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往往被称为教师的备课笔记,它记录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等内容。这些具体的内容和方法是以提高教学效益、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为根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预设目标的过程性达成。
以下是一份教案修改的过程。从“修改前”中可以看到:教师有较深刻的语言领悟力,有敏锐的课堂洞察力,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准确到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英语学习核心能力的把握。但教师教学设计的语言精准度不高,限制了教学思想的发挥,很可能会使教学行为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精准、明确、科学地体现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提升认识水平,规范语言表达。
教材分析板块
修改前:
授课文本为《新世纪高中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本文对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行了简介 。
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的前四册中除了对袁隆平的简介,还出现了众多历史上各个时期著名人物的简介,如Michelangelo (Book I), Arturo Toscanini (Book II), Pele (Book III),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Book IV)等。
但就本单元的主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来说,其人物简介的方式和之前学生在课本中所读到的都有所不同 。之前的人物简介类课文大多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平铺直叙,并以人物名字或其称号作为课文的标题;而本文的标题则充满了作者对人物的欣赏之情,在对人物进行简介时既有平铺直叙的事实陈述,又能通过其梦想、话语、观点行为与爱好来丰满人物形象,语言方面则通过倒装、夸张等修辞方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色彩。因此,读透本文在人物简介上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能够帮助学生在提炼总结人物简介基本要点的同时,理解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己进行人物简介的写作做好准备。
修改后:
授课文本为《新世纪高中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介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的前四册中共出现了七篇人物传记,如Michelangelo (Book I), Arturo Toscanini (Book II), Pele (Book III),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Book IV)等众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著名人物。本单元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的写作风格和学生之前在课本中所读到的有所不同。
因此,读透本文在人物传记上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能够帮助学生在提炼总结人物传记基本要点的同时,理解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己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做好准备。
修改思路:
“教材分析”部分要避免行文口语化,术语使用随意化。语言表达落点不精准往往会限制教学思想的发挥,很可能会使教学行为穿新鞋走老路,使教学目标产生歧义,使观课者产生误解。
修改后,教师点明文本的文体;并用“表格+文字说明”的形式呈现,列出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人物传记文本的具体数据,分析并提炼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征,增强了教学内容对比,对教材的编排特点清晰了,通过比较,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清晰。
学情分析板块
修改前: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通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语言知识与口语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宏观及微观问题的把握相对比较到位,但对于在阅读过程中吸收、消化、迁移文章的写作技巧还缺乏一定的意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在写作方面虽然他们能够写出较为通顺的句子 ,但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 ,各类写作技巧及方法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对人物简介的阅读经验,对于如何用英语介绍人物有了一定的概念。
修改后:
授课对象为**中学高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基于母语学习以及之前教材中所出现的人物传记阅读的经验,他们已经对人物传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经过第六单元前两个课时的教学,他们对阅读文本比较熟悉;在书面表达方面,他们能够写出连贯的句子,但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仍有待提高。
修改思路:
“学情分析”部分要具体描述学生英语水平,也要分析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过程,分析学生“能做什么”,以及“有待提高”的切入点。
修改后,教师明确了授课班级在整个高二年级学习群体中的水平,即学校层次和学习基础;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阅读“人物简介”的经验不仅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同时高中学生从学习用英语“写句”到“写段”再到“写短文”,所以用“书面表达”更符合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体现在高二学习年段的进阶型,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同样要避免行文口语化,术语使用随意化。如:高二学生在校学习英语已有11年,而不是2年;又如:观课者对“微观和宏观”没有统一的认识,需作概念界定。
教学设计说明板块
修改前:
本课为该单元的第三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围绕What makes the miracle happen?这一问题,讨论袁隆平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围绕the public impression and your personal impression of Yuan Longping这一话题,品读文章的语言特色与情感色彩。
而本课作为第三课时,则重点通过比较阅读维基百科袁隆平的简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从而为学生自己进行人物简介的写作做准备。 作为第三课时的阅读课,阅读的重点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中所表现的袁隆平,实质上是在阅读不同作者的思路,体验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不同情感与写作决策,因此当学生自己从阅读者的角色转变成作者的时候,他们就会具备更宽阔的视角,在能够表达自己写作意图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表达的原因。
因此,本课中设计了开放的问题,注重并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本课的课堂活动侧重学生思维与情感上的体验和感悟,而非急功近利的语言产出;本课的各个环节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体验的时间,帮助他们将所输入的语言细嚼慢咽,充分吸收,从而提高将来语言输出的品质。
修改后:
本课为该单元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围绕What makes the miracle happen?这一问题,通过讨论,选择、获取、判断、分析、归纳袁隆平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第二课时:学生围绕the public impression and your personal impression of Yuan Longping这一话题,阅读关键词句,提取与话题相关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特色与情感色彩。
第三课时:学生通过比较原有阅读经验,阅读维基百科袁隆平的简介,加深理解课文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从而为人物传记的写作做好准备。
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介绍袁隆平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实质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不同作者的思路、情感和写作目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者的视角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目的。
阅读和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本课设计尊重学生思维与情感,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细嚼慢咽,提高语言品读的深度和语言表达的品质。
修改思路:
“教学设计说明”要体现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修改前,教师分别呈现了三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但学习内容的由易到难,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策略,态度情感。
修改后,教师增加了选择、获取、判断、分析、归纳、提取、品读等指向学生思维过程的动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清晰了;
获取、提取、品读等字眼在不同课时中出现,明确了学生学习水平的进阶性,课时特征清晰了;
“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者的视角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目的”,使教学目标适切、适度;
教师找到了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思维与情感的真正原因:“阅读和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了教师自身对课堂民主氛围的意识,使“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更有实现的可能。
结语:
一份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应重点突出、语言精练,目标科学、用词妥当,过程合理、操作性强。
研究教材要分析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处理好前后(学段、年级)、上下(课标、校本)、左右(学科、综合)、内外(课内、课外)的关系,体现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和话题内涵螺旋上升的规律,体现英语学科的语言课特征和工具性、实践性特征,体现英语学习学得和习得的路径。
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方法采用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讲究知道、理解、运用、综合等学习水平的渐进性,确保学生通过基本体验获得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具有基本习惯、基本方法、基本意识,形成基本观念、基本策略、基本能力。
以下是一份教案修改的过程。从“修改前”中可以看到:教师有较深刻的语言领悟力,有敏锐的课堂洞察力,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准确到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英语学习核心能力的把握。但教师教学设计的语言精准度不高,限制了教学思想的发挥,很可能会使教学行为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精准、明确、科学地体现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提升认识水平,规范语言表达。
教材分析板块
修改前:
授课文本为《新世纪高中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本文对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行了简介 。
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的前四册中除了对袁隆平的简介,还出现了众多历史上各个时期著名人物的简介,如Michelangelo (Book I), Arturo Toscanini (Book II), Pele (Book III),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Book IV)等。
但就本单元的主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来说,其人物简介的方式和之前学生在课本中所读到的都有所不同 。之前的人物简介类课文大多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平铺直叙,并以人物名字或其称号作为课文的标题;而本文的标题则充满了作者对人物的欣赏之情,在对人物进行简介时既有平铺直叙的事实陈述,又能通过其梦想、话语、观点行为与爱好来丰满人物形象,语言方面则通过倒装、夸张等修辞方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色彩。因此,读透本文在人物简介上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能够帮助学生在提炼总结人物简介基本要点的同时,理解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己进行人物简介的写作做好准备。
修改后:
授课文本为《新世纪高中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介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的前四册中共出现了七篇人物传记,如Michelangelo (Book I), Arturo Toscanini (Book II), Pele (Book III),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Book IV)等众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著名人物。本单元课文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的写作风格和学生之前在课本中所读到的有所不同。
因此,读透本文在人物传记上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能够帮助学生在提炼总结人物传记基本要点的同时,理解作者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己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做好准备。
修改思路:
“教材分析”部分要避免行文口语化,术语使用随意化。语言表达落点不精准往往会限制教学思想的发挥,很可能会使教学行为穿新鞋走老路,使教学目标产生歧义,使观课者产生误解。
修改后,教师点明文本的文体;并用“表格+文字说明”的形式呈现,列出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人物传记文本的具体数据,分析并提炼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征,增强了教学内容对比,对教材的编排特点清晰了,通过比较,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清晰。
学情分析板块
修改前: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通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语言知识与口语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宏观及微观问题的把握相对比较到位,但对于在阅读过程中吸收、消化、迁移文章的写作技巧还缺乏一定的意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在写作方面虽然他们能够写出较为通顺的句子 ,但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 ,各类写作技巧及方法意识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对人物简介的阅读经验,对于如何用英语介绍人物有了一定的概念。
修改后:
授课对象为**中学高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基于母语学习以及之前教材中所出现的人物传记阅读的经验,他们已经对人物传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经过第六单元前两个课时的教学,他们对阅读文本比较熟悉;在书面表达方面,他们能够写出连贯的句子,但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仍有待提高。
修改思路:
“学情分析”部分要具体描述学生英语水平,也要分析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过程,分析学生“能做什么”,以及“有待提高”的切入点。
修改后,教师明确了授课班级在整个高二年级学习群体中的水平,即学校层次和学习基础;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阅读“人物简介”的经验不仅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同时高中学生从学习用英语“写句”到“写段”再到“写短文”,所以用“书面表达”更符合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体现在高二学习年段的进阶型,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同样要避免行文口语化,术语使用随意化。如:高二学生在校学习英语已有11年,而不是2年;又如:观课者对“微观和宏观”没有统一的认识,需作概念界定。
教学设计说明板块
修改前:
本课为该单元的第三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围绕What makes the miracle happen?这一问题,讨论袁隆平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围绕the public impression and your personal impression of Yuan Longping这一话题,品读文章的语言特色与情感色彩。
而本课作为第三课时,则重点通过比较阅读维基百科袁隆平的简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从而为学生自己进行人物简介的写作做准备。 作为第三课时的阅读课,阅读的重点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中所表现的袁隆平,实质上是在阅读不同作者的思路,体验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不同情感与写作决策,因此当学生自己从阅读者的角色转变成作者的时候,他们就会具备更宽阔的视角,在能够表达自己写作意图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表达的原因。
因此,本课中设计了开放的问题,注重并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本课的课堂活动侧重学生思维与情感上的体验和感悟,而非急功近利的语言产出;本课的各个环节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体验的时间,帮助他们将所输入的语言细嚼慢咽,充分吸收,从而提高将来语言输出的品质。
修改后:
本课为该单元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围绕What makes the miracle happen?这一问题,通过讨论,选择、获取、判断、分析、归纳袁隆平最终获得成功的原因。
第二课时:学生围绕the public impression and your personal impression of Yuan Longping这一话题,阅读关键词句,提取与话题相关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特色与情感色彩。
第三课时:学生通过比较原有阅读经验,阅读维基百科袁隆平的简介,加深理解课文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意图,从而为人物传记的写作做好准备。
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介绍袁隆平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实质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不同作者的思路、情感和写作目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者的视角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目的。
阅读和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本课设计尊重学生思维与情感,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细嚼慢咽,提高语言品读的深度和语言表达的品质。
修改思路:
“教学设计说明”要体现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修改前,教师分别呈现了三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但学习内容的由易到难,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策略,态度情感。
修改后,教师增加了选择、获取、判断、分析、归纳、提取、品读等指向学生思维过程的动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清晰了;
获取、提取、品读等字眼在不同课时中出现,明确了学生学习水平的进阶性,课时特征清晰了;
“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者的视角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目的”,使教学目标适切、适度;
教师找到了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思维与情感的真正原因:“阅读和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了教师自身对课堂民主氛围的意识,使“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更有实现的可能。
结语:
一份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应重点突出、语言精练,目标科学、用词妥当,过程合理、操作性强。
研究教材要分析教材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处理好前后(学段、年级)、上下(课标、校本)、左右(学科、综合)、内外(课内、课外)的关系,体现英语教材中语言知识和话题内涵螺旋上升的规律,体现英语学科的语言课特征和工具性、实践性特征,体现英语学习学得和习得的路径。
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方法采用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讲究知道、理解、运用、综合等学习水平的渐进性,确保学生通过基本体验获得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具有基本习惯、基本方法、基本意识,形成基本观念、基本策略、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