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ARDS是一种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情况危急,对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极其重要。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并发症 诊断 护理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176-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严重创伤、危重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其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颅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脑干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去大脑强直,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生命。重型脑损伤由于脑干的损伤,继发血管运动功能麻痹,脑血流量急剧增高,有报道蓝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原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发生,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现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01月本科收治的28例并发ARDS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并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19~63岁,平均(38.7±5.6)岁。均有外伤史。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跌坠伤9例。既往无呼吸道病史。入院时间在伤后1~6h。入院时GCS3—5分20例,GCS5—8分8例。头颅CT检查后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9例,脑内血肿6例。出现ARDS时间:1—3d17例(早期),>3d11例(晚期);合并呕吐误吸11例,其中4例为肠内营养返流,均出现在晚期;合并肺部感染15例,早期合并5例,晚期合并10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呼吸窘迫并呼吸频次>30次/rain,Pa02<60 mmHg,Pa02/FiO<200;胸片示肺纹理增多、斑片状阴影改变;可排除慢性肺疾病和左心衰竭。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常规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脱水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其中22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能达到以下目的:①清除额、颞、顶叶的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②清除额叶颞前及眶内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③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及岩窦撕裂出血;④控制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底出血;⑤修补撕裂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等。对于危重患者,硬膜切开后可能会出现急性脑肿胀和脑膨出不能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因其会损伤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完整性。尽量扩大骨窗,缓慢降低颅内压,用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脑膨出组织切除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抉择。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只适用于一般颅脑外伤,具体到患者则应依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颅脑手术后是否缝合硬脑膜及保留骨瓣,目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不缝合硬脑膜,去除骨瓣或骨瓣漂浮;另一种主张尽量缝合硬脑膜,骨瓣还纳固定。我们主张尽量缝合硬脑膜,其理由是:①防止术后硬脑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②减少术后大脑皮质与皮下组织的粘连;③减少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和外伤性癫痫间的发病率。所有患者出现ARDS后均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定期复查血气分析[1]。
2 结果
半年后GCS评定:死亡17例,恢复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5例,无植物生存。
颅脑损伤引发ARDS的机制尚未明确,近期提出其基础是感染、创伤等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肺部的表现,体内炎症反应失控诱发炎症介质的“瀑布效应”,炎症细胞及释放的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最终引起肺毛细血管损伤导致ARDS发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RDS常见的诱因有:(1)颅高压。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下丘脑灌注功能障碍,大量儿茶酚胺被释放入血,导致严重的肺循环高压,产生急性肺水肿。(2)误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呕吐造成误吸,呕吐物中含有的胃酸,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其中肠内营养剂返流引起的误吸,因营养剂较稠厚,可引起主支气管或叶、段支气管阻塞,导致肺不张;并可使支气管肺组织水肿及白细胞侵润,引起继发性肺损伤。(3)肺部感染。颅脑损伤患者常见昏迷,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及肺泡内分泌物积聚,细菌极易到达下呼吸道生长繁殖,引起肺组织炎症。上述原因相互影响和促进导致ARDS的发生。
本组颅脑损伤早期(1~3 d)出现ARDS者中呕吐7例;晚期(>3 d)4例,均为肠内营养剂返流。而晚期出现ARDS患者中肺部感染10例;早期5例。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出现ARDS多由于颅高压及其呕吐导致的误吸引起,晚期多为肺部感染及肠内营养时返流所致,在預防时应加以重视。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的预防及护理体会:(1)解除颅高压,明显颅高压者宜早开颅进行减压手术。(2)加强呼吸道管理,抬高头部位置20-30°,勤翻身、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预防和控制感染,先经验用药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适抗生素,同时注意霉菌感染。(4)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40°,定时检查胃残液量;如出现返流,立即停止灌注,予胃肠持续减压及侧卧位。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除气道吸入物。(5)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末正压给氧(PEEP),辅助控制通气或间歇性指令加适度呼吸末正压(PEEP)、低潮气量、略快呼吸频率,尽量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减少对脑灌注的影响。(6)维持恰当的输液量及合理应用升压药。保证脑灌注压的前提下应限制液体输注,升高血压保持脑灌注压时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应用要慎重,因有报道此可增加ARDS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ARD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出现后治疗棘手,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所以其重点在于预防及发生后的早期诊断、治疗、护理,防止进展为晚期,这才能提高其救治率及预后[2]。
参考文献
[1]王全恒.重型颅脑损伤101例治疗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2]刘君厚,柳宪华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J].创伤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并发症 诊断 护理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176-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严重创伤、危重疾病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其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及偏盲等。颅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脑干损伤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去大脑强直,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生命。重型脑损伤由于脑干的损伤,继发血管运动功能麻痹,脑血流量急剧增高,有报道蓝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原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发生,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现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01月本科收治的28例并发ARDS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并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24例,女4例;年龄19~63岁,平均(38.7±5.6)岁。均有外伤史。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跌坠伤9例。既往无呼吸道病史。入院时间在伤后1~6h。入院时GCS3—5分20例,GCS5—8分8例。头颅CT检查后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9例,脑内血肿6例。出现ARDS时间:1—3d17例(早期),>3d11例(晚期);合并呕吐误吸11例,其中4例为肠内营养返流,均出现在晚期;合并肺部感染15例,早期合并5例,晚期合并10例。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呼吸窘迫并呼吸频次>30次/rain,Pa02<60 mmHg,Pa02/FiO<200;胸片示肺纹理增多、斑片状阴影改变;可排除慢性肺疾病和左心衰竭。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常规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脱水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其中22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能达到以下目的:①清除额、颞、顶叶的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②清除额叶颞前及眶内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③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及岩窦撕裂出血;④控制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底出血;⑤修补撕裂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等。对于危重患者,硬膜切开后可能会出现急性脑肿胀和脑膨出不能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因其会损伤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完整性。尽量扩大骨窗,缓慢降低颅内压,用人工硬脑膜减张缝合。脑膨出组织切除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抉择。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只适用于一般颅脑外伤,具体到患者则应依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颅脑手术后是否缝合硬脑膜及保留骨瓣,目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不缝合硬脑膜,去除骨瓣或骨瓣漂浮;另一种主张尽量缝合硬脑膜,骨瓣还纳固定。我们主张尽量缝合硬脑膜,其理由是:①防止术后硬脑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②减少术后大脑皮质与皮下组织的粘连;③减少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和外伤性癫痫间的发病率。所有患者出现ARDS后均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定期复查血气分析[1]。
2 结果
半年后GCS评定:死亡17例,恢复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5例,无植物生存。
颅脑损伤引发ARDS的机制尚未明确,近期提出其基础是感染、创伤等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肺部的表现,体内炎症反应失控诱发炎症介质的“瀑布效应”,炎症细胞及释放的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最终引起肺毛细血管损伤导致ARDS发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RDS常见的诱因有:(1)颅高压。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下丘脑灌注功能障碍,大量儿茶酚胺被释放入血,导致严重的肺循环高压,产生急性肺水肿。(2)误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呕吐造成误吸,呕吐物中含有的胃酸,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其中肠内营养剂返流引起的误吸,因营养剂较稠厚,可引起主支气管或叶、段支气管阻塞,导致肺不张;并可使支气管肺组织水肿及白细胞侵润,引起继发性肺损伤。(3)肺部感染。颅脑损伤患者常见昏迷,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及肺泡内分泌物积聚,细菌极易到达下呼吸道生长繁殖,引起肺组织炎症。上述原因相互影响和促进导致ARDS的发生。
本组颅脑损伤早期(1~3 d)出现ARDS者中呕吐7例;晚期(>3 d)4例,均为肠内营养剂返流。而晚期出现ARDS患者中肺部感染10例;早期5例。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出现ARDS多由于颅高压及其呕吐导致的误吸引起,晚期多为肺部感染及肠内营养时返流所致,在預防时应加以重视。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的预防及护理体会:(1)解除颅高压,明显颅高压者宜早开颅进行减压手术。(2)加强呼吸道管理,抬高头部位置20-30°,勤翻身、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预防和控制感染,先经验用药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适抗生素,同时注意霉菌感染。(4)肠内营养时床头抬高30-40°,定时检查胃残液量;如出现返流,立即停止灌注,予胃肠持续减压及侧卧位。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除气道吸入物。(5)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末正压给氧(PEEP),辅助控制通气或间歇性指令加适度呼吸末正压(PEEP)、低潮气量、略快呼吸频率,尽量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减少对脑灌注的影响。(6)维持恰当的输液量及合理应用升压药。保证脑灌注压的前提下应限制液体输注,升高血压保持脑灌注压时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应用要慎重,因有报道此可增加ARDS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ARD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出现后治疗棘手,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所以其重点在于预防及发生后的早期诊断、治疗、护理,防止进展为晚期,这才能提高其救治率及预后[2]。
参考文献
[1]王全恒.重型颅脑损伤101例治疗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2]刘君厚,柳宪华等.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J].创伤外科杂志,200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