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矿区地表和井下四个中段共采集地层、岩体、蚀变岩、石英脉和矿体样品503件,测试了Au、Ag、As、Sb、Cu、Pb、Zn、Sn、Bi、Mo、Co、Ni、Mn、Cr、V、Ti、Ba、Rb和Sr等19种元素的含量,运用Suffer软件编制了19种元素的矿脉地球化学纵剖面图,根据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计算了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带,建立了原生晕地球化学立体分带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得出以下认识:由花岗岩→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石英脉或硅化带→金矿石,随着蚀变作用增强,成矿元素Au、Ag、As、Cu、Pb、Bi、Mo、Sb增加,然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绢英岩化后的硅化阶段。矿区成矿元素Au、Ag、As、Cu、Pb、Sn、Bi、Mo、Co、Ni含量呈多峰分布,分布范围大,离散度大,其中Au、Ag高含量峰值区峰型突出,成矿富集趋势强烈。矿区成矿阶段可分为:石英-金-黄铁矿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F1因子(Au、Ag、As、Co、Ni、Sn、Bi)为主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F3因子(Mo、Sb)和F5因子(Cu、Zn)反映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多期叠加。F4因子Rb、Sr、Ba组合在本区最具典型意义,Rb与Sr、Ba为对抗性元素,Sr、Ba、Ca低值带,Rb、K高值带恰好与Au、Ag高值带吻合,显示花岗岩长石类矿物的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与成矿关系密切。与矿体的侧伏方向一致,总体上矿脉纵剖面地球化学高值带均向SW侧伏。其中Au、Ag高值带宽且比较连续,上下均未封闭,结合金矿体虽已出露地表但规模不大和原生晕分带特征,推测为一浅剥蚀矿床,向SW深部仍有一定延深。矿区原生晕分带序列自上而下为(Hg2、Sr、Ba、Rb)→(Ag、Au、Sn、Mo、Cu)→(Zn、Pb)→(Sb、Mn)→(Ni、V、Co、As、Hg1、Bi)。As、Sb、Hg高值带偏于中下部,可能指示下部隐伏矿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