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创新,建筑行业不断总结经验,施工技术越来越先进。本文主要探讨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以及技术要求,旨在不断完善高层建筑工程市场,提升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推动高层建筑行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1.1工程技术要求严格
我国高层建筑主要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原料,极其重视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等施工技术的水平。除此之外,高层建筑对装饰、消防、设备、防水等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工艺要求。同时,现代人对于建筑外观以及布局也有着独特的想法,因此对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使用功能要求高。
1.2多高空作业
高层建筑一般采取垂直运输的方式输送建筑材料和人员,由于其自身高度较大,所以需要极其重视高空作业时用电、用水、通讯及安全措施等问题,防止意外事故以及人员伤亡。
1.3工程制作周期长
高层建筑系统工程庞大,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即使在冬季或者雨季也必然赶工程进度,即便如此,建筑周期一般也许两年左右。建筑的结构施工和装饰一般会耗费大部分工期,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
2、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施工技术
2.1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在空间设置上,通常都是小空间在上,大空间在下,并成轴线分布,虽然与机构力学的要求不一致,但这一技术一致被很多施工方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大于上部,正常是越往上墙面和柱子越少,这就加大了轴间距。结合实际的情况,设计建筑结构要不同于常规方法,即上面的空间小于下面,也就是上面的墙面或者是柱子要有很大的刚度,下面的墙面或者是柱子的刚度可以适当的小一些。要想达到这种结构,就应该在楼层设置转换层。设置转换层还要考虑外筒和内筒刚度以及自身的高度。设计好转换层的高度,有利于提高高层建筑体的抗震能力,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施工单位在设计时要限制转换层高度,以此来减小上下层的位移和内力突变。
2.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检查混凝土质量,首先要检测其抗压强度。此强度直接收水泥强度的影响,采用相同的水和灰时,高标号水泥可以制作出更高抗压强度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水泥标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强度越低。水灰比不变时,通过增大混凝土和易性,来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显而易见,水泥强度和水灰比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选好水泥标号和控制好水灰比这两点至关重要。
2.3后浇带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由于其结构、建筑特点的要求,大多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在一起,大部分主楼被裙房包围。要想将高层与裙房脱开,传统的技术是设变形缝,但变形缝的设计又不美观,容易出现双梁、双墙等现象,这样平面布局的设计就有了困难,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与尝试,便有了施工后浇带法的施工技术,近些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这种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改善。一般来说,在施工过程中,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有助于上部结构顺利施工,但也有的工程是先作高层施工,再作低层施工,但无论哪一种施工方式,都需要按施工图纸预留施工后浇带,包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主体工程完工后,用微膨胀混凝土将预留部分进行浇筑,使其连接成一个整体。通过浇筑后,就可以降低一部分高层与低层间的差异沉降量,之后再补充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的差异沉降量就更小,这样差异沉降量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就很小了。再有,需注意,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要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大部分。施工后浇带位置的选择也有讲究,不宜选择在结构受力大的部位,而宜选择在弯矩小,剪力也小的位置,如建筑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也可选择在梁、板的中部,虽然弯矩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位置,需注意即使混凝土是后浇工序进行的,但是钢筋要完好、牢固、避免有断裂。
3、强化高层建筑施工問题的有效措施
3.1深入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程序
工程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建筑法》的若干要求,统筹施工环节的技术操作,制定出完整、全面、科学的施工计划,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发生。同时,工程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企业制度,严格审查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狠抓落实,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
3.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材料管理制度
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图纸审核、工程磋商以及施工方案的制定等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材料管理制度,加强对材料采购的监管,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在建工程的工期以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同时配备专人进行材料的采购和检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材料的型号、数量、规格等进行统一规定,确保建筑材料与业主需求和设计相符,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工程任务。
3.3创新思维方式,推动科学生产
(1)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条例》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创新工程管理手段,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各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违规操作等行为,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在施工之前必须严格验收机械设备、消防设备、防护栏等。
(2)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和进度
高层建筑在施工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工程造价分析,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尽可能控制工程成本,具体可将工程划分为若干小块,分部进行施工,并进行严格的成本评估工作,尽可能降低那些利润率高、潜力巨大的部分工程成本,在收获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用和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
工程管理者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现代化利用率,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程质量。传统的混凝土采用人工振捣的操作方式,操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过程中松懈、懒散,导致结构不密实,严重影响了在建工程的质量。
3.4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实现人才储备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整个施工环节的根本要素,为了保证工程的高质高量完成,必须加大对施工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应该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或者经验交流,加强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与高校签订就业协定,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优化企业人才队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保证工程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上的一些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设计人员要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施工人员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并接受具体的安全培训才能上岗。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施工项目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倪坚钢.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3:208-209.
[2]卢进起,常德志,曲锋军.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143.
[3]吴建忠.浅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381.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1.1工程技术要求严格
我国高层建筑主要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原料,极其重视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等施工技术的水平。除此之外,高层建筑对装饰、消防、设备、防水等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工艺要求。同时,现代人对于建筑外观以及布局也有着独特的想法,因此对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使用功能要求高。
1.2多高空作业
高层建筑一般采取垂直运输的方式输送建筑材料和人员,由于其自身高度较大,所以需要极其重视高空作业时用电、用水、通讯及安全措施等问题,防止意外事故以及人员伤亡。
1.3工程制作周期长
高层建筑系统工程庞大,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即使在冬季或者雨季也必然赶工程进度,即便如此,建筑周期一般也许两年左右。建筑的结构施工和装饰一般会耗费大部分工期,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
2、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施工技术
2.1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在空间设置上,通常都是小空间在上,大空间在下,并成轴线分布,虽然与机构力学的要求不一致,但这一技术一致被很多施工方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大于上部,正常是越往上墙面和柱子越少,这就加大了轴间距。结合实际的情况,设计建筑结构要不同于常规方法,即上面的空间小于下面,也就是上面的墙面或者是柱子要有很大的刚度,下面的墙面或者是柱子的刚度可以适当的小一些。要想达到这种结构,就应该在楼层设置转换层。设置转换层还要考虑外筒和内筒刚度以及自身的高度。设计好转换层的高度,有利于提高高层建筑体的抗震能力,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施工单位在设计时要限制转换层高度,以此来减小上下层的位移和内力突变。
2.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检查混凝土质量,首先要检测其抗压强度。此强度直接收水泥强度的影响,采用相同的水和灰时,高标号水泥可以制作出更高抗压强度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时,水泥标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强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强度越低。水灰比不变时,通过增大混凝土和易性,来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显而易见,水泥强度和水灰比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选好水泥标号和控制好水灰比这两点至关重要。
2.3后浇带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由于其结构、建筑特点的要求,大多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在一起,大部分主楼被裙房包围。要想将高层与裙房脱开,传统的技术是设变形缝,但变形缝的设计又不美观,容易出现双梁、双墙等现象,这样平面布局的设计就有了困难,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与尝试,便有了施工后浇带法的施工技术,近些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这种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改善。一般来说,在施工过程中,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有助于上部结构顺利施工,但也有的工程是先作高层施工,再作低层施工,但无论哪一种施工方式,都需要按施工图纸预留施工后浇带,包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主体工程完工后,用微膨胀混凝土将预留部分进行浇筑,使其连接成一个整体。通过浇筑后,就可以降低一部分高层与低层间的差异沉降量,之后再补充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的差异沉降量就更小,这样差异沉降量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就很小了。再有,需注意,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要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大部分。施工后浇带位置的选择也有讲究,不宜选择在结构受力大的部位,而宜选择在弯矩小,剪力也小的位置,如建筑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也可选择在梁、板的中部,虽然弯矩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位置,需注意即使混凝土是后浇工序进行的,但是钢筋要完好、牢固、避免有断裂。
3、强化高层建筑施工問题的有效措施
3.1深入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程序
工程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建筑法》的若干要求,统筹施工环节的技术操作,制定出完整、全面、科学的施工计划,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发生。同时,工程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企业制度,严格审查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狠抓落实,确保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
3.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材料管理制度
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图纸审核、工程磋商以及施工方案的制定等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材料管理制度,加强对材料采购的监管,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在建工程的工期以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同时配备专人进行材料的采购和检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对材料的型号、数量、规格等进行统一规定,确保建筑材料与业主需求和设计相符,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工程任务。
3.3创新思维方式,推动科学生产
(1)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条例》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创新工程管理手段,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各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违规操作等行为,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在施工之前必须严格验收机械设备、消防设备、防护栏等。
(2)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和进度
高层建筑在施工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工程造价分析,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尽可能控制工程成本,具体可将工程划分为若干小块,分部进行施工,并进行严格的成本评估工作,尽可能降低那些利润率高、潜力巨大的部分工程成本,在收获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用和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
工程管理者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现代化利用率,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程质量。传统的混凝土采用人工振捣的操作方式,操作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过程中松懈、懒散,导致结构不密实,严重影响了在建工程的质量。
3.4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实现人才储备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整个施工环节的根本要素,为了保证工程的高质高量完成,必须加大对施工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应该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或者经验交流,加强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与高校签订就业协定,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优化企业人才队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保证工程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上的一些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设计人员要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施工人员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并接受具体的安全培训才能上岗。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施工项目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倪坚钢.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3:208-209.
[2]卢进起,常德志,曲锋军.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143.
[3]吴建忠.浅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