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y4893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危险因素已不能完全预测心血管疾病(CVD)的发展,最新研究表明,造血系统的体细胞突变与CVD之间存在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联系.炎症反应是CV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动物模型显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的相关突变放大了炎症反应,同时CHIP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增加了CVD风险.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CHIP患者的管理已成为一个迅速兴起的热点,因此深入探讨CHIP致CVD的机制有重要临床意义,也为今后寻找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谵妄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和试验组(n=37).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方法,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谵妄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持续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是脑血管畸形中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AVM主要由于病变部位的脑动静脉间缺乏毛细血管,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短路,导致局部脑血流动力学紊乱[1].临床表现为反复的颅内出血、癫痫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D )能通过二维、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实时动态观察AVM的位置、范围及血流情况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脊柱恢复情况.结果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总时间短于常规组患者;术后3 d,微创
目的 与手工法对比,评价迈瑞BC-69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模式对胸腹腔积液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某肿瘤专科医院患者胸腹腔积液标本112例.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模式(仪器法)与改良牛鲍计数板(手工法)进行红细胞、有核细胞计数及分类,观察两种方法的计数结果的相关性和偏差.结果 无论血性或非血性胸腹腔积液标本,红细胞(RBC-BF)手工法与仪器法计数均有较强的相关性(rs分别为0.989、0.973).与手工法比较,血性标本红细胞仪器法计数较非血性标本一致性
生物钟在调控心血管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导致缺血后心室重塑和心功能不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钟不仅参与心肌细胞死亡的过程,同时会明显影响心脏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因此,深入了解生物钟调节心肌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坏死、自噬、铁死亡及焦亡等过程的分子机制,对优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和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五聚蛋白3(PTX3)是一种新型的炎症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因子和外源微生物的刺激下由多种细胞快速产生,通过与补体、核因子κB和P选择素等相互作用,调节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引发的天然免疫,同时可抑制癌症进程并促进组织修复.近年很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PTX3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斑块稳定性及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现针对PTX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肺血栓栓塞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在全世界范围内二者的发病率很高,肺血栓栓塞症亦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疾病.目前在指导临床应用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合理选用生物标志物并正确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的侧重点,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现对不同生物标志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药物治疗及起搏器等进展,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得以治疗,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则逐年上升.近年来针对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出现了许多新的药物,显著降低了该类患者的死亡率,现针对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类癌较为罕见,在临床中容易被误诊,其衍生的类癌综合征可出现血管舒缩、胃肠道动力增高、支气管痉挛和类癌性心脏病的改变,后者主要表现为右心瓣膜(以三尖瓣多见)开闭功能受限.多模态心血管影像学在类癌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放射性核素肽受体介导治疗靶向给药,通过降低血中激素水平可有效治疗类癌综合征,同时,经导管右心瓣膜置换术也在少数类癌性心脏病患者中进行了尝试.现就类癌综合征和类癌性心脏病的诊疗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供更优化的治疗途径.
目的 探讨Castor一体式分支支架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应用Castor一体式分支支架治疗的13例需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胸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患者行颈-颈搭桥联合Castor支架植入,10例患者单纯行Castor支架植入.术后第12个月,全部患者均于门诊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 13例重建LSA的胸主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完成Castor单分支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为(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