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心性完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涵养,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课堂的这一优势,必须真切地扦插于儿童世界,才能长出清新的花草,甚至别样的景致。这样的审视中,我希望自己的视线,也輝映上人文的光泽,与学生这群四季之外的春天,近些,再近些!
[关 键 词] 儿童视野 人文教育 激活 积淀 文化
儿童视野是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儿童心理学》认为“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基于儿童的视野,带上儿童的经验,多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关注儿童的情感特殊性,发挥儿童斑斓的想象,促进儿童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在儿童视野下,让教学回归儿童本位,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何谓人文?《易·贲》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粗浅地说,它是关乎礼乐教化、习俗传统、情感观念等诸多文化现象的泛称。根据课程标准,凸显人文性,渗透人文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要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教师怀揣一颗童心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本文正是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儿童视野下的人文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儿童文化,激活人文教育
在儿童视野下,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学生之间存在和活跃着丰富的儿童文化,这种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卢梭曾说:“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如果教育已习惯被成人的思维绑架,用沾染了太多灰尘的成人思维去揭示和规范教育的话,我们的教育将会渐渐离开教育的本质。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我们不能不面对儿童文化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遭遇边缘化的危机。文化的传授和发展必是以对各种文化主体或精神主体的尊重与包容为前提,所以从大教育的系统观来看,教育应该根植于儿童的视野,关注儿童文化,拉进课本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一些课堂中,老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承,过分份地讲究经验的逻辑组织,热衷于文化表层的符号、技艺、形式的精致和完善,缺乏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喁喁眷顾。一个颇经典的教育案例是:当老师问,雪融化变成了什么?孩子回答,雪融化变成了春天!但老师予以否定,因为标准的、科学的答案是“水”。孩子诗意的想象和人性的创造在标准化的或僵硬的教学面前无处容身。但是事实上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那么多喜闻乐见的儿童的语言、童话不正是儿童哲学智慧的独特表达吗?智慧并非知识、技能,单单靠传授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教学中应该多立足于儿童视野,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孜孜叩?,使他们有生动活泼的体察明辨、推敲概括,有心领意会的逻辑推理、因果评判,自然地获得学习的兴奋和乐趣。
儿童文化是充满诗意、灵性和梦想的,当儿童智慧初启,教育就应使之承蒙人文熏陶,让他们能够开始构筑精神的家园。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文化,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应当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只有从儿童视野出发,才容易不断地寻找一个共同的起点让不同的人朝一个明确的方向做不同的事。
《丑小鸭》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丑小鸭受了哪些委屈?生1:“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很用力地咬丑小鸭,丑小鸭吓得赶紧往外逃。”生2:“公鸡用又尖又硬的嘴巴啄丑小鸭,他的头抬得高高的,连尾巴也翘得高高的,好像很得意似的。”生3:“那只公鸡那么大,那么有力,啄下去一定很痛的!”生4:“公鸡气汹汹的,丑小鸭的毛一定被公鸡又尖又硬的嘴啄掉了好几根。”生5:“丑小鸭逃了,可他们还不放过他,一直追!”(2)如果你是丑小鸭,当你“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的时候,你会写信告诉妈妈什么?生1:“妈妈,我好想你。”生2:“请不要嘲笑我,我已经成了白天鹅,请允许我来看您。”生3:“我找到了快乐、温暖和生活的美味,谢谢您把我孵出来。”生4:“我多想为您唱一曲好听的歌,跳一只美丽的舞!”(3)你想对丑小鸭说点什么?生1:“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地生活,我也要像你那样坚强!”生2:“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你高兴!”生3:“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你丑就欺负你,虽然丑,但你也有长处,看人怎能那样啊!”生4:“丑小鸭,哦,不,白天鹅,你的经历让我回想起了《管道》里的一段话‘明天梦想的实现是建造在今天的牺牲上面的’,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含义!”在学生的探寻中,人文因素一步步被渗透,人文教育一步步被激活。
如果说,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着重指向的是学生的“应试”,那么人文性关注的就是全部的儿童文化、学生的生命成长。只有从儿童视野出发,重视儿童文化,以学生的真实生态为基础,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精神的源泉流入学生的生活。
二、发挥情感作用,焕发人文魅力
儿童视野下,儿童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感性化、不稳定化,有人甚至称“儿童是情绪情感的奴隶”。上面提出的从儿童视野出发,正是要深入儿童心灵深处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准确地从儿童发出的各种声响中听出他们的各种情绪感受(愤懑、快乐、激动等),同时在教学中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反馈。人文因素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情感化的一面。不动情,人文教育就会黯然失色。只有在情感之中显现出来的人文因素才具有更为迷人的所在。我们往往喜爱影视作品中的高潮,那种相拥悲喜的场面,很多时候就是情感中浓烈的人文因素在起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好情感作用。
一次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结束时,一学生问:“那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钓鱼?”有的说:“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有的说:“老翁要靠卖鱼为生”……教师神色凝重,饱含深情地启发说:“同学们,或许老翁真的家里穷,靠钓鱼充饥。可从插图上老翁天地空阔的神形看,靠钓鱼充饥的人会不看所钓的眼皮地下吗?”生:“不是”。师:“那意不在钓鱼,他在干什么呢?”启发学生把情绪投入地旷人稀、一江寒雪、孤舟独钓的场景,生1:“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晶莹剔透的美景”;生2:“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生3:“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我发现这首诗四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生4:“老翁钓鱼很有情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孤独的情,期盼的情,顽强不屈的情”;生5:“老师上课时介绍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改革失败,导致降职而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而心理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久了,想念亲人却又不能相聚,感到十分寂寞”。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生6:“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远方的希望,在钓一个远方的春天。”“呵,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教师即兴以雪莱的诗句加以激情点评,自然而然中营造了人性的教学氛围。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啟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焕发出人文教育的魅力。
三、加强训练引导,丰富人文积淀
如果学生的语文积累缺乏人文内涵,学生就容易出现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顺心,写不遂意的情况,对于培养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积淀起来的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及态度,将使他们受益匪浅。正是学生系列的学习活动,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孕育、生长和赋予鲜活生命形态的过程。
教学中应该基于儿童视野,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利用汉语的文化禀性,借助加强引导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例如在教学《梅花》时,学生初步获得的表征印象只是稀疏的梅花开放在墙角的雪地里,我正有些惶然,突然想起自己发表过的一首相关的现代诗《腊月的风》,便投入地吟了起来:“……腊月的风/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会把王安石没有冻僵的几粒文字/催生成墙角独自开的梅/溢出一段音韵 腊月的风/挟带年货晾出的味道/越来越近地赶往年关/抵达挂着曈曈日/和新桃的隆重习俗”。虽然时节已是隆冬,但当得知是老师的作品,学生从外面的冰冻中活络了过来,不仅与教师一起嗅到了越来越浓的年味,更对梅与古人的拈连关系清晰起来,心胸间不禁涌起一层暖意。接着我乘着漫漶课堂的兴趣,引领学生挖掘寄托在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通过美术的视角透视这首诗?——狭小的墙角,瘦骨嶙峋,却卓然独横,不正让人感受到抑制不住的旺盛活力吗?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通过美术的视角帮助孩子们进行人文思想底蕴的深层次探索,比耳提面命的抽象认识更深入扎实。见了“凌寒”二字,有的学生感受到作者备受排挤却九死未悔的恶劣生存环境,以及这种恶劣生存环境烘托出的悲怆背景;见了“暗香”二字,有的学生窥见了清纯雅洁的形象和含蓄深沉的文字功底,意会到香气正在悄悄地漫出,正在堆砌一座灵魂的丰碑;见了其中的“雪”,其中的“梅”,有的学生想到了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有的学生还找到了宋代苏轼的佳句“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唐代刘长卿的佳句“远来同社燕,不见早梅花”,有位同学还即兴背出了陆游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相争/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人文素质的积淀,恐怕非长期贯穿于教学过程才可能吧。
事实上,现在语文教材里面具有异彩纷呈的基于儿童视野下的人文资源:有表现师生情的《师恩难忘》、《孔子和学生》,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中国结》、《美丽的集邮册》,有表现自我价值与人格尊严的《囚歌》、《嗟来之食》等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人文性,同时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外书,读一些与课本单元同主题的诗歌、散文,再帮助他乬编制一本本阅读手册,为学生搭建宽阔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平台,让学生用一个个学习中的“兴奋点”叩开智慧之门,使学生进入多彩的语文世界,寻求儿童视野下人文教育的敞亮境界。
[关 键 词] 儿童视野 人文教育 激活 积淀 文化
儿童视野是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儿童心理学》认为“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基于儿童的视野,带上儿童的经验,多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关注儿童的情感特殊性,发挥儿童斑斓的想象,促进儿童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在儿童视野下,让教学回归儿童本位,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何谓人文?《易·贲》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粗浅地说,它是关乎礼乐教化、习俗传统、情感观念等诸多文化现象的泛称。根据课程标准,凸显人文性,渗透人文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要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教师怀揣一颗童心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本文正是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儿童视野下的人文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儿童文化,激活人文教育
在儿童视野下,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学生之间存在和活跃着丰富的儿童文化,这种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卢梭曾说:“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如果教育已习惯被成人的思维绑架,用沾染了太多灰尘的成人思维去揭示和规范教育的话,我们的教育将会渐渐离开教育的本质。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我们不能不面对儿童文化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遭遇边缘化的危机。文化的传授和发展必是以对各种文化主体或精神主体的尊重与包容为前提,所以从大教育的系统观来看,教育应该根植于儿童的视野,关注儿童文化,拉进课本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一些课堂中,老师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承,过分份地讲究经验的逻辑组织,热衷于文化表层的符号、技艺、形式的精致和完善,缺乏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喁喁眷顾。一个颇经典的教育案例是:当老师问,雪融化变成了什么?孩子回答,雪融化变成了春天!但老师予以否定,因为标准的、科学的答案是“水”。孩子诗意的想象和人性的创造在标准化的或僵硬的教学面前无处容身。但是事实上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那么多喜闻乐见的儿童的语言、童话不正是儿童哲学智慧的独特表达吗?智慧并非知识、技能,单单靠传授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教学中应该多立足于儿童视野,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孜孜叩?,使他们有生动活泼的体察明辨、推敲概括,有心领意会的逻辑推理、因果评判,自然地获得学习的兴奋和乐趣。
儿童文化是充满诗意、灵性和梦想的,当儿童智慧初启,教育就应使之承蒙人文熏陶,让他们能够开始构筑精神的家园。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文化,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应当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只有从儿童视野出发,才容易不断地寻找一个共同的起点让不同的人朝一个明确的方向做不同的事。
《丑小鸭》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丑小鸭受了哪些委屈?生1:“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很用力地咬丑小鸭,丑小鸭吓得赶紧往外逃。”生2:“公鸡用又尖又硬的嘴巴啄丑小鸭,他的头抬得高高的,连尾巴也翘得高高的,好像很得意似的。”生3:“那只公鸡那么大,那么有力,啄下去一定很痛的!”生4:“公鸡气汹汹的,丑小鸭的毛一定被公鸡又尖又硬的嘴啄掉了好几根。”生5:“丑小鸭逃了,可他们还不放过他,一直追!”(2)如果你是丑小鸭,当你“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的时候,你会写信告诉妈妈什么?生1:“妈妈,我好想你。”生2:“请不要嘲笑我,我已经成了白天鹅,请允许我来看您。”生3:“我找到了快乐、温暖和生活的美味,谢谢您把我孵出来。”生4:“我多想为您唱一曲好听的歌,跳一只美丽的舞!”(3)你想对丑小鸭说点什么?生1:“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地生活,我也要像你那样坚强!”生2:“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你高兴!”生3:“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你丑就欺负你,虽然丑,但你也有长处,看人怎能那样啊!”生4:“丑小鸭,哦,不,白天鹅,你的经历让我回想起了《管道》里的一段话‘明天梦想的实现是建造在今天的牺牲上面的’,我终于明白了它的含义!”在学生的探寻中,人文因素一步步被渗透,人文教育一步步被激活。
如果说,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着重指向的是学生的“应试”,那么人文性关注的就是全部的儿童文化、学生的生命成长。只有从儿童视野出发,重视儿童文化,以学生的真实生态为基础,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精神的源泉流入学生的生活。
二、发挥情感作用,焕发人文魅力
儿童视野下,儿童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感性化、不稳定化,有人甚至称“儿童是情绪情感的奴隶”。上面提出的从儿童视野出发,正是要深入儿童心灵深处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准确地从儿童发出的各种声响中听出他们的各种情绪感受(愤懑、快乐、激动等),同时在教学中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反馈。人文因素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情感化的一面。不动情,人文教育就会黯然失色。只有在情感之中显现出来的人文因素才具有更为迷人的所在。我们往往喜爱影视作品中的高潮,那种相拥悲喜的场面,很多时候就是情感中浓烈的人文因素在起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好情感作用。
一次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结束时,一学生问:“那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钓鱼?”有的说:“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有的说:“老翁要靠卖鱼为生”……教师神色凝重,饱含深情地启发说:“同学们,或许老翁真的家里穷,靠钓鱼充饥。可从插图上老翁天地空阔的神形看,靠钓鱼充饥的人会不看所钓的眼皮地下吗?”生:“不是”。师:“那意不在钓鱼,他在干什么呢?”启发学生把情绪投入地旷人稀、一江寒雪、孤舟独钓的场景,生1:“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晶莹剔透的美景”;生2:“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生3:“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我发现这首诗四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生4:“老翁钓鱼很有情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孤独的情,期盼的情,顽强不屈的情”;生5:“老师上课时介绍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改革失败,导致降职而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而心理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久了,想念亲人却又不能相聚,感到十分寂寞”。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生6:“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远方的希望,在钓一个远方的春天。”“呵,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教师即兴以雪莱的诗句加以激情点评,自然而然中营造了人性的教学氛围。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啟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焕发出人文教育的魅力。
三、加强训练引导,丰富人文积淀
如果学生的语文积累缺乏人文内涵,学生就容易出现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顺心,写不遂意的情况,对于培养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积淀起来的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及态度,将使他们受益匪浅。正是学生系列的学习活动,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孕育、生长和赋予鲜活生命形态的过程。
教学中应该基于儿童视野,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利用汉语的文化禀性,借助加强引导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例如在教学《梅花》时,学生初步获得的表征印象只是稀疏的梅花开放在墙角的雪地里,我正有些惶然,突然想起自己发表过的一首相关的现代诗《腊月的风》,便投入地吟了起来:“……腊月的风/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会把王安石没有冻僵的几粒文字/催生成墙角独自开的梅/溢出一段音韵 腊月的风/挟带年货晾出的味道/越来越近地赶往年关/抵达挂着曈曈日/和新桃的隆重习俗”。虽然时节已是隆冬,但当得知是老师的作品,学生从外面的冰冻中活络了过来,不仅与教师一起嗅到了越来越浓的年味,更对梅与古人的拈连关系清晰起来,心胸间不禁涌起一层暖意。接着我乘着漫漶课堂的兴趣,引领学生挖掘寄托在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通过美术的视角透视这首诗?——狭小的墙角,瘦骨嶙峋,却卓然独横,不正让人感受到抑制不住的旺盛活力吗?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通过美术的视角帮助孩子们进行人文思想底蕴的深层次探索,比耳提面命的抽象认识更深入扎实。见了“凌寒”二字,有的学生感受到作者备受排挤却九死未悔的恶劣生存环境,以及这种恶劣生存环境烘托出的悲怆背景;见了“暗香”二字,有的学生窥见了清纯雅洁的形象和含蓄深沉的文字功底,意会到香气正在悄悄地漫出,正在堆砌一座灵魂的丰碑;见了其中的“雪”,其中的“梅”,有的学生想到了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有的学生还找到了宋代苏轼的佳句“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唐代刘长卿的佳句“远来同社燕,不见早梅花”,有位同学还即兴背出了陆游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相争/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人文素质的积淀,恐怕非长期贯穿于教学过程才可能吧。
事实上,现在语文教材里面具有异彩纷呈的基于儿童视野下的人文资源:有表现师生情的《师恩难忘》、《孔子和学生》,有表达爱国情感的《中国结》、《美丽的集邮册》,有表现自我价值与人格尊严的《囚歌》、《嗟来之食》等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人文性,同时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外书,读一些与课本单元同主题的诗歌、散文,再帮助他乬编制一本本阅读手册,为学生搭建宽阔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平台,让学生用一个个学习中的“兴奋点”叩开智慧之门,使学生进入多彩的语文世界,寻求儿童视野下人文教育的敞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