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美丽的心灵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95152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著名“五四”女作家陈学昭诞生100周年。她老人家虽然已在1991年不幸逝世,但她那睿智、和蔼、雋秀的才女形象,永远在我的心坎闪光。《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的代表作,同样也是她灵魂的写照,充分展示她一颗美丽的心灵。
  陈学昭是了不起的共产党员。笔者常常在私忖:按我国目前的干部标准,当年去延安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谁的学历最高?恐怕应该算是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的陈学昭吧。虽然那时候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老同志也不少。
  可就是这样一位“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留法文学女博士、30年代末期就奔赴延安的革命老前辈,一生命运坎坷,先后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又饱受打击和迫害,最后落得一身伤病……可她不改初衷,笔耕不辍,从1923年发表的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直写到1991年8月16日的封笔之作《可贵的痕迹》,陈学昭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自己钟情的文学、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陈学昭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我常常望着陈学昭早年的照片:戴着法兰西贝雷帽、穿一身洋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可她到延安后,毫无顾忌地换上臃肿的灰布制服,无论去前线采访、在解放区编报纸、到贫瘠的农村搞土改、与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形象、气质的反差是那么大!弹钢琴的手竟然去摇纺车、握锄头、枪杆……可陈学昭毫不介意、毫不动摇。
  特别她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公职,到农村去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又遭受到惨重迫害;可她对党仍是无限忠诚、坚信不移、九死不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学昭的冤案得以纠正,她首先想到的是重新入党、交党费、处处以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位模范共产党员。
  陈学昭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久,她的散文集:《倦旅》、《烟霞伴侣》、《寸草心》就显出了她杰出的散文才华,成为我国第一代淑女型、才女型的女散文家。晚年的《天涯归客》、《浮沉杂忆》、《海天寸心》、《野花与蔓草》、《难忘的年月》等,有的篇章虽属文学回忆录性质;但仍保持着陈学昭的一贯真挚、清丽、抒情的文字风格。她的散文可谓真性情,美文字。
  陈学昭是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始人。自从她看到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就决心不顾风险去延安解放区采访。她的《延安访问记》、《漫走解放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足可与《西行漫记》相媲美。
  《工作着是美丽的》是陈学昭的经典之作。早在1939年,陈学昭就想写一个“五四”时代的中国女性,如何跨越几个伟大的时代,从旧式女子,到国外留学,一直投入到抗战洪流。她想从这样一个新女性身上,折射出时代的进程。可是动笔不久,亲身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陈学昭犹豫了,担心自己这样写知识分子,是否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相违背?后来周恩来同志鼓励她:“写知识分子也可以嘛,比方写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和经历。”于是陈学昭鼓起勇气,无论在行军路上、在塞北荒原,都坚持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终于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工作着是美丽的》在东北的大连出版社出版。
  《工作着是美丽的》受到广大读者尤其知识分子的欢迎。毋庸讳言,这部小说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真情实感非常动人。这说明陈学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工作着是美丽的》是一部写人、写人情、人性的成功作品。证明了作家人生体验的重要,只有作家亲身经历的生活,才是作品最好的题材。
  陈学昭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无论道德文章,足堪为人师表。她是老作家、老革命、老干部;但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永远怀着平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然遭受了战争离乱、浩劫磨难;但个人的祸福荣辱,并未能改变她献身文学、追求真理的初衷。一场运动,带来了20多年的厄运,使她陷入痛苦的深渊。一个延安时期的老革命、老党员,一下子变成了革命的目标、专政的对象。这对把党组织看作自己娘家一般的陈学昭来说,当时真是陷入了走投无路、哀告无门的困难境界。但她尽管饱受打击、历经磨难,却绝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威望和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系去改善自己的处境;而是默默地写作,坚信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工作着是美丽的》这书名,本身就寄托着陈学昭的人生理想。从青年时代起,陈学昭就是一个美丽的理想主义者。
  直到晚年,一个年逾八旬的女作家,短短12年,竟有12部作品问世,创作之勤奋令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她是在身体十分病弱的情况下,靠吃一点杂粮维持生命,坐在硬椅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上半个小时,再到床上躺半小时,再爬起来写,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陈学昭终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实现了《工作着是美丽的》理想和追求:她有一颗美丽的心、她是一个美丽的人!
其他文献
“枕河——我就这样枕着西拉沐伦河,摇曳、晃动、眩晕……我的身体蜷缩起来,躲藏在一个透明的水箱里,像是回到了母亲的子宫,羊水丰盈而温暖。……初有人形的我,在黑暗中寻找生命的出口。就像在河心漂流,只等着那股暖流把你送去人世间…… ”  这样的漂流,你一定也喜欢。重返本源,感受生命的初始,为迷乱的旅途,找一个起点。去吧,一起去世界五大原生态漂流圣地,乘筏漂流,击水而歌,涤去城市的世俗与疲惫,寻觅返璞归真
期刊
行走埃塞  和其他大洲相比,非洲对中国游客来说,还是一片尚未充分挖掘的新大陆。从埃及金字塔到肯尼亚动物大迁徙再到南非,这样的点状目的地显然展示不出非洲的全貌。只有深入进去,你才会发现之前对非洲的印象是多么的苍白。就像埃塞俄比亚,这个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家,不仅是“非洲屋脊”,从文明的传承到古老的部落,都值得一看。  人类始祖  和许多发展中的地方一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就像是一个大工地,破败
期刊
被誉为“上帝的建筑师”的天才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一生留下无数知名建筑,也让人感慨,“没有哪座城市会像巴塞罗那,因一个人(高迪)而变得熠熠生辉。”  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挥洒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为巴塞罗那,更是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约之家、圣家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这其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期刊
西拉沐伦河来自兴安岭南端的湟源河谷,为商代先民的摇篮。据说湟源的沙丘若垄似链,形成盆地,泉水自谷底沼泽中涌出,万泉竞喷,汇成水泊。上游石壁对峙,悬崖叠起,水流湍急,轰若雷鸣,有小三峡之称。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及乾隆皇帝,曾寻访沐沦河源头并题诗称颂。几百年过去了,西拉沐伦依然奔流不倦、生生不息。  我见到的西拉沐伦,已是中下游地段。水势略减,趋于平缓,灰黄的河水,坦然自若地穿过两岸苍郁的灌木。河道时宽
期刊
没有风雨的天气丹江美丽又安宁。静静的江流在幽幽的山弯里丰盈着澄碧着。因为是皮筏子,左摇右摆的漂浮,随意中便觉出许多野趣,是城市的生涯不曾感受的。  水极清澈。或石或沙的底,不因外物的冲撞而朦胧些许。近崖处水深,便呈出黛色,玉石样诱惑人,掬一把仿佛能掬出流玉。青石在水波下迷离着岁月的梦痕,让你猜测时光的亘古与悠远。若有乱石,若有暗礁,水便奋发便激越便高歌,亦是空谷中的吟啸。  朋友说,这江源自陕南商
期刊
北京今冬来得早,又是雨又是雪的,本应该晴天的日子却连着好几天晦暗阴沉。天阴人的心情就会不好,消极懈怠,凡事提不起精神,这让我忽然怀念起春天去西藏的日子。  高原离太阳近,本来青藏高原高出的这几千米对遥远的太阳可以忽略不计,但就是这几千米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太阳。高原一切变得清晰,不仅是我们,连照相机照出的照片都明显漂亮。同行的柳费国告诉我,到了扎西持林闭关中心那会更漂亮。  扎西持林闭关中心是希阿
期刊
1“明天樟溪河试漂,咱们一起去吧。”飞机刚触及宁波的土地,友人即在微信中约我。  哦,那个谜一样的樟溪河,是宁波的母亲河,是承载四明山水的精灵,我去过,心也从未离开过。远在深圳的我,可以不想念它怀里那传递着远古气息的它山堰,不想念它岸边那石墙灰瓦、水墨画卷般古老的邵家村,不想念它湛绿河面那“归去——归去——”的鸟啼声,但让我无法不魂牵梦萦的是樟溪河清澈水底深处 ——那梦一般迷乱的水草。  很久很久
期刊
晚餐桌上,克莱本先生娇小的女儿问我们:“中国记者先生,今天你们在华盛顿参观了一天,请谈谈留给你们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越战纪念碑。”我们脱口而出。  这确是我们的心里话。头天下午,来华盛顿约时候,克莱本先生就诚恳地说:“你们应该去一看看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我们美国人,只要往那座纪念碑前一站,心情就总是难以平静下来,眼泪就止不住直往下淌。”我们当时还不能理解这位美国友人那种沉痛的心情。  现在,
期刊
我在谈“追梦”时,你不要由嘴角滑溜一丝哂笑。  不是在唱高调,我的油画也不抽象,那是一个蛮真实的感觉,真实似深入骨髓的气血,真实如脚下这片土地,真实像眼前这些千千万万为追求自己理想离乡背井到来的移民;这里,每一个血肉之躯都在追梦。  也不是因为你是我的自画像,我有权将你取名为《追梦》,是因为画中的你,正迎梦展翅而飞,那微微闭着的双眸,那神态、那气势,那身纯白似梦幻般飘逸的衣裳 ……更是因为你,让许
期刊
许多游人去美国旅行,许多国家的人争相移民美国,更有许多作家写美国的生活。关于美国,去看什么,美国究竟什么最能触动内心,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  本期,我们特意邀请了几位资深的深圳媒体人,谈谈他们对美国的印象,作为同是移民的深圳人,以新移民城的视角,看美国这个移民大国的移民生活,应该相互在灵魂上有共鸣的契合吧。  美国99%的人,自己或祖先都曾是离乡背井的移民,他们似飞蛾扑火般涌入美国,在自由竞争的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