶原增厚为特征。年龄、性别及合并用药可能与MC的发生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新型纳米微流控芯片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探讨其与胰腺癌病理参数及患者术后复发、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嘉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3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患者的外周血,应用新型纳米微流控芯片检测CTCs,以检测到1个CTC为阳性标准将患者分为CTCs阳性组和阴性组,评估CTCs阳性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术后复发、预后的关系。结果53例患者中
期刊
@@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分离提纯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抑制剂溶于DMEM细胞培养液消化小鼠胰腺,DMEM联合4% BSA溶液提纯胰腺腺泡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淀粉酶的能力。结果经过消化、水浴、重悬、过滤、沉淀,在2 h内即可快速分离出小鼠原代胰腺腺泡细胞。状态较好的腺泡细胞多呈团状,其基底外侧区域表面呈光滑圆形且没有泡状物,胞质清晰,顶端区域被数百个
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肝癌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联合抗HBV治疗及术前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进行分组,肝癌根治术后联合抗HBV治疗45例(治疗组),其中术前HBV高复制(HBV DNA ≥ 107 copies/L)28例,术前HBV低复制(HBV DNA < 107 co
目的观察应用人工生物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白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淮安医院角膜白斑5例(5眼)的临床资料,应用人工生物角膜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浑浊及角膜上皮化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视力(BCVA)>0.05者1眼(20%),术后(BCVA)>0.05者5眼(100%),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