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拇指铐》中的看客书写对鲁迅的继承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拇指铐》是莫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阿义的八岁男孩为身患重病的母亲抓药,却在买药的过程中莫名遭受拇指铐的折磨,在一众看客的围观但并未施予有效救助下,逐渐绝望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将莫言在《拇指铐》中的看客书写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批判相联系,从买药救亲的故事情节设置、主人公阿义生存困境的描写、具有鲁迅文学符码的人物名称三个方面,论述莫言对鲁迅文学中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有意识继承。
  【关键词】《拇指铐》;莫言;看客;鲁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25-02
  《拇指铐》是莫言创作于1998年的一部短篇小说,时至今日,国民性批判这一理论在中国已经从发现到转向到再重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反复被提及,每当富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等产生困惑时,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关注构成整个社会的人类本身,进而深入到民族精神内部,从中寻找病因,加以疗救,因此,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当代文学也有无法忽视的地位。《拇指铐》这部小说便是莫言通过对主人公阿义的遭遇及其周围人的看客行为的描写,实现了对传统国民性进行再续写。不能忽视的是,莫言在《拇指铐》中的国民性批判是在已有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展开的,因此本文将分析《拇指铐》中的看客书写与鲁迅之间的关联,论述莫言对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有意识继承。
  在已往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上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心理特征” ①,它是一种复杂且广阔的精神状态,包含多种心理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作为奠基人,在多部作品中对国民性做了细致深入的书写,其中包括对看客的深刻批判。莫言在《拇指铐》中同样是着重对看客人格这一国民性进行书写和揭露。在《拇指铐》中,莫言所进行的国民性批判似乎是一种有意识行为,本文将这种有意识行为归结于《拇指铐》的文本内容与鲁迅小说在多方面存在着绝非偶然地相关联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拇指铐》在鲁迅文学传统影响下对国民性批判地再续写。
  一、买药救亲的故事情节设置
  莫言的《拇指銬》讲述的是主人公阿义为卧病在床的母亲买药治病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莫言并不去解释阿义为何被拇指铐困于大树,也不交代将他困于大树的男人是何身份以及卧病在床的母亲没有了阿义买来的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而是将重点放置在阿义被困于大树上时路过的形形色色的看客所给予的反应,通过对环境、人物的集体或单独书写将中国看客精神在普通民众身上的遗留展露无遗。
  鲁迅的《药》讲述的是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深夜去买革命者的鲜血,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华老栓的见闻,将普通大众的看客行为和心理揭示出来。由此可见,从买药这一选材上,《拇指铐》就显现出与《药》的相似性,并且,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谈道:“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从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②买药救父的切身经历使鲁迅在回忆时忍不住感慨:“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③鲁迅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体悟到的世人面目是冷眼与势利,是不近人情与自私利己,然而除了冷眼与势利之外,何为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又在《药》中通过一个买药救亲的故事向人们更具体地进行补充,展示了一群冷血、麻木、以看戏为生活养料的庸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凝聚在一起,最终以“看客”一词做总结,这便是世人的真面目。
  而莫言同样以买药救亲为题材,并且把重点放置于主人公买药路上的所见所闻所遇,《拇指铐》中的主人公阿义有一位卧病在床的母亲,典当家什,买药救亲是压在他肩上的重担,然而不幸的是阿义在买药救亲的环节遇到了层层的冷眼和压迫。阿义在等待药铺开门时,药铺老板毫无怜悯之情,也无医者救人心切的慈悲,在阿义的几番哀求中终于不情不愿地接下没有换成现钱的银钗,给阿义抓了两包药,阿义的抓药经历几乎比鲁迅的小说更贴近其自叙中买药救父的人生经历,因而莫言借这已有的文学史上的经验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世人的真面目,另一方面,在主人公阿义被绑寻求解救时,莫言对周遭看客集体无意识以及个人有意识看客行为的描写,又与鲁迅小说《药》中对看客的揭示具有同质性,都表达着对内藏于国人心中的看客精神的批判。
  《拇指铐》中以群集形式出现的路人虽然没有凑近围观阿义的痛苦,但却以一种装作看不见的方式消费着阿义心中的期待。以个体看客形象出现的老Q尖酸刻薄、不仅不实施解救还对阿义进行人格污蔑,黑皮女子与背着婴儿的农妇虽有救人之心,最终也都将阿义抛弃,她们与阿义之间的“救与被救”关系最终也被“看与被看”的强大气场所消解。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看客在鲁迅的小说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形象。因此买药救亲这一情节设置,借用了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已有传统,直接为莫言在《拇指铐》中描写世人面目,揭示看客人格这一国民性做了铺垫。
  二、主人公阿义生存困境的描写
  莫言的《拇指铐》将主人公阿义置于一种多重压迫的生存困境下,这种生存困境既包括社会困境也包括自然困境。母亲病重、家境贫穷、艰苦求药,是第一层生存困境,被拇指铐捆绑在大树上承受以强凌弱的压制是第二层困境,等待救助中遭遇看客的围观是第三层困境,这三重困境通过叙事顺序被逐渐暴露,层层递进,在每一层中都不忘对冷漠看客进行描写。
  第一层中冷漠的药铺掌柜、势利的送牛奶女人,他们对贫苦阿义的孝义救亲毫无怜悯之心。第二层中捆绑阿义的红脸膛银发老头以及他的同伴年轻女子,他们以恃强凌弱的姿态以拇指铐为工具将阿义困于大树,对阿义实行着强制的霸凌。第三层中对阿义的遭遇视而不见的农人群体、前来围观的个体,如老Q、大P、小D、黑皮女子等,消耗着阿义对解救的期待,最终阿义被众人推上绝望的处境,只能断指自救。由此可见,阿义始终处于一种被看的境遇之中,而被看的状态始终是窘迫的,被看的结果是绝望的。   纵观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孔乙己还是阿Q,再或者祥林嫂等几乎都是在层层困境中处于被围观的境遇,他们之间有着相似的“被看”命运。因此可以发现,叙写主人公的窘迫境遇正是作者们借此揭露世人看客面目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是由于看客们常常需要通过围观别人的困境和窘迫才能从其中获得乐趣,甚至是获得一种高于被看者的优越感。鲁迅谈到看客时说道:“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得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④因而在揭露看客时,被看者几乎无一例外处于各种身不由己的困境中,这样看客们的狰狞面目便适时地彰显出来。
  除了社会困境外,《拇指铐》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与《药》中自然环境所营造的氛围也有着耐人寻味的相似。例如阿义在给母亲买药的途中所遇之景,月光、暗影、青石街道、凶猛的狼犬、猫头鹰的叫声等等,与《药》中华老栓出门买人血馒头的路途所见所闻有着极为相似的叙述氛围,让读者几乎认为《拇指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篇戏仿鲁迅《药》的小说。
  自然环境无论是在《药》中还是《拇指铐》中似乎都作为一种无声的看客,营造出一种冷凄、阴森、幽深的生存氛围,将主人公迅速置于一种自然困境之中,给身处其中的人增添一份无声的压力。因此,《拇指铐》中主人公阿义所处的无论是社会困境还是自然困境,都是在鲁迅叙写国民性已有传统下的一种人物生存空间的设置。
  三、具有鲁迅文学符码的人物名称
  《拇指铐》中的人物除了主人公之外几乎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他们以代号的方式出现,例如老Q、大P、小D,这不难想到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的阿Q和小D,《头发的故事》里的N先生等。
  西方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而人物名称也是一种浓缩了的语言文本,因此名字其实也是一种特定的符号。索绪尔认为语言“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⑤,进而提出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
  老Q、大P和小D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由于其特殊性以及与鲁迅小说中人物名称的相似性,读者在已有的阅读经验中难免产生丰富的联想。鲁迅小说中阿Q、小D这些底层农民有着一些相通的共性,比如说他们麻木、狡猾、自欺、懦弱并且不自知,他们身上潜藏着多种国民劣根性,这些名称在鲁迅创作的文学传统中已经具有了某种形象意义,因此,在《拇指铐》中当这些罕见并相似的人物名称出场时,作为一种符号,其指向的形象和概念使人们能迅速关联到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因此,老Q、大P和小D这些具有鲁迅风格符号的人物名称就为莫言在《拇指铐》中续写国民性又推进了一步,最终,一种国民性批判的氛围便在无形之中营造出来。由此可见,莫言在《拇指铐》中的看客书写似乎是想要与五四时期鲁迅的文学创作进行对话,甚至可以说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鲁迅在现代文学中对国民性已有的批判传统。
  四、结语
  纵观莫言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深受鲁迅的影响,从“复仇主題”“回乡主题”到“看客主题”,对鲁迅创作主题的继承与重新书写俨然成为莫言有意识的创作行为。《拇指铐》正是一部在创作上有意与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主题相呼应的作品,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主人公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物的名称,都与鲁迅小说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联性。因此,可以说《拇指铐》是莫言对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有意识继承。
  注释:
  ①温元凯、倪端:《改革与国民性改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②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鲁迅:《热风.暴君的臣民.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⑤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作者简介:
  刘倩冉,女,汉族,湖北枣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出贡献,就在于扩宽了山水诗的写作范围,创造出了自然山水与人文风光相融合的都邑山水诗,使其诗呈现出物象轻巧平易、境界清逸悠远、思想儒道相融的特点。  【关键词】谢朓;诗歌;都邑山水  【中图分类号】I207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周作人散文创作中贯彻的“人类正当生活”的理念来探究其散文背后的人文意义。选取具体的散文作品展现周作人对“人类正当生活”的坚守。以他特别的宽容性和反抗性在独自抗争,为实现“人类正当生活”的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现状,提倡“人类正当生活”有利于激发人的独立精神品格,从而遏制拜金主义横行和信仰缺失。  【关键词】“人类正当生活”;灵肉一致;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她在《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对社会女性自由问题的关注,被广泛研究。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女性的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从心理、社会、爱情等多方面揭示了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独立女性对自由的向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该书进行初步解读,分析研究女性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烦恼,为独立女性追求独立自由指出方法,并且不断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金色
期刊
【摘要】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一人物形象最富有哲学气息与悲剧宿命感。本文主要以“嫉妒”“时间”和“死亡”作为关键词来多方位切入并探讨昆丁的深层次情感与思想。昆丁受嫉妒凯蒂前后两位情人的情绪主导;与其说昆丁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说昆丁选择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永恒性、统摄性斗争到底;而昆丁的死亡也在全文的“水”意象和“影子”意象中得到了叙述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升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期刊
前情提要  吴土焙离开神仙岛后,巧遇张果老,救治张果老后受到“八仙”请求,吴土焙决定带领天刀门等人,前往梅花谷解救白莲教唐教主。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时,遭到丁骄阳与手下得力干将的围追堵截。吴土焙等人眼看不支,却又遇到官兵前来围剿白莲教……  第十章 开宗立派  桃红梨白,山青气醺。触目满眼春,早有赏花人。大路通坦,休去忆,旧时沟痕。往事无非、淡愁浅虑,一壶酒,皆成昨日星辰。谁耐烦,仍丝丝缕缕,牵心绕
期刊
【摘要】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梅花已经有了后世文化意义的雏形,经过数朝诗人不断地吸收、扩充、改造,元代梅花意向的文学内涵已发展至较为完备的状态,元代诗人们在诗经时代遗产的基础上自出机杼,演出元时咏梅文学的一代清音。  【关键词】梅花;《诗经》;元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10-02  《诗经》305篇诗
期刊
【摘要】《暂坐》是贾平凹创作的第二部都市题材的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群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难以跨越的障碍,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展现了女性在都市中的存在性困境。在某种意义上,贾平凹借《暂坐》这部小说试图去挖掘人的某种存在性困境。  【关键词】《暂坐》;存在主义;存在性困境;表现;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人间乐》是讲述落魄书生许绣虎与鸿胪寺少卿之女居掌珠之间爱情的才子佳人小说,它虽然不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也是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人间乐》通过对才美结合、功成名就以及辞官归隐等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天花藏主人对于理想的科举之路的渴望、对科举黑暗的讽刺以及隐逸情怀的追求,像当时的落第文人一样在残酷的现实中通过小说寻求安慰。作者将自己的理想抱负放到小说人物的身上,在小说中创造
期刊
【摘要】当下应用文写作仍然面临“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的矛盾,在主题表达、行文逻辑、写作对象、内容布局等方面问题重重。刘勰《文心雕龙》中丰富的应用写作理论,对应用文写作突围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而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专门分析和阐释应用文写作方法的文章,更使这种引导意义明晰而且深刻。《文心雕龙·奏启》篇指出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形式上“辨析疏通,明白晓畅”,内容上“古今
期刊
【摘要】法兰奇以帕梅拉案为蓝本撰《午夜北平》,既还原了案情真相,也对20世纪30年代北平城内的紧张气氛和生活情状进行披露。其笔法暗合了近年来叙事复兴之潮流,其撰述具有社会史研究之特点。法兰奇所描绘的北平突破了多数文人学者的文化古城之北平的印象,展现了压抑时局下非常态的社会生活,为认识北平与近代中国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北平;帕梅拉案;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