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御用乐队:借流行音乐为民众洗脑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一理念的忠实信徒,约瑟夫?戈培尔的名字不该被落下。这位拥有文学博士学位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深知,相比报纸和广播,政治化的艺术才是慑服人心的最佳手段。正是在他的授意下,在视流行音乐为异端的第三帝国,诞生了一支“御用”爵士乐队;他们为法西斯政权歌功颂德的乐声,随着电波和唱片贯穿于二战始终。
  从封杀转为利用
  20世纪30年代末,爵士乐风行欧洲大陆,唯独在纳粹德国处境艰难。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载文称,这主要是因为爵士乐源于美国且“雅利安人的贡献不多”,纳粹遂将其认定为堕落的象征,称“即兴中断和重击……会破坏日耳曼民族的纯洁和纪律”。在公开场合,第三帝国高官的措辞更加严厉,“罪恶巴比伦”曾是戈培尔对爵士乐的蔑称。
  这样的表态在当时并不令人奇怪。毕竟,打压流行音乐是纳粹当局一以贯之的政策,最不济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其“政治正确”。为此,第三帝国文宣系统颁布的各种限制性条款称得上五花八门。按照捷克音乐家兼作家乔瑟夫?史考弗瑞奇在其小说《低音萨克斯管》引用的法令内容,民间爵士乐队必须遵循以下要求,才能在德国境内正常演出:
  狐步舞节奏不超过全部曲目的20%;歌词要表达“生活的喜悦”,而非“犹太人风格的忧郁”;曲风要轻快,与雅利安人的纪律和节制感相称;最多只能有10%的切分音,杜绝歇斯底里的节奏;严禁使用与德国精神相悖的乐器;低音提琴必须独奏;弦乐器禁用拨弦;禁止即兴演唱;应限制使用萨克斯管,用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取而代之……
  不过,供职于纳粹宣传部的官员们逐渐意识到,一味打压流行音乐可能适得其反——民众打开收音机时,并不想翻来覆去地听那些歌颂国家社会主义的进行曲。随着战火熊熊燃起,戈培尔率先意识到,要想消除国民的厌战情绪并打击英美对手的士气,作为武器的流行音乐必不可少。与其单纯地封杀,倒不如给爵士乐一点自由,令其“为我所用”。
  乐队骨干特权众多
  有了灵感,戈培尔很快开始招兵买马。这支“御用”爵士乐队的头面人物,既要在艺术领域有说得过去的造诣,政治忠诚度也容不得半点含糊。思来想去,次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卢茨?滕普林成了合适的人选。滕普林并非纳粹党员,但生性圆滑,同包括戈培尔在内的多名高官私交甚笃,自然,文宣部门在策划“爵士乐攻势”时首先想到就是他。
  接下来,希特勒的宣传部长又找来了爱尔兰裔美国人威廉?乔伊斯和贝利?斯图尔特,安排他们给乐队主唱卡尔?施威德勒出点子、写歌词。来自杜伊斯堡的施威德勒时年38岁,天性机灵善变,在黑白颠倒的艺术界同样如鱼得水。投身乐坛前,他曾在外交部广播局的美国司工作,英语完美无瑕,低音尤其浑厚。
  既然是被戈培尔相中的红人,乐队骨干们享受的特权自然少不了。就拿施威德勒说,即便是战争最激烈之时,他仍然过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穿着印有党卫军字母的名牌衬衫到处旅行,还经常以采购唱片的名义前往瑞士,每次带回的名酒、巧克力、香烟都比音乐素材多几倍。据贝利?斯图尔特回忆,“他一边炫耀伊顿公学的领带,一边摆弄刻有盾形纹章的巨大戒指。”至于服兵役,有宣传部长撑腰,这项义务自然与乐队成员无关。
  纳粹宣传机器的效率不可谓不高。战争爆发后的第五个月即1940年1月,德国听众吃惊地发现,收音机里重新响起了一度销声匿迹的爵士乐,滕普林挂帅的“查理和他的乐队”从此走进千家万户。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德军王牌飞行员沃纳?莫尔德斯,此人是狂热的爵士乐爱好者,总是趁着升空作战的机会收听来自英吉利海峡对面的广播——英国BBC会定期播送流行音乐节目。据说,当戈培尔把官办爵士乐队的方案呈报给希特勒时,正是莫尔德斯“收听敌台”的事迹,促使元首拍板批准了这一项目。
  篡改歌词为宣传服务
  虽然和英美同行相差甚远,“查理和他的乐队”提供的爵士乐,还是比纳粹德国兜售的其他东西更具诱惑力。其中,知名钢琴演奏家普里莫?安杰利和号称“德意志第一鼓手”的弗里茨?布洛克斯皮尔出力甚多。当然,作为官方认证的乐队,政治正确性是他们必须时刻牢记的,用纳粹宣传部官员的话讲,“我们绝对不能像黑人和犹太佬那样,整天光演奏那种颓废的玩意儿”——在乐队创立初期,真正的爵士乐只占全部曲目的15%左右。
  这支乐队演奏的曲目,许多来自好莱坞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尽管施威德勒等人有权购买属于“违禁品”的外国唱片,相当一部分曲目,仍是经无线电监听站接收并转录的。
  大概是为了吸引听众,每首歌曲的第一段保持原样,接下来的部分就变了味:丘吉尔是醉醺醺的自大狂,为躲避炸弹整夜藏在地下室里;罗斯福则是金融寡头的傀儡;盟军参战的全部目标都是“为犹太人造福”……大多数情况下,类似的“二次创作”遵循固定模式:宣扬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企图让听众相信,第三帝国的胜利是迟早的。
  随着战争继续,越来越多的德国公民应召入伍,乐队的规模也不断膨胀,人员成分也变得复杂起来,甚至出现了来自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的面孔。
  通常来说,他们上午现场演奏爵士乐,下午前往其他地点重新集结,演奏的内容也换成了官方核准的“爱国主义歌曲”;到1943年秋天,盟军对柏林的空袭加剧,乐队被迫迁到斯图加特,只做直播。
  即便如此,乐队的演奏水准保持了相对稳定。1943年5月,一位名叫彼霍内克的编曲在日记中吹捧道:“我晚上到了柏林。在黑暗中,可以依稀辨认出被毁灭性空袭炸塌的大楼……第二天早上,我前往巨大的广播中心,那种感觉就好像爱丽丝漫游仙境。
  这个乐队有3把小号、3把长号、4个萨克斯管以及完整的伴奏群……滕普林先生招募了全欧洲最优秀的音乐家!他们正在演奏爵士乐!千真万确,都是些最新的美国歌曲!”
  无人在战后遭追究
  然而,外界并不十分清楚,不少音乐家与纳粹宣传機器的合作,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如果没有“查理和他的乐队”作为庇护所,他们只能上前线打仗或者冒着轰炸去兵工厂干活。据歌手伊夫琳?库内克回忆:“乐队里混进了犹太人和吉卜赛人,甚至还有共济会成员、同性恋者和共产党员……”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人都是纳粹肃清的对象。
  另外,似乎很少有证据表明这支爵士乐队如戈培尔所愿,成功削弱了盟军的士气。施威德勒等人的英语十分流利,可他们从未掌握英美讽刺文化的真谛。一个例证是,乐队曾把录制好的数百张唱片分发到战俘营,其中大部分只听过一次,就被战俘们打成了碎片。
  无论如何,作为纳粹宣传机器的一个零件,“查理和他的乐队”生存到了战争结束。档案记载,他们最后一次广播是在1945年4月上旬,彼时,距美国陆军攻占斯图加特,电台被撤退的党卫军炸毁不过几天时间。
  在战争结束前的一个星期,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的地堡里举家自杀。
  相比之下,“查理”乐队的骨干成员,却无一受到盟军通缉或追究。为满足英美占领军的文娱需求,恢复“民间音乐人”身份的卢茨?滕普林,在1945年下半年进行了大量巡回演出,接着又利用攒下的钱,在汉堡开办了一家音乐出版公司。作为顶尖鼓手的弗里茨?布洛克斯皮尔在一处农场躲了几个礼拜,之后便继续演艺生涯,直到1990年撒手人寰。
  至于有着浑厚嗓音的卡尔?施威德勒,同样凭借见风使舵的本领逃脱了可能的指控。上世纪50年代初,曾有人见到他在西柏林的一家赌场里做事;1960年,带着一堆悬而未决的谜团,这位昔日的乐队主唱突然携妻子和孩子移民美国,之后便不知所踪。
其他文献
村民的公社生活还被编成顺口溜,“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赌钱,三个月耕田。”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坚持“人民公社”模式的崖口村显得特立独行。然而,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浓,这个“人民公社”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  鸡犬相闻的“最美村庄”  这是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被誉为广东“最美村庄”的崖口村。不过,崖口村的出名,更在于它一直保留着“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模式。  
2004年,一部名为《20 30 40》的电影让掀起了中国电影圈新女性主义的热潮。电影描述了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在面对两性感情时的不同取舍和需求。然而,在关注女性健康的同时,我们也别忘了一直以来因社会传统舆论而背上“家庭顶梁柱”的男性也需要关心和指导。尤其是家庭财务的“托举男”,非常需要就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财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希望下面的文章能给各位“父亲”级的托举男一些帮助。  在人生各个重要阶段,往往
广告学有一本名著,叫做《广告,艰难的说服》。书名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于它表达了一个常识:要改变别人的观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问题是,如果说服不了别人怎么办?是依然尊重别人的观点,还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是捍卫别人的说话权利,还是认为别人不配有表达自由?是尝试理解别人的观点来由,还是直接贬斥别人的道德乃至智商?  在今天的舆论场里,类似观念交锋最终“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心平气和的
4月28日,第二届“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结束。这次受训的美国官员中来自军方人士占相当比例,他们均为美国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  清华大学组织专家为美国官员讲课,向他们讲授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领域话题,其中不乏尖锐问题交流。  这次培训班上,有12名美国政府官员接受培训。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国防部、国土安全部、白宫联邦培训学院、美国外交委员会以及军方。美国的高级官员们
第47届台湾金钟奖终于落幕,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横扫千军,收下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大奖。这对于台湾金钟奖是破天荒的一次,对于台湾戏剧市场也仅此一次。这样的纪录,于《我可能不会爱你》是莫大的荣誉,但于台湾电视而言,潜藏着抹不去的硬伤。正如剧评人陈新颜所说,“电视人一年的辛苦,却只记住了一部剧,也是从侧面,给台湾的电视人们敲响了警钟”。  用没落来形容今天的台剧市场未免悲观,但金钟
一个王朝的崩溃是件令人着迷的事情。从宏大的历史上看,似乎都是一股势力猛然崛起,然后经过或多或少的时间,终于变得沛莫能御,然后势如破竹地攻打下京城,然后是扫平全国,或者传檄而定,或者剑及履及,一个崭新的国家就这么诞生。  这是宏大的史书所构成的一种印象,加之所谓必然性的因素,让我们对于历史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恢宏壮丽的感觉。实际上,这种印象未必是对的,更多的是那种慢慢焚烧的野火与地火,只是在冲出地面之前
有部分账户密码甚至可以直接登录新浪微博、人人网等其他社交网站……这些密码几乎是形同虚设。  2011年12月22日,国内最大的开发者社区CSDN.NET遭到黑客攻击,其数据库中超过600万用户资料遭到泄露,经过验证确认有其他网站用户数据库信息也被泄露。  CSDN虽然已经发布了道歉信,但事情并没有结束。随后黑客相继爆出人人网、178、多玩、百合网、51CTO、天涯论坛等用户资料……从这一系列泄密事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最大的忽悠就是纽约的自由女神,女神一举手,全世界不明真相的人们就全来了,包括二十年前来的笔者自己。来美国后的下场有很多,随便举几个,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普通百姓参考。  结局一:生活得很好,进入主流和政界,自己或者下一代当了市长议员甚至驻华大使,结果到中国一混,被人骂成汉奸。  结局二:来美国后拿了学位,回中国当了上市公司高管,结果没过几年,被一个叫方舟子的小子揭发说学位是假的
6月18日,中国台湾居民钟鼎邦因涉嫌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被江西国安部门依法强制监视居住。  这则消息揭示了近年来两岸和平发展大幕下的暗流,正如台湾当局情治监听单位官员接受台媒采访时曾说,尽管两岸关系缓和了,但“过去一年的监听情报数量有增无减”。  事实上,自1949年以后,两岸之间的间谍暗战从未中止过,其战况之激烈,曾经不亚于任何一个真正的战场。近年来两岸间关系有所缓和,时至今日,
4月24日上午,一桩在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的案件再次引发舆论的关注。庭审的主人公是谢亚龙,原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这是又一桩由上级机关指定管辖的案件。记者梳理最近十年来的高官职务犯罪案件发现,省部级落马高官“跨省受审”似成惯例。  论级别,谢亚龙是正厅级干部,似与惯例不符;只是,因中国足坛系列扫黑案件的高关注度,在北京任职的谢亚龙一案被指定到了东北的辽宁省丹东市。  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