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生活适应能力教育成为培智学校首要任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成为培智学校中一门崭新的课程。这门课程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限制,拓展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能够使智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会规范,引导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使其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奠定基礎。
一、以智障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切性
大量的教育实践结果证明,只有符合智障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知,才能对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和内容。例如,针对学生不会独立乘车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我会乘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以文明乘车为载体,分别要求学生达到认识公交车和站牌、会用公交卡、学会文明乘车等三级目标;再如,结合学生不会外出用餐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吃牛肉面”“我会点餐”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以活动设计为支撑点,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突出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提升。
1. 周密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主发展。
以“超市购物”为例,其活动环节如下:
在学习完“超市购物”这一单元后,教师设计以“超市购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让学生根据家中所需物品准备购物清单、购物袋和购物钱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分组布置任务:要求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自主根据购物清单完成购物活动;要求能力中等的B组学生在教师或家长协助下找到不同的分区,进行购物实践;要求能力较弱的C组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下,找到所要购买的商品。教师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进行多元评价。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布置超市购物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2. 以社会化的功能性实践活动为主,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证明,智障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将社区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带领智障学生走进社区学习。因此,社会生活中的菜市场、社区医院、超市、银行都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菜市场学习买菜,到邮局学习寄信,到银行学习存钱,到医院门诊部学习看病,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以家校协调为提升点,发挥家校合力,促进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稳步提升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兼顾学校活动与家庭活动,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1. 引导家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原因在于家长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忽视。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超市购物时,教师可以协同家长共同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怎样寄存书包、选取货品、付款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还间接指导了家长的教育行为。
2. 做好实践活动的延伸、巩固与提升
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一项社会生存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延伸、巩固教育。例如,在结束“买菜”的实践活动后,教师可征求家长的意见,由家长每周选择三天带孩子到菜市场进行实践活动,并将每次实践的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这样持续1~2个月,大部分智障学生基本可以独自买菜,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升。
总之,对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靠一次或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达成,其更需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智障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适切性
大量的教育实践结果证明,只有符合智障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知,才能对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和内容。例如,针对学生不会独立乘车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我会乘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以文明乘车为载体,分别要求学生达到认识公交车和站牌、会用公交卡、学会文明乘车等三级目标;再如,结合学生不会外出用餐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吃牛肉面”“我会点餐”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以活动设计为支撑点,强调参与性和实践性,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突出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提升。
1. 周密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主发展。
以“超市购物”为例,其活动环节如下:
在学习完“超市购物”这一单元后,教师设计以“超市购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让学生根据家中所需物品准备购物清单、购物袋和购物钱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分组布置任务:要求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自主根据购物清单完成购物活动;要求能力中等的B组学生在教师或家长协助下找到不同的分区,进行购物实践;要求能力较弱的C组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下,找到所要购买的商品。教师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进行多元评价。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布置超市购物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2. 以社会化的功能性实践活动为主,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证明,智障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将社区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带领智障学生走进社区学习。因此,社会生活中的菜市场、社区医院、超市、银行都可以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菜市场学习买菜,到邮局学习寄信,到银行学习存钱,到医院门诊部学习看病,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以家校协调为提升点,发挥家校合力,促进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稳步提升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兼顾学校活动与家庭活动,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1. 引导家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原因在于家长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忽视。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超市购物时,教师可以协同家长共同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怎样寄存书包、选取货品、付款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还间接指导了家长的教育行为。
2. 做好实践活动的延伸、巩固与提升
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一项社会生存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延伸、巩固教育。例如,在结束“买菜”的实践活动后,教师可征求家长的意见,由家长每周选择三天带孩子到菜市场进行实践活动,并将每次实践的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这样持续1~2个月,大部分智障学生基本可以独自买菜,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升。
总之,对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靠一次或几次实践活动就能达成,其更需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