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共享与应用。翻转课堂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之一。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未见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本文提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达到“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并从课程特點、学生特点和教学资源与学习条件等方面提出可行性。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价值;可行性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研究项目、2014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SUJGA04)
【分类号】G729.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复杂,应用性强,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将知识学以致用。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但文化课基础较差,重术科轻理论。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常常出现教学主导、教学主体、教育资源“被分离的”的状态[1],“缺席的在场”是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课堂之常态[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共享与应用。2011年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目前未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索和可行性分析。
1 翻转课堂的内涵、应用与研究现状
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前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知识传授,课内以师生、生生之间协作方式完成练习或家庭作业的学习任务,完成知识内化。传统课堂则相反。二者各要素的对比见表1。
2007年,美国柯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翻转课堂理念并实施,发现教学效果较传统方式好得多。2011年“传统教育的颠覆者”萨尔曼·可汗创办了可汗学院,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翻转”成为可能。随着可汗学院视频课程风靡全球,这一概念也逐渐成了主流的教育思想,被北美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快速并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和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谌晓安,等基于中国特定的国情(如班级人数、国内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教师的教学思维习惯的改变等),采用SWOT分析法对翻转课堂应用在我国教学改革发展中拥有的内部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与威胁因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充分发挥、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和学习效果[3]。张金磊等基于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了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杠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定位于课前与课中两个重要的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提出模块化任务设计,尝试以技术的介入、活动为引领,建构有利于学习效果提升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4]。曾明星等将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克服二者弊端,大力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质量[5]。汪磊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压力的产生及其管理》专题为例,从四个方面重点(制作教学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教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等)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策略[6]。南京大学梁乐明等教授借鉴可汗学院的特色与成功,应用“教学微视频”和相应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效率[7]。
上述研究结果为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2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索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沉闷、枯燥、机械化、形式化的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自由的”“人本的”“灵动的”新型课堂,可达到“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2.1 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旨在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及传授体育保健康复的相关技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指导教学、训练和科研。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把讲解与示范采用文本或在线虚拟课堂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与技能的时间相应增加,加上学生课后的总结反思与巩固练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2.2 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翻转课堂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实施步骤可用“流程说”来解释,即学生先观看教学视频,再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萨尔曼·可汗);宏观层面上则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8]。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学习速度和进度方面,未掌握知识和机能的学生可反复观看相关资料(如文本、在线平台上的视频、音频等),已经掌握的学生可深入学习;教学方法方面,广泛采用的研讨式、项目驱动式学习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学生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根据在线测试的效果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教学流程和方法的改变,实现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和教师角色改变,缩短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构造学习者新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获得个性化和人性化教育体验。 2.3 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教育的本质首先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上,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在线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成果展示、情境设置以及师生的交流、生生的合作等手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育溝通、组织、协作、创新、团队协作精神等,体现了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对“人文性”的重视和以学生为本的特点,而不能像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把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看成教学的全部。
3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1 课程特点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重理论,强实践,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服务。翻转课堂把学生掌握知识的作业过程转变为课内和课余交流学习成果、从事科学实验、项目协作探究的过程,符合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特点。
3.2 学生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善于表现,肯吃苦耐劳,但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重术科轻理论、“学”“用”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则仅能完成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3.3 教学资源与学习条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学生们获取信息渠道增多,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域更为广阔,方式也更为灵活,参与信息互动的平台与互动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教师能够胜任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软件开发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与发布等任务,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
[2] 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15,38(7):98-104.
[3] 谌晓安.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应用翻转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125.
[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2012(11):46-52.
[5] 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4,33(2):203-211.
作者简介:谌晓安(1974-),女,土家族,教授,现任教于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价值;可行性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研究项目、2014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SUJGA04)
【分类号】G729.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复杂,应用性强,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将知识学以致用。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但文化课基础较差,重术科轻理论。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常常出现教学主导、教学主体、教育资源“被分离的”的状态[1],“缺席的在场”是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课堂之常态[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共享与应用。2011年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目前未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本文基于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索和可行性分析。
1 翻转课堂的内涵、应用与研究现状
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前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知识传授,课内以师生、生生之间协作方式完成练习或家庭作业的学习任务,完成知识内化。传统课堂则相反。二者各要素的对比见表1。
2007年,美国柯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翻转课堂理念并实施,发现教学效果较传统方式好得多。2011年“传统教育的颠覆者”萨尔曼·可汗创办了可汗学院,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翻转”成为可能。随着可汗学院视频课程风靡全球,这一概念也逐渐成了主流的教育思想,被北美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快速并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和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谌晓安,等基于中国特定的国情(如班级人数、国内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教师的教学思维习惯的改变等),采用SWOT分析法对翻转课堂应用在我国教学改革发展中拥有的内部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与威胁因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充分发挥、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和学习效果[3]。张金磊等基于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了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杠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定位于课前与课中两个重要的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提出模块化任务设计,尝试以技术的介入、活动为引领,建构有利于学习效果提升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4]。曾明星等将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克服二者弊端,大力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质量[5]。汪磊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压力的产生及其管理》专题为例,从四个方面重点(制作教学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教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等)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策略[6]。南京大学梁乐明等教授借鉴可汗学院的特色与成功,应用“教学微视频”和相应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效率[7]。
上述研究结果为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2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索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沉闷、枯燥、机械化、形式化的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自由的”“人本的”“灵动的”新型课堂,可达到“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2.1 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旨在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及传授体育保健康复的相关技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指导教学、训练和科研。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把讲解与示范采用文本或在线虚拟课堂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与技能的时间相应增加,加上学生课后的总结反思与巩固练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
2.2 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翻转课堂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实施步骤可用“流程说”来解释,即学生先观看教学视频,再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萨尔曼·可汗);宏观层面上则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8]。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学习速度和进度方面,未掌握知识和机能的学生可反复观看相关资料(如文本、在线平台上的视频、音频等),已经掌握的学生可深入学习;教学方法方面,广泛采用的研讨式、项目驱动式学习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学生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根据在线测试的效果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教学流程和方法的改变,实现了时空限制、思维限制和教师角色改变,缩短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构造学习者新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获得个性化和人性化教育体验。 2.3 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教育的本质首先应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上,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在线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成果展示、情境设置以及师生的交流、生生的合作等手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育溝通、组织、协作、创新、团队协作精神等,体现了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对“人文性”的重视和以学生为本的特点,而不能像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把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看成教学的全部。
3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1 课程特点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重理论,强实践,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服务。翻转课堂把学生掌握知识的作业过程转变为课内和课余交流学习成果、从事科学实验、项目协作探究的过程,符合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特点。
3.2 学生特点
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善于表现,肯吃苦耐劳,但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重术科轻理论、“学”“用”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则仅能完成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3.3 教学资源与学习条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学生们获取信息渠道增多,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域更为广阔,方式也更为灵活,参与信息互动的平台与互动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教师能够胜任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软件开发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与发布等任务,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
[2] 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15,38(7):98-104.
[3] 谌晓安.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应用翻转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125.
[4]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2012(11):46-52.
[5] 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4,33(2):203-211.
作者简介:谌晓安(1974-),女,土家族,教授,现任教于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