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随着水温上升。鱼的摄食量增加,水质变化快,再加上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大,草鱼疾病就愈来愈多,且难控制,极易造成大量死亡。提早预防草鱼“三大病”,是夏季草鱼养殖中的关键。
1.草鱼发病菌源及症状。①草鱼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②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③草鱼肝胆综合症。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目测体表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部分鱼的眼球及眼眶发红,鳃丝肿胀,镜检无寄生虫。解剖发现,肠道无食,肝脏肿胀,呈白色、绿色或黄色,严重的肝脏呈糜散状与肠黏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胆囊有时肿大变黑,有时变无,腹水严重。发病一段时间后,死鱼数量激增。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投喂变质饲料。饲料中脂肪含量超标或长期投喂含喹乙醇饲料和养鱼水体受铜、氨等物质污染都会引发该病。
2.发病原因。①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体脂积累。
②部分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大量添加激素,导致肝脏病变。
③水质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态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
④别养殖者为防草鱼“三病”在池塘内过频过重用药。
3.始疗措施。草鱼在养殖过程中较其他鱼类品种更易发病,且多数是并发症,控制不好则造成大量死亡。据笔者观察,7—8月规格25—50克的草鱼发病多。平时日常管理除定期换水,用漂白粉、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采取内服外用、中西结合综合防治,投喂口服药要按鱼体重喂足药饵,前重后轻集中治疗。如果草鱼患的是病毒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再加内服病毒克星,每100千克鱼体重5克,每天1次,连用5—7天,同时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进行全塘泼洒消毒,连用2次。
4.预防措施。①科学放养,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过密时,由于大量投饵,每天都有很多残渣剩饵和排泄物在池底积累,致使鱼类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草鱼养殖密度要合理,规格要大,成鱼一般放养500—600尾每亩左右:鱼苗一般每亩放养8000—10000尾。
②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③对鱼塘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至关重要。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用生石灰150千克每亩带水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10—20克每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分钟。经消毒的鱼种还要使用草鱼“三联”疫苗及草鱼出血病疫苗浸浴或体内注射,可防病害发生。
④精青结合。养殖前期投喂些浮萍、水草。这是根据草鱼的生物学特性,补充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可在饲料中掺一些细米糠、麸皮等,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以提高草鱼的抵抗力。
⑤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平时每隔15天消毒1次,发病季节7天进行1次消毒或杀虫。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二氧化氯、阿维菌素等。
胡文月
1.草鱼发病菌源及症状。①草鱼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②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③草鱼肝胆综合症。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目测体表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部分鱼的眼球及眼眶发红,鳃丝肿胀,镜检无寄生虫。解剖发现,肠道无食,肝脏肿胀,呈白色、绿色或黄色,严重的肝脏呈糜散状与肠黏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胆囊有时肿大变黑,有时变无,腹水严重。发病一段时间后,死鱼数量激增。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投喂变质饲料。饲料中脂肪含量超标或长期投喂含喹乙醇饲料和养鱼水体受铜、氨等物质污染都会引发该病。
2.发病原因。①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体脂积累。
②部分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大量添加激素,导致肝脏病变。
③水质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态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
④别养殖者为防草鱼“三病”在池塘内过频过重用药。
3.始疗措施。草鱼在养殖过程中较其他鱼类品种更易发病,且多数是并发症,控制不好则造成大量死亡。据笔者观察,7—8月规格25—50克的草鱼发病多。平时日常管理除定期换水,用漂白粉、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采取内服外用、中西结合综合防治,投喂口服药要按鱼体重喂足药饵,前重后轻集中治疗。如果草鱼患的是病毒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再加内服病毒克星,每100千克鱼体重5克,每天1次,连用5—7天,同时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进行全塘泼洒消毒,连用2次。
4.预防措施。①科学放养,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过密时,由于大量投饵,每天都有很多残渣剩饵和排泄物在池底积累,致使鱼类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草鱼养殖密度要合理,规格要大,成鱼一般放养500—600尾每亩左右:鱼苗一般每亩放养8000—10000尾。
②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③对鱼塘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至关重要。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用生石灰150千克每亩带水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10—20克每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分钟。经消毒的鱼种还要使用草鱼“三联”疫苗及草鱼出血病疫苗浸浴或体内注射,可防病害发生。
④精青结合。养殖前期投喂些浮萍、水草。这是根据草鱼的生物学特性,补充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可在饲料中掺一些细米糠、麸皮等,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以提高草鱼的抵抗力。
⑤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平时每隔15天消毒1次,发病季节7天进行1次消毒或杀虫。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二氧化氯、阿维菌素等。
胡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