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Landsat解译的200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VPM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拟的2000~2016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数据,识别出了近16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范围,并估算了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退耕区和未退耕区GPP年际变化的差异,从而揭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Landsat解译的200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VPM模型(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拟的2000~2016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数据,识别出了近16 a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范围,并估算了GPP的年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退耕区和未退耕区GPP年际变化的差异,从而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GPP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2015年,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约3.5
其他文献
针对电路测试过程中小电阻值测量过程繁琐、测量场地受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直流恒流源测量方法上增加移动端App控制测量计算的方案。系统采用STM32F407芯片为下位机的核心处理器,移动端App与下位机之间通过WiFi通信进行无线连接,从而达到在App端发送指令控制下位机对待测电阻进行测量的目的,测量所得数据会被存储在App端并以波形图的形式显示在App的界面上。实测结果表明,系统数据实时传输性好,
岩土勘察工程主要是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规定来对勘察范围内的沿途土质进行勘探鉴定,以及准确全面的描述,现场描述的内容还需结合最新的相关规定。本文将主要分析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地质编录工作所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以及进行地质编录工作所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希望能为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地质编录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价值。
基于2015年中国343个地区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及陆地表层系统九大区域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及九大区域空气质量春季较差、夏秋优良、冬季最差,AQI季节均值呈现"U"形变化特征。②全国及九大区域AQI月均值变化趋势呈现"L"形特征。③全国及九大区域AQI日均值变化趋势呈现周期性W~脉冲型波动规律。④"高污染"和"低污染"区域呈
基于一致性标准的2个方面——物质空间建设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评估杭州核心建成区多中心体系的规划实施结果。研究发现多中心体系的物质空间建设较成功,现状已建成15个城市级中心,具有较显著的主、副、次3个规模等级,成功引导了空间结构由单主中心向两主多副转变。但是规划目标实现不理想,外围新建的公共中心集聚水平偏低,对传统中心地区过度集聚的公共活动的疏解作用有限,也没有成功优化居住和日常公共活动之间的空间关
构建1982~2015年的长时间序列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集和收集190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降雨数据,运用空间数理统计方法在像元尺度上分析34 a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NDVI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暴雨发生频率在0~13次/a,平均为2次/a。1982~2015年中国东部沿
在乡村转型重构的关键时期以及城乡融合背景下,可达性作为驱动乡村地域特征改变的直接媒介,对乡村减贫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刻画乡村性和可达性的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243个县域乡村性与可达性指数,探索黄土高原地区县域乡村性和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乡村性与可达性的集聚特
借鉴复杂网络理论,以铁路列车时刻表为基础数据,探讨高速铁路的开通对东北地区铁路网络结构和城市网络结构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①高铁强化了东北地区铁路网络的小世界、无标度等网络特征,各网络节点在可达性和辐射能力方面受到4种不同形式的影响;②高铁强化了沈阳和哈尔滨的主-副双核心铁路网络结构,使得拓扑网络的离散程度大幅降低,长春、大连等城市的网络联系中心性显著提升;③铁路交通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区域间不平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2000年、2010年、2016年3期的遥感资料,对区域内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评估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等估算区域的社会经济评价分值。结果表明:①自生态输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水域面积增加最显著,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②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有所增加,其中以
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全局莫兰指数、GWR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6年山东省17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绿色发展"自上而下"指令性特征比较突出,且依赖于物质消耗型规模增长,势必忽视经济要素横向转移反馈作用与产业集群效应;②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俱乐部收敛特征较为突出,但其年均增长率仅为1.77%反映了产业轻型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