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利用研学旅行开展深度学习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学活动,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青少年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获得各种能力。文章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好青少年研学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
  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教育规划,并设立专项公益金支持研学活动的开展。2017年7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17〕25号)。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50号),命名了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377个单位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1 博物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将学生的所学、所游、所思充分融合在一起,有“行走的课堂”之誉。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博物馆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场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依托馆藏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职能,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让文物活起来,让广大青少年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感知历史,启迪未来,提升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2016年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围绕重庆特色地域历史文化,开展寒暑假馆外研学活动,旨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以天地万物为师,以自然为友,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获取有温度的知识,真正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课程研发案例—“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峡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巫山猿人的发祥地,这里诉说着华夏巫文化、鬼文化、易文化等神秘文化,还有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更有川江号子、纤夫文化等为代表的峡江文化,以及古栈道、石宝寨、三峡大坝等为代表的工程文化,它们共同构建了这段美丽的大江峡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肩负着传承本地历史文化根脉、利用人文历史赋能乡村旅游的重要使命,2019年策划推出了“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活动以三峡博物馆为起点,围绕“造化三峡”“先民足迹”“民居建筑”“风流人物”“不逝三峡”五大主题,联动重庆四所县级博物馆,到三峡腹地的云阳、巫溪、巫山、奉节四地。
  2.1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情况简介
  研学第一天:开营破冰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担著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大量珍贵文物的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被抢救回来的文物大多被妥善保存在三峡地区的博物馆里。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壮丽三峡”“远古巴渝”“汉代雕塑”展厅的馆藏文物 “探秘大三峡”,通过与馆内专家互动答疑对三峡文化形成初步认识。
  研学第二天:围绕“三峡盐业”这一主题,走进云阳,通过“白兔井”这个神话故事了解千年盐都云安的制盐工艺和历史。
  研学第三天:探访巫溪宁厂古镇,感受这座老镇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的历史变迁;实地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竹坝悬棺群”,找寻悬棺葬背后的神秘故事。
  研学第四天:三峡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无论是距今201—204万年的巫山猿人遗址的发现,还是瞿塘峡东西两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确立,都印证着先民的足迹。学生们走进巫山博物馆探寻三峡地区最早人类的奥秘。
  研学第五天:围绕“风流人物”这一主题,参观奉节的白帝城、八阵图、永安宫等三峡最著名的三国遗迹,身临其境地聆听三国群英的故事。乘船游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地质变化带来的壮美景观。
  2.2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教学目标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盛行,为迎合市场不免有许多研学活动流于形式,“游”而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违背了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研学的初心。博物馆研学课程应借鉴学校教育形式,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使博物馆研学课程系统化、可持续化,避免研学游只“游”而不“学”。考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较为突出,博物馆教育人员在制订“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时,根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五门课程的英文缩写,代表所有学习主题在学科领域内与真实世界相联系。STEAM教育强调从现实出发,在鲜活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和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来讲,“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其中前两段峡谷都在重庆境内。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不是所有的三峡文化资源都能成为教育资源,所以活动开展前期,博物馆教育人员查阅了很多关于三峡的文献资料,请教了馆内研究三峡文化的专家学者,初步拟定了几条备选的研学线路,然后逐一实地踩点,最终确定了“造化三峡”“先民足迹”“民居建筑”“风流人物”“不逝三峡”五大主题。   围绕这五大主题,博物馆教育人员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与小学老师的交谈学习,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将三峡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孩子的课程资源。旨在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课程,让孩子们对三峡盐业的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对发生在三峡地区的三国历史故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诗句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
  探究性目标:《永远的三峡》学习手册是本次研学的辅助资料,包括研学主题、线路安排、文物历史简介、馆中发现、拓展思考等内容,通过这样的编排,可以把研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这些富有趣味性的任务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参观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在参观结束后学生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认知体系。同时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考古学家发现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和聚居地主要分布在盐场附近,如云阳的云安盐场、巫溪的大宁盐场、奉节的奉节盐场等,正是由于三峡地区这些天然盐泉的分布,才使长江与这些客流的交汇地区成为人类遗址及文化的富集区,因此,三峡盐文化是本次研学一个重要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研学手册设计的问题包括:你知道重庆地区最早的盐是怎么来的吗?早期的制盐流程包含哪些步骤?盐在过去给巫溪宁厂古镇带来了怎样的大起大落?岩壁上的孔洞是怎么被凿上去的?等等,学生通过完成“研学手册”,不仅对亲眼所见的“因盐而兴,因盐而落”大宁盐场有所思考,而且对三峡地区盐文化也有了清晰的框架,避免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体验性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这意味着学生应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并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体验情感,要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知识或技能,并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在三峡研学中,我们深入街巷民居、夜市等,实地感受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巫溪大宁夜市极具地方特色,华灯初上,河岸滩边就被人流填满,这里最具特色的美食巫溪烤鱼是大家的必选菜品。巫溪烤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大宁河上的船工发明的。巫溪宁厂古镇因盐而兴,紧靠大宁河,河边的船工在运输货物的途中饿了就向大宁河撒网捕鱼充饥。学生们实地参观巫溪夜市,品尝烤鱼,真切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色文化。参观奉节白帝城时,可体验拓片制作的全过程,直观了解拓片制作中上纸、敲打、上墨、取下拓片四个步骤。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简单的拓片制作不仅需要细致和耐心,还要与团队合作交流。“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动手参与是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活动后的评价反馈来看,学生对上手操作的活动都有极大的兴趣。
  情感目标:“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重庆地域特色文化和家乡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如果我是巫山人”“探秘三国故事”“巴盐与盐巴”等主题活动学会动手动脑,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研学途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突发事件锻炼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双手探索。
  3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产生的潜在价值和效果反饋
  3.1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旅行带来的潜在价值
  “永远的三峡”沿线拥有一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古村落,其中的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北部,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制盐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宁厂古镇地处大巴山东段渝、陕、鄂三省市结合处,在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镇上建筑古色古香,多为石木结构,路铺青条石,古老而淳朴,是国内少见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2010年12月被评为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但是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且村中的老建筑也没有被很好地保护,昔日的制盐车间墙壁颓废,柱头孤立,房梁歪斜。地上散落着曾用于熬盐的灶、锅、木桶,锈迹斑斑。这些曾经因盐而兴的小镇,随着大盐矿的逐渐发现与开采,小盐矿及土法制盐已被彻底淘汰,宁厂古镇由盛转衰,到今天已是彻底衰败。“永远的三峡”研学游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旅游,促进沿线各地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兴旺,增加沿线群众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乡土旅游文化,解释旅游蕴含的乡土文化内涵,以旅游为载体,普及传承重庆历史文化,弘扬重庆精神,催人上进,含有浓烈的爱乡情感和乡土情结,激发旅游者爱国爱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2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学员及社会反馈
  本次研学活动的学员主要以亲子家庭为主,其中成年学员12人,未成年学员18人,成年学员中90%为大、中、小学校的老师。在口头调查中,我们得知有三位成年学员在重庆某私立学校任教,平时他们也会经常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此次他们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前踩点,为他们即将开展的研学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教育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日益见长,且研学旅行在部分中小学已逐步成为一门“新”课程。
  本次研学旅行结束后,博物馆教育人员通过结业典礼的方式及时和学员们沟通交流,以便获得最直接的课程反馈,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工作实效。踏实的安全保障,精心准备的研学课程,周密安排的研学路线,丰盛美味的一日三餐,干净舒适的住宿环境,学员纷纷表示此次研学活动获益匪浅,大家希望建立的研学微信群不要删掉,以后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能及时报名参加。
  本次研学活动每天的行程安排均在今日头条实时更新,日浏览量在10万以上,“重博研学漫游记3—走进巫溪”达到42万,人数赶超巫溪境内常住人口,点赞人数达到300人。观众留言表示,应该多多开展类似活动,传播好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
  参考文献
  [1]罗兹柏.复航开启,三峡游如何再出发[N].中国水运报,2020-08-16(001).
  [2]王晓燕,韩新.研学旅行来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本常识与实践指南[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开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作用,并以淄博市博物馆为例,细化探讨了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策略,最后结合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支持。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三维全景展示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數字化建设逐渐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发展趋势。数字化建设工作的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优良场所。但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博物馆发展形势由于过于注重对于文物的展示而忽视了自身教育职能的发挥。因此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社会教育背景下,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也在探究新的方式方法。在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改进过程中,为了充分提高服务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匹配性,博物馆要明确观众的主体地位,在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清代福建闽西地区涌现出像熊介玉、上官周、黄慎、华喦、李灿、上官惠等一大批在中国绘画史上卓有建树的画家,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强烈的福建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统称这些画家群现象为“闽派”。其中,尤以上官周、黄慎、华喦最为世人所称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文章对上官周、黄慎、华喦三人的国画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试探清代闽西国画圈所形成的“闽派”现象。  关键词:闽西;上官周;黄慎;华喦;国画  唐岱在《绘事
期刊
摘 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统一货币,发行纸币和银币。贰角银币制作粗糙且只能在苏区流通,但因银质成色高,深受中央苏区军民的欢迎。面对苏区货币畅通无阻,国民党铸造贰角铜镀银币,扰乱苏区金融秩序。中央苏区深入开展了反假币斗争,取得了金融斗争的全面胜利,为中央苏区经济稳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中央苏区;贰角银币;铜镀银;反假币斗争  三明地处闽西、闽西北,是一块有着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是
期刊
摘 要:文物保护修复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藏品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的真实性,不妨碍以后文物的保护修复,经保护修复后的文物可以发挥陈列、研究、鉴赏的作用。书画修复不仅需要极其高超的修复技艺,还需要细心和耐心,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文章详细呈现了陇西县博物馆书画修复的过程,也侧面反映出当时陇西地域书画艺术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关键词:文物;修复;书画;陇西县博物馆  文物保护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
期刊
摘 要:在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博物馆成为学生“第二课堂”中的重要基地,其对青少年教育服务职能上升到了无法取代的地位,具有资源优势并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从山西博物院的现有资源优势入手,通过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博物馆如何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优势;作用发挥  2015年3月20日正式实施的《博物馆条例》第二条中明确了博物馆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
期刊
摘 要:林风眠的戏曲人物画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彩墨戏曲人物画注重对中国传统的瓷画、汉画像、皮影等民间美术形式的吸收,同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构成意识和色彩造型等元素,开创了近代戏曲人物画新风。林风眠对传统美术的注重,得益于他留法期间第戎美术学院校长杨西斯(Ovide Yencesse,1869—1947)对他提出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挚谏言。这一建议让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思考,近年来成了各大博物馆的研究课题与使命。保存在库房的文物仅有历史价值,立于展柜之中的文物又缺少了对文化的活体展现,为挖掘、传承文物中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把馆藏文物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各博物馆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既有有形馆藏,又有无形精神传承的名人故居类博物馆,袁崇焕纪念园也从各个方面利用多种技术进行了尝试,文章以袁崇焕纪念园
期刊
摘 要:现今的博物馆已褪去以前只能看和听的一成不变的感觉,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对观众形成全方位的感官体验。通过各类展览和活动的举办,观众也能参与其中,体会到博物馆教与学的互动魅力。文章从山西博物院的展览和活动入手,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活动,增强博物馆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进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活动;山西博物院  曾经人们提起博物馆,首先想到的就是文物和考古,那些出
期刊
11月1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68件流失英国文物成功追索回国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一同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陆琼主持新闻发布会。关强介绍,今年1月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外交、海关等部门紧密合作,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大力支持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历时10个月,成功将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