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近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注,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际,分析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就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职业指导;学生就业;高等院校;学生工作
自1999年扩招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应届毕业生已超60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人数,总量远远超过700万,而需求预计仅为380万。201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11万,就业人数与10年同期相比增加44万人,就业率仅68%,其中60%的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个残酷的数字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只有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学生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才能有效促进他们顺利就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近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注。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能够适应职业生活;同时帮助用人单位合理用人,为其提供咨询和指导。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就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总体状况
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
(1)重就业,轻指导。各高校普遍都很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基本都设立了就业指导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但是这种职业指导的定位层次太低,一般都把重心定位于职业的获取,以把毕业生“送出去”为目的对于学生所适合职业的判断以及对职业分析、比较、取舍等环节的处理较为粗略。单纯注重毕业生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于是,“先就业,再择业”也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选择。
(2)机构设置扁平,指导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只设立校级的专门机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在各院设立专职的职业指导部门。并且,职业指导人员少且专业性不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一般是1至3人左右,并且多数时间要忙于处理诸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業协议书的签订、暂缓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的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职业指导的具体工作,各院负责职业指导的人员大多数是学院的辅导员,而辅导员除职业指导外同样也要兼任其他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且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并且由于一直在高校工作与实际用人单位的接触机会少,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来自于一些书面的材料,缺乏直接的了解,因此,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3)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泛泛而谈的多,专业性针对性的指导少。多以授课讲座等形式,内容大多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就业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性,只有极少的高校能够科学严谨的运用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
二、完善与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1.健全职业指导机构设置、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是一项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中的各级职业指导人员几乎都常年工作在高校,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资料和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直接了解。通过聘用一些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充实到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利用该部分人士活跃于就业市场最前端,在信息获取、资源占有、政策解读、就业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种职业指导的模式已经在职业指导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中被成功应用。例如香港大学学生发展与资源中心多年来一直聘任曾经在大型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从事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要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校级职业指导机构。现在很多高校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有2到3名专职人员,这样的情况很难把职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目前,部分高校除了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外,还设立职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及职业指导咨询室。目前各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除了就业指导中心的个别人员外大多数都是学院的党政领导、辅导员,这部分同志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职业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功底都比较薄弱。而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与职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目前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2.完善职业指导内容
(1)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入校就应该给学生建立记录学生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档案。一年级讲授职业自我探索,二年级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和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三年级讲授“职业素质拓展”,四年级讲授“求职面试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
(2)科学规范职业指导课程。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还停留在向同学们讲授公关礼仪,面试技巧、毕业生相关手续的办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应更加系统地向学生讲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个人会被某些满足其需要和角色认同的特定职业所吸引。通过职业指导课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适配性的高低,借助霍兰德的“职业自我探索量表(SDS)”等量表帮助学生评定个人所属兴趣类型,分析其一致性、区分性、适配性,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我探索,帮助其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最终要实现职业生涯理想规划,实现理想就业。另外,科学严谨地使用测量工具也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郑纯,凌辉剑.浅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2]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3]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
[4]谭汝金.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
[5]曹金华,曹爱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79).
【关键词】职业指导;学生就业;高等院校;学生工作
自1999年扩招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应届毕业生已超60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人数,总量远远超过700万,而需求预计仅为380万。201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11万,就业人数与10年同期相比增加44万人,就业率仅68%,其中60%的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个残酷的数字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只有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学生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才能有效促进他们顺利就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近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注。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能够适应职业生活;同时帮助用人单位合理用人,为其提供咨询和指导。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就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和推动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总体状况
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
(1)重就业,轻指导。各高校普遍都很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基本都设立了就业指导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就业信息网,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但是这种职业指导的定位层次太低,一般都把重心定位于职业的获取,以把毕业生“送出去”为目的对于学生所适合职业的判断以及对职业分析、比较、取舍等环节的处理较为粗略。单纯注重毕业生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于是,“先就业,再择业”也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选择。
(2)机构设置扁平,指导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只设立校级的专门机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在各院设立专职的职业指导部门。并且,职业指导人员少且专业性不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一般是1至3人左右,并且多数时间要忙于处理诸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業协议书的签订、暂缓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的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职业指导的具体工作,各院负责职业指导的人员大多数是学院的辅导员,而辅导员除职业指导外同样也要兼任其他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且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并且由于一直在高校工作与实际用人单位的接触机会少,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来自于一些书面的材料,缺乏直接的了解,因此,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3)高校进行就业指导泛泛而谈的多,专业性针对性的指导少。多以授课讲座等形式,内容大多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就业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性,只有极少的高校能够科学严谨的运用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
二、完善与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1.健全职业指导机构设置、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职业指导是一项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中的各级职业指导人员几乎都常年工作在高校,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资料和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直接了解。通过聘用一些具备丰富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充实到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利用该部分人士活跃于就业市场最前端,在信息获取、资源占有、政策解读、就业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这种职业指导的模式已经在职业指导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中被成功应用。例如香港大学学生发展与资源中心多年来一直聘任曾经在大型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从事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要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校级职业指导机构。现在很多高校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有2到3名专职人员,这样的情况很难把职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目前,部分高校除了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外,还设立职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及职业指导咨询室。目前各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除了就业指导中心的个别人员外大多数都是学院的党政领导、辅导员,这部分同志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职业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功底都比较薄弱。而高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与职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目前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2.完善职业指导内容
(1)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职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入校就应该给学生建立记录学生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档案。一年级讲授职业自我探索,二年级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和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三年级讲授“职业素质拓展”,四年级讲授“求职面试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
(2)科学规范职业指导课程。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还停留在向同学们讲授公关礼仪,面试技巧、毕业生相关手续的办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应更加系统地向学生讲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个人会被某些满足其需要和角色认同的特定职业所吸引。通过职业指导课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适配性的高低,借助霍兰德的“职业自我探索量表(SDS)”等量表帮助学生评定个人所属兴趣类型,分析其一致性、区分性、适配性,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我探索,帮助其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最终要实现职业生涯理想规划,实现理想就业。另外,科学严谨地使用测量工具也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郑纯,凌辉剑.浅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2]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3]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
[4]谭汝金.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
[5]曹金华,曹爱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