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二生物会考复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开始复习阶段,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高,收获大,进步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即使保持与原先同样的甚至更努力的学习状态,有时候却觉得原来熟知的概念、知识点不再清晰,头脑中缺乏应有的整体的知识体系,有茫然失措的感觉,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心理焦虑。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心理学上称为“高原滞留现象”,简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人们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滞现象。复习中出现的“高原现象”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效率下降,阻碍会考复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认识会考复习中“高原现象”的成因,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它,对于把会考复习引向深入、取得成效十分必要。
一、高中生物会考复习出现高原现象的成因
(一)心理、生理疲劳。
随着学习课程紧张,高二会考的临近,许多学生面对课程及考试压力,会忧心忡忡。有的学生偶尔一、两次考试成绩不佳,就会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有的学生挑灯夜戰,有的学生陷入题海之中,减少了必要的休息及娱乐放松的时间。神经系统一直处于疲劳状态,头晕耳鸣,学习效率大幅下降,事倍功半。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复习效率大幅下降,出现高原现象。
(二)教师对学生“弱点”没把握。
在高二复习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众多和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搞清楚,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式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每个学生各自的“弱点”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各自的“弱点”却难以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总体成绩徘徊不前,即出现“高原现象”。
(三)知识结构的量变。
高二会考生物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知识容量大,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往往包含几节甚至一章新课的讲授内容。复习初期,大容量复习能使学生将已遗忘的大量知识在短时间内重现,复习课效果十分显著。但随着复习的深入,内容不断扩展,知识间的干扰和影响就会增多,新课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复习课中被逐步揭示。面对这些变化,学生会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了,造成高原现象。比如在复习遗传基本规律内容时,不仅要复习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而且要联系减数分裂和生物个体发育等内容。如果学生平时掌握得并不十分透彻,就会对自己本来认为已经很清楚的内容变得糊涂,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
(四)学习方法不适应。
在新课学习中,学生一般已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复习阶段,复习的教学方式显然有别于新课的教学方式。复习初期,由于复习内容较少,学生用原来的学习方式还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复习的深入,复习内容越来越多和复杂,教与学的矛盾就会凸显,如果这时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高原现象。例如,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不少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习惯于先预习,然后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看书巩固。这样对于新课学习效果很好,在复习初期知识跨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方法仍是适用的。但随着复习的深入,这种学习方式就显得不适用了,首先学生在课前无法预习,因为这节复习课内容跨越不同章节,要涉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和一些图形识别及图表的分析,而课堂上教师会展示一些图、表代替板书,如果学生只是埋头抄笔记,则听课效果必然不佳,而且课后笔记不好整理,如果不调整学习方法,则高原现象立即显现。
二、合理应对高中生物会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一)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暂时停止现象,这反映思维的曲折性和阶段性。高原现象的出现,是说知识技能的掌握已达到了生理极限。高原现象后,成绩仍可进步,有时甚至显著进步。而且,措施得当可以避免高原现象或减少高原现象的负面影响。
(二)引导学生调节心理状态。
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学习的高原现象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阶段之一,这一点对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尤其明显。遇到高原现象,师生都不要急躁,要保持心理平衡,调节心理状态。随着会考复习进程的深入,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是“家常便饭”。分数的刺激往往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内疚、自责、失去自信甚至自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让考试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的理由。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如怎样驱除自己的期望值与学习不进步所产生的焦虑感,怎样根据遗忘曲线规律进行复习,怎样根据个性特征复习相关知识点,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等等。这些看似与会考复习无关,实则却是克服“高原现象”的必要心理准备。
(三)引导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首先,找出自己的“弱点”。比如,指导学生根据平时每次考试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从数据中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由教师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让学生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训练。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不大,则选择两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点。习题选择上要尽量由易到难,注意层次性。这样做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
(四)探索复习规律,讲求复习策略。
在会考复习的不同阶段,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刚开始复习时,要重点放在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按知识主线整理出知识结构关系图。基础知识掌握好了之后,再重点对基础知识、难点知识、考点知识作反复练习,巩固训练。会考前最后阶段可对学科渗透、知识拓展、信息分析利用等方面进行训练、做些综合性强的习题。变换学习方法对于克服高原现象很重要。好的复习方法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会考复习过程中很重视对复习方法的指导,重视编好导学案,一是把课本中关键性、结论性语句编写成填空题,二是概念图填空,三是一些相关的图表比较,四是会考真题自测。
(五)强化身体素质。
会考复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快乐的心情,才能保证自己“日有所获”,“高原现象”才能被克服。
总之,“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它,并从自身寻找现象的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我相信每个人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跨过“高原”,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
一、高中生物会考复习出现高原现象的成因
(一)心理、生理疲劳。
随着学习课程紧张,高二会考的临近,许多学生面对课程及考试压力,会忧心忡忡。有的学生偶尔一、两次考试成绩不佳,就会丧失信心,一蹶不振。有的学生挑灯夜戰,有的学生陷入题海之中,减少了必要的休息及娱乐放松的时间。神经系统一直处于疲劳状态,头晕耳鸣,学习效率大幅下降,事倍功半。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复习效率大幅下降,出现高原现象。
(二)教师对学生“弱点”没把握。
在高二复习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众多和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搞清楚,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式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每个学生各自的“弱点”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各自的“弱点”却难以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总体成绩徘徊不前,即出现“高原现象”。
(三)知识结构的量变。
高二会考生物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知识容量大,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往往包含几节甚至一章新课的讲授内容。复习初期,大容量复习能使学生将已遗忘的大量知识在短时间内重现,复习课效果十分显著。但随着复习的深入,内容不断扩展,知识间的干扰和影响就会增多,新课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复习课中被逐步揭示。面对这些变化,学生会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了,造成高原现象。比如在复习遗传基本规律内容时,不仅要复习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而且要联系减数分裂和生物个体发育等内容。如果学生平时掌握得并不十分透彻,就会对自己本来认为已经很清楚的内容变得糊涂,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
(四)学习方法不适应。
在新课学习中,学生一般已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复习阶段,复习的教学方式显然有别于新课的教学方式。复习初期,由于复习内容较少,学生用原来的学习方式还是有效的。但是随着复习的深入,复习内容越来越多和复杂,教与学的矛盾就会凸显,如果这时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高原现象。例如,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不少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习惯于先预习,然后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看书巩固。这样对于新课学习效果很好,在复习初期知识跨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学习方法仍是适用的。但随着复习的深入,这种学习方式就显得不适用了,首先学生在课前无法预习,因为这节复习课内容跨越不同章节,要涉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和一些图形识别及图表的分析,而课堂上教师会展示一些图、表代替板书,如果学生只是埋头抄笔记,则听课效果必然不佳,而且课后笔记不好整理,如果不调整学习方法,则高原现象立即显现。
二、合理应对高中生物会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一)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暂时停止现象,这反映思维的曲折性和阶段性。高原现象的出现,是说知识技能的掌握已达到了生理极限。高原现象后,成绩仍可进步,有时甚至显著进步。而且,措施得当可以避免高原现象或减少高原现象的负面影响。
(二)引导学生调节心理状态。
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学习的高原现象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阶段之一,这一点对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尤其明显。遇到高原现象,师生都不要急躁,要保持心理平衡,调节心理状态。随着会考复习进程的深入,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是“家常便饭”。分数的刺激往往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内疚、自责、失去自信甚至自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让考试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的理由。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如怎样驱除自己的期望值与学习不进步所产生的焦虑感,怎样根据遗忘曲线规律进行复习,怎样根据个性特征复习相关知识点,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等等。这些看似与会考复习无关,实则却是克服“高原现象”的必要心理准备。
(三)引导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首先,找出自己的“弱点”。比如,指导学生根据平时每次考试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从数据中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由教师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让学生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训练。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不大,则选择两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点。习题选择上要尽量由易到难,注意层次性。这样做增强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
(四)探索复习规律,讲求复习策略。
在会考复习的不同阶段,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刚开始复习时,要重点放在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按知识主线整理出知识结构关系图。基础知识掌握好了之后,再重点对基础知识、难点知识、考点知识作反复练习,巩固训练。会考前最后阶段可对学科渗透、知识拓展、信息分析利用等方面进行训练、做些综合性强的习题。变换学习方法对于克服高原现象很重要。好的复习方法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会考复习过程中很重视对复习方法的指导,重视编好导学案,一是把课本中关键性、结论性语句编写成填空题,二是概念图填空,三是一些相关的图表比较,四是会考真题自测。
(五)强化身体素质。
会考复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快乐的心情,才能保证自己“日有所获”,“高原现象”才能被克服。
总之,“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它,并从自身寻找现象的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我相信每个人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跨过“高原”,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