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进行,在充分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为了促使贵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文章首先要对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生态旅游的相关理念基础上,提出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发展 发展对策
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k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 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 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1、特色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 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 9%,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贵州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个,省级 226 个,市县级 1500 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 个,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3、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据调查显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数量、分布、规模、组合状况、价值、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特征。共调查2741个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景观类1338个,人文旅游资源类1403个,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贵州森林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的100%、93.55%、80%,可以看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喀斯特独特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怡人的气候条件、厚重的红色文化都是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也是贵州发展"大旅游"产业,实施"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基础。
三、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科学规划生态区加强对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方案中应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还应注意生态旅游区游客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规划游客人数。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要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理,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2、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
在发展旅游业时,政府占有主要的指导地位。政府首先应树立起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并将(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25页)这种观念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中,从而用生态旅游的观念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在观念中应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树立起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转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稳妥地推动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是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抢抓机遇。贵州省向国家申请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围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抢抓机遇、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舞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而且也是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选择,更是贵州省打造对外开放和交流、推进贵州生态旅游历史性跨越的高端平台;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发展生态旅游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应当身体力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四、结论
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能保护贵州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为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实现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保护与开发并重,树立生态旅游观念,不断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的保护,政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课题:贵州省科技厅与贵州财经大学软科学联合基金项目,课题编号黔科合体R字[2013]LKC2006号;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项目,项目名称为贵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新型产业布局研究,项目编号12JD098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发展 发展对策
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k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 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 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1、特色的喀斯特地貌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 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 9%,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贵州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个,省级 226 个,市县级 1500 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 个,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3、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
据调查显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数量、分布、规模、组合状况、价值、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特征。共调查2741个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景观类1338个,人文旅游资源类1403个,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贵州森林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的100%、93.55%、80%,可以看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喀斯特独特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怡人的气候条件、厚重的红色文化都是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也是贵州发展"大旅游"产业,实施"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基础。
三、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科学规划生态区加强对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方案中应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还应注意生态旅游区游客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规划游客人数。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要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理,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2、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
在发展旅游业时,政府占有主要的指导地位。政府首先应树立起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并将(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25页)这种观念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中,从而用生态旅游的观念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在观念中应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树立起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转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稳妥地推动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是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抢抓机遇。贵州省向国家申请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围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抢抓机遇、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舞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而且也是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选择,更是贵州省打造对外开放和交流、推进贵州生态旅游历史性跨越的高端平台;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发展生态旅游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应当身体力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四、结论
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能保护贵州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为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实现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保护与开发并重,树立生态旅游观念,不断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的保护,政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课题:贵州省科技厅与贵州财经大学软科学联合基金项目,课题编号黔科合体R字[2013]LKC2006号;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项目,项目名称为贵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新型产业布局研究,项目编号12JD098