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伦敦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them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风


  有些城市永远不乏新意,比如伦敦,奥运会的举办让它更加耀眼。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信仰的人聚于一个城市,穿着或国际化、或民族风的衣服站于同一个街头,像是受到了女神的祝福,“不同”却依然和谐。

  他们的身影,竟与背后的古堡融于一体。那古堡,最年轻的也有两三百岁。伦敦的建筑可谓刚柔并济,哥特式的尖顶与拜占庭式的穹顶巧妙地结合,内部又是实在的伦敦风――维多利亚风格。英国人注重历史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世纪的古堡与现代建筑相映生辉,街头的鸽子、草地上的兔子与国民快乐相处着。
  伦敦是一个文化创意的小宇宙。国旗随处可见,不仅仅运用于旗帜,还有衬衫、围巾、帽子、眼镜、手表,甚至丝袜,都多多少少融入大米旗的元素。国家美术馆更是英格兰艺术魅力的综合体现,莫奈的印象风格在数百年岁月洗礼后,一如当初;梵高的《向日葵》,疯狂的笔触比想象中更加震撼……
  英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平易近人。他们有很高的素质修养,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伦敦随处可见英国男士对于老幼及女性的照顾谦让,颇具绅士风度。
  英国,一个具有迷人风情的国度。

自成一派


  将中世纪所有典型建筑风格糅合在一个城市,会发生什么?也许是杂乱无章?但伦敦出色的城市规划让他们更加融洽,显得别具一格。
  来自剑桥大学的哥特式,繁复又有骑士样的骄傲,尖顶像他手中的宝剑,不留一丝余地;牛津大学的拜占庭式,又像某位公主温婉可人,圆形穹顶上绘着一丝不苟的壁画,大概是公主盛装的裙摆。他们并不往来,直到某天行至伦敦,公主爱上了骑士的骄傲,于是,他们一同留在了伦敦。人们编造的神话在伦敦却毫不含糊地存在。大英博物馆宏伟的哥特风格,与不远处自然历史博物馆巨大的拜占庭穹顶交相呼应,出乎意料地和谐。

  作为少数几个至今仍然实行君主制的国家之一,英国同时又是一个首相组成内阁的现代社会。当传统与现代不期而遇,就像东西方文化差异那样显而异见。但伦敦处理得很好,不像某些国家只一味强调拆迁,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会让伦敦人做出这种无利的事。在伦敦,每一个现代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与周围建筑统一为一个整体,所以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伦敦的古建筑依然比现代建筑多上许多。
  漫步于伦敦街头,人们脚步匆匆,脸上却不带一丝焦虑。若是个高楼林立的地方,纵是淡定如伦敦人,也会不免浮华起来。

风度不止于表


  伦敦人的风度是有原因的,他们在历史上从未失败过,似乎也不愿意在风度上输给任何人。
  英国的贵族概念不同于别处“生于皇家即是贵族”,他们的贵族要承担的责任比平民多得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英国皇室贵族大多不能善终的原因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为国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甚至是生命,那时候的他们即使没有救公主也是伟大的骑士。
  不同于骑士精神的不凡,绅士更普遍存在于伦敦的大街小巷。上到拄着拐杖的老人,下到还嚼着糖果的孩子,做什么都以女士优先,这让我在伦敦占了不少“便宜”。电梯上所有人都往两边靠,即使是扶梯,都自觉右靠,左边则留给急着赶路的人。这些细小动作,他们似乎习惯成自然。
  行走在伦敦,他们的风度从来不仅浮于表面,那些东西早已深入骨髓,刻在他们的民族精神上。风度是什么?在伦敦人身上,看得可谓最清楚了吧。

阅读沉淀素养


  大量的阅读对一个人是有好处的,而伦敦人已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习惯。
  地铁上、大巴上,行走在伦敦,大多数人手中总拿着一本书,这不禁让我们坐在车上聊天睡觉听歌打游戏的“常态”变得尴尬。在伦敦,书卖得很贵,动则十多英镑的价格,许多人承受不起,于是更多人选择了电子书。一整节车厢每个人都抱着一本书阅读的姿态,看起来真有几分壮观。或许这是他们拥有高素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吧。阅读的广泛性,让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波澜不惊,又不由自主地学习书中的角色,成为优秀的男女主角。

  閱读,让这个民族多了些思考,而思考让这个城市褪去中世纪的浮华,换上了一身淡然的外衣,沉淀着自己深厚的文化与素养。(本文有删改)
  摘自新东方《一次游学,受益一生》
其他文献
不知道是什么机会,也许由于沦陷期间闷居无聊,一个人在街上踽踽而行,忽然来到一个旧书摊头。在靠外的角落,随时有被人踩的可能,赫然露出一部旧书,题签上印着《增广切梦刀》。 梦而可切,这把刀可谓锋利无比了。  一个白天黑夜全不做梦的人,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勇士。能够做到这步田地的,勇士两个字当之无愧,我们常人没有福分妄想这种称谓,因为一方面必须达观如哲学家,一方面又必须浑浑噩噩如二愣子。  当然,这部小书
生而为人,欲求难得,众生皆苦,而万相本无。人人都可谓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有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也有的失魂落魄、一错再错。但世界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正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一样,生活中还有好些好些事,说来做来,岂不快哉?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  其一,寻一有树绿,有水清之处,乘兴即来,马扎坐定,画纸轻铺,削笔以备,上方有鸟声叽喳而响,身边有熏香绕指而柔,怀
表演艺人喜欢掌声,是以有名句如“谢谢各位的掌声”。 观众假如觉得表演节目精彩,要实时以掌声奖励,艺人放下一颗心,表演得以持续。少了那宝贵的掌声,艺人必定没精打采,寂寞万分。  对于一些人,掌声是最现实的酬劳,收下可观费用后,尽责办事,水准一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掌声是好评如潮,议论纷纷,不然的话,爱热闹的他们就憔悴了。利与名,都是人生中最佳掌声。埋头死做,些微的荣誉都没有,谁肯长期黑压压地挨这种苦
狗自己独处时绝对不会玩耍——我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件事情,几乎百分之百可以确信,也能这样断定。  狗如果被单独弃置在一旁,就会显出动物式的一本正经来。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就东看看西望望,或是坠入沉思中,或是睡觉,或是抓跳蚤,或是咬什么东西——比如刷子或是你的鞋子——但是不会玩耍。  只要是独处,狗就不会追自己的尾巴,也不会在草地上兜圈子跑来跑去,不会嘴里衔着小树枝,也不会用鼻头去推小石子。这些事情
黄亚洲老师是写作的多面手,剧本、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均有涉猎,且创作颇丰。他擅长主题宏大的作品,他最挚爱的却是诗歌,散文则是他偶尔为之的“边角余料”。正是这些“边角余料”,却让我们看到作家对生活的灵敏触角和无处不在的思索。这篇《孩子长大要像谁》,写的是他与一个柬埔寨少妇在美国短暂的交往,以及东西方在对待孩子成长问题上的差异。他在文中没有一句说教,而是将眼见、耳听和所思真实地记录下来,把东西方两种观
把笔墨浸透  第一句写前半生  草长山叠鹰衔兔走  第二句写一半话  是收回手  第三句寫平生怨  想是千百杯烈酒  第四句写来时路  不动声色得未曾有  第五句写青丝白发  江南冬雪不够  第六句写朝与暮  莫与人言事事休  第七句写过  晃晃悠悠的轮渡口  第八句写再回首  你是我提笔不敢写下的念头
我们离开了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日子像一个个部落,远远近近,很快就留在了身后,留下了考验的滋味和痕迹,人们给它起名“社会”。  它曾很新鲜也很古老地召唤我们,吹着希冀的风,下着未知的雨,起伏着诱惑的群山和灾难的河流。每一个部落都没有边界,或圆或直,扑朔迷离,不安、适应、回首、思索、躁动、落寞、得意、調正、转向……不知是社会在推着我们走,还是我们拽着它走,一年年折腾,我们有知有觉地木已成舟。  于是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承担着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青少年培养和教育中,食育的促进作用逐渐得到认识。日本利用多种食育方式来促进青少年对和食文化的理解,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后代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饮食文化闻名于世,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重视青少年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亲近感,通过潜移默化的食育方式来培养青少年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自觉性
不知霆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余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 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六花时时飘,集我车上毡。  ——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  —
那时我看夜空,  不知流云亦是时光;  看星挪辰移,  不知山河瞬间消逝。  今日晨光覆地,  于我心却如夕阳沙漏;  即便晚霞臨窗,  身体又如风吹稻米谷壳。  我羡慕你,  你在清澈露水里,  在旭日朝花中,  在万顷彩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