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longhai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我和家人访日十五天。我们去了东京和东京附近的镰仓,北海道的札幌、小樽和定山溪,还有关西地区的京都、奈良和大阪。
  这是十分美好的旅程,二十多年前我开始阅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时,就被他细腻的叙述深深地吸引了,后来又在其他日本作家笔下读到了类似的细腻。日本作家在处理细部描述时,有着难以言传的丰富色彩和微妙的情感变化,这是日本文学独特的气质。
  在阅读了二十多年的日本文学作品之后,我终于有机会来到日本,然后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细腻,而且这细腻又是如此丰富的日本文学,因为对细节的迷恋正是日本民族的独特气质。在我心目中,日本是一个充满美妙细节的国度,我在日本的旅行就是在美妙的细节里旅行。



  在镰仓的时候,我去了川端康成家族的墓地。那是一个很大的墓园,不知道有多少人长眠于此。我们在烈日下沿着安静的盘山公路来到墓园的顶端,站在川端家族的墓地前,我发现了一個秘密的细节,就是我四周的每一个墓碑旁都有一个石头制作的名片箱——当在世的人来探望去世的人时,应该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如此美妙的细节,让生与死一下子变得亲密起来。或者说,名片箱的存在让生者和死者的继续交往有了现实的依据。然后我在晴空下举目四望,看到无数墓碑依次而下,闪耀着丝丝光芒。那一瞬间我觉得,墓园仿佛成为广场,耸立的墓碑仿佛成了一个个在世者,或者说是一段段已经完成的人生在无声倾诉。我看着他们,心想我和他们其实生活在同样的空间里,只是经历着不同的时间而已。
  在京都的清水寺,有一座气势磅礴的戏台,从山脚下支立起来,粗壮的树枝如同蛛网一样纵横交错,充满力量。高高的戏台面对着寺庙里的佛像,这戏台是给佛搭建的,当然和尚们也可以观看,可是他们只能站在另一端的山上,中间隔着悬崖峭壁,还有鸟儿在飞翔。我去过很多寺庙,对佛像前供满食物的情景已经习以为常,可是让众佛欣赏歌舞,享用精神食粮,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京都的那个晚上令人难忘。那里有几十家寺庙连成一片,道路逶迤曲折,高低起伏,两旁商店里展示的商品都是那么精美,门前的灯笼更是赏心悦目,脚下的台阶和石路每一尺都在变化,让人感到自己是行走在玲珑剔透里。一位名叫寺前净因的大和尚带着我们在夜色里参观了高台寺,有精美的建筑和精美的庭院,还有高科技的光影。在一个静如镜面的池塘旁,我们伫立良久,看着电脑控制的图像在水中变幻,一种阴森森的美丽让我们赞叹不已。接下来,寺前和尚又让我们观看了另一种阴森森的美丽,我们来到一片竹林前,看着电脑图像在摇动的竹子上翩翩起舞,那是鬼的舞蹈。当美丽里散发着恐惧时,这样的美丽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们在一个又一个寺庙里安静地行走,一直来到川端康成《古都》里所描绘的那个大牌坊前,看到了京都喧嚣的夜生活。我们身处的大牌坊仿佛是分水岭,一端是冷清的寺庙世界,另一端是热闹的世俗世界。我们站在属于寺庙的安静世界里,看着街道对面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流,感受着霓虹灯的闪烁、市声的喧嚣,以及飘来的阵阵食物的气息,仿佛是站在天上看人间。
  然后寺前和尚带着我们走上了一条没有一个游客知道的石屏小路,我们走在京都人生活的精华里。石屏小路静悄悄的,没有别人,只有我们几个。我们悄悄地说话,赞叹着两旁房屋的精美变化,门和窗户的变化,悬挂在门前的灯笼的变化,就是里面照射出来的灯光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每一户人家都精心装扮,每一户人家都不雷同。我十三岁的儿子感慨万千,他说:“这不是人间,这是天堂。”
  从日本回来以后,我一直想写一篇很长的散文,准备从东京的小树林开始。东京是一个属于摩天大厦的城市,可是只要有一片空地,那就是一片树林。由于道路的高高低低,有时候树林在身旁,有时候树林到了脚下,有时候树林又在头顶上了。树林在任何地方都会给予人们安静的感受,在喧嚣的大都市东京,树林给人的安静更加突出。就像在轰轰烈烈的现代音乐里,突然听到了某个抒情的乐章一样。生活在东京的喧闹里,时常会因为树林的出现,让自己烦躁的情绪获得安抚。这个属于城市的细节,其实表达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风格。
  在这篇短文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在札幌的一个晚上。北海道大学的野泽教授等几个朋友带着我来到一个“新宿以北最繁华的地方”,那是札幌的酒吧区,据说那里有五千多家酒吧。我们来到一家只有十平方米左右的酒吧,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年妇女站在柜台里面,我们在柜台外面坐成一排,喝酒、聊天、唱歌大笑,老板娘满嘴的下流俏皮话。我心想:为什么大学教授们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可以听到大学里听不到的下流俏皮话。这个酒吧名叫“围炉里”,老板娘年轻时当选过北海道的酒吧小姐,墙上贴满了她年轻时参加选美比赛的照片。看着照片上那个年轻美丽的北海道酒吧小姐,再看看眼前这个已经“山河破碎”的老年妇女,我难以想象她们是同一个人。
  墙上还挂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送给她的一幅字。当我说起中曾根的时候,她不屑地挥着手说:“那孩子……”然后拿出纸和笔,要我也像中曾根那样写下一句话。我看了看眼前这个老年妇女,又忍不住看了看墙上照片里那个年轻美人,写下了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在围炉里,人生如梦。
  (秋水长天摘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书,〔日〕川濑巴水图)
其他文献
魚鹰和它的倒影
期刊
不要远离我,一天也不要,因为——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说,一天很漫长  而我将一直等着你,就像在空旷的车站  当火车在某个地方停靠,沉睡。  不要离开我,一小时也不要,因为  那些痛苦的点滴将蜂拥而至,  那些漂泊着寻找归宿的烟雾就会飘进  我的身体,窒息我失落的心脏。  哦,愿你的身影永遠不要在海边消逝;  愿你的眼睑永远不要眨进空洞的距离。  不要离开我一秒钟,我的至爱。  因为那一刻你已走
期刊
可能所有在大城市中生活的父母都一样,周末不是自己的。你需要哄着、骗着把那些可爱的小孩带到一个据说能启发他们某种才华的地方。  在各种早教班中,家长们充满了焦虑。比如,某个人的小孩在某次家庭聚会中听到节奏很快的音乐就摇头晃脑地扭了起来,这个家长因此判断自己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然后就把小孩带到了某个音乐初级教育的早教班。但现实情况是,这个孩子在早教班的表现糟糕极了。这种现实和想象的差距真是让人伤心啊。
期刊
一  常到我家的人都覺得很奇怪:该有的东西,我这里差不多全有了,就是没有音响,甚至连录音机都没有。  没有音响,当然就没有音乐。“你为什么不喜欢音乐?”大家都认为,不喜欢音乐的人,通常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或者是聋子。  我是古龙,不是古聋。说到文化,我多少还是有一点的。可是我不能接受音乐,因为对我来说,音乐并不是音乐,而是一种痛苦。二  身上的创伤,可能有千百处,心上的创痕,却只有一处。  这是我写
期刊
王效民和妻子在黄山一  王效民和余永花是安徽一对普通的夫妻。寻常日子里,他们每天都在为生计东奔西跑。2013年,余永花患上了渐冻症。医生说,目前没有任何治愈方法,患者最多能活三五年。那时,王效民52岁,余永花48岁。  从医院回家的路上,王效民哭了一路。回到家,他查阅了大量关于渐冻症的资料,那些冰冷的文字重复着同样的内容——此病无药可医,患者会慢慢不能自理,不能说话,不能吞咽,直到最后连呼吸的力气
期刊
赵瑛杰  2017年9月3日,正在学校忙着接待新生的赵瑛杰接到5岁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我的腿好疼,你快回来好不好?”原来,当天女儿上完舞蹈课,老师说孩子跳舞时摔了一跤,回家的路上孩子就一直喊腿疼,现在腿都肿了。赵瑛杰听了大惊失色,赶紧请假回到家里。  见到女儿的那一刻,赵瑛杰没料到孩子竟伤得如此严重,两条腿软得像面条,大小便失禁,还伴有腹部阵痛。由于女儿跳舞时家长只能在外面等候,丈夫也说不清究
期刊
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对抗人类的设计  为什么屏幕会吞没
期刊
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病人住院,女儿陪床。我觀察了几天,从没见过女病人的老公。那天查房时,一个送外卖的匆匆进来,给女病人送了热乎乎的粥,还说:“不好意思,来晚了。”  我心想,这年头,外卖小哥不好做啊,早饭都要送了。  然后就听外卖员解释说,他今天给这家医院送了十几单,中间抽空下了单给送过来,让老婆安心养病,挣钱的事儿还有他。  我愣了一下,突然反应过来——这是女病人的老公!  他替老婆点了单,然后自己
期刊
布卢姆医生因擅长治疗关节炎而闻名,他的候诊室里,总是坐满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有一天,一个矮个子老太太佝偻着腰,拄着一根拐杖,身体弯成近乎90度,步履蹒跚地来到诊所。  轮到老太太看病,只见她弯着身子,极其困难地慢慢走进诊室。  不久,当老太太从医生办公室里出来时,所有等候看病的人都惊呆了:经过不到半小时的治疗,她居然能抬头挺胸、直着身子走出来。  候诊室里的一个妇女看到這一幕,觉得太不可思议
期刊
85岁的爱斯色尔住在亨登的贝基敬老院。一天,她风风火火地冲进休息室,握紧拳头,高高地举在空中,声音高昂地向看电视的人宣布:“猜中我手中东西的人,今晚我陪他过夜!”  坐在最后排的毛里斯大声地说:“是不是一头大象?”  愛斯色尔想了想,回答:“差不多!”  (亮晶晶摘自新浪网译者的博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