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著名“五四”女作家陈学昭诞生100周年。她老人家虽然已在1991年不幸逝世,但她那睿智、和蔼、雋秀的才女形象,永远在我的心坎闪光。《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的代表作,同样也是她灵魂的写照,充分展示她一颗美丽的心灵。
陈学昭是了不起的共产党员。笔者常常在私忖:按我国目前的干部标准,当年去延安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谁的学历最高?恐怕应该算是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的陈学昭吧。虽然那时候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老同志也不少。
可就是这样一位“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留法文学女博士、30年代末期就奔赴延安的革命老前辈,一生命运坎坷,先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又饱受打击和迫害,最后落得一身伤病……可她不改初衷,笔耕不辍,从1923年发表的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直写到1991年8月16日的封笔之作《可贵的痕迹》,陈学昭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自己钟情的文学、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陈学昭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我常常望着陈学昭早年的照片:戴着法兰西贝雷帽、穿一身洋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可她到延安后,毫无顾忌地换上臃肿的灰布制服,无论去前线采访、在解放区编报纸、到贫瘠的农村搞土改、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形象、气质的反差是那么大!弹钢琴的手竟然去摇纺车、握锄头、枪杆……可陈学昭毫不介意、毫不动摇。
特别她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公职,到农村去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又遭受到惨重迫害;可她对党仍是无限忠诚、坚信不移、九死不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学昭的冤案得以纠正,她首先想到的是重新入党、交党费、处处以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模范共产党员。
陈学昭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她的散文集:《倦旅》、《烟霞伴侣》、《寸草心》就显出了她杰出的散文才华,成为我国第一代淑女型、才女型的女散文家。晚年的《天涯归客》、《浮沉杂忆》、《海天寸心》、《野花与蔓草》、《难忘的年月》等,有的篇章虽属文学回忆录性质;但仍保持着陈学昭的一贯真挚、清丽、抒情的文字风格。她的散文可谓真性情,美文字。
陈学昭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始人。自从她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就决心不顾风险去延安解放区采访。她的《延安访问记》、《漫走解放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足可与《西行漫记》相媲美。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的经典之作。早在1939年,陈学昭就想写一个“五四”时代的中国女性,如何跨越几个伟大的时代,从旧式女子,到国外留学,一直投入到抗战洪流。她想从这样一个新女性身上,折射出时代的进程。可是动笔不久,亲身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陈学昭犹豫了,担心自己这样写知识分子,是否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相违背?后来周恩来同志鼓励她:“写知识分子也可以嘛,比方写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和经历。”于是陈学昭鼓起勇气,无论在行军路上、在塞北荒原,都坚持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终于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工作着是美丽的》在东北的大连出版社出版。
《工作着是美丽的》受到广大读者尤其知识分子的欢迎。毋庸讳言,这部小说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真情实感非常动人。这说明陈学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写人、写人情、人性的成功作品。证明了作家人生体验的重要,只有作家亲身经历的生活,才是作品最好的题材。
陈学昭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无论道德文章,足堪为人师表。她是老作家、老革命、老干部;但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永远怀着平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然遭受了战争离乱、浩劫磨难;但个人的祸福荣辱,并未能改变她献身文学、追求真理的初衷。一场运动,带来了20多年的厄运,使她陷入痛苦的深渊。一个延安时期的老革命、老党员,一下子变成了革命的目标、专政的对象。这对把党组织看作自己娘家一般的陈学昭来说,当时真是陷入了走投无路、哀告无门的困难境界。但她尽管饱受打击、历经磨难,却绝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威望和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系去改善自己的处境;而是默默地写作,坚信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书名,本身就寄托着陈学昭的人生理想。从青年时代起,陈学昭就是一个美丽的理想主义者。
直到晚年,一个年逾八旬的女作家,短短12年,竟有12部作品问世,创作之勤奋令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她是在身体十分病弱的情况下,靠吃一点杂粮维持生命,坐在硬椅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上半个小时,再到床上躺半小时,再爬起来写,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陈学昭终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实现了《工作着是美丽的》理想和追求:她有一颗美丽的心、她是一个美丽的人!
陈学昭是了不起的共产党员。笔者常常在私忖:按我国目前的干部标准,当年去延安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谁的学历最高?恐怕应该算是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的陈学昭吧。虽然那时候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老同志也不少。
可就是这样一位“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留法文学女博士、30年代末期就奔赴延安的革命老前辈,一生命运坎坷,先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又饱受打击和迫害,最后落得一身伤病……可她不改初衷,笔耕不辍,从1923年发表的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直写到1991年8月16日的封笔之作《可贵的痕迹》,陈学昭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自己钟情的文学、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陈学昭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我常常望着陈学昭早年的照片:戴着法兰西贝雷帽、穿一身洋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可她到延安后,毫无顾忌地换上臃肿的灰布制服,无论去前线采访、在解放区编报纸、到贫瘠的农村搞土改、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形象、气质的反差是那么大!弹钢琴的手竟然去摇纺车、握锄头、枪杆……可陈学昭毫不介意、毫不动摇。
特别她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公职,到农村去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又遭受到惨重迫害;可她对党仍是无限忠诚、坚信不移、九死不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学昭的冤案得以纠正,她首先想到的是重新入党、交党费、处处以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模范共产党员。
陈学昭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她的散文集:《倦旅》、《烟霞伴侣》、《寸草心》就显出了她杰出的散文才华,成为我国第一代淑女型、才女型的女散文家。晚年的《天涯归客》、《浮沉杂忆》、《海天寸心》、《野花与蔓草》、《难忘的年月》等,有的篇章虽属文学回忆录性质;但仍保持着陈学昭的一贯真挚、清丽、抒情的文字风格。她的散文可谓真性情,美文字。
陈学昭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始人。自从她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就决心不顾风险去延安解放区采访。她的《延安访问记》、《漫走解放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足可与《西行漫记》相媲美。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的经典之作。早在1939年,陈学昭就想写一个“五四”时代的中国女性,如何跨越几个伟大的时代,从旧式女子,到国外留学,一直投入到抗战洪流。她想从这样一个新女性身上,折射出时代的进程。可是动笔不久,亲身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陈学昭犹豫了,担心自己这样写知识分子,是否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相违背?后来周恩来同志鼓励她:“写知识分子也可以嘛,比方写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和经历。”于是陈学昭鼓起勇气,无论在行军路上、在塞北荒原,都坚持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终于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工作着是美丽的》在东北的大连出版社出版。
《工作着是美丽的》受到广大读者尤其知识分子的欢迎。毋庸讳言,这部小说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真情实感非常动人。这说明陈学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写人、写人情、人性的成功作品。证明了作家人生体验的重要,只有作家亲身经历的生活,才是作品最好的题材。
陈学昭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无论道德文章,足堪为人师表。她是老作家、老革命、老干部;但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永远怀着平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然遭受了战争离乱、浩劫磨难;但个人的祸福荣辱,并未能改变她献身文学、追求真理的初衷。一场运动,带来了20多年的厄运,使她陷入痛苦的深渊。一个延安时期的老革命、老党员,一下子变成了革命的目标、专政的对象。这对把党组织看作自己娘家一般的陈学昭来说,当时真是陷入了走投无路、哀告无门的困难境界。但她尽管饱受打击、历经磨难,却绝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威望和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系去改善自己的处境;而是默默地写作,坚信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书名,本身就寄托着陈学昭的人生理想。从青年时代起,陈学昭就是一个美丽的理想主义者。
直到晚年,一个年逾八旬的女作家,短短12年,竟有12部作品问世,创作之勤奋令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她是在身体十分病弱的情况下,靠吃一点杂粮维持生命,坐在硬椅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上半个小时,再到床上躺半小时,再爬起来写,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陈学昭终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实现了《工作着是美丽的》理想和追求:她有一颗美丽的心、她是一个美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