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课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打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同学们各种意见交流、启发、磨石、碰撞,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电灯发光、台灯发光、受电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电灯,灯可以照明,可以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同学们你能利用上面的实验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能有几种方法,怎样联不发光?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动手做起了实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同学们自由探究的空间,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用“差异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用铁钉戳几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千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三、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一课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世界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物,是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变化12厘米,是什么魔力使铁塔变化12厘米?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铁塔在夏天温度高,铁塔要膨胀变长,在冬季,温度低,铁塔要收缩变短,夏天铁塔比冬天长12厘米,所以在修铁塔时,地基一定要牢固。
第二个:1852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为了铁轨牢固,政府下令把一根根钢轨焊在一起,整条铁路没有缝隙,结果这种铁轨到了夏天变得七扭八歪,左右弯曲,甚至有的地方向上拱起,到了冬季钢轨发生断裂,是什么魔力使用权钢轨弯曲、拱起、断裂?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钢轨在夏天时温度高,钢轨要膨胀变长,在冬季时,温度低,钢轨要收缩变短,所以我们在修铁路进,铁轨之间一定要留有缝隙。让同学们解释烧开水时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满?煮鸡蛋熟后,往往把鸡蛋放人冷水中浸一浸,为什么?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墨水瓶盖拧得太紧,转不开,怎么办?同学们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四、留下悬念,保证科学探究持久发展
科学研究有许多终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终极,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改革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无限宇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人类移居太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类大规模移居太空已为期不远,飞出地球去,天上有人间。同学们对“天上有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设想制造了各种先进飞行器,能重复使用。性能安全速度极快,机动性能良好的航天飞机,环保安全的太阳能宇宙飞船,能和光速媲美的宇宙飞碟,在太空建立发电厂、工厂、宾馆、农场、加油站、太空城市等。通过引发学生创新设想,保证科学探究永久向前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打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同学们各种意见交流、启发、磨石、碰撞,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电灯发光、台灯发光、受电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电灯,灯可以照明,可以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同学们你能利用上面的实验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能有几种方法,怎样联不发光?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动手做起了实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同学们自由探究的空间,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用“差异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用铁钉戳几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千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三、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一课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世界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物,是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变化12厘米,是什么魔力使铁塔变化12厘米?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铁塔在夏天温度高,铁塔要膨胀变长,在冬季,温度低,铁塔要收缩变短,夏天铁塔比冬天长12厘米,所以在修铁塔时,地基一定要牢固。
第二个:1852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为了铁轨牢固,政府下令把一根根钢轨焊在一起,整条铁路没有缝隙,结果这种铁轨到了夏天变得七扭八歪,左右弯曲,甚至有的地方向上拱起,到了冬季钢轨发生断裂,是什么魔力使用权钢轨弯曲、拱起、断裂?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钢轨在夏天时温度高,钢轨要膨胀变长,在冬季时,温度低,钢轨要收缩变短,所以我们在修铁路进,铁轨之间一定要留有缝隙。让同学们解释烧开水时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满?煮鸡蛋熟后,往往把鸡蛋放人冷水中浸一浸,为什么?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墨水瓶盖拧得太紧,转不开,怎么办?同学们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四、留下悬念,保证科学探究持久发展
科学研究有许多终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终极,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改革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无限宇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人类移居太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类大规模移居太空已为期不远,飞出地球去,天上有人间。同学们对“天上有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设想制造了各种先进飞行器,能重复使用。性能安全速度极快,机动性能良好的航天飞机,环保安全的太阳能宇宙飞船,能和光速媲美的宇宙飞碟,在太空建立发电厂、工厂、宾馆、农场、加油站、太空城市等。通过引发学生创新设想,保证科学探究永久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