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收集我院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小细胞肺癌180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出小细胞肺癌的X线及CT表现,从而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0例均有CT或X线检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X线及CT表现为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分叶状肿块影108例,表现为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分叶肿块状影45例,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22例,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5例 。肺转移100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结论:小细胞肺癌以肺门纵隔肿块(即中央型)最为多见,阻塞症状较轻,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发生转移,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CT及X线检查对小细胞肺癌诊断有极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X线表现;CT表现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约为45.8岁,36~40岁发病率最高,均有X线胸片或胸部CT为依据,经X光引导下穿刺取病变组织活检,痰检、纤支镜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临床上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消瘦等症状。
2主要X线及CT表现
180例小细胞肺癌,右肺100例、左肺80例,其X线及CT表现如下:
2.1肺门、纵隔型
X线表现: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多呈分叶状,少数表现为肺门结构不清 。
CT表现:以肺门、纵隔肿块为主共108例,单侧肺门肿块65例、双侧者43例,难以分辨原发灶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2周围肿块型
X线表现: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可有分叶。边缘光滑或有毛刺,均有深分叶或短毛刺。
CT表现:肺实质内肿块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均有深分叶或切迹,共45例,同侧肺门淋巴结有肿大3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远侧有阻塞改变3例。
2.3气道阻塞型
①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② CT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共22例,其中阻塞性肺炎改变8例,一侧性肺不张9例,上叶肺不张5例,隐约可见肺门肿块3例,肺内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轮廓不清。
2.4胸水型
①X线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②CT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移位,肺门隐约可见肿块,共5例。
180例中肺转移100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3讨论
小细胞肺癌好发于较大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故多为中央型并迅速穿破支气管壁外生长,常转移到淋巴结,形成肺门与纵隔肿块,文献报告当小细胞肺癌被确诊时70%~90 %病人已有淋巴结转移。[1]本组病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约占80%。小细胞肺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阻塞症状较轻,由于小细胞肺癌早期多在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而极少露出粘膜面、较为完整的纤毛上皮仍能把分泌物排出,故不易造成肺阻塞性改变[2]。本组病例表现为阻塞性一侧肺不张为9例,占5%。由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转移,不适合于手术切除,预后的判断通常以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作为依据,比以原发肿瘤的大小为依据更有价值。
3.1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诊断,CT及X线引导下介入穿刺及纤支镜活检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获得病理诊断。
3.2鉴别诊断
需与肺结核(尤其是结核球)、肺部良性肿瘤、支气管腺瘤(低度恶性)、纵隔恶性淋巴瘤鉴别。
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轮廓多较光滑整齐、密度较高欠均匀,结核球的邻近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之为卫星病灶。
肺部炎症,一般炎症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而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吸收缓慢、不完全吸收或吸收后又在同一肺叶内反复出现。
肺部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错构瘤。以肺内孤立结节状影较多见,边缘清楚,无明显分叶、部分病灶内有钙化、典型的钙化呈“爆米花”。
恶性淋巴瘤多为双上纵隔增宽、边缘呈“波浪状”或分叶状、一般无钙化、对放射治疗敏感。
炎性假瘤X线表现为团块状影、其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病灶分布可为大灶性、节段性或肺叶性或有跨段及跨叶现象[3]。
3.3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肺癌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肺癌及部分无明显禁忌的病人亦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是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原发灶小、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应首选化疗、再行手术、术后再结合化疗及其他治疗。因此,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的5年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 第1版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617.
[2] 马表云、陈美月.小细胞肺癌43例X线表现 齐鲁肿瘤杂志;1997.3.227.
[3]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等主编.中美医学影像三讨会、四川南充、2002..10:48-49.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X线表现;CT表现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约为45.8岁,36~40岁发病率最高,均有X线胸片或胸部CT为依据,经X光引导下穿刺取病变组织活检,痰检、纤支镜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临床上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消瘦等症状。
2主要X线及CT表现
180例小细胞肺癌,右肺100例、左肺80例,其X线及CT表现如下:
2.1肺门、纵隔型
X线表现: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多呈分叶状,少数表现为肺门结构不清 。
CT表现:以肺门、纵隔肿块为主共108例,单侧肺门肿块65例、双侧者43例,难以分辨原发灶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2周围肿块型
X线表现: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可有分叶。边缘光滑或有毛刺,均有深分叶或短毛刺。
CT表现:肺实质内肿块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均有深分叶或切迹,共45例,同侧肺门淋巴结有肿大3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远侧有阻塞改变3例。
2.3气道阻塞型
①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② CT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共22例,其中阻塞性肺炎改变8例,一侧性肺不张9例,上叶肺不张5例,隐约可见肺门肿块3例,肺内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轮廓不清。
2.4胸水型
①X线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②CT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移位,肺门隐约可见肿块,共5例。
180例中肺转移100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3讨论
小细胞肺癌好发于较大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故多为中央型并迅速穿破支气管壁外生长,常转移到淋巴结,形成肺门与纵隔肿块,文献报告当小细胞肺癌被确诊时70%~90 %病人已有淋巴结转移。[1]本组病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约占80%。小细胞肺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阻塞症状较轻,由于小细胞肺癌早期多在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而极少露出粘膜面、较为完整的纤毛上皮仍能把分泌物排出,故不易造成肺阻塞性改变[2]。本组病例表现为阻塞性一侧肺不张为9例,占5%。由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转移,不适合于手术切除,预后的判断通常以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作为依据,比以原发肿瘤的大小为依据更有价值。
3.1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诊断,CT及X线引导下介入穿刺及纤支镜活检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获得病理诊断。
3.2鉴别诊断
需与肺结核(尤其是结核球)、肺部良性肿瘤、支气管腺瘤(低度恶性)、纵隔恶性淋巴瘤鉴别。
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轮廓多较光滑整齐、密度较高欠均匀,结核球的邻近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之为卫星病灶。
肺部炎症,一般炎症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而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吸收缓慢、不完全吸收或吸收后又在同一肺叶内反复出现。
肺部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错构瘤。以肺内孤立结节状影较多见,边缘清楚,无明显分叶、部分病灶内有钙化、典型的钙化呈“爆米花”。
恶性淋巴瘤多为双上纵隔增宽、边缘呈“波浪状”或分叶状、一般无钙化、对放射治疗敏感。
炎性假瘤X线表现为团块状影、其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病灶分布可为大灶性、节段性或肺叶性或有跨段及跨叶现象[3]。
3.3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肺癌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肺癌及部分无明显禁忌的病人亦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是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原发灶小、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应首选化疗、再行手术、术后再结合化疗及其他治疗。因此,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的5年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 第1版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617.
[2] 马表云、陈美月.小细胞肺癌43例X线表现 齐鲁肿瘤杂志;1997.3.227.
[3]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等主编.中美医学影像三讨会、四川南充、2002..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