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问诊大学生就业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wa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30年来最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在今年出现,千万人的就业高峰和金融危机碰头,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求职无门。截至3月10日,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50%。如何应对挑战?“两会”上,代表委员发出强音: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既要有长远规划,也要有临时的超常规措施,政府作为、高校援手、学生自救,每个方面都在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系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投资千亿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地区任教”、“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促进就业”、“利用充足的科研经费暂时性地雇用大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等等。随着更多智慧和爱心的呈献,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肯定会越拓越宽。
  
  虽然大雨滂沱,但华南师范大学的一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依然场面火爆,在一些摊位前,始终保持着上百人的长队。当在此视察的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巡视员文传道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位女生突然闯入,眼泛泪花诉说自己在招聘现场的遭遇:“不是说农村缺教师吗?但我现在连个机会都没有!”这位女生读了5年英语师范专业,英语过了六级,教师资格证也即将拿到,但上午转了三四个小时,却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她的简历。
  这位女生的遭遇,是成千上万大学生遭遇的一个代表,她的哭诉,哭出了成千上万大学生的心声。也难怪,当初他们都是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走进大学,数年苦读后,迎来的却是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叫他们如何不失落和困惑?
  就业难,大学生在焦虑,媒体在呼吁,学者在出谋划策,政府在想办法。然而,到底怎样才能破解这一社会难题?为找不到工作而忧心忡忡的大学生们,何时才能迎来艳阳天?
  
  毕业生高峰恰遇金融危机──就业难,偶然背后有必然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积淀下来的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这是30年来最大的一次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
  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金融危机的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深入,就业岗位的提供受到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历年来最严峻的一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张济顺如此概括今年的就业形势。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招聘职位数就开始下降,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非常明显。网站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房地产业招聘人数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环比下降了6%。而智联招聘的数据也显示,金融行业储备经理人的职位数量下降了12.9%。
  民营企业以往在吸纳大学生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2007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不少停业或倒闭,这对就业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另外,由于国际就业形势不好,在海外打拼的中国人大量回流,这势必加大了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是导致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有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就业矛盾早就存在并在逐步加深,只不过,金融危机将问题凸显了出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在2003就开始了。从2003年往前推算4年,正好是1999年,高校大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实现了历史跨越。但是在2003年以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趋紧的情况下,相关方面只采取些临时的应急措施,有的措施仅仅是相关行政部门下达一些文件,这不能够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张济顺委员如此分析就业难的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表示:1999年扩招后,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要就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毕业后要找工作,现在就业的机会虽然也在增加,但和毕业生增加的数量相比,还是比较小。同时,那些就业机会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待业人员。大学生就业面临“三撞车”:一是富余农民工的流入与转移;二是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往年一部分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累加在一起数量巨大;三是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多重压力集中撞车,就业困难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很严重。“还需要多少年呢?至少在10年内还不会得到有效的缓解。中国的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多,基数大,就业需求大。对于这一点,大学生肯定有着清楚认识。这么多年,我们虽然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按照人口生育的惯性,我们每年还在以相当多的人口数量在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人口就业高峰期还没有过,可能在2012~2015年,我们还处在高峰期,到2017年再往下滑,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才会逐渐减少。” 周洪宇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也认为,对大学生就业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市场调节等综合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的大学生仍然也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着眼长远。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在较大程度上还是一个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有的地方、有的单位不需要很多人,但有太多的人想进去;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有的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特别需要人,但大学生又不愿意去。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则表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大学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与企业所需要熟练技术人员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矛盾,等等。”
  
  政府出手:非常时期非常作为
  


  
  找不到工作,大学生首先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政府的责任首当其冲。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就业机会是一种混合产品,是狭义的准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提供,就是政府的事。
  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政府作为中,有一些是经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发展经济,使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比如加强就业环境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等等。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认为,大学生就业从长远来看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承载就业的还是产业建设,还是事业发展。所以,在产业建设方面,云南省委省政府千万百计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努力发展云南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特别是抓住中央提出的“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契机,加大10个产业的发展,包括钢铁、汽车、纺织、轻工、石化、机械制造等。通过发展经济产业促进社会事业建设来提高就业的承载能力是根本之策。
  但是,强大的就业压力就在跟前,要解决这样的历史性的挑战,政府采取一些常规做法,肯定效果有限且不能及时显现。特殊时候,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
  中央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是重视的,温家宝总理曾指示,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首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上要大有作为,逐步消除一些体制、机制、政策上的障碍,比如户口、派遣证、干部身份、社会保险的异地缴纳等。温总理的指示中,明显包含了要采取特殊措施的含义。像户口、社会保险等就业障碍,是多年妨碍大学生自由择业的瓶颈,这次中央强调突破,就是因为危机的推动。
  很多应急性的政策建议纷纷出现。全国政协委员、贵州财经学院副院长毛有碧提出了“由政府补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建议。毛有碧介绍说:“在调查中,我发现大学生首选的基本是一些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很少有人选择到民营企业或自己创业。现在是一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或贫困地区,师资极其匮乏。以贵州为例,现在高校中,农村的生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农村的师资极其匮乏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此外,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化也缺乏智力支持和推动。这些地方要人才,政府应想办法让大学生去工作,但是, 政府的做法除了要有一些必要的宣传外,还应该在待遇方面,给予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所以我建议,国家应考虑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例如可以以比较优厚的待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师资极其匮乏的农村地区当老师。我提议,按2至3年合同期,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人民币。 除了收入外,在政策方面还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对到基层工作2到3年后,再考公务员或择业,应该给予优先待遇等。在户口方面也要有所考虑,例如,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户口可以继续留在城市,服务2到3年后,还可以回到城市,享受到一些待遇。这样有利于让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这需要国家很大的投入,需要政府拿出很大的决心,如果是雇用100万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村任教计划的花费,大约要700亿至1100亿人民币。”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提出: 政府有责任进一步提供高端服务产业的岗位。大学生都是自费上学,毕业后肯定要看投入产出比,对薪水有一定要求,让他们和打工仔一样上工厂不太现实。但这样,工作岗位有限。政府应大力发展一些能增加高端岗位的产业,比如金融、现代化服务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国庆在其提案中,提出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促进就业。他表示: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如果不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的话,就业很难提振。政府应该比照招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类似的优惠政策,以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他建议地方政府应以财政出资形式,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组织信用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基金最好是由政府、银行和地方中小企业共同提供,能够发挥担保的信息和成本优势。除此之外,他还希望政府应该调整一下政策,对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减少歧视。
  张济顺委员建议:与毕业生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应该建立一个预测预警机制,把三到五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做一个宏观预测,而且要及时向社会发布,让毕业生心里有数,尤其是在就业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其实2007年和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都非常严重,今年的就业大军中有很多去年未实现就业的学生。
  事实上,就解决2009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已经在实施一些非常措施。比如,2009年硕士扩张5%;中央财政约出资10亿元招收5万名“特岗”教师,差不多相当于过去三年“特岗计划”吸纳的教师人才的总和;允许大学生毕业后在教授的项目里做兼职,参加一些科研工作,允许使用科研经费,雇用兼职人员等等。
  有些地方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救就业”。云南教育厅加强就业中心窗口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使大学生对市场的就业需求产生信息对称,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依法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管理,打击一些利用假信息坑害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河南省开展“网络联盟招聘”活动,省、市两级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适时收集企业空岗信息,定期发布,在每季度组织开展全省综合性毕业生就业“网络招聘”活动的基础上,深化网络服务功能,分行业、分专业地组织发布毕业生信息、岗位信息和相关政策信息,开展专业化的“网络联盟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政府的积极作为,必然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局势。但是,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的一些数据令人心惊:截至3月10日,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要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各级政府还任重而道远。
  
  高校责任:有限能力如何发挥最大效用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的压力不用说。有人把大学毕业生比作是高校的产品,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产品”的培养方当然脱不开干系。
  有些政府作为,明显在强化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比如,教育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并要求各地、各高校把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作为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广东在各高校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要求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签订《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就业指导满意率和信息率纳入院系(包括二级学院)考核指标,对政策执行不到位、就业工作比较薄弱、就业率比较低的高校第一、二责任人追究领导责任,不得评先受奖、晋职晋级。
  强化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高校的期望。但是,期望过高,让一些高校感到不公平。对此,顾也力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把就业的责任推给学校是不对的,学校没有资源,没有岗位,没有权利,他的责任就是给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才,用不用是社会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教育部把评估学校与就业挂钩没有道理。” 杜玉波委员也表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就业从根本上讲是政府的事情,不能全压在高校身上。
  有不少学者认为,如果让高校承担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担,恐怕超越了高校的能力边界,并可能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误导。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就不应当成为大学就业困境的唯一责任方。高校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上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责任也是有限的,高校只能在有限责任内,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
  高校的有限责任都有哪些?他们为毕业生能做的又有哪些?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在思考,不少高校也在进行尝试和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大学的人才培养,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企业或其他各类部门需求的人才。如何去适应?不同学校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中国过去的人才培养,在新中国成立前学习苏联,严格按计划培养学生,然后直接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去工作。这样的毕业生上手能力比较快,但知识面比较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培养模式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学校的这套体制模式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定位及实际情况,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积极探索,比如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把学生的知识基础打扎实一点,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一点,同时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将来毕业之后,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比较强。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些学生可能不能从事对口工作,但如果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基础、较强的能力和素质,适应性强,同样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工作,同样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发挥作用。这就是一种变化,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顾也力委员认为:大学与就业的关联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有关系的地方,首先在于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上怎么能够与社会需求相连接。其次,人的专业素质是最重要的,要有健全的人格,有很强的协调能力,有很好的包容之心,要与人为善。企业需要的是团队的合作,而现在的学生恰恰这方面是最差的。现在中国教育有一些偏差,学生追求的就是高分、高排位,将来依靠这些找好工作,自己的潜力在哪里不知道。这样的人才,社会是不需要的。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了解社会,可以让学生和社会上的人接触,锻炼自己应付复杂事情的能力,了解市场。而现在有些高校教育存在误区,只重视课堂,重视成绩,重视科研,而忘了实践教学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环节。
  张济顺委员呼吁:在机制当中高校本身如何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如何加大应用人才的培养,如何扩大学生就业等多方面的适应能力,是高校方面必须进行探索和改革的。各高校都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实行完全学分制,但是在高校实行过程中有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制、弹性学制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如果从大学生就业市场和供需实际情况考虑,弹性学制有很重要的意义,还是要从制度环境、政策调控上给予高校弹性学制支持。
  在这些方面,有些高校已做出了一些探索。河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学校与南阳市政府联手打造“科教富民行动计划”,组织“三士”下乡活动和“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即博士、硕士、学士随专家教授和科技推广项目捆绑式下乡,开展科技点播台、科技服务网、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提高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2008年,学校新增“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为培养大学生村官服务,分别学习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专业课程和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课程,在省内外建立了20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每年接纳教学和毕业实习4000余人次,近20%的毕业生到这些基地就业,实现了通过专业特长和地方需求的无缝对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实行毕业生“回炉”制度,向用人单位郑重承诺,不管学生毕业多长时间,只要用人单位认为学校的毕业生不合格或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的,都可以退还给学校,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重新补课,直到合格和能胜任其岗位需要为止。这一举措,既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赢得了“用户”对学校的高度信任。
  一个较大的共识是,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方面,主要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空间、产与学、就业激励机制以及学校与市场对接机制等方面努力。
  另外,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辅导,加强和社会的联系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也被寄予了很高期望。湖北有高校规定,老师如果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北航全校关心就业、全员促进就业、全程抓好就业,到目前为止,北航研究生毕业生的签约率超过85%,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到80%,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甚至略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一些应急措施也出现,比如扩大研究生招生比例,利用充足的科研经费暂时性地雇用大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等。这些措施,虽不是长久之计,但对于那些享受到了照顾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毕业生自救:转变观念完善自我是关键
  
  大学生就业难,但是,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人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顾也力委员说:“事实上有不少岗位大学生是不愿去的,比如,广东很多大学生,甚至连顺德佛山都不去,很不错的岗位都招不到人。很多大学生都选择集中在大城市,但大城市能够提供的岗位很有限,导致就业压力。在有些地方不是没有岗位,有些县几年都进不了一个大学生,有些基层单位都招不到一个大学生。”
  这就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周洪宇代表对大学生提出希望:“大学生是继续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还是选择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时会有现实的考虑:自己的回报与投入是否合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表示理解。很多学生读了4年大学,想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好工作,尤其是从农村来的孩子,想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认为农村的就业环境不是很好、发展空间小。我想说,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发展空间了呢?也有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啊!现在大城市就业机会少、甚至没有就业机会,不妨去农村看看。如果实在想留在城市,也可以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那里也能够为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提供发展平台。当然,当兵也是一种选择。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要把我们现在的一次性就业向多次就业转变,要骑马找马,不能说我找到的这个职业就是我终生的职业,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可以先找一个位置先就业再说,国外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罗崇敏代表表示:大学生迫切需要改变原来的观念。要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眼睛老是盯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说最好的职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能好高骛远,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把寻找就业机会作为人生的一份财富,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就业形势面对职业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段惠军说:“过去我们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都是想着成名成家,但是现在形势变了,从1999年开始高校大扩招,我们的教育已经转变成大众化教育,既然已经是大众化教育,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不要总想着成名成家了,那是极少部分人能够实现的愿望。以我们医学院校为例,现在招生数量很大,教育和引导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到基层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基层的就业容量非常大,而且基层也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钟秉林委员寄语大学生: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应该平和心态,把期望值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另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一方面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锤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顾也力委员说:“毕业生本身要有对社会对家庭负责的态度,可能就业岗位自己不喜欢,可能待遇低一些,但只要就业就是对家庭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起码能够养活自己,应现实一些。就业不是一步定终身,要就业积累经验,再择业再创业。应勇于到基层去就业,去大企业大机关人才济济,个性无法发挥,潜力无法挖掘,搞不好庸庸碌碌。而到一个相对低层的企业,大学生的价值就可以体现出来。就业规律本身就要求能够喜欢任何一个岗位,不挑剔,在这个基础上改变现状,改变一种生活模式。”
  创业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所推崇的。周洪宇代表说:“创业和就业同等重要。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自己创业是否可以考虑呢?现在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是机会。”毛有碧委员表示:在调研中,他们也了解到,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不小的空间。
  
  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市场、高校和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罗崇敏代表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教育改革、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经济产业发展、涉及国家多项政策的调整。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处在这一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卓有成效地努力,并且要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单方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不少人强调大学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但是,光大学生转变观念,问题就解决了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指出:事实上现在有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在改变,例如北大,之前本科生不愿意到基层,可是现在一些硕士毕业生也到基层去了。但是,大学生到基层,必须要有他们发展的空间。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还不是因为生活环境差,待遇低?所以,对大学生去农村工作,必须要有相关的鼓励措施,国家应该从政策、政治地位、生活保障各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待遇等条件与其到农村工作的年限挂钩,尤其是对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村官”要按照高寒地区相关的工资、福利、工龄计算方法政策处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也有不少人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的,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的。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最需要的是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可是,我们现在的创业环境是不是很适合大学生创业?虽然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些优惠政策,由于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案,有些政策很难操作,于是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扶持。大学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自己不可能有资金积累,能拿钱支持子女创业的家庭也有限。向银行贷款呢,银行贷款也是要看对象的,一个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信用拿什么保证?据调查,大学生创业者中,65.3%的人认为在创业资金短缺时向银行贷款有困难。大学生创业,需要政策上的支持,需要政策务实、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
  所以,大学生的自救之路,是要和相关的扶持相伴而行的。政策上要有支持,出台了政策,还要各级政府切实落实,要有相关的督促和监管,要确保给大学生的待遇、补贴真正用在大学生身上。大学生自救还离不开高校的指导和相关服务,刚走出社会,大学生的各方面经验不够,而高校的指导在这个时候必须补短。
  用人单位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人单位有所作为,又和政策环境联系在一起。段惠军委员提到,帮助大学生就业,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渠道要通畅,有些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想要人,可是省里或市里的人事部门卡的死也没有办法,所以有些单位干脆就不要了。这就是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
  总之,做好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分享工作、和谐共生的氛围。有幸的是,时下,大学生就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全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役已全面铺开,各种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也开始实施,帮助,自救……相信大学生就业之路会越拓越宽。
其他文献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针对其中的职业教育部分,与会一些代表们展开了热议,探讨职业教育应该如何科学规划与发展。《教育与职业》记者采撷了部分观点,希望这些代表们的观点和思考,能够给决策部门和业界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布局:要与产业联系,要可持续发展      “如果(中长期职业教育规
期刊
10大最热门职业    新的一年,总会给人带来新的机遇与希望。尽管2009年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但从热门的职业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失为快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作为职业规戈0咨询权威机构,向阳生涯综合行业动态、社会地位、薪酬等因素,为职场人士特别推出2009年10大最热门职业预测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NO.1公务员  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全
期刊
今年“两会”,职业教育再度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也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引起代表和委员们的强烈共鸣。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    夯实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    《教育与职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期刊
近日,“高职院校服务就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9年年会”在京召开。  本次会议主题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即面对当前形势,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拓宽就业门路,拓展就业渠道,与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会代表分别就“瞄准就业大方向,拓展就业主渠道,关注就业增长点”、“针对市场
期刊
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于2月28日至3月15日,分别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和广州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展。  凭借成功举办十三届展览会的经验,本届教育展吸引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外院校、专业教育机构以及驻华使(领)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展览会旨在向社会宣传
期刊
独立学院发展至今,全国一共有324所。从高等教育扩招开始,独立学院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在民办教育当中,尚属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将独立学院定位为民办教育,2008年教育部颁发26号令,独立学院面临由规范到严格管理的过程。那么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什么,又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为此,本刊特邀各知名高校独立学院的负责人共同探讨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    主持人:万祎 投稿
期刊
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发达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10余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找出存在的问题。      黄浩明:  中外政策脱节影响合作办学发展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秘书长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教育机构积极地在中国寻求合作者
期刊
郑贵红   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DHL)人力资源总监。DHL为全球快递、洲际运输和航空货运领域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海运和合同物流提供商。她能为客户提供从文件到供应链管理的全系列的物流解决方案。    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物流业快速发展与巨大的人才需求对应届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那么物流企业对于应届大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又能为
期刊
大连理工大学   2009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迎来60华诞。60年春华秋实,理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这个由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骄子,从“大连大学工学院”到“大连工学院”,再到“大连理工大学”,一路健步走来,以其骄人的业绩在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标定出一个个闪光的坐标!6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工人的艰苦创业和探索耕耘,大连理工大学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基业,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十万计
期刊
盖特韦技术学院秉承“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创新精神、发扬诚实的道德行为、不断追求卓越教育”的办学理念,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教育培训和多种成人补习教育,帮助当地社区居民增强职业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美国职业教育源于传统的学徒制。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出台、赠地学院的成功推动以及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为美国职业教育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